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

掌握38法則 雕塑曲線讓妳更健康

掌握38法則 雕塑曲線讓妳更健康#腰圍

(優活健康網/綜合報導)很多女性都希望擁有健康的體能及體重,如此才能讓自己看來更有自信以及更具吸引力;若久坐不動再加上不健康飲食的生活習慣,很容易導致肥胖危害健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建議新時代女性,每天累積運動30分鐘,腰圍保持在80公分以下,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保持在18.5kg/m2~24kg/m2之間,讓自己活得健康又快樂。國民健康局於去年4月及8月進行「健康行為危害因子電話訪問調查」,有效樣本數16,985人,調查結果顯示,女性沒有達到每週運動3天及以上、每天至少30分鐘的比率高於7成(71.7%)。研究發現,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天運動15分鐘可以延長3年壽命。適當的身體活動可提升身體體能,規律運動更可減少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乳癌等慢性疾病及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並可降低壓抑和憂慮,改善情緒。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者,由1993~1996年的20.2%上升至33.6%。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腰圍能反應腹部肥胖的程度,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的一種方法。成年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吋),則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3月8日婦女節前夕,對於體重過重或體脂過多而想減重、以及想要追求漂亮體態的女性,國民健康局建議以規律運動再加上健康飲食,可以以最少的花費減掉身上多餘脂肪,如能再加上一點肌力訓練,就更能維持健康曲線,維持減重成果。有人說沒時間運動怎麼辦?國民健康局建議下面幾個方法,只要將運動生活化,隨時隨地都可累積運動量,就可以擁有健康的體態:一、外出或是上下班(學)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提早出門提前一站下車,步行至目的地,讓一整天精神更飽滿有活力。二、可以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不但節省能源,還可以增加每天活動量。步行走上幾層樓後再搭乘電梯,慢慢增加自己的運動量。三、多和家人相約到戶外,進行腳踏車或互動競賽型活動等,不但促進家庭和諧,更重要的是使全家人都更健康;或是可以帶著心愛的寵物一同快走。四、假日自己動手洗車,不但省錢,還可增加運動量,車子乾淨了,人也健康了。五、利用空的寶特瓶,裝水或沙子替代啞鈴,訓練肌力,並依進步程度漸漸加入更多水或沙子,提升肌力。六、利用家裡不用的巧拼,疊起來約15~20公分高,用繩子固定绑好,做為階梯,在電視節目開始時,就開始踩,中間廣告休息;多重複幾次,心肺功能一定會增加。七、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例如每天應至少運動30分鐘,就可以拆成每次15分鐘完成;或是每次至少運動10分鐘,分3次完成。

健怡可樂不會幫你瘦 反會讓你大吃特吃

健怡可樂不會幫你瘦 反會讓你大吃特吃#腰圍

健怡可樂究竟是幫助人們體重下降還是上升?美國德州大學一項歷時1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每日喝2罐以上健怡可樂的人,腰圍增加的程度是完全不喝的人的6倍。這項研究的菲利普絲(Holly Phillips)醫生指出,健怡可樂會使人體內胰島素的運作產生變化,使血糖降低,讓人想吃下更多的食物。(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是My100cans。)光田綜合醫院衛教文章指出,健怡可樂使用的代糖為阿斯巴甜,美國食品管理局(FDA)建議阿斯巴甜的每日攝取量為50毫克/每公斤,例如一個50公斤的人為例,每日可攝取2500毫克;歐洲則是20毫克/每公斤,我國並未對阿斯巴甜訂出相關標準,一罐易開罐(355ml)的低熱量飲料約含180毫克阿斯巴甜可供民眾做參考及比較,另外專家則建議,不論是健怡可樂或一般可樂都盡量少喝最好。

粗腰小心代謝症候群 恐有致命危機

粗腰小心代謝症候群 恐有致命危機#腰圍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之前公佈每年一度的「千禧之愛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有鑒於去年六月國健局公佈的十大死因,其中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由前年的四成攀升至去年的「五成」,高血壓甚至重回榜上第九名的警訊,「2011年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除了針對台灣三大都會區民眾,特別針對十大死因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五好發地區-花蓮、台東、南投、嘉義、苗栗等縣市進行其認知度與行為,時間為去年11月至12月間,有效樣本共計1568份(在95%信賴區間下誤差為正負3%)。(圖:醫師指出,十大死因高風險五縣市對代謝症候群認知偏低,令人憂心) 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五成民眾對代謝症候群認知不足,超過六成不知健康腰圍標準,而五好發縣市完整了解代謝症候群內容者僅6.6%!值得一提的是,五好發縣市中,有超過四成民眾具有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可能性,然也有2~3成的民眾表示自己常檢測血壓、腰圍、體脂肪,顯然這些地區民眾自我檢測行為沒有對本身健康發揮效果,可謂白量了,且深究其不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原因,竟有近四成民眾以「順其自然」的態度面對。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教授表示,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疾病,一旦引發相關疾病卻會致命!其中「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是代謝症候群預防很重要的檢測指標,調查結果發現民眾認知度還是不足,勢必影響日常預防行為,令人堪憂。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民眾對三高的整體認知達76.7%,能正確或部份說出三高的內容者更超過七成,但卻只有43.3%的民眾知道代謝症候群,能正確說出代謝症候群之內容者更不到一成。此外,雖然近年民眾對於正確腰圍的認知持續提升,但仍有超過六成民眾不知道健康腰圍的標準。孫璐西教授表示,由結果可知,民眾對於「代謝症候群」多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知道三高,缺少健康腰圍標準的認識,也難真正有效預防代謝症候群。 衛生署公佈十大死因中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的好發地區,尤以花蓮縣、台東縣、南投縣、嘉義縣、苗栗縣為甚,死亡風險甚至為大台北的兩倍。深究五縣市民眾認知狀況,超過九成三民眾無法正確說出代謝症候群的完整內容,而能完整了解代謝症候群內容者僅6.6%,較三大都會區的9.8%更低;此外,研究中發現五好發縣市過半民眾未曾聽過健康腰圍宣導,僅一成四能正確回答健康腰圍標準,認知度普遍偏低的狀況恐連帶影響民眾預防及改善的行為,進而提高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發生率。 觀察五好發縣市,民眾近期針對代謝症候群進行的量測行為中,以量血壓的比率較高,達37.2%,但整體而言,血壓、腰圍(21.8%)和體脂肪(20.3%)量測比率皆未滿四成;此外,該地區近期曾進行過全面三項檢測的民眾,竟仍有高達41.2%自評有代謝問題,使檢測動作成了白量。署立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醫師表示,調查中民眾自評代謝症候群顯然低於實際發生數字,恐潛藏更多不自覺的民眾。以臨床經驗來看,平均四分之一的患者有錯誤認知,常見狀況包括:以為不吃糖就不會血糖超標、每日五蔬果卻成了五果零蔬、誤認血壓降低就可以停藥、錯覺預防代謝症候群只要減重就好、生理指數危險期卻仍聲稱沒時間等。預防代謝症候群最怕不自覺、錯誤認知,疾病發生時一切都成為遺憾。 醫師提醒,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引發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6倍以上,腰粗1公分,小中風機率亦增加2%~20%。因此祝醫師更進一步呼籲3D健康生活飲食對策,包括Do Control定期控制腰圍、血壓、血糖與血脂,特別是「腰圍」健康不容小覷;Do Healthy Diet挑選低脂高纖多蔬果的健康食物,把握少油少鹽少糖的烹調原則;Do Exercise分段做、累計算,每天合計滿30分鐘,多運動,讓生活動起來。

影音/不知腰圍標準 民眾過胖不自知

影音/不知腰圍標準 民眾過胖不自知#腰圍

一般人都知道腰圍不能太大,否則會影響健康,但正確腰圍應該是多少,大部分的民眾卻不太清楚。調查發現,國內超過6成民眾不知健康腰圍標準,再進一步調查,代謝症候群死亡風險高的縣市前五名為花蓮縣、台東縣、南投縣、嘉義縣及苗栗縣,這五縣市民眾對於代謝症候群認知狀況極差,超過9成3民眾無法正確說出代謝症候群的完整內容,而這些縣市民眾死亡風險比大台北地區民眾高2倍。醫師說腰圍是否標準,決定人體代謝是否健康。如何正確量腰圍?醫生表示,皮尺圈住肋骨和髖骨的中間位置男性腰圍大於或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或等於80公分就表示腰圍過粗,可能就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醫生建議,掌握3D生活飲食對策,就是定期控制腰圍、血壓、血糖與血脂、吃低脂高纖蔬果、把握少油少鹽少糖的烹調原則,及分段做或累積計算運動量,每天運動半小時以上,應可有效降低代謝死亡風險。

女性腰圍超過31吋 小心糖尿病風險

女性腰圍超過31吋 小心糖尿病風險#腰圍

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者,由1993-1996年的20.2%上升至33.6%,女性過重及肥胖比率達36.9%,世界衛生組織(WHO)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判斷肥胖的標準,除了BMI以外,腰圍能反應腹部肥胖的多寡,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的一種方法。成年女性腰圍超過「3」1吋或「8」0公分,則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脂肪不是一天養成的,肥胖的形成與飲食習慣及運動行為有密切關連,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行為及缺乏運動的靜態生活,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成年女性腰圍不可超過「3」1吋或「8」0公分,建議每週減重不可超過1公斤,維持健康體重(18.5<=BMI<24),並提供健康體重管理小秘訣:每天實踐少糖少鹽少脂肪,多蔬多果多健康。每天規律運動至少30分鐘;或每次運動10分鐘,每日累積至少30分鐘以上,沒有機會固定運動者,平時留意增加身體活動量。可隨時提醒自己維持健康的體重。※更多精彩內容請看:http://www.uho.com.tw/plasty.asp?aid=13816

打擊「腹凸男」致命危機 腰圍納健檢還須「追蹤、矯正」

打擊「腹凸男」致命危機 腰圍納健檢還須「追蹤、矯正」#腰圍

日本是最重視養生的民族,也是全球第一個立法防治代謝症候群的國家,素有「代謝領域醫學權威」之稱的大阪大學醫學系代謝內科學研究所教授西澤均,受邀來台分享日本力抗「壯年代謝症候群危機」的因應之道,以及政策上路後的高危險群臨床研究,他指出:「代謝症候群預防工作之所以在日本實施良好,致勝關鍵在於『減少內臟脂肪囤積』的觀念簡單易懂,因此大眾傳媒在傳播相關醫療資訊方面,成效相當良好。」日本國民之長壽,主要來自於1970至1980年間全民對抗高血壓之成效所致,當時的努力大幅度降低了腦血管疾病患者人數。但自日本國民飲食習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數字便逐年增加,直到2008年,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兩項與代謝症候群有重大關聯的疾病更躍升於日本十大死因的二、三位,使日本沖繩長壽美名為之動搖,並被當地稱為「沖繩危機」。自2008年起,日本向全體國民宣導並施行預防內臟脂肪囤積和代謝症候群的健康促進計畫。根據研究團隊評估日本國人內臟脂肪面積和平均風險係數所訂定的標準,男性為85cm,女性則為90cm,在此標準之下,政策規定現有的醫療社會保險體系必須為40-74歲之間的每位員工和一般民眾實施健康檢查,而後日本政府再透過年度健檢,挑出可透過降低內臟脂肪囤積而促進健康的國民,藉由公衛護士的協助參與健康促進計畫以達到降低內臟脂肪的效果,費用則由雇主、中央政府、縣政府或市政府提供補助。政策實施後,最顯著的成果即是高度提升全民對於代謝症候群以及減少內臟脂肪屯積的認知,「Metabo」和「內臟脂肪」不僅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日本孩童甚至會稱呼腹部突出的中年男性為「Metabo!」,而「代謝症候群」一詞更成為十大熱門詞彙之一。台灣則於今年8月正式將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如BMI、腰圍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檢測納入成人健檢項目中,已使代謝症候群篩檢趨於完整,至少已進展到全民篩檢代謝症候群與發現潛在患者階段,但未來基金會還將朝向推動職場健促與公衛醫護協助追蹤與矯正的機制去努力,才可能實質降低我國慢性病之醫療費用支出,同時達成全民健康之目的。

腰動動、減重甩「鮪魚肚」 職棒球星也加入

腰動動、減重甩「鮪魚肚」 職棒球星也加入#腰圍

桃園縣衛生局自編瘦瘦拳健康操,提供長時間久坐工作的運將、上班族、運動選手健康減重,縣府邀請Lamigo桃猿隊林泓育等九位球員與縣長吳志揚等工作團隊約100人一起入鏡,在桃園國際棒球場帶動錄製「腰動動健康減重」瘦瘦拳健康操廣告,在廣告中操演拳擊、腳踢簡單招式,與桃猿隊一起用力甩掉「鮪魚肚」。近年來由於國人飲食日漸西化,加上許多民眾運動量減少,肥胖的人越來越多,也讓「代謝症候群」的人數有增加的傾向。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表示,男性腰圍若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代表「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之一。國民健康局公告「台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醫學研究,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併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增高。署立台東醫院護理科提醒,肥胖為許多慢性病的導因,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攝取過多熱量及缺乏運動為主要原因,故需控制飲食與增加運動量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減輕體重的目標,飲食原則要注意限量、少糖、低油。桃縣衛生局為了提醒民眾減重,請人編一套瘦瘦拳健康操,總共10招,以「桃園、桃園航空城」「活力、活力正飛騰」等口號練拳。科長江玉琴說,這套健康操可達到中度運動目的,棒球、桃園國際棒球場以及Lamigo桃猿隊是桃園運動發展的指標,不但邀請新明國中中華隊、也邀請桃猿隊一起來錄製桃園瘦瘦拳健康操,希望桃猿隊可以一起試打推廣,未來免費提供招式,希望民眾腰動動減肥。林泓育、郭嚴文、林家瑋等9位球員一起與吳志揚試打瘦瘦拳健康操,握拳、踢腿,招式毫不含糊。縣長特別與桃猿隊擊掌,叮嚀桃猿隊這套瘦瘦拳健康操可以幫助大家甩掉鮪魚肚,大家多練習,桃猿一定健康拿下總冠軍。林泓育跳完一輪瘦瘦拳健康操之後,竟然也滿身大汗,感覺雖然職棒選手運動量比這套大很多,不過這套瘦瘦拳健康操蠻有趣,既然要推廣當然就要有趣,他自己現在也透過Lamigo會館營養師以及防護員進行體能課程;他笑說,「最近輕鬆動、打瘦瘦拳,看全壘打會不會多一點。」

飲食、生活型態改變 糖尿病人口上升

飲食、生活型態改變 糖尿病人口上升#腰圍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與臺北市大安運動中心為強化糖尿病人自我照護能力,呼籲熟男、熟女輕鬆做到養生好方式,從日常生活作息中重塑健康行為,提醒糖尿病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響應「防治糖尿病-健康樂活進行4」、「量(量腰圍)、測(測血糖)、輕(選輕食)、動(多運動)」,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家人朋友的配合與支持,讓糖尿病友不寂寞。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李碧慧主任指出,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工作時間延長、沒時間運動),使糖尿病的人口在近年來急遽上升。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9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主要死亡原因中糖尿病占第5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29.4,死亡百分比5.1%;臺北市大安區主要死亡原因中糖尿病占第5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25.03,死亡百分比4.38%。據統計,約有一半的糖尿病人不知道自己已罹患糖尿病,三分之二的病人未能適當控制病情;國內超過三成的下肢截肢病患及超過兩成的洗腎病人,都是糖尿病所造成的。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如果及早發現且控制良好,可以減少40~60%的合併症,以獲得最理想的健康狀態與生活品質。延伸閱讀「防糖尿病要量、測、輕、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93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