#胰島素

實驗證實:秋葵「異槲皮素」可有效控制血糖!

實驗證實:秋葵「異槲皮素」可有效控制血糖!#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會威脅生命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慢性病,在台灣有將近150萬名糖尿病患者,全球糖尿病人數已超過4億人。糖尿病患者如果沒有妥善控制血糖,有很高的比例會產生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心血管病變甚至因此死亡。知名廠牌與大葉及中國醫藥大學的團隊對此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對秋葵、秋葵花、秋葵籽各部位的降糖效果及萃取方法進行大規模的測試。在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楊惠婷副教授的協助下進行多種動物及人體臨床,首次公開秋葵萃取物控制血糖的實驗成果,發現相當於16根秋葵含量「異槲皮素」的秋葵萃取物能輔助控制血糖。楊惠婷副教授表示,比起自行沖泡秋葵水,相當於16根秋葵異槲皮素的秋葵萃取物的效果較佳,這也說明為何有些人自行沖泡秋葵水卻不一定能看到好效果,足量攝取「秋葵異槲皮素」是調降血糖個關鍵,但控制血糖需要飲食控制和運動雙重搭配,若是血糖值有所變化,也要與醫師討論後遵照醫囑,切勿自行斷藥。飲食控制+多運動 控糖不二法門全台代謝症候群症狀比率為世界排行第二,僅次於印度,5人中至少有1人患有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大幅提升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死亡率也是一般人的1.5-2.5倍。代謝症候群患者在生活上需實施少糖、少鹽、少油等飲食控制,但部分飲食無法自我控制者,或是血糖控制成效不彰患者,為了控制血糖無所不用其極,對於控糖偏方更是抱著神農嚐百草的心態不惜一試。對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代謝症候群為了控制血糖,擔心血糖升高不敢吃主食,或是以為吃得越少越好反而造成熱量不足或營養失衡、甚至以為有在服藥就大吃大喝。網路上也流傳許多病友間口耳相傳的控糖飲食方法:1)苦瓜:雖然研究顯示苦瓜胜肽證實有降血糖功效,但並非吃苦瓜就能控制血糖,且光靠食用苦瓜要達成控糖成效,需吃上百顆的數量。2)紅心芭樂:紅心芭樂糖分較低、維生素含量高且富含植化素,宜適量攝取,但吃太多血糖仍會飆升。3)大燕麥片:大燕麥片可控制膽固醇,同時大燕麥片也是富含澱粉的五穀根莖類,可以替換主食,但小心吃多仍會血糖飆高。搭配飲食控制 秋葵萃取有效輔助控制血糖實驗發現,控制血糖關鍵為秋葵擁有的「異槲皮素」含量與「血糖控制」有著正相關連性。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的作用,能改善代謝缺乏等相關疾病,達到降低血糖水平的幫助。此外,秋葵黏質含果膠、半乳聚糖、阿拉伯樹膠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再配合足夠飲水,亦能夠協助腸道阻斷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秋葵萃取物每公克與相同重量的新鮮秋葵比較,內含的異槲皮素具有高於27倍的含量,每一份4公克的異槲皮素含量換算後相當於16根新鮮秋葵的有效成分(每根秋葵以6.5公克做計算)。為了證實秋葵萃取物能輔助控制血糖,楊惠婷副教授進行動物實驗模式及人體臨床試驗。人體實驗主要針對血糖值150-200為條件進行實驗,並分為飲用秋葵萃取物及無飲用秋葵萃取物兩種類型,飲用秋葵萃取物的患者一天飲用三次,一次搭配400-500CC的水,並加強飲食控制。87.5%的受測者在8週內都有顯著變化,一個月後,血糖值由163.4 mg/dL降至141.0 mg/dL,平均下降14%,效果明顯改善,而無飲用秋葵萃取物的患者血糖值則不變。小鼠實驗則除了「控制血糖」本身之外,還可做更全面的檢測,包含肝功能、腎功能等數值及毒物反應。秋葵富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阻止腸道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但楊惠婷副教授也提醒,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需要注意搭配足夠的飲水量,否則反而容易造成便秘,若腸胃功能較差或是體質較寒者,建議飯後再飲用。

糖尿病患不敢吃!多食秋葵有助降血糖!

糖尿病患不敢吃!多食秋葵有助降血糖!#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近來新聞報導,有位五十三歲的男性,因為嚴重的視力模糊導致白內障,就診後醫師發現,原來病患罹患糖尿病而不自知,才使得白內障惡化速度加快,幸好經過手術後,這名男子已重見光明。營養師余朱青提醒,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必須要靠定期血糖檢測才會發現,一般來說,如果身體出現異常疲倦感、喝多、尿多、吃多、視力模糊等其中一種症狀就需就醫檢查。糖尿病常見2錯誤迷思有些民眾或許會納悶,我不愛吃甜食,為什麼還是得到糖尿病?有些人可能不吃甜食,但仍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習慣、暴飲暴食、肥胖及基因遺傳等,都可能導致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再者,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而不太敢吃東西,一旦發現血糖下降就以為糖尿病好了,私自停藥,其實糖尿病最令人憂心的是產生併發症,例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及心血管疾病等,如果血糖早期控制好,就能避免併發症產生,切忌私自停藥,引發後遺症。「糖」與「醣」的差別?引發罹患糖尿病的是?營養師解釋,「糖」通常是吃起來具有甜味,這包括了蔗糖、果糖及葡萄糖等。而「醣」是所有「碳水化合物」的統稱,包括了澱粉、纖維素還有一些多醣類。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例如飯、麵。它是一種人體必需要的養分,而我們在糖尿病中所講的糖是米字旁的糖,就是一般人認知中甜甜的糖。秋葵有助於降低飯後血糖 腸胃機能弱者喝秋葵水替代不少文獻研究認為,適量秋葵有助於降低飯後血糖,余朱青營養師指出,秋葵含豐富的維他命A和B群、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在咀嚼秋葵時會有黏滑的感覺,這種黏滑的成分是由黏多醣及果膠、水溶性膳食纖維構成,黏多醣的豐富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減少糖類吸收,有助減緩血糖上升,還能提高蛋白質消化吸收率,並可吸附排出有害物質,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症狀。不過,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建議可改喝秋葵水,不直接食用秋葵。

3多1少?糖尿病來敲門!

3多1少?糖尿病來敲門!#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5歲的林先生因為發燒斷斷續續已1周,噁心、嘔吐及腹部疼痛的情形也持續了1天,掛急診發現白血球偏高、肝功能異常,住院1天後,血糖持續偏高,病人意識清醒,覺得很喘,呼吸音卻很乾淨,氧氣飽和度也不錯,仍有噁心、嘔吐及腹部疼痛,經緊急抽血後,確定是糖尿病酮酸血症,進行大量靜脈輸液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菌血症、發燒 發現肝膿瘍、糖尿病加護病房的醫師進一步調整抗生素,但因病人有菌血症及持續發燒,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有肝膿瘍,肝膿瘍經過引流及抗生素治療後,病人的糖化血色素是10.4%,確診為糖尿病,隨著肝膿瘍逐漸改善,施打皮下胰島素已能控制好血糖,整體狀況漸趨穩定。學童以第2型為主 伴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的代謝疾病,由於胰島素的分泌缺失,或胰島素阻抗,或2者同時存在而造成高血糖,隨著飲食與運動習慣的改變,糖尿病人口數也快速增加,糖尿病發生的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逐漸下降,臺灣學童新發生的糖尿病是以第2型糖尿病為主,而且常伴有肥胖和高血壓。很多病人沒有症狀 住院才發現糖尿病典型的糖尿病症狀是「3多1少」,「3多」指的是多吃、多喝、多尿,「1少」指的是體重減少,然而,很多病人沒有任何症狀,有些病人會以緊急的「高血糖急症」(糖尿病酮酸血症、高滲透壓高血糖狀態)來表現,住院後才發現自己有糖尿病。按時服藥、打胰島素 不忽略飲食控制飲食、運動和藥物是糖尿病治療的3大支柱,治療上,除了按時服藥或打胰島素,同時也不可忽略飲食控制和規律的運動,罹病時間越長,醫師就會跟病人討論使用胰島素的問題,視病人的情況、醫護人員的熟悉度、病人(甚至家屬)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控糖效果差 「10的瓶頸」害的!

控糖效果差 「10的瓶頸」害的!#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長年盤據國人10大死因之列,糖尿病最可怕之處在於,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而引起的併發症,包括全身血管系統病變、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可能導致失明、洗腎、截肢等結果。血糖控制差、併發症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目前全台灣糖尿病人口約195萬人,平均每10位成人中就有1人罹病,而台灣病患普遍血糖控制不佳、併發症多,最關鍵的原因之一就是接受胰島素治療時機不佳。血糖達標率僅約3成5許惠恒醫師指出,胰島素介入治療之時機與後續血糖達標率息息相關,台灣長期以來血糖達標率僅有約3成5左右,與美國某些地區可達5成相比,明顯較低,因此中央健康保險署於8月核准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之健保給付以提供新的治療選擇。胰島素使用過於保守遲滯台灣胰島素使用過於保守遲滯,是整體國人患者控糖績效不彰的1項重要原因,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醫師蔡世澤說,台灣胰島素治療有「10的瓶頸」,亦即大多數台灣第2型糖尿病患者,非得等到罹病10年後、糖化血色素(HbA1c)平均超過10%時,才開始使用胰島素。新胰島素 更緩慢、平穩地控制血糖要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優秀的胰島素注射藥物也是關鍵之一,8月1日獲得健保給付的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能讓藥物更緩慢被釋放,平穩地控制血糖,因此可幫助患者增加達標成功率,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勿抱持抗拒心態,才能戰勝糖尿病。

糖尿患者 胰島素功能年降5%

糖尿患者 胰島素功能年降5%#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3歲黃阿姨,在45歲健康檢查時發現有糖尿病,至今已打胰島素10年,一開始吃口服藥控制,後來施打胰島素,血糖控制良好,生活完全不受限,胰島素已經陪著黃阿姨和家人從台灣到日本、加拿大。糖尿病 胰島素功能剩50%當民眾被確診為糖尿病時,胰臟已經過勞一段時間,體內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只剩下50%,且逐年下降5%,因此在糖尿病治療原則上,都以提供體內所缺少的胰島素或腸泌素為治療方針,只是口服藥物大多都是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長期下來仍會讓胰臟和胰島細胞加班、過勞。搭配胰島素 細胞功能增1倍針劑藥物像是胰島素或腸泌素則是採直接補充方式,因此對於糖化血色素的下降有顯著表現,有研究指出,若第1年治療就搭配胰島素,比單用口服藥,患者的胰島細胞功能增加1倍,每降低1%的糖化血色素,可減少14%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7%小血管病變風險、21%糖尿病死亡率。隨著科技的進步,胰島素針頭比每天測量血糖的針還細,若糖尿病患者想要更積極控糖、減重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胰島素或腸泌素GLP-1不失為一個好的治療選擇。1天1次 GLP-1類針劑藥物成趨勢健保署今年5月公告第2型糖尿病,可考慮早期開始使用胰島素,倘於使用3種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仍無法理想控制血糖者,宜考慮給予胰島素治療,8月1日起,也開始給付,1天1次的GLP-1類針劑藥物併用基礎胰島素,針劑類藥物逐漸成為趨勢,民眾不需過度擔心,應多與醫師諮詢討論,找出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式。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轉涼,糖尿病患者除了注意血糖控制,更要小心冬令進補造成體重直線上升!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榮福主任表示,8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特別是在冬季或是年節時期,因為吃火鍋進補等飲食增加,但相對運動量沒有增加、熱量消耗不足,造成體重上升,再加上傳統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同時也會使體重容易增加,若不留意,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陳主任提到,門診中曾有一名40多歲女性中階主管,家族都有糖尿病史,因進入更年期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同時又罹患糖尿病,使用傳統胰島素治療,短時間內體重就增加了5公斤,讓她對於治療卻步,不願再按時追蹤,對於藥物的遵從性降低。「傳統的糖尿病藥物治療,例如磺醯尿素類或胰島素增敏劑,是透過刺激胰島素分泌或減低胰島素抗性來降低血糖。但糖尿病治療不只要控制血糖,病人本身也要能調整自身的飲食習慣及體重管理。所以糖尿病患者透過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雖然可以快速降低血糖,但可能會有出現低血糖的風險,同時,也可能造成患者體重增加的負面影響。」陳主任說。為了讓患者免除過去治療中體重增加的困擾,陳主任表示,近年來的糖尿病藥物研發目標,皆朝著不增加且降低體重為方向。他補充道:「日前剛在台灣核准的『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SGLT-2i),在全球已有超過約70萬人使用,有別於傳統治療,不只能控糖,更能排糖,如同大禹治水的概念,不干擾胰島素的分泌,在血糖偏高時,以糖份疏導排出的方式,來減少人體熱量的攝取及回收,刺激尿酸的排泄,保護腎臟。同時,因其有助減緩低血糖風險,安全性較高,也提供糖尿病患者另一種治療的選擇。」根據歐洲糖尿病醫學會最近研究顯示,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口服藥物能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陳主任說明,此類藥物除降血糖外,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陳主任預測,只要是相同藥物機轉基本上都應該有同樣的功能,未來樂見有更多臨床研究可造福病患。除了藥物的控制外,陳主任也提醒患者應配合正確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運動,且在治療上通常也不會使用單一藥物控制,一般都會2至3種藥物搭配使用,重要的是,要依照每人不同的狀態,請教醫師及營養師,持之以恆的穩定控制血糖,也阻止其它併發疾病對身體的傷害。

三餐、甜食吃對順序 減少身體累積毒素

三餐、甜食吃對順序 減少身體累積毒素#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明知甜食不好,但就是戒不了……。「熱騰騰的白米飯」,就是抗拒不了它的誘惑……。相信各位讀者之中也有這種人。既然如此,我就教各位盡可能減少毒物成分的方法吧。舉例來說,單獨吃甜點等食物,以甜點取代正餐,會使血液裡的胰島素一口氣往上攀升。倘若沒有辦法忍住,無論如何都想吃甜點的話,可以花點心思,當成餐後甜點來享用。當然,和絕口不吃的最佳選項相較之下,餐後甜點的效果差多了,但是和單獨只吃甜點相比,可以說又好太多了。原因在於吃甜點之前先攝取蔬菜等食物,能夠抑制胰島素的上升。或者是想吃香甜白米飯的時候,不要在用餐之際先扒飯入口,而是先吃蔬菜,接著吃蛋白質,最後再吃飯。話說回來,倒也不是一次把蔬菜吃光,然後再全部吃蛋白質,最後才吃飯的吃法。而是一開始先依序吃一、兩口蔬菜、蛋白質,最後才輪到白米飯,接下來即可自由用餐。這也是讓胰島素減緩上升的智慧。對於愛吃甜食的人、愛好白米飯的人來說,完全戒掉不吃未免太殘酷,而且也不可能輕易就戒掉吧。避免讓胰島素的數值頓時上升的巧思,同時也是減少體內毒素的手段之一。(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積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糖尿病患甩肉20公斤 免再打胰島素

糖尿病患甩肉20公斤 免再打胰島素#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7歲的黃姓婦人,多年來為糖尿病所苦,需要每天固定服用血糖藥並注射胰島素,但記憶力不好的她常常忘記,血糖控制越來越差,糖化血色素一度高到9.1,體重也跟著飆高達80公斤。所幸在醫療團隊建議下,同意減重以改善糖尿病,在短短半年內減輕20公斤,糖化血色素跟著降低到7.4,不但血糖藥用量減半,胰島素也不需要再打,整個人變得更健康。7成以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都是胖子肥胖與死亡率的關係明確,尤其不論針對哪一國的研究,都發現肥胖與糖尿病呈現強烈相關性。在台灣,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七成以上都是過重或肥胖體型。而要評估肥胖的指標除了BMI值之外,腰圍代表中心性肥胖程度,也是評量糖尿病風險的一項重要指標,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或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就被認定是肥胖。肥胖影響胰島素分泌加上肥胖的狀況,人體排除葡萄糖的能力會出現障礙,胰島素的阻抗也會增加,造成血中高胰島素濃度。當肥胖持續或惡化,一旦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能力進一步衰退,緊接便會發生葡萄糖耐受異常,甚至演變成糖尿病。減重成效不輸抗糖尿病藥物因此,想要遠離糖尿病,同時預防三高,減重為首要。研究顯示,若能減重達5~7%,即可降低未來3至4年內糖尿病發生率達到58%,且成效不輸抗糖尿病藥物。而對已罹患糖尿病或三高的患者來說,減重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