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

營養不良恐成癌友隱形殺手?靜脈營養助戰抗癌,提升存活率

營養不良恐成癌友隱形殺手?靜脈營養助戰抗癌,提升存活率#抗癌

一名80歲膽管癌末期的婆婆,入院時已有腸阻塞情況難以進食,開刀更發現腸子已經破掉,醫療團隊第一時間評估個案營養不良嚴重,術前先介入靜脈營養補充,之後透過手術與醫療照護及營養調整,婆婆不僅脫離呼吸器出院,更勤勞復健到恢復可以持續接受正常癌症療程,精神狀態也相當好。醫師表示,以往這類病患預後都很差,甚至可能因為感染致死,但由於適時介入營養補充,不僅降低術後併發症,也把身體狀態調整到更有體力持續治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周宏學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比例相當高,從10~90%都有,特別是消化道癌症如食道癌、胰臟癌、胃癌等病患比率通常較高;癌症初期與末期的差別也很大,初期有些可能還看不出體重減輕的狀態,但若是末期消化道系統癌症病患,有些一看就知道已經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爭營養,病患往往處於高耗能狀態 周宏學醫師說明,癌症是一種惡性體質狀態,癌細胞在跟正常細胞在搶營養,對病患來說身體來處於一種高耗能狀態,因此體重也會減輕;如果是消化道癌症病患更會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甚至是腸阻塞情況,也讓症狀更嚴重。 周宏學醫師提到,通常門診觀察病患3~6個月沒有特別原因體重下降5%就是警訊,其他也會觀察有無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此外,若病患外觀看起來有臉頰凹陷、肌肉鬆垮、指甲脆裂、掉髮、水腫等情況,搭配抽血檢視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轉鐵蛋白、淋巴細胞計數等數值,都能評估是否營養不良。 臨床補充營養可分為經腸道營養與非經腸道營養,周宏學醫師說明,非經腸道營養指的是透過靜脈補充營養,靜脈營養分2種,一種是全靜脈營養,另一種是周邊靜脈營養。全靜脈營養由於滲透壓較高,必須透過中央靜脈導管或是人工血管注入才不會造成靜脈損傷,另一種周邊靜脈營養只需透過手臂、腕部或踝部注射即可,主要用於短期營養支持。 周宏學醫師指出,靜脈營養主要補充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成分,也會適時添加維他命成分,特別要提到優質油脂的重要性,以橄欖油來說,因為含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也較能保護心血管,減少發炎反應。當重度營養不良甚至幾乎持續無法進食,就必須施以全靜脈營養,如果是短期胃腸功能失調或暫時無法正常進食時,就會以周邊靜脈營養為主。 以癌症病患來說,營養幾乎是全面性缺乏,特別是蛋白質補充更是重症病患必須考量的部分,周宏學醫師解釋,肌肉無力不只發生在身體上,呼吸也必須用到肌肉,呼吸的肌無力會導致病患喘甚至呼吸困難,導致仰賴呼吸器時間變長,因此重症病患的營養補充更是恢復體能的重要關鍵。不過也要提醒,糖類由於可能會加體內發炎物質,則建議不要攝取過多。 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周宏學醫師指出,靜脈營養主要補充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成分,而以橄欖油來說,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能保護心血管,減少發炎反應。 術前1週提早使用靜脈營養介入,降低併發症風險 特別提到若是需進行外科手術的病患,即便是可自行進食,但由於要做比較大的手術,也會建議術前1週先施以周邊靜脈營養,不僅可快速補充營養,也能減少術後併發症。周宏學醫師提到,像有些短腸症病患可能術後還是無法進食,消化吸收很差,這樣長期狀態就需要周邊靜脈介入支持一段時間,待病患慢慢恢復營養再改回正常進食。 補充足夠營養不僅關係到病患術後能降低併發症,且縮短住院天數,周宏學醫師強調,重症病患更能減少插管及待在加護病房的時間,不僅對病患有好處,也能減少醫療成本。周宏學醫師也呼籲,做好營養評估絕對是病患恢復健康的重要條件,「營養不是萬能,但沒有營養萬萬不能。」營養不足用再好的藥效益也不高,現在醫療指引已認為只要預估病患術後可能無法進食,就要及早介入營養補充,有足夠的營養支持,病患才會有更好的恢復狀態。 醫師小檔案: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周宏學醫師 專長: 肝臟外科 膽道外科暨腹腔鏡手術 達文西手術機械手臂微創手術

第10屆《彩繪希望》獲獎者  將抗癌陰鬱轉化為絢麗 鼓勵病友勇敢抗癌  傳遞希望與支持

第10屆《彩繪希望》獲獎者 將抗癌陰鬱轉化為絢麗 鼓勵病友勇敢抗癌 傳遞希望與支持#抗癌

為鼓舞更多與癌對抗的病友、家屬,使其能揮別癌症的恐懼,建立情緒抒發管道,更有力量與癌同行,癌症希望基金會攜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與台灣阿斯特捷利康股份有限公司,舉辦第10屆「彩繪希望」巡展開幕式,即日起迄10月底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質子中心大樓B2展出精采的作品,今年總計168件作品參賽,31幅作品脫穎而出,期藉由得獎者畫與話的分享,鼓勵抗癌路上的同行夥伴,更有力量繼續前行。 《彩繪希望》盼用繪畫助癌友及家屬走過治療、邁向康復 罹癌不是生命旅程的終點,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往往需要心理的轉念跟調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林永昌說:「林口長庚提供精準的醫療,並鼓勵癌友能夠以繪畫表達心境,彩繪希望讓病人有持續抗癌的勇氣。」 癌症希望基金會靳秀麗董事也指出,2006年基金會在台灣開啟了「彩繪希望」比賽,希望鼓勵癌友與家屬們透過繪畫記錄自己這一段的生命歷程,以嶄新的視角看待新的自己,為癌後生命賦予新的意義。 台灣阿斯特捷利康股份有限公司市場准入、政府事務與溝通部胡馨云部長則表示:「抗癌之路需克服內心恐懼及面臨治療過程的辛苦,感謝醫護人員無私奉獻,悉心支持病友及家屬,對於大眾也持續積極推廣癌症篩檢。繪畫能帶來身心靈正向調適,我們深信與癌抗戰,各方力量的支持缺一不可。」 從感謝中汲取力量:癌友用畫作展現抗癌的正向轉變 以《重置,重新開始》為題獲得病友組佳作獎的亦馨,她的生活在2023年在摸到乳房腫塊、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的那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面對手術與化療的挑戰,她的體力漸漸無法支撐,也因此暫時關閉經營多年的畫室。 這幅畫是她對2023年抗癌歷程的總結,畫中車窗外的景色記錄當時心路歷程。在療程期間,她總是獨自前往醫院,綠色小行李箱是她的夥伴,陪伴她度過艱辛的治療過程。「我要好好活下去,想陪著父母久一點。」是亦馨面對抗癌阻礙時的力量來源。在病痛的洗禮下,亦馨有了新的體悟,從痛苦到內心充滿感激,畫作中明亮溫暖的色調,真實地反映了她心態的轉變。 如今,亦馨只需定期追蹤,在身體漸漸好轉後,她重啟了畫室並開設了手作體驗課,並將此課程的收入全數捐予本基金會,讓愛與善意得以延續,幫助更多需要支持的癌友。 為讓抗癌路上的夥伴都能獲得支持的力量,即日起迄10月30日止「彩繪希望」比賽31幅的得獎作品將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質子中心大樓B2展出,作品亦同步在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www.ecancer.org.tw/joinus/gallery)「彩繪希望專區」線上展出,歡迎民眾上網欣賞。 第10屆彩繪希望 得獎作品 【癌症病友組 佳作】 重置,重新開始/亦馨/乳癌/50歲 頭髮長回來了,面色紅潤了,體力好多了。不想回看這段路,卻又必須回看… 回放這一年的日子,身邊親友用愛將我從深淵拉回… 健康無法Reset,卻可以Restart,守住健康,就是新生。

沒有奇蹟,才是多數癌症病人的歷程?招名威談「媽媽抗癌失敗」真心話

沒有奇蹟,才是多數癌症病人的歷程?招名威談「媽媽抗癌失敗」真心話#抗癌

美國毒理學會認證毒理專家招名威,著重於各式毒物對人類健康之影響與其防治工作。他在發現母親罹癌後,傾注全力和她共同抗癌,在母親離世之初,他幾乎無法承受這巨大悲傷,只能在日後,透過各種方式慢慢梳理、轉化自己的情緒。他於《媽媽抗癌失敗了》一書中,回憶母親生病、治療、離世的過程,或許讀者也能鼓起勇氣,回頭面對自己曾經逃避的悲傷。以下為原書摘文:

喝什麼茶最能降血壓?紅茶、綠茶⋯都不是!醫推薦「這款茶」還能抗癌

喝什麼茶最能降血壓?紅茶、綠茶⋯都不是!醫推薦「這款茶」還能抗癌#抗癌

你愛喝茶嗎?台灣人有夠愛喝茶,內需茶葉量1年高達4萬噸。喝茶好處多多,不僅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還能降血壓、降血脂!醫師表示,茶可以分成6大茶系,包括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又以其中最推薦飲用的第1名是烏龍茶!烏龍茶中的聚合多酚,可降低腎臟交感神經活性,有效改善血壓。

患乳癌突個性大轉變!朱芯儀罹癌後才懂:生病,讓我成為更好版本的我

患乳癌突個性大轉變!朱芯儀罹癌後才懂:生病,讓我成為更好版本的我#抗癌

台灣女演員朱芯儀,憑藉《犀利人妻》獲得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怎料卻在2021年被斷罹患「乳癌」第2到3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但即便如此,她仍舊勇敢面對。朱芯儀於《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一書中,分享她罹癌的心路歷程,給每位女孩、每位媽媽、每位遇到困境的人的無私鼓勵。以下為原書摘文:

她恐慌發作,竟在鬧區「穿內衣褲」奔跑⋯勇敢人師自揭罹癌崩潰歷程

她恐慌發作,竟在鬧區「穿內衣褲」奔跑⋯勇敢人師自揭罹癌崩潰歷程#抗癌

一位女老師於35歲確診罹患大腸癌第四期,醫生宣判無法治癒,活過5年的機率僅有8%。對許多人來說,這是邁向終點的倒數計時,她的人生卻因此開始不平凡。黛博拉.詹姆斯(Deborah James)於《閉上眼之前,為自己按個讚》一書中,分享她的抗癌經歷,幫助讀者從更寬闊的角度看待原本的煩惱。以下為原書摘文:

患血癌每月化療、日吃23顆藥⋯生命鬥士因遇見「牠」重燃抗癌勇氣

患血癌每月化療、日吃23顆藥⋯生命鬥士因遇見「牠」重燃抗癌勇氣#抗癌

當人生被迫中斷停滯,我們該如何找到另一種生存的信念?艾美獎專欄作家蘇萊卡.曹華(Suleika Jaouad)跟一般人一樣,擁有美好的愛情、即將實現的理想;然而,某日她的身體感到奇癢,竟被診斷出「急性脊髓性白血病」,自此踏上抗癌之旅。蘇萊卡.曹華於《被中斷的人生》一書中,分享她的抗癌歷程,幫助讀者找回生活的勇氣。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