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長期便秘易罹大腸癌 飲食切記少油、少辣、少肉

長期便秘易罹大腸癌 飲食切記少油、少辣、少肉#便秘

根據衛生署97年統計,大腸癌已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97年共有11,004人罹患大腸癌,其中9,571名大腸癌個案(約87%)是發生在50歲以後。亞東醫院健康諮詢中心表示,「長期便秘的民眾要特別注意,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群。」臨床醫學研究發現,長期便秘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因為人體吃下食物後,若食物的廢棄無法被腸道所排出,大腸裡會堆積糞便、廢棄物、以及消化後所產生的各種毒素,長期累積體內造成不正常的發酵,會導致大腸癌或其它疾病的發生。亞東醫院健康諮詢中心指出,比起不吃或很少吃紅肉的人,大量攝取牛、豬、羊等紅肉的人罹患大腸癌風險機率增加30%,長期便秘的民眾必須特別注意,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建議有便秘的民眾,「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比如糙米類、蔬果類等,另外飲食要少油、少辣、少肉。」此外,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運動可以促進腸子蠕動,減少糞便積存停留在腸子時間,降低大腸癌風險。美國醫學研究並表示,運動可減少大腸瘜肉的發生、將要轉化變成癌症的進行性大腸瘜肉可以減少30%,並發現運動可以減少25%大腸癌的發生。

慎選餡料 端午吃粽也可營養均衡

慎選餡料 端午吃粽也可營養均衡#便秘

文/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營養師 賀智瑢隨著端午節的到來,包粽、划龍舟、立雞蛋、戴香包、插菖蒲、艾草等一系列節慶活動即將展開,而粽子更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應景食物。傳統粽子屬於高油、高鹽、低纖維的高熱量食物,如何在享受包粽樂趣之外,又能兼顧健康原則?營養師將提供您正確選擇粽餡的食材,以減少身體負擔、輕鬆過佳節!一般粽子的餡料包含有:糯米、香菇、鹹蛋黃、蝦米、乾魷魚、五花肉、花生、紅蔥頭,使用的調味料或沾醬有:糖、鹽、味素、醬油、醬油膏、蕃茄醬、甜辣醬、花生粉等。粽子的主要食材是生糯米,內餡有些會先用油炒過或直接包入再經蒸煮,而這些餡料、調味料或沾醬與烹調方式都是造成粽子高油、高鹽的主要原因。一顆傳統粽子約有400~500大卡(約含1碗飯、2兩肉類、2份油脂),相當於體重50公斤成年女性一餐所需熱量,且糯米比白米的支鏈澱粉較多,較不容易消化,對於胃腸蠕動機能不佳者,盡量不要每餐食用,以免造成胃腸不適、脹氣、便秘的問題。一般民眾包粽子該如何挑選內餡:傳統粽子是以糯米為主要食材,富含支鏈澱粉,除了不易消化之外,隨著粽子蒸煮的時間越久,糯米糊化程度越高,其在體內分解成單醣的速度較快,故其昇糖指數(GI;glycemic index)愈高,愈易影響餐後血糖之控制,建議部份糯米以五穀雜糧取代,增加纖維的含量,有助於血糖的穩定。為了降低油脂來源,粽子的五花肉可用瘦豬肉、雞胸肉、豆乾取代,盡量減少花生的使用或是用蓮子取代。鹹蛋黃含高膽固醇,可用相同顏色的五穀根莖類,如:地瓜、南瓜或是蔬菜類的紅蘿蔔等食材取代,不僅可以減少膽固醇攝取,更可以增加纖維的來源。為了增加纖維攝取,可添加杏鮑菇、鮮筍、香菇、蒟蒻等食材。直接使用未炒過的糯米,不需先用油拌炒過的烹調方式,可以減少粽子的油脂含量。餡料可以少量調味料調味,減少鹽、味精的使用。上述6點可符合「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的健康飲食原則,建議可再搭配清淡的無油蔬菜和一份水果,這樣就是一餐營養健康的均衡飲食。延伸閱讀「慢性疾病者如何正確攝取應景粽」: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565

您不可不知的「喝水美學」

您不可不知的「喝水美學」#便秘

「水噹噹的肌膚」是一句讚美的話,清楚表達了水對皮膚的重要性,因為健康的肌膚需來自水的滋養與美化。其實,皮膚像植物一樣,水的滋潤絕對不能少。水對皮膚的作用影響很大,如果皮下的水份儲藏豐富,皮膚就會緊繃不鬆弛,缺水的皮膚將會失去彈性而呈現皺紋,因此水份攝取多寡與肌膚的飽滿、光澤、彈性有關。水不僅美化人的皮膚,更是所有生物賴以為生的要素,或許有人可以四十天不吃東西,但卻不能超過三天沒有喝水,您聽過「急救的黃金七十二小時」嗎?這七十二小時就是指一個人只要三天(72小時)沒喝水,生命將會嚴重受到威脅。所以,我們不僅為了美麗,要維持身體的健康,喝水這個維生的技能,您絕對不能不去留意。其實水幫助美化肌膚外,另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幫助身體排毒,例如身體重要的排毒器官皮膚、大腸與膀胱都需要足夠的水份才能協助發揮他們的功能,達到排除身體毒素的功用。人體內約存有40公升的水,所有器官都含有水,例如血液有80%是水,腦組織有68~84%的水,肝臟有76%的水,就連堅硬的骨頭也有10~40%的水,而且我們每天都會流失大量的水份,當然也會受活動量及週遭環境而影響。通常,身體每天的排尿量約1500CC,加上皮膚汗水與肺部呼吸蒸發以及腸道排便所需,每日會流失2000~3000CC水,因此每天水份的補充最好在此範圍,也就是專家建議的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這是有他的道理的。然而,許多人都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渴了再喝」,但是研究發現一旦身體產生口渴的感覺,其實體內已經嚴重缺水了,身體長期缺水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運作,甚至會抑制了身體口渴的反應,因此會讓越不正常喝水的人,越不會有口渴的感覺,當然也就不會去喝足身體所需的水,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肩頸僵硬、眼乾、便秘或者不太排汗…等現象。喝水要喝得健康是要有時間性的,規律的飲食是現代人養生保健最基本的原則,而生活中的飲食除了「食」之外,另一個「飲」,則是應強調適時喝足乾淨的水。其實宇宙天體有規律運作的法則,人體也有一套生理時鐘的運作機制,俗語說「順天則昌,逆天則亡」,這句話用在人體機能的維持,受限於生活作息的調控,是有他其中的道理。飲食需要規律,且有時間性以順應身體機能的運轉。三餐進食的黃金時間,是早餐七點到九點之間,即臟腑循環的胃經,中餐建議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晚餐則以五點到七點之間最合適。餐餐間隔最好在四到六小時之間,同時遵循「早餐吃得好,中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的飲食調控原則,越晚吃越飽的餐點可是加速身體老化的致命原因。另外,喝水的時機,最好在餐與餐之間,其中以早上7點以前的大腸經與下午三到五點間的膀胱經,喝充足的水更能達到排毒代謝的功效。同時,掌握在飯前半小時與飯後一個半小時喝水較適當,較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如水腫或脹氣的問題。最好早上喝500~1000cc,可分兩次,一次起床時,一次上午十點到十一點之間,下午兩點到五點可分三到四次共喝800~1000cc,睌上儘量不要喝太多水、湯或咖啡因、酒類等飲品。只要每天記得喝足乾淨水,長期下來能促進身體代謝和排毒,同時也能緩和肩頸僵硬、眼乾或便秘、脹氣等問題。因此,要使自己變得美麗又輕鬆,適宜的喝水是身體每日保健必須執行的生活習慣。記得!可別輕忽喝水這個小動作,適時的為自已身體補充必要的水喔!

長期依賴助便劑小心副作用 中醫籲:中藥可改善

長期依賴助便劑小心副作用 中醫籲:中藥可改善#便秘

俗話說能吃、能睡、能拉是人類健康最基本的三件事,看似稀鬆平常,但現代人精神壓力大、生活步調快又緊張、缺少運動、飲食不均衡,便秘成了門診中常見的消化道問題。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邱碧瑩表示,根據統計成年人約有15%罹患慢性便秘,通常女性多於男性,老年人多於年輕人。尤其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活動量減少、牙齒不牢固飲食受限、腸胃道功能衰退消化吸收能力變差、老人家可能罹患多種慢性疾病或服用各種藥物,這些都是造成老人易罹患便秘或加重便秘症狀的原因。便秘的臨床症狀包括排便次數減少、耗時久、糞質堅硬、排出困難、解不淨感、腹脹腹痛等。邱碧瑩說明,長期習慣性便秘對身體有不良影響,例如:消化不良、胃口減退、口臭、痔瘡、肛裂、大便失禁、痘瘡、失眠、頭痛、煩躁、血壓控制不良及生活品質低落等。治療便秘的方法很多,首先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善用餐後胃結腸反射;精神情緒保持平穩,生活作息有規律,因為繁忙緊張容易加重便秘;另外攝取足夠的纖維質與水分,多活動以促進腸胃道蠕動。邱碧瑩解釋,常用來治療便秘的藥物有容積性瀉劑、高滲透性或鹽類瀉劑、刺激性瀉劑、軟便劑等,這些藥物最好由醫師診斷處方。有些人一有便秘的症狀不明究理就擅自利用成藥通瀉,久而久之反造成依賴或產生副作用。便秘可能只是單純的反應身體水分、纖維質攝取不足、活動量不夠的一種症狀,也可能是身體某種疾病的表現之一、或是服用藥物的副作用,甚至可能是潛藏嚴重疾病的警訊。便秘若以藥物治療療效仍不好時,應該進一步檢查排除是否為腸道結構異常或其他疾病所導致,正確的治療才是根本。長期使用刺激性瀉劑或浣腸劑會造成腸道自主蠕動能力下降、腸子感覺神經閾值上升,腸道退化,加重對藥物的依賴;也可能使人忽略某些疾病併發排便不順的警訊,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中醫治療便秘的特色在於分別虛與實,邱碧瑩也強調五臟六腑氣血虛損不足時所導致的便秘必須要利用補藥來治療,提升臟氣的功能,而不是一味使用瀉下通便,使身體更虛。門診中常見年輕人為了減重擅自服用助便劑、越吃劑量越重;老年人腸子無力大便困難,圖方便自行浣腸通便;術後腸沾黏腹痛便秘苦不堪言;便秘型腸躁症到處求醫尋訪秘方;不僅便秘無法得到適切的治療,反而衍生許多副作用。中醫也特別注重養生與預防保健,邱碧瑩鼓勵患者從日常生活作息、飲食結合藥膳食療、運動結合調暢氣機或穴位按摩等,來調和體內的精、氣、神。若能結合中醫、中藥的專長與特色,對於診治便秘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延伸閱讀「中醫將便秘分成5種類型」: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123

如何吃不胖,讓您照吃不發福!有撇步

如何吃不胖,讓您照吃不發福!有撇步#便秘

這是人人面對年節美食後遺症的煩惱:外表發福也就算了,若血管裡的油多、醣高,甚至尿酸高造成痛風、膽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血壓高導致中風、心肌梗塞,那才真糟糕!多蔬菜、多纖維、多運動、少菸、少油、少鹽、少糖、少酒、甚至少吃──誰不知道,但一年一度咱們中國年節,有幾個人做得到?!在這野人獻曝,介紹如何細嚼慢嚥,讓您有可能照吃,但不一定會發福。狼吞虎嚥──錯誤的吃飯通病一般人吃飯:飯菜入口,嚼不了兩三下,吞下一部份食物,嘴裡含著剩餘的老飯、老菜,就夾新飯、新菜入口,嚼不了兩三下,再吞下一部份食物,嘴裡仍有老飯、老菜時,又夾一些新飯、新菜入口,永遠口裡有老飯,又有新飯,永遠嚼不了幾口就吞,一頓飯,快的人,三、五分鐘就吃完了──這種不健康的吃飯習慣,一定要改!胃腸道消化食物  按部就班  層層負責當我們將食物由口中吞下,8秒鐘就經食道進了胃。以正常的消化速度來說,如果是澱粉類食物,待在胃袋的時間最多是2小時,蛋白質則是最多待4小時,脂肪最多待6小時。然後,食物往下到了十二指腸,這裡吸收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礦物質。接下來到了空腸,空腸主要是吸收水溶性維生素、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再經過迴腸,這裡吸收的養分包括:脂溶性維生素、脂肪、膽固醇、膽鹽等。這一段就是我們所謂的「小腸」。 人體的消化道就像是工廠的生產線,如果我們狼吞虎嚥,兩、三分鐘就將一頓飯囫圇吞下肚,就好比上工的生產線,履帶由前向後不停的轉動,若第一關的工作人員隨便做,到了後面拼裝組、品管組的人可就要累死了!同樣地,人體的消化道也是環環相扣,如果上一個環節草率,吃得太快,則負責之後消化功能的器官,就會負擔過重而容易出問題。 消化差  疾病多食物沒有被細嚼就會加重胃腸道的消化工作量,胃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去消化食物,一些輔助消化的器官也會加重工作量,例如:到了小腸,胰臟就得持續、大量、過勞地分泌化解澱粉、蛋白質、脂肪的各種消化酵素,分別將它們轉化成單醣、胺基酸及脂肪酸,以利吸收運用。如果因此無法來得及在小腸將粗糙的食物分解、消化、吸收,就會形成一些大分子毒素,滲漏進入體內,引起腸邊的淋巴組織類似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會讓身體許多部位慢性發炎、病變、老化甚至癌化,此即俗稱的「腸漏症」。此外,長期吃得多、吃得快,讓分泌消化酵素的胰臟過度操勞,經年累月之後,胰臟一定不堪負荷。所以很多大吃大喝、不細嚼慢嚥的人到了中年,就因胰臟再也分泌不出足夠的酵素而開始罹患所謂的富貴病,如:化解不了醣而產生糖尿病、消化不了脂肪而造成血脂過高症。如何細嚼慢嚥  當一口飯菜入嘴後,就停止再夾菜扒飯,開始用舌頭均勻攪拌食物,讓牙齒上下不斷咬動研磨,二、三十下後,嘴裡感覺有汁了,嚼到第50下,一半以上的固態食物可能都消失被磨成水了,此時,可整口吞下。然後開始夾下一口新飯菜入嘴,繼續細嚼慢嚥50下…習慣吃飯快的人,先從嚼30下才吞開始,然後進步到50下。若能每口飯菜嚼到100下,幾乎80-90%的食物都變成液態,均勻混合唾液中的殺菌素、澱粉及脂肪酵素後吞下,整個食道以下的胃腸肝膽都如釋重負,輕鬆的不得了!細嚼慢嚥 增健康  1. 胃脹、腹脹減少,排便順利因為食物消化得細膩完整。2. 不容易過食、不容易增胖,血脂血糖不易增長因為細嚼慢嚥會讓食物消化吸收的時間加快,血糖也會較早的緩慢上升,我們也會比較快有飽足感,便會減少進食量;反之,當我們狼吞虎嚥時,食物來不及消化吸收,血糖上升得慢,飽足感延遲產生,容易多吃、過量,當然容易過胖。3. 多叩齒, 有助健康中國養生古法提倡叩齒,有助牙齒、牙齦的健康。德國傅爾電針經絡系統也認為牙齒與全身各系統對應相關連:正中間上、下共8個門牙是與腎臟有關;上、下兩側最外邊的大臼齒則是與心臟相通。4. 臉部肌肉咬動有助經絡健康臉部經絡密佈,一口飯嚼50下,一頓飯吃30分鐘,一天三餐飯下來等於做了兩個小時的全身運動印度聖雄甘地曾說:「飲你的食物,嚼你的飲水。」把固體的食物細嚼成液體後才「飲」,已經是液體的水還要把它當成是固體的食物「嚼」後與體熱同溫才嚥,極有哲理,真是細嚼慢嚥的極致。細嚼慢嚥、少量多餐,絕對是健康飲食養生的第一守則,“吃,不胖”的開始。中華文化五千年。身為文化大國的一份子,讓我們展現一下斯文進餐、細嚼慢嚥、體會得出菜根香的精緻而高雅的文化水平吧!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便秘

吃太飽「腹脹」一般人覺得正常,但是如果長期出現腹脹、嘔吐等情形,就要小心了。一名彰化永靖鄉的江先生,長期吃完早餐後,就出現腹脹、嘔吐、沒有食慾,日前更因體重明顯下滑就醫,經檢查才發現是罕見的「小腸腺癌」第3期,所幸在未轉移時即早以切除手術治療,現在只需以回診化療追蹤。彰化醫院外科余明昌醫師說,66歲的江先生有便秘情形約2年時間,近二個月,在吃完早餐後,就有明顯的腹脹感,而到中午午餐時間因腹脹飽足感,所以完全無法吃進食物,到了傍晚更有嘔吐的情形,這些症狀一天比一天嚴重。在半個月前體重下滑2公斤,由家屬帶到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門診就醫,安排住院檢查,初步胃鏡、大腸鏡檢查只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但是腹脹及嘔吐情況依然沒有改善,進一步以高解析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江先生小腸上段有一部份明顯狹窄的情況,詢問之前沒有腹部手術記錄病史,所以小腸上段狹窄實屬異常。余明昌醫師指出,由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會診外科,安排以剖腹手術,發現於小腸上段約有5公分的狹窄,是導致長期腹脹清況,切除約10公分空腸並吻合(接合),術後恢復良好。手術之病理切片檢查,報告證實為罕見「小腸腺癌」。余明昌醫師進一步指出,罕見「小腸腺癌」在一般的胃鏡、大腸鏡都不容易被發現,江先生所幸在未轉移前及時發現,如果再晚一點發現,會出現腸阻塞症狀,若嚴重到第4期時可能已經是腹腔內轉移,無法再作手術治療,只能以化療方式緩解病人症狀。余明昌醫師表示,「小腸腺癌」是屬於罕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為不容易有症狀早期發現,所以診斷出來的時候,癌症期別都比較晚期了,在治療上以手術切除乾淨為主。化療的療效有限,對於已發生轉移的小腸癌,化療提供的效果主要在於緩解病人的症狀。余明昌醫師呼籲,民眾若長時間飯後有腹脹、嘔吐情況,或長期腹痛情形一般藥物治療反應不良,尤其合併體重下降,應即早至醫院詳細檢查,以免有輕忽病況的情形發生。

起床溫開水、早餐吃溫食 中醫脾胃養生有幫助

起床溫開水、早餐吃溫食 中醫脾胃養生有幫助#便秘

『醫師,我胃口不好,不會餓,也不想吃,能不能幫我開脾?』、『我滿口嘴破,好了又復發,是不是火氣太大?喝很多冰水還是很不舒服!』、『我經常便秘,一點便意感都沒有,也沒吃什麼東西,肚子總覺得大大滿滿的,渾身不舒暢。』門診當中經常會遇到病患提出這類令他困擾的腸胃問題,而調理脾胃一向是中醫所擅長的。奇美醫院中醫部 陳彥行醫師表示,中醫講的『脾胃』是指整個消化系統、以及所屬經絡、肌肉、四肢、口唇等,而不是單指解剖學上的脾臟和胃,這是平常民眾很容易和現代醫學混淆的名詞,在此有必要先說明清楚。根據中醫理論,『脾為陰,胃為陽』,『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居於人體的中焦,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兩者必須相互配合,才能正常蠕動,腐熟水穀,化生為精微物質,這樣吃進去的食物才可以得到完全的消化和吸收,並運送到五臟六腑,使身體各處獲得能量和營養,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中醫認為一天當中的早晨就相當於是一年中的春天,充滿生生之氣。但現代人生活步調快,講究效率,早餐常吃未經加溫的生冷飲食,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喝冰牛奶、冰咖啡、蔬果汁、冷的三明治、或是不吃早餐,這種飲食習慣對人體氣血的運行不利,對脾胃陽氣是很大的傷害,陳醫師指出,這很容易導致脾陽受損,濕邪內生,引起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痛、腹脹、腹瀉,婦女則更有白帶過多、痛經等現象。治療上可採溫陽健脾的方式,避免過食生冷,使症狀緩解。『脾開竅於口』,所以脾經有問題常會在口唇上表現出來,像是食慾減退、口淡無味、口瘡嘴破等,都是脾胃的運化出現問題的外在表現。可根據本身的寒熱虛實,分別予以溫陽、清熱、補虛或瀉實而得到改善。 情緒也會影響五臟,中醫講『脾主思』,『思則氣結』。原本思慮是人類的正常思維活動狀態,但若過度思慮,所思不遂,或者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時,就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當消化機能出現障礙,造成氣機不暢而氣滯氣結時,就會有吃不下飯、全身無力、腹部脹悶、甚至大便不順暢,毫無便易感等症狀。一般而言,從肝脾下手,以疏肝理氣為主,佐以潤腸,都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顧胃腸』在養生上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中醫認為脾屬土,能化生萬物,是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有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水穀精微都先要靠脾胃運化吸收,再輸佈到五臟六腑供全身使用。因此先天上不足的部分,可藉由後天的調養來補足,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冬令進補、轉骨藥方等多是補腎補先天不足的藥材,吸收要好的先決條件就是先擁有運化強健的脾胃,否則就白白浪費了這些好藥材而達不到期望。從上述可知胃腸不好,會有很多脾胃症狀產生;陳彥行醫師指出,要補養身體,就必須先顧好胃腸,把腸胃調理好。所以『顧胃腸』不是光吃一些當歸、黃耆、枸杞這麼簡單而已,應先尋求合格中醫師,根據不同個人、不同體質,擬出最適切的藥方服用才是上策。保健方面,平常要放鬆心情,作息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食用寒涼、辛辣、刺激性、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高纖維蔬菜等。底下陳彥行醫師介紹幾個簡單的脾胃養生方法供大家參考:(1)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先喝一杯溫開水:一天有12個時辰,每一時辰都有它固定的經絡及臟腑正處於經氣旺盛的時候。早上5點至7點正是大腸經經氣旺盛的時候,此時養成排便習慣最佳,喝一杯溫開水有助於排便。(2)早餐一定要吃溫食: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溫食有助於使脾胃的陽氣旺盛,特別是早晨對人體而言是充滿生生之氣的時段,吃溫熱食物會讓人一整天都充滿朝氣。盡量避免寒涼飲食,以免殘害胃氣。(3)食用山藥:中醫常用山藥來補虛,自古即用以健脾胃,益腎氣,不僅可當藥用,也可用於食療,能促進消化吸收,保護胃壁,增進食慾,是相當平和的食療聖品。(4)按壓合谷穴、足三里穴:合谷穴位於虎口,也就是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是大腸經的合穴,能健脾胃。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外緣約一橫指的位置,是胃經的土穴,能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30歲過後,經常用艾條灸此穴,可增強免疫力,促進胃腸吸收,為強壯要穴。兩穴配合按摩,對調理腸胃,消除腹脹很有幫助。陳彥行醫師所指的穴道為合谷穴,主治強健脾胃。而足三里穴,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若與上一個穴道-合谷穴配合按摩,對調理腸胃,消除腹脹很有幫助。

大腸破裂 發現滿肚子大便

大腸破裂 發現滿肚子大便#便秘

一般人對於滿肚子都是大便,可能認為是排便不順、便秘或宿便導致大便堆積在腸子裡。但臨床上,所謂的滿肚子大便是指大腸破裂大便跑到整個腹腔中。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一般外科醫師 王志浩表示,一位六十多歲男性病人,數天未解便,肚子脹痛來至該院急診,在急診室時突然肚子大痛,電腦斷層發現疑似左側結腸腫瘤合併破裂,立即給予手術治療,手術中發現腹腔內有許多成型的大便,臨床上稱為糞便型腹膜炎,死亡率高達六到七成,術中並發現結腸破裂處在靠近腫瘤阻塞處,因此將結腸腫瘤及破裂處一併切除,並使用大量的水將腹腔清洗乾淨,再行人工肛門造廔手術。術後給予病人強力抗生素。之後,這位病人順利出院,目前仍在追蹤治療中。臨床上,會造成真正的滿肚子大便(大腸破裂)的原因,除了上述大腸腫瘤造成阻塞以外,還有發生機率不高的單純性結腸破裂,和外傷所引起的(如槍傷、刀傷、強力撞擊等等)。此外,結腸扭轉、急性闌尾炎、急性結腸憩室炎等若未能及時正確地治療,也有可能造成破裂,使腸腔內糞便溢入腹腔。在醫療上的大腸鏡檢查,也有很少部分的機會造成大腸破裂。王志浩醫師表示,結腸破裂患者一般不難診斷。病人會因為大腸內糞便溢入腹腔而產生腹痛、腹脹、嘔吐、坐立難安。腹痛的特點是先侷限於某一部位(即結腸破裂處),隨之因彌漫性腹膜炎而出現全腹部疼痛。同時,病人的腹膜刺激症特別明顯,即腹部壓痛,腹肌緊張,出現反彈痛。這時,患者的腸音減弱或消失;肛門指診,指套上可能會有血跡;X光檢查,膈下有游離氣體。這些症狀再加上詢問病史,診斷會很容易。 確診之後,要立即積極治療。首先應給予輸液,及靜脈給予廣泛性抗生素,馬上剖腹探查,手術治療。因此,王志浩醫師提醒,若發現有腹痛、腹脹症狀、久未排便排氣,不宜自行服用瀉劑,應立即就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