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起床溫開水、早餐吃溫食 中醫脾胃養生有幫助

起床溫開水、早餐吃溫食 中醫脾胃養生有幫助#便秘

『醫師,我胃口不好,不會餓,也不想吃,能不能幫我開脾?』、『我滿口嘴破,好了又復發,是不是火氣太大?喝很多冰水還是很不舒服!』、『我經常便秘,一點便意感都沒有,也沒吃什麼東西,肚子總覺得大大滿滿的,渾身不舒暢。』門診當中經常會遇到病患提出這類令他困擾的腸胃問題,而調理脾胃一向是中醫所擅長的。奇美醫院中醫部 陳彥行醫師表示,中醫講的『脾胃』是指整個消化系統、以及所屬經絡、肌肉、四肢、口唇等,而不是單指解剖學上的脾臟和胃,這是平常民眾很容易和現代醫學混淆的名詞,在此有必要先說明清楚。根據中醫理論,『脾為陰,胃為陽』,『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居於人體的中焦,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兩者必須相互配合,才能正常蠕動,腐熟水穀,化生為精微物質,這樣吃進去的食物才可以得到完全的消化和吸收,並運送到五臟六腑,使身體各處獲得能量和營養,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中醫認為一天當中的早晨就相當於是一年中的春天,充滿生生之氣。但現代人生活步調快,講究效率,早餐常吃未經加溫的生冷飲食,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喝冰牛奶、冰咖啡、蔬果汁、冷的三明治、或是不吃早餐,這種飲食習慣對人體氣血的運行不利,對脾胃陽氣是很大的傷害,陳醫師指出,這很容易導致脾陽受損,濕邪內生,引起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痛、腹脹、腹瀉,婦女則更有白帶過多、痛經等現象。治療上可採溫陽健脾的方式,避免過食生冷,使症狀緩解。『脾開竅於口』,所以脾經有問題常會在口唇上表現出來,像是食慾減退、口淡無味、口瘡嘴破等,都是脾胃的運化出現問題的外在表現。可根據本身的寒熱虛實,分別予以溫陽、清熱、補虛或瀉實而得到改善。 情緒也會影響五臟,中醫講『脾主思』,『思則氣結』。原本思慮是人類的正常思維活動狀態,但若過度思慮,所思不遂,或者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時,就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當消化機能出現障礙,造成氣機不暢而氣滯氣結時,就會有吃不下飯、全身無力、腹部脹悶、甚至大便不順暢,毫無便易感等症狀。一般而言,從肝脾下手,以疏肝理氣為主,佐以潤腸,都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顧胃腸』在養生上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中醫認為脾屬土,能化生萬物,是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有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水穀精微都先要靠脾胃運化吸收,再輸佈到五臟六腑供全身使用。因此先天上不足的部分,可藉由後天的調養來補足,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冬令進補、轉骨藥方等多是補腎補先天不足的藥材,吸收要好的先決條件就是先擁有運化強健的脾胃,否則就白白浪費了這些好藥材而達不到期望。從上述可知胃腸不好,會有很多脾胃症狀產生;陳彥行醫師指出,要補養身體,就必須先顧好胃腸,把腸胃調理好。所以『顧胃腸』不是光吃一些當歸、黃耆、枸杞這麼簡單而已,應先尋求合格中醫師,根據不同個人、不同體質,擬出最適切的藥方服用才是上策。保健方面,平常要放鬆心情,作息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食用寒涼、辛辣、刺激性、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高纖維蔬菜等。底下陳彥行醫師介紹幾個簡單的脾胃養生方法供大家參考:(1)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先喝一杯溫開水:一天有12個時辰,每一時辰都有它固定的經絡及臟腑正處於經氣旺盛的時候。早上5點至7點正是大腸經經氣旺盛的時候,此時養成排便習慣最佳,喝一杯溫開水有助於排便。(2)早餐一定要吃溫食: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溫食有助於使脾胃的陽氣旺盛,特別是早晨對人體而言是充滿生生之氣的時段,吃溫熱食物會讓人一整天都充滿朝氣。盡量避免寒涼飲食,以免殘害胃氣。(3)食用山藥:中醫常用山藥來補虛,自古即用以健脾胃,益腎氣,不僅可當藥用,也可用於食療,能促進消化吸收,保護胃壁,增進食慾,是相當平和的食療聖品。(4)按壓合谷穴、足三里穴:合谷穴位於虎口,也就是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是大腸經的合穴,能健脾胃。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外緣約一橫指的位置,是胃經的土穴,能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30歲過後,經常用艾條灸此穴,可增強免疫力,促進胃腸吸收,為強壯要穴。兩穴配合按摩,對調理腸胃,消除腹脹很有幫助。陳彥行醫師所指的穴道為合谷穴,主治強健脾胃。而足三里穴,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若與上一個穴道-合谷穴配合按摩,對調理腸胃,消除腹脹很有幫助。

大腸破裂 發現滿肚子大便

大腸破裂 發現滿肚子大便#便秘

一般人對於滿肚子都是大便,可能認為是排便不順、便秘或宿便導致大便堆積在腸子裡。但臨床上,所謂的滿肚子大便是指大腸破裂大便跑到整個腹腔中。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一般外科醫師 王志浩表示,一位六十多歲男性病人,數天未解便,肚子脹痛來至該院急診,在急診室時突然肚子大痛,電腦斷層發現疑似左側結腸腫瘤合併破裂,立即給予手術治療,手術中發現腹腔內有許多成型的大便,臨床上稱為糞便型腹膜炎,死亡率高達六到七成,術中並發現結腸破裂處在靠近腫瘤阻塞處,因此將結腸腫瘤及破裂處一併切除,並使用大量的水將腹腔清洗乾淨,再行人工肛門造廔手術。術後給予病人強力抗生素。之後,這位病人順利出院,目前仍在追蹤治療中。臨床上,會造成真正的滿肚子大便(大腸破裂)的原因,除了上述大腸腫瘤造成阻塞以外,還有發生機率不高的單純性結腸破裂,和外傷所引起的(如槍傷、刀傷、強力撞擊等等)。此外,結腸扭轉、急性闌尾炎、急性結腸憩室炎等若未能及時正確地治療,也有可能造成破裂,使腸腔內糞便溢入腹腔。在醫療上的大腸鏡檢查,也有很少部分的機會造成大腸破裂。王志浩醫師表示,結腸破裂患者一般不難診斷。病人會因為大腸內糞便溢入腹腔而產生腹痛、腹脹、嘔吐、坐立難安。腹痛的特點是先侷限於某一部位(即結腸破裂處),隨之因彌漫性腹膜炎而出現全腹部疼痛。同時,病人的腹膜刺激症特別明顯,即腹部壓痛,腹肌緊張,出現反彈痛。這時,患者的腸音減弱或消失;肛門指診,指套上可能會有血跡;X光檢查,膈下有游離氣體。這些症狀再加上詢問病史,診斷會很容易。 確診之後,要立即積極治療。首先應給予輸液,及靜脈給予廣泛性抗生素,馬上剖腹探查,手術治療。因此,王志浩醫師提醒,若發現有腹痛、腹脹症狀、久未排便排氣,不宜自行服用瀉劑,應立即就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兒童慢性腹痛 常見大便硬如羊屎

兒童慢性腹痛 常見大便硬如羊屎#便秘

兒童慢性腹痛或叫做反覆性腹痛,指的是每月至少一次腹痛持續三個月以上,且腹痛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的作息或上課。1950年代Apley統計4到16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中有10~15%的人有慢性腹痛,中學以上更高達20%。Hyams統計507位青春期青少年發現有13~17%的人每週至少腹痛一次,但只有一半找醫生吃藥或進一步治療,可見這是一個常見卻也常被忽略的問題。臺安醫院小兒科 - 方旭彬醫師表示,慢性腹痛可大分為器質性或功能性腹痛。器質性腹痛指的就是腸胃或其他器官構造真的有潛在問題所造成的腹痛,通常在詳細身體檢查、抽血、或影像檢查可找出異常,Hyams統計227位有慢性痛的兒童有三分之一可找出潛在的問題,例如發炎性腸道疾病、醣類吸收不良、消化性潰瘍、或麥麩蛋白過敏等等。功能性腹痛多無器官構造的異常,抽血檢查也正常,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多,女生在8歲以後急速增加,9歲達到高峰,之後緩慢下降,男生則有5~10歲及14歲兩個高峰。方旭彬醫師指出,有功能性腹痛的小孩是真的痛,不全然等於精神性的假腹痛,但與一些情緒與週遭環境有關,通常有慢性反覆功能性腹痛的小孩,個性比較膽怯、緊張、或憂鬱,通常比較要求完美或凡事拼命去做,家中排行以老大或老么較多,情緒上的壓力比較大,常會影響到上課而常常缺席,這些孩子的爸媽多有要求絕對服從或過度體罰的情形,甚至有40%的慢性腹痛兒童有父母離婚或暴力的問題,家人也比一般人有較多的身體毛病而就醫。而功能性慢性腹痛的兒童多半是大於五歲,腹痛通常是陣發性的,痛的部位可以分部在上腹部、肚臍周圍或下腹部,可以是悶悶地痛、尖銳地痛或者絞痛,痛比較少放射到其他部位,與活動、吃飯、或排便較無直接關聯,兩次腹痛之間卻又安然無恙。器質性腹痛恰恰相反,多小於五歲以下兒童發生,通常有發燒、體重減輕、關節痛、噁心嘔吐、便秘、腹瀉或血便,頻尿或血尿等相關症狀,腹痛若是放射到肩膀背部或四肢更是要小心,遠離肚臍以外的腹痛也要懷疑是器質性的腹痛,應該趕緊找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找出病因。方旭彬醫師說,在小兒腸胃科的門診當中,最常見造成兒童慢性腹痛的原因,當屬慢性頑固性便秘,雖然詢問爸媽小朋友的排便情形都說每天有大便,但仔細做肛診甚至X光檢查才赫然發現滿肚子充滿了大便,硬如羊屎,再仔細一問才發現小朋友多有偏食不愛吃蔬菜水果的壞習慣。有時腹痛合併有每天多次疑似腹瀉的症狀,乍聽之下以為是腸炎,仔細一問才了解是小朋友不自主大便失禁在內褲上的情形發生,這是因為靠近肛門口的直腸內已經被如硬石般的糞塊阻塞,上端較糊較軟的大便堆積到一個程度便像土石流般從這些糞塊的縫隙中滲出,如果誤當作是腹瀉而開給止瀉藥吃,反而會使病情更為加重。有慢性腹痛的小朋友檢查出有便秘合併糞便阻塞的問題,並不能立即排除其他問題的存在。通常方醫師的做法是先從飲食、排便習慣、藥物三管齊下,儘量使病童的排便順暢份量增加,並請家長配合做排便及腹痛次數的記錄,如果腹痛的頻率隨著排便狀況的改善而減少甚至消失,則大致可判斷其慢性腹痛為便秘所引起。如果便秘改善了腹痛仍持續,甚至有持續的上腹痛、氣、胃酸、心窩灼熱、黑色大便等異常症狀,就應該進一步做超音波甚至胃鏡,以找出其他的病因。去年有一位三歲的小男生,起初以便秘及夜間腹痛表現,做完所有檢查遍查找不著原因,吃的軟便藥便秘改善仍舊喊痛,直到出現尿失禁及下肢無力,緊急做核磁共振掃描才赫然發現是脊髓腫瘤。另外有兩位四歲的小朋友,一開始是好幾個月的便秘,吃藥改善,排便後腹痛依舊,胃鏡檢查後發現在十二指腸有類似鵝卵石般的十二指腸淋巴結節增生,其中一位合併有出血,經過兩個多月的特別治療才康復。在此提出來方旭彬醫師提醒大家,不要輕忽了孩童的慢性腹痛,有了上述的異常,應該向醫生講明症狀,詳細檢查才不會遺漏了嚴重的潛在疾病。

寶寶便秘?還是腸套疊?傻傻分不清

寶寶便秘?還是腸套疊?傻傻分不清#便秘

有位孩子兩歲半最近因為肚子痛就醫,懷疑是腸套疊,就為他做了超音波檢查,後來又灌腸了幾次,每次灌過腸就好一點。家屬問道:「腸套疊是什麼情形,應該怎樣徹底治療?」臺安醫院小兒科 - 卓瑩祥醫師表示,要證實是否有腸套疊,除了超音波之外,通常還必須做鋇劑攝影,將鋇劑由肛門注入做大腸攝影,來判斷是否有腸套疊。如果真有腸套疊,此一檢查可以看到套疊的地方,在檢查中即由肛門用水或空氣去灌腸,以大的壓力使腸套疊處灌通。如果腸套疊很嚴重,放射科的醫師無法灌通時,便需要外科手術,而不會再反覆的灌腸,因為嚴重的腸套疊容易造成壞死、套疊處越來越腫大,反覆的灌腸容易使其破裂。這名小患者的情況藉由反覆灌腸,把積聚的糞便清乾淨,應該只是嚴重的便秘,而不是腸套疊。卓醫師指出,腸套疊最常發生在幾個月大的嬰兒身上,二歲多的孩子已經比較少見。腸套疊比較容易造成突然的劇痛,而且疼痛不止(如果未將套疊處解開,就會一直痛下去),即使像陣痛一樣,休息不痛的時間也很短暫;患者會嘔吐得很厲害、糞便帶血黏黏像果醬,與便秘時的便中帶血絲不同。另外,便秘時的疼痛,可能會休息很久才又痛一次,甚至隔天才又覺得疼痛。兩者的症狀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對於常因便秘而疼痛的孩子,如果曾經就醫且確定是便秘,卓醫師建議,家長平時多給與高纖維食品、青菜、水果、多補充水份等,疼痛時只要處理得當,不必過度緊張;但如果是極少肚子疼痛的孩子突然發生腹部劇裂疼痛,家長就要特別注意了。

血便當痔瘡!?不要輕忽大腸癌的可能性

血便當痔瘡!?不要輕忽大腸癌的可能性#便秘

根據統計,大腸直腸癌患者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有血便現象,另一半的人完全沒有症狀。雖然有血便的人不一定是大腸癌所引起,絕大多數是因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在台灣,大腸直腸癌有逐年增加及越來越年輕化趨勢,有血便問題最好還是找醫師診治,千萬不要自以為只是痔瘡問題,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喪失治療良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李秉翰表示,除了血便問題要找醫師診治外,另外有一半大腸癌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這些人要靠大腸癌篩檢方式來早期發現。目前除了五十歲以上成人在社區篩檢中有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外,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健康檢查也有包含這個項目。糞便潛血陽性患者,同時併有內外痔問題人也不少,這些病患直覺反應常是:血便是因內痔或外痔所引起。李秉翰指出,該院之前就曾遇到一位72歲女性病患,平常生活都很正常,沒有血便、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或排便習慣改變等問題。在老人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內庤問題,糞便潛血則呈現陽性反應。病患對於糞便潛血結果表示是因多年內痔關係,醫師詢問家族史發現她的女兒有大腸癌病史,建議其作大腸鏡檢查,結果在距肛門口18公分結腸處,發現一個1公分大的腫瘤,病理切片顯示為惡性大腸腺癌,雖然術前電腦斷層顯示未有擴散現象,但開刀後的淋巴病理切片顯示已有轉移,為大腸癌第三期。在後續幾次放射治療及12次化學治療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李秉翰強調,由於醫療科技進步,即使是大腸癌第三、第四期患者,在手術配合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下也有很高存活率。他在此呼籲,有血便症狀病患固然要多加注意,即使完全沒有症狀,也不能忽視大腸癌找上門的可能性。根據1997年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於50歲以上無症狀的一般危險群,每五年應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作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對大腸癌術後患者,一年內應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至少每三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兩位一等親或一位小於60歲以內一等親,患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人,應於40歲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每五年檢查一次。其他等親之家屬罹患大腸癌者,可考慮50歲以前接受篩檢。李秉翰提醒民眾,平常要預防大腸癌,除了飲食要注意多吃青菜水果等高纖食物外,應盡量避免多餐完全肉食、過多動物性脂肪或容易烤焦的炭烤類食物。此外也要戒菸戒酒,平日多運動,保持正常作息不熬夜,適時舒壓與每日排便習慣。他說,當有血便現象、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有長期形狀變細現象時,要及早就醫。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人也要接受建議,定期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一但有問題時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早期大腸癌並非絕症,治癒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愈早發現,治癒率愈高。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誘發痔瘡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誘發痔瘡#便秘

現代人由於工作的關係,生活忙碌緊張、飲食作息不正常,連帶也使得排泄不順暢,便秘、拉肚子的狀況更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光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李彥志醫師表示,由於便秘、拉肚子都會使肛門在用力過度的情況下,造成血液循環不好,久而久之就形成痔瘡。李彥志醫師指出,痔瘡幾乎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上班族長時間久坐,懷孕婦女因骨盆腔壓迫造成血液循環不好,都可能是誘發痔瘡的原因,在門診中時常可看到因排便出血而心生恐懼的患者前來求醫的例子,患者主訴多半是如廁後用衛生紙擦拭時擦出血漬,嚴重者甚至鮮血直接滴在馬桶上,因此患者多半懷疑自己是否得了癌症而趕緊前來就醫,醫師指出,其實這些症狀大多是內痔的表現,因為肛門齒狀腺內無痛覺神經,患者並不會感覺疼痛;相較之下,如果痔瘡長在肛門齒狀腺外,形成外痔,由於腫脹且有痛覺神經在患部而讓患者痛苦難耐。李醫師進一步指出,痔瘡依嚴重程度分為四度,第一度是解便時有血,但尚無脫垂的感覺;第二度是解便時發現肛門有東西脫垂出來,但會自動縮回;第三度則是痔瘡會脫垂出來,要用手推回去;最嚴重的是第四度,痔瘡脫垂出來而且用手推不回去。通常第一度的症狀可以藉由飲食習慣的改變,例如:多食用高纖食物、多喝水,溫水坐浴,或使用藥膏與栓劑來改善治療,若改善效果有限,還可以施打硬化劑,讓痔瘡結疤硬化;若為第二度的話除了施打硬化劑之外,還可以使用橡皮筋結紮讓痔瘡脫落,再嚴重者醫師就會建議以開刀切除。由於目前醫療技術的進步,相較於傳統手術,新式的痔瘡環狀切除術更可為怕痛、沒時間的民眾提供另一項治療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發生痔瘡的年齡主要以年紀較大的病人為主,不過門診中亦可以看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長痔瘡的案例,醫師指出,如果熬夜、口乾舌燥、常吃辛辣食物,例如:麻辣火鍋,都會造成血管組織充血情形,更容易引發痔瘡的產生。因此李醫師提醒民眾,預防痔瘡的方法除了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有助排便外,多運動可幫助腸胃蠕動,同時上班族記得不要長時間坐著,應該每一個小時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除此之外,記得養成每天定時上廁所的習慣,但不要邊看報章雜誌邊上廁所,以免蹲太久造成血液迴流不好,更容易引發痔瘡。

產後中醫調理之產後憂鬱

產後中醫調理之產後憂鬱#便秘

生產是人生喜悅的事,但產後的生理不適、哺育嬰兒的壓力、生活習慣改變、夫妻關係…等因素,往往讓產婦出現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或精神症狀,使得產後易於罹患“產後憂鬱症”。產後憂鬱症的發生比懷孕造成的糖尿病、子癇前症、早產等更為常見,但當前產後憂鬱症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懷孕期間動情素、黃體素增加以利子宮孕育生命,產後24小時內,母體荷爾蒙發生急劇的變化,身體由妊娠狀態轉變成哺餵胎兒的情形;胎兒分娩過程產婦心理緊張跟壓力以及娩出後身體的疼痛;加上產後面對哺餵胎兒的錯綜複雜情感,以及元氣損傷使得產婦情緒處於不穩定狀態,伴隨失眠、頭痛、多夢、疲倦等或輕或重的症狀。輕微產後憂鬱約在產後第2-3天出現,2-6週內完全恢復;較嚴重會持續半年甚至更久,有一成左右的婦女甚至必須藉助精神科藥物控制,不僅產婦本身受煎熬,胎兒及家庭都跟著受罪。臨床上多用甘麥大棗湯加酸棗仁、百合等讓媽媽情緒平穩,能得到較好的休息,有較多的體力可以處理寶寶及家庭裡調適問題,發現效果不錯,很少有出月子後還回診抱怨睡不好的。產後第三天以後會開始有盜汗的情形,多因產後氣血虛,陰虛出汗,甘麥大棗湯加地骨皮、知母、牡丹皮,氣虛者加黃耆,火旺的加黃芩、黃連。因為懷孕期間下腔靜脈壓迫,產後大便秘或痔瘡的媽媽很多,加麻子仁、柏子仁等潤腸多能有效。此外頭痛的媽媽也不在少數,雖然大部分都認為產後洗頭已經不是禁忌,但是臨床仍發現坐月子中間洗頭易造成日後頭痛,因此會加荊芥、防風、薄荷、川芎、白芷等袪風解頭痛。傳統醫家大部分認為產後大虛,不應用寒涼藥物,甚至一般人認為坐月子要吃全酒料理,薑跟麻油更是不可少,但是在月子中心看到的媽媽似乎不是這麼回事,很多人是不能吃這些溫熱食物的。個人推測與生活型態的改變,營養物質充裕造成體質的改變以及台灣溼熱的氣候影響有關聯。(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 陳玉娟醫師)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便秘

大腸長度約一百二十公分到一百六十公分,是腸道中最容易生病、好發癌細胞的位置,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國內罹患結直腸癌人數,在九十五年首度破萬,超越肝癌,躍居十大癌症首位。高油脂、多肉食,過度西化的精緻飲食,很容易就造成便祕。當大便停留在體內,毒素日積月累,就容易引發體內腸道的癌症病變。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已不只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像在中部就有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國二學生個案,因為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每天都會吃學校附近的烤香腸,結果年紀輕輕便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末期,錯失醫治的黃金期,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大愛電視台「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將在二十日晚間邀請賴煌仁醫師與主持人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探討保健腸道的方法,並在生活中注意腸道的變化。賴煌仁醫師也將以小倩與秀枝阿嬤的這二例個案故事,說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治療,希望鄉親能在忙碌高壓的生活之餘,時時注意身體狀態與變化,與健康的腸道和平相處「腸腸久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