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天氣熱到爆!孕期抗暑輕鬆一夏

天氣熱到爆!孕期抗暑輕鬆一夏#中暑

文/媽咪窩雜誌孕媽咪的體溫比一般人來得高,一旦碰到酷暑,就更容易感到煩熱及疲倦。想要舒適、健康的度過炎夏,就必須從穿著、飲食及生活起居上著手!懷孕之後,胎兒的代謝需要間接藉由媽咪的身體來幫忙,這也增加了孕媽咪本身的負荷,新陳代謝率比平常高出約10~20%。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陳曉萱表示,媽咪在孕期第4個月以後,體溫會比一般人高0.3~0.5℃左右,也就是俗稱的「大肚熱」,同時加上體重逐漸增加、皮膚汗腺分泌旺盛,故特別容易出汗。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童惟新則說,因為天氣悶熱的關係,孕媽咪的腋下、會陰等皮膚磨擦處,都可能會出現黴菌或細菌的感染,若真的已有紅、腫、癢等不適症狀,就建議孕婦就醫治療。抗夏必知二三事:Tips1 挑選衣服有撇步:衣服材質應儘量挑選排汗、不悶熱的透氣棉質、雪紡紗等布料,由於孕婦的身體較為燥熱,透氣的布料有助於身體的散熱,且能避免中暑的發生。此外,吸汗的衣服亦可避免孕媽咪因汗流過多而造成皮膚的感染或長濕疹等情形。童惟新醫師補充說明,孕媽咪應避免穿有蕾絲或棉墊的內衣,這些東西都會讓乳房不透氣;而分泌物比較多的孕婦,不建議使用衛生棉墊,只要常更換內褲就好。Tips2 少外出、多喝水:孕媽咪宜避免在中午到戶外走動,並應多補充水分。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中午是中醫經絡裡心經循行的時間,此時血液循環特別旺盛,代謝旺盛時,人體的體溫也會隨之升高,故中午外出活動不僅會加重孕婦的負擔,亦可能增加中暑的機會。Tips3 防曬動作不可少:懷孕後會造成媽咪皮膚色素的沈澱,所以防曬尤其重要。童惟新醫師說明,孕婦的防曬應以物理性的為主,外出時可撐把陽傘、戴頂帽子、穿著薄長袖,或配合擦上防曬係數15左右的乳液,防曬係數太高可能會使皮膚產生黏膩感,一般並不建議。不過市面上防曬產品琳瑯滿目,為確保其成份是安全的,孕媽咪在選擇前還是應與專科醫師討論過。Tips4 選擇清熱生津的食物:飲食上,可選擇蓮子、蓮藕、燕窩、蜂蜜、甘蔗汁、白木耳、百合等清熱生津的食物,食用時請維持常溫;而青菜類的食物對於清暑熱也有幫助。另外夏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吃燒、烤、炸、辣等易上火之食物,而過於寒涼之食物及冰品也需避免,以免患暑濕而造成腸胃不適。Tips5 睡眠充足精神好:孕媽咪夏天體力容易流失,那麼應該睡多久才夠呢?其實睡眠時間長短並沒有一定,原則上以孕婦體力能負擔的狀況為主,如果白天覺得疲倦時,不妨小憩一下補充體力。Tips6 冷氣、電扇對牆吹:酷熱的天氣,孕媽咪總喜歡待在冷氣房內,或是開電扇對著自己猛吹。在此提醒孕媽咪們,冷氣吹久了會使皮膚變乾,必須要格外留意水分的補充;此外,冷氣出風口及電扇不可以直接對著頭吹,否則容易誘發頭痛。《MamiHome媽咪窩》‧2009/7月號 資料來源:MamiHome媽咪窩 提供

西洋參茶有助補氣消暑 暑假騎單車不怕氣喘吁吁

西洋參茶有助補氣消暑 暑假騎單車不怕氣喘吁吁#中暑

入暑以來高溫紀錄連連攀升,許多民眾想把握好天氣,結伴出門騎腳踏車樂活一下,沒想到隔天卻出現頭部悶暈、頸部僵硬、腿部肌肉痠痛、及全身無力等情況,中醫師張鈺鑫表示,高溫下騎單車不但水分流失大、也可能耗盡體力,容易導致氣虛及中暑,反映在人體則是有胃口差、易疲倦、或頭暈的感覺,因此建議民眾外出騎車時,應注意適度休息,舒展筋骨,並且身著質料較好之排汗衣褲來幫助汗水排出,以避免中暑,另外亦可飲用簡易自製的西洋參片或粉光參茶(建議不宜使用高麗參)來益氣解熱,除補充水分外,因為太熱沒有胃口的民眾,平日也可於烹調時多加薑片同煮,來調節脾胃,舒緩腸胃悶脹及食欲不振的情況,其他如四神湯,內含蓮子、芡實、茯苓、淮山等補益藥物,能增強脾胃機能,祛除夏日的濕氣,也是很適合在夏天食用的中藥湯品。除了運動傷害之外,張鈺鑫中醫師表示,夏天診間也常見有習慣性皮膚過敏狀況的民眾前來問診,其中常有人抱怨使用抗過敏藥物雖然解決了紅腫癢等急性症狀,卻總是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中醫通常會建議這些患者,要耐心接受調整體質的療程,才能從根本治療過敏的情況。張鈺鑫醫師解釋,中醫治療可分為三大階段,首先是「緩解急症」,接下來就要開始透過調整飲食、改變生活習慣、給予運動建議、及找出生活環境的問題等方式,來幫助患者「調整體質」,當身體恢復自然的平衡後,就必須以正確的「養生」之道來維持健康。要瞭解何為體質,首先須認識中醫所說廣義的體質,包含形、精、氣、神等四個層次;若用車子來比喻,「形」代表車子的外殼,也可說是人顯現於外的形體;「精」即人體內有形的物質,如血液、體液等,可比喻為存在於車內的油料,而汽油燃燒所產生的動力,就是所謂的「氣」,代表人活動所需的能量,而「神」即為車內的駕駛,也就是人的精神意志。張鈺鑫醫師指出,以上三種體質在臨床上可能會出現相互混搭的複雜情況,如虛寒及虛熱同時出現,即所謂寒熱不和型,常見於體弱的老年人或生產後的婦女,這種複雜的體質須靠專業的中醫師來協助診斷及開立處方,並提出長期的調養建議方案,才能幫助患者及早恢復健康,提高生活品質。中醫認為健康的人體,需要同時關注人體內質量(精)及能量(氣)的狀態是否平衡,因此常見的中醫體質大略分為三種:一、陽氣虛(虛寒型):指容易疲累,有氣無力,生命能量不足的狀態,較常見於老年人或運動量不足的成人或兒童。二、陰血虛(虛熱型):指體內滋潤條件不足,所導致的人體熱度上升。譬如兩個裝不同水量的茶壺同時加熱,水量少的茶壺一定溫度較高也較容易煮乾,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身體虛弱的人也會有上火的情形。這類體質常見於停經後的更年期婦女,因內分泌賀爾蒙的變化而導致體質的轉變。三、痰濕型:指氣血循環效率差,體內水分代謝不良,此類體質者常有舌苔偏白、身重、肥胖、大便呈現軟便而不成形等情況,常見於好飲酒者,但夏天如果嗜吃過多冰冷食物,亦可能會出現痰濕的狀況。而像前述的過敏體質民眾,也需要藉由內服藥物來調理體質,搭配運動導引療法(如氣功、瑜珈等運動),並遵循日常生活中宜忌食物的建議,同時減少暴露在易引起過敏反應的環境中,用這種和緩的方式幫助患者找出內在的病因,去除干擾身體正常運作的因素,並利用適當的藥補及運動,引導身體回歸正常運作的軌道,即中醫所謂的扶正氣。讓身體回歸平衡,不違反正常的內在運作,人自然感覺舒服又健康,正是現代中醫的核心原理。

養生夏日中藥茶飲 消暑清熱DIY

養生夏日中藥茶飲 消暑清熱DIY#中暑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最容易出現口乾,心情煩熱、食慾不振、頭昏眼花、多汗、皮膚身癢,大太陽下甚至出現中暑等証,為恭醫院中醫部主任 - 杜旻峯醫師提供「養生夏日中藥茶飲」,以供民眾親自DIY,以清熱定神,消暑,預防酷暑引起之各種病症。1. 薄荷茶組成:薄荷、菊花、麥冬、甘草(或冰糖少許)功用:清熱消暑、清熱止渴。亦適於多汗身熱而頭昏。2. 生脈茶組成:黨參、麥冬、五味子。功用:益氣生津、去煩除熱、補氣歛汗、口渴多汗、頭昏中暑。適於元氣虛而不能溫補者之涼補。3. 金銀花茶組成:銀花、薄荷、天冬。功用:清熱止癢、多汗身熱、口乾口臭。亦適於內有熱而皮膚癢之人。4. 石斛天冬茶組成:石斛、天冬、麥冬、甘草功用:生津止渴、口苦口乾、咽乾聲啞。5. 沙參天冬茶組成:沙參、天冬、青蒿、生地。功用:怯熱止煩、寧心定神。適於躁熱有火、經常身煩熱、體溫低熱、或面紅發熱之人。6. 香茹茶組成:香茹、白扁豆、厚朴。功用:去濕補脾、消脹助食。適於夏月食冰冷飲料過度,消化不良,腹瀉腹脹不喜食之人。以上簡單之茶飲請用水煮後飲用,水量以500cc-1000cc左右,隨喜好增減,提供參考,但杜旻峯醫師提醒,仍應請醫師辨証後,依個人症狀所不同而使用。此外,今年民眾若想藉由三伏天改善體質,杜醫師指出今年的三伏天,初伏是7月14日,中伏是7月24日,末伏是8月13日。貼藥的時間,初伏是7月13、14、15日,中伏是7月23、24、25日,末伏是8月12、13、14日。在這三個時段各選一天來貼藥。若時間無法配合的話,只要在開始入伏以後,從初伏開始的前一天7月14日到7月23日選一天來貼,中伏開始的7月24日到8月2日選一天來貼,末伏開始的8月12日到8月21日選一天來貼,每次貼藥的時間大約間隔十天就可以了。

避暑由內而外 改善夏天溼熱體質

避暑由內而外 改善夏天溼熱體質#中暑

夏天的中醫門診常常遇到疲倦、渾身無力、舌苔又厚又膩、食欲下降、吃不下飯、心煩、腦袋不清醒、全身重重的、好像穿了一身厚厚的衣服,活動起來很不爽利,明明口很渴,喝了水卻還是一樣渴的病患來求診。中醫師說,其實這就是台灣常見溼熱體質引起的不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王惟德說,台灣較接近赤道地帶,日照多,太陽輻射量大,氣候炎熱。而且長年受東南暖濕氣流影響,潮濕而多雨。春夏季則熱與濕兼盛而為“濕熱”,秋冬季則寒於外(北方冷空氣南下)而濕於內(本土濕度較大)形成“雪上加霜”的“濕冷”。 王惟德表示,濕熱治療一般要分濕的性質多還是熱的性質多。濕重以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三仁湯、平胃散等,包括一些能除濕藥物,如杏仁、生苡仁、白蔻仁、厚朴、滑石、蒼朮;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其中有黃連、山梔子、黃芩、黃連、茵陳蒿可以清解諸熱。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中藥,如濕疹、皮膚不好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參、白鮮皮等;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 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關鍵。 王惟德說,以濕濁內蘊、陽氣偏盛為主要特徵體質狀態,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鍛煉,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拳術等。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熱量,排泄多餘水分,達到清熱除濕目的。 同時不要長期熬夜,或過度疲勞。要保持兩便通暢,防止濕熱鬱聚。注意個人衛生,預防皮膚病變。濕熱體質的人不宜喝酒,酒性熱而質濕,《本草衍義補遺》說它“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堪稱濕熱之最。所以嗜煙好酒是導致濕熱體質重要成因,必須力戒煙酒。 王惟德建議,宜食用清利化濕食品,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綠豆、鯽魚、冬瓜、絲瓜、葫蘆、苦瓜、黃瓜、西瓜、白菜、芹菜、蓮藕、空心菜等。體質內熱較盛者,禁忌辛辣燥烈、大熱大補食物,如辣椒、生薑、大蔥、大蒜等;對於牛肉、羊肉、酒等溫熱食品和飲品,宜少食和少飲。像是綠豆甘寒,清熱消暑,除煩止渴,通利小便。所以綠豆湯常常是家庭常備夏季清暑飲料,當有暑熱煩渴、小便黃時就可以喝。 濕的特質是黏滯、沈重,不容易去除。除了從飲食、運動減少內在濕氣滋生,亦要減少外在與濕氣接觸,譬如少淋雨,儘量少吃偏濕冷食物、 冰水。住家環境要避免濕氣過重,妥善用除濕機,以避免潮濕氣候容易滋生黴菌與塵蟎,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王惟德說,可以將除濕機放置在空氣流通的地方,避免放在死角造成氣流短路達不到需要的除濕效果。除濕機運轉前,先將門窗關好,以免潮濕外氣進入室內,影響除濕效果。使用中若沒有需要,也儘量減少門窗開閉次數。濕度設定約為50%~60%是較適合人體的溼度。 在養生茶飲上,王惟德建議飲用「化濕薏仁茶」,組成是薏仁30g、藿香3g、佩蘭3g、白豆蔻仁3g,因為薏仁很難用沖泡方法來提取有效成分,先要用熱水煎煮薏米半小時,然後用薏米湯來沖泡另外三種茶材即可。這四種藥品向來被認為是祛濕上品,暑濕季節服用可以幫助脾胃化解體內濕氣。薏仁建議選用大薏仁,成份比小薏仁高,功效好。薏米具有補益脾胃作用,可以增強脾胃抗濕能力,避免濕氣再次侵犯。或者平常可多喝四神湯,四神湯裡的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除了袪濕作用,還能健脾止瀉。 王惟德另外還教導民眾,可以運用穴位按摩,來調養保健溼熱偏盛體質,像是按摩足三里、曲池、合谷都有不錯效果。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大約四橫指幅,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可以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扶正培元。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具有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的功用。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食指與拇指併攏時肌肉最高點,在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能清熱燥濕。每次按壓時,要微有酸脹感,按壓約15-20下就有通暢經絡,條理氣機的作用。

健康起步”走” 年輕活力跟著來

健康起步”走” 年輕活力跟著來#中暑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健走」是最容易達成健康的運動方法,即是生活中最基本、最簡易,且最不受外在因素限制與干擾的體能活動。依據94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最常做的運動項目,以散步(含健走)為主,佔42.81%。「健走」不僅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強化骨頭,還有解除壓力、控制體重、延緩老化等許多好處,提醒國人多多運用社區步道,從事健走運動,透過健走步數目標的自我設定,養成「日行萬步」之健走習慣。和其他運動相較,健走比慢跑安全、比散步有效、又比游泳方便,健身又環保,是值得推廣的全民運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把走路融入日常生活,鼓勵民眾建立健走、健身的健康觀念,目前許多企業及社區積極推動各項健走活動,許多企業已將健走活動當作是年度例行運動,讓健走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社區內更是紛紛成立健走隊,將社區健康觀念融入中老年生活中。不過夏日酷夏氣溫高,待在太陽下的時間過久,汗水不易排出,容易造成體溫維持失衡,產生中暑的問題或因流汗過多,體內水分、電解質大量流失,而造成脫水情形。日前傳出三軍儀隊於烈日下中暑暈倒,知名紀錄片「無米樂」主角、80歲的崑濱伯也在田間示範割稻時,因天熱忘了補充足夠水份而中暑昏倒,以及數起老農被熱死的意外。所以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大家夏天安全健走,要特別注意下列事項:1. 為避免在炎熱的烈日下運動,健走活動建議選在傍晚、晚上或清晨進行。2. 夏日氣候炎熱潮濕,健走的基本配備包括:戴上帽子避免紫外線照射、穿上吸汗透氣的運動服裝、隨身攜帶毛巾或手帕、攜帶一瓶水隨時補充水分、穿著棉質襪子及運動鞋(鞋跟比鞋底高一點點)。3. 若在烈日下健走,應戴白色涼帽,穿淺色、寬敞、通氣性能良好的薄衣。室內運動場地應有良好的通風降溫設備。4. 如果發現大量出汗、疲乏、惡心、頭昏等症狀,都有可能是中暑的先兆,應立刻停止運動,迅速到蔭涼和通風地方休息,可喝些解熱消暑的飲料和涼開水等。為推動健走運動,臺北市衛生局於十二個行政區規劃了26條健走示範路線,並分別成立「健走教室」。本年度6月間培訓社區、職場及校園121位健走種子指導員,目前已號召約2000位市民參加健走運動,透過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提供免費的健走諮詢服務及帶動社區民眾定點定時健康齊步走,使民眾養成見規律運動的習慣。面對愈來愈熱的天氣,民眾應重視防範環境性熱疾病,如果有大量出汗、頭暈、體溫上升等,應儘快到蔭涼處所→鬆脫身上衣物→用水擦拭身體及搧風→給予含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之電解質飲料→儘快送醫等5步驟處理,以避免環境熱傷害相關悲劇一再發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日內已發行『健走123,方便又健康』中、英文衛教單張供民眾參考,歡迎大家踴躍到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索取,並踴躍報名健走隊。活動連結: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36&mid=442&itemid=17243

預防夏季熱衰竭 需細心抗中暑

預防夏季熱衰竭 需細心抗中暑#中暑

近幾年因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感覺夏天一年比一年炎熱,而因熱病死亡的案例也明顯增加,像2003年8月歐洲熱浪來襲,便造成將近兩萬人死亡,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夏季氣候炎熱潮濕,更容易造成熱傷害,不得不慎!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許馨文醫師指出,常見的熱病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及最嚴重的中暑。熱痙攣是因身體大量出汗,鹽分流失造成電解質不平衡,以致肌肉抽筋痙攣;熱昏厥則因高溫造成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使腦部血流減少而昏厥,特別是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者更容易發生。熱衰竭是因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過度產熱及流汗,最後超過體溫調節中樞代償機制的負荷,使體溫上升,加上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會出現非常口渴、疲倦、焦躁不安、噁心嘔吐、頭痛暈眩、四肢無力、皮膚濕冷、臉色蒼白、脈搏微弱、全身不適等症狀,此時測量肛溫或口溫約37-40゚C。許馨文醫師強調熱衰竭若未適當處置,就可能惡化成為致命的中暑,中暑時的中心體溫(肛溫或口溫)會超過40゚C,且合併中樞神經異常如意識混亂、幻覺、步態不穩、抽筋甚至昏迷,也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不儘快處理,死亡率非常高。若不幸發生中暑,應趕緊將病患移至陰涼處,除去衣物,用冰水拭浴,若有風扇吹拂更好,可將手腳浸泡在冰水中,或以冰袋放於主要血管流經的頸部、腋下、鼠蹊等部位幫助散熱;意識不清者若嘔吐,應使其側躺,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若呼吸困難則應儘快請求救援並施以人工呼吸。中暑雖然可怕,但卻可事先預防,許醫師提出以下幾點常見方法:(1)避免在炎熱潮濕的天氣下從事戶外活動,特別是較激烈或長時間的活動,應儘量安排在室內進行,若在戶外活動應避開下午一時到三時最熱的時段。(2)平時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鹽分,若從事劇烈的戶外活動,飲水中可加一點鹽或喝稀釋的運動飲料,因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是造成中暑的重要危險因子。(3)衣服不要穿太厚,儘量穿著寬鬆、淺色系且吸汗的服裝,並戴遮陽帽。(4)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前,應確認自己身體狀況是否許可,活動前7-10天即先離開冷氣房,至戶外有計畫的進行體能訓練,使身體提早適應熱環境,活動時若有不適應立刻休息勿勉強。(5)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的身體調節功能差,是中暑的高危險群,在炎熱的天候下即使未至戶外活動,亦有中暑可能,平時家人應多注意他們是否補充足夠的水分、有無中暑的相關症狀。

中醫抗暑講究”內外兼顧”

中醫抗暑講究”內外兼顧”#中暑

時序已經進入了夏天,天熱又多雨,在此濕熱並重的季節裡,若是時常感覺到虛弱疲倦、沉重無力、身體燥熱、胃口不佳、汗出不暢,然而一過秋涼,所有的症狀又逐漸減輕,中醫稱此為「疰夏之症」也。其實容易中暑也好,疰夏也好,都有一個本虛標實的體質,嚴格來講就是氣陰不足、暑熱濕盛質。臨床上多見於嬰幼兒、老年人、孕婦、產婦或是本身罹患慢性疾病的人像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哮喘、重感冒、甲狀腺亢進、慢性肝腎疾病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黃慧君醫師指出,預防中暑首先要重視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的睡眠、白天可稍作午休,平日養成體育鍛練的好習慣,多飲白開水、適當補充營養,室內要通風良好、隔熱遮蔭,即使外出也要作好衣帽防護、避免高溫曝曬。其次要重視夏日的飲食,避免肥甘厚味、暴飲暴食及恣食生冷,如此容易造成腸胃功能的損傷,進而加重暑濕的症狀。適合夏季的食補中藥有西洋參、麥門冬、蓮子、山藥、百合、白木耳等。此外夏季還有許多應時的蔬菜水果上市,這些蔬果往往具有清暑熱、化濕濁的效果,例如西瓜、絲瓜、冬瓜、苦瓜、黃瓜、莧菜、蘆筍、竹筍、甘蔗、蓮藕等。【DIY抗暑食譜】1.DIY抗暑粥組成:薏仁、新鮮蓮子肉、新鮮山藥、紅棗、小米、綠豆、白米依個人喜好,加入新鮮荷葉湯(新鮮荷葉1張或乾荷葉1/3張事先煎湯備用),熬煮成粥2.DIY抗暑茶組成:金銀花1錢  菊花3錢  山楂5分  兌入2包綠茶  加入700c.c熱水沖服另外,一般民眾常常使用「刮痧」來治療輕度的中暑,黃慧君醫師表示刮痧其實類似按摩的作用,它是利用水牛角製成的刮痧板來刺激皮膚,使得皮下充血、毛細孔擴張,以便讓體內暑熱穢濁濕氣由裏出表,如此經絡氣血得以暢通,進而調節身體五臟六腑的功能。黃醫師建議刮痧前,刮板及所刮部位的皮膚要注意消毒,小兒或體瘦者,因為皮膚柔嫩需特別注意輕刮,或隔著薄衣來刮。【刮痧操作方法】從脖子後面,順著肩膀側刮,再刮背俞穴、大椎穴。刮的力道以病人可以忍受的程度為主,手法自上而下,由內而外,不要來回刮,並避開傷口、骨頭的位置,如此表皮漸漸充血,直到出現紅色痧點為止。切勿一昧追求出痧,有時病情不容易出痧,拼命地胡亂硬刮,不僅並未解除中暑症狀,反而進一步造成皮膚的損傷。刮完痧後1小時內,不要洗冷水澡,最好馬上休息,避免吹風、流汗,且多補充水分,配合抗暑飲食,以助清熱解暑。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痧,再次刮痧的時間需間隔3-7天,以個人皮膚上痧退為標準。‧刮痧療法的禁忌:年老、久病體弱或過度疲勞者,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心血管疾患,糖尿病患者,皮膚有傷口者,皮膚容易過敏者,骨折處、局部組織腫脹處,饑餓或剛吃飽者均要慎刮、禁刮。

夏日養生消暑法

夏日養生消暑法#中暑

近年來,全球氣溫不斷屢創新高,而台灣的夏季不但溫度高,濕度也高。若午後再來場雷陣雨,熱氣夾著濕氣,更令人悶得透不過氣。由於悶熱排汗不易,容易讓人倦怠疲勞、頭暈、昏昏欲睡。再加上錯誤的消暑清涼方式,如:吹冷氣、吃冰、喝冷飲,都會使人體的冷熱、溫差協調反應不及。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洪曉嵐醫師表示,很多人習慣在大熱天短時間內喝入大量水分或冰冷的飲料;如此飲水方式,輕則影響消化功能,重則引起胃腸痙攣不適甚至加重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驟然下降,導致心悸、頭暈,對心臟病患者更是危險。而突然大量飲水,也會沖淡胃液、降低胃液的殺菌力,使得病菌容易滋生,故應採取少量多次飲用的方法。夏日炎炎,雖說冬令進補,夏日也有滋補好時機。洪曉嵐醫師提供了幾帖良方,想要保健養生的民眾不妨參考一下。中醫所說:「寒主收引」。若從外在高溫環境突然進入冷氣房,會使毛細孔急速收縮,如此一來反而將濕熱之氣悶在體內,向外散熱的氣血經絡,也因突然驟冷而易使脈道不暢,不利人體正常的排熱功能。當然冷氣是可以吹,但應先在較涼爽通風處待一會兒,才進入冷氣房,且冷氣房中溫度不應調太低,26~28℃即可,如此不但適合人體,也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中醫學的概念是依著自然而生的,夏日因為氣溫升高,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加快,更因為毛孔開泄太過、大量的流汗而耗氣傷津,所以可以多吃些清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中醫的傳統方劑「生脈散」,即適用於暑熱多汗、耗氣傷陰之證。其組成為人蔘、麥冬、五味子,人蔘補益肺氣而生津;麥冬養陰清肺而生津;五味子固表斂肺、生津。這三味藥,一補,一清,一斂,而且都能生津。因此,具有補氣斂汗,生津止渴的作用,適於氣、陰兩傷之證。但因人蔘補性太強,過於溫燥,可將人蔘換成黨蔘或西洋蔘。另外,夏季也是腸胃病最易好發的季節。洪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多以一些健脾、胃的方劑,不只增加食慾,還能防止腸胃炎。最常見的就是四君子湯,此方中人蔘甘溫補氣,健脾養胃為君;白朮甘溫補脾益氣,燥濕健脾為輔;茯苓滲淡健脾,能使蔘,朮、草補而不滯為佐;炙甘草益氣、補脾調和諸藥。這是補氣、健脾的基礎方劑,很多健脾或補氣的方劑,都是從本方衍化而來的。許多人喜愛喝的四神湯,則是一般民間常見的藥膳。此方由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組合而成,此四味藥具有補益脾腎,厚實腸胃的功能,洪醫師表示對於脾虛、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的人非常適合。此外,也可加入一些薏苡仁及豬小腸,薏苡仁可加強利濕效果,而豬小腸內含大量消化酶,可以幫助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四神湯可以作為長期藥膳使用,具有增進食慾、補脾、健胃、止瀉的效果,無副作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