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養好腸道菌 增加對抗COVID-19的能力!

養好腸道菌 增加對抗COVID-19的能力!#COVID-19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的疫情,從前年底至今,也已經超過一年半,每天都有新的人確診,也有一些人因此而離開這個世界,除了等待疫苗;我們也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經常帶口罩、勤洗手與消毒,飲食型態也有了不少變化,變得比較少外食,然後也更注意吃什麼,可能有助我們對抗感染,或是減少感染後疾病的嚴重程度。 但究竟怎麼吃會有幫助呢?先前我們曾分享過蔬果天然成分,還有一些可能有幫助的營養素,這次則要進一步跟大家聊聊「腸道菌群」。不過在開始談腸子裡的微生物之前,先幫大家複習一下,哪些人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 容感染與重症族群:肥胖與身體虛弱的年長者 其實跟其他感染疾病類似,身體狀況差的人往往是有害細菌與病毒容易感染的對象,就好比說,肥胖與虛弱的年長者,他們身上有些潛在的危險因子,讓這兩類人更容易受到SARS-CoV2感染,甚至是感染後,也會比一般人來得嚴重,具體來說,其危險因子有哪些呢? 肥胖者 *調節ACE2表現。 *免疫功能失調:因肥胖而增加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一些荷爾蒙,進而影響免疫功能。 *低度慢性發炎。 *腸內細菌失衡:腸道裡的細菌組成與飲食息息相關,而常見的肥胖很大部分是因為飲食失衡造成,失衡的飲食也會改變腸內菌群的平衡狀態。 *肥胖引起的合併症,例如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年長者 *老化發炎(inflammaging):老化與其相關疾病大多會有發炎的情形,而腸內菌群失衡也與此有關。 *免疫老化(Immunosenescence):這是一種免疫系統逐漸退化的過程,也是造成年長者免疫功能退化的原因之一。 *老化相關的合併症,例如呼吸與腎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 從上述的危險因子,有沒有發現裡面有幾樣共同的項目,其中也包含了「腸道菌群失衡」!也因為這樣,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為目標的飲食營養策略,或許能用來預防,或是緩解COVID-19症狀的方法。 腸道菌群與營養素的作用 圍繞在這個主題的營養素有植物多酚、益生菌、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而這些營養素不僅容易應用在容易受到感染的人,也就是前面提到,有代謝合併症與身體較虛弱的年長者,當然,一般人群也應該這麼吃。就目前的研究所之,這些成分可能發揮的作用如下: 益生菌 *減少呼吸器相關肺炎的發生率。 *生成對抗病毒的代謝物,透過血液循環與淋巴系統發揮作用。 *調節免疫,對抗呼吸道流感病毒。 多酚 *能與病毒外殼的棘蛋白結合,抑制SARS-CoV2活性。 *增加ACE2表現,避免疾病變得更嚴重,並且抑制ACE表現。 *抑制冠狀病毒的特定蛋白質酵素,抑制病毒的複製。 *間接證據指出,多酚能在腸道與身體其他部位發揮抗發炎與抗氧化的作用。 維生素D *作用在免疫細胞上,調節呼吸道對康病毒的免疫反應。 *改善SARS-CoV2感染引起相關症狀的嚴重程度。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結合瑞德西偉,有減少病毒複製的可能。 *改善疾病嚴重程度,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症狀與急性發炎的嚴重程度。 *葡萄糖調節活化。 *抗凝血的活性。 打造好腸道菌群的飲食建議 至此,我們已經知道益生菌、多酚、維生素D、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幫助我們對抗病毒,但在日常生活中,要吃吃哪些東西,才能吃到它們呢? 益生菌 *發酵乳製品:優格、起司、優酪乳。 *發酵食品:味噌、豆腐乳、韓式泡菜等。 *保健食品:益生菌補充品(粉包、膠囊、錠劑等補充品形式)。 除了補充菌,幫助好菌生長的膳食纖維也要跟著一起吃,而這有一部分可以跟著下個項目一起實現。 多酚 *各種蔬菜與水果(同時補充膳食纖維)。 *初榨橄欖油。 *綠茶、烏龍茶、紅茶等各種茶。 *香辛料。 *紅酒。 *全穀類。 維生素D *富含油脂的魚,像是鮭魚、鮪魚、鯖魚、鰻魚等。 *動物的肝臟、起司,和蛋黃能提供一些維生素D。 *經紫外線照射後的菇類。 *營養強化過的食品,例如早餐麥片。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富含油脂的魚,例如鮭魚、土魠魚、鰻魚等。 *亞麻仁油、紫蘇籽油、印加果油、奇牙籽油。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三級警戒延長至7/26 餐廳內用將鬆綁

三級警戒延長至7/26 餐廳內用將鬆綁#COVID-19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延長到7月26日,但自7月13日起有限度微解封,開放餐聽內用、運動場館等。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有條件鬆綁對象包括國家公園、遊樂園區、休閒農場、植物園、文化園區、駕訓班、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表演場等20個場所,但三級警戒維持,外出戴口罩,持續停止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聚會。陳時中提醒,上述鬆綁須遵照通案性原則及主管機關指引,包含落實實聯制、出入口管制、人流管控降載,需維持社交距離,除飲食外,全程戴口罩,員工人員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詳細鬆綁措施如下:適度鬆綁措施(一)有條件鬆綁對象(地方政府得視防疫需要因時因地調整):1.戶外: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遊樂園區、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植物園、文化園區、學校操場、駕訓班。2.室內: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表演場館(無觀眾)、社教機構、文化中心。3.室內外運動場館(游泳池除外)、高爾夫球場。4.餐飮場所包括餐廳、傳統市場及夜市、百貨賣場 美食街、美食區等符合指揮中心指引得內用。5.國內小型旅行團(9人以下)、劇組拍攝。(二)上述鬆綁須遵照通案性原則及主管機關指引:1.實聯制、出入口管制、人流管控降載。2.維持社交距離,除飮食外,全程戴口罩。3.員工人員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三級警戒延長仍須關閉之場所 (一)休閒娛樂場所: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休閒中心(含提供指壓、三溫暖等設施之美容瘦身場所)、保齡球館、撞球場、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自助選物販賣機營業場所、釣蝦場、桌遊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二)教育學習場域: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訓練班(駕訓班除外)、K書中心等其他類似場所。(三)觀展觀賽場所:會展場館、游泳池等其他類似場所。

175萬劑AZ疫苗將相繼抵台 擬開放中壯年施打

175萬劑AZ疫苗將相繼抵台 擬開放中壯年施打#COVID-19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9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27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7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證實,62萬劑自購AZ疫苗將於明天抵台,再加上後天還有113萬劑日本捐贈AZ疫苗運至台灣,相信這波疫苗可加速向下開放中壯年接種時程。新增27例本土病例、17例死亡今新增27例本土病例,為17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0日至7月5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14例最多,其次為新北市11例、屏東縣及彰化縣各1例;其中17例為已知感染源、10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新增17例死亡個案,為14位男性、3位女性,發病日介於5月16日至7月2日,確診日介於5月19日至7月5日,死亡日介於6月28日至7月5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4日累計公布1萬383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1180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0.8%。

三級警戒將微解封?陳時中:明天宣布

三級警戒將微解封?陳時中:明天宣布#COVID-19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79例COVID-19確定病例,其中78例為本土,另有1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至於6月28日是否可微解封?指揮官陳時中回應,目前雙北列為高風險,基隆、桃園、苗栗、彰化列中高風險,之前有考慮要分區,但詢問過各縣市意見,大家還是認為要全國一致,明天中午會統一宣布。6/22新增78例本土 連兩日2位數今日新增78例本土病例,為35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4日至21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43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5例,南投縣3例,基隆市2例,苗栗縣、彰化縣、桃園市、台中市及新竹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10例中,8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相關疫調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男性3位、女性3位,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9日至6月19日,確診日介於5月28日至6月21日,死亡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21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0日累計公布1萬2806名確診個案中,已有8087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63.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