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

孕婦有牙周病 早產機率高7倍

孕婦有牙周病 早產機率高7倍#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相較於沒有牙周病的孕婦,罹患牙周病的孕婦較容易早產,而且容易生出低體重嬰兒。分娩一般發生在懷孕第40週前後(最後一次月經的首日加280天)。若提早在22到36週之間生產,則視為早產。早產兒的出生體重若低於1000克,會較難存活。此外,早產兒容易罹患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等疾病。若有早產或者是出生體重偏低的情形時,必須安置在保溫箱或NICU(新生兒加護病房)內,並限制和母親接觸,也無法直接哺餵母乳。雖然早產是迫於無奈,但還是儘可能避免。根據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沒有牙周病的孕婦早產率是6%,相較於此,在懷孕期間牙周病惡化的孕婦,有43%的人早產。也就是說,有牙周病的孕婦比沒有牙周病的孕婦,發生早產的可能性高了7倍。據說,飲酒會導致早產的機率增加三倍,相比之下,牙周病帶來的風險何其高。此外,根據其他研究,在早產孕婦的羊水中,發現了和口腔牙垢裡相同的細菌。另有研究指出,牙周病愈嚴重的人,愈有可能生下低體重嬰兒。牙周病菌不只影響母體,可能會影響到胎兒。日本國內也有相關研究,研究結果和國外的研究結果相同。岡山大學研究所醫齒藥學總合研究科預防齒科學的研究團隊,花了三年的時間,針對203位孕婦進行調查。孕婦們在懷孕期間接受牙周病的治療,牙周病有好轉的群組,生下的嬰兒體重平均是3997.3克,很接近平均體重;而牙周病未見改善的群組,嬰兒的體重平均是2776.5克,足足少了約兩百克。在懷孕第38週出生的嬰兒,大腿骨的長度較短,也就是有發育較慢的傾向。懷孕中的女性容易罹患牙周病或是牙周病容易惡化,這在牙科的臨床現場是早就知道的事情。原因是女性一旦懷孕,荷爾蒙會開始急劇變化,黃體素會減少。再來,因為孕吐等身體狀況的改變,唾液的酸度會變高,這樣的口腔環境容易引起蛀牙或牙周病。很多女性在懷孕期間發生牙齦腫脹的牙齦炎,也和女性荷爾蒙有關。孕婦在產檢時常被建議做口腔檢查,也是這個緣故。據推測,牙周病菌會隨著血液運行到子宮和胎盤,進而引起炎症,引發陣痛。另外,隨羊水而來的牙周病菌或許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並妨礙胎兒發育。這也和生下低體重嬰兒有關。幾乎每個女性都知道,懷孕時要遠離菸酒,並注意飲食。同時,懷孕時也要治療蛀牙和牙周病,希望更多女性可以知道這項懷孕時的常識。(本文摘自/0~100歲都需要的咀嚼力/天下生活出版)

研究:孕婦有牙周病 新生兒體重過輕機率狂增7倍

研究:孕婦有牙周病 新生兒體重過輕機率狂增7倍#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大家都說眼睛是靈魂之窗,但你知道一口爛牙恐為健康亮紅燈嗎?目前美國有多項研究證實,牙周病會影響心、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僅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另外對孕婦而言,恐危害自身健康,導致新生兒出生體重過輕,且機率竟高出了近7倍。此外,懷孕時由於賀爾蒙變化,很多孕婦都有牙齦流血或腫痛的現象。根據《優活》曾報導,孕婦罹患牙周病可能不利懷孕,因為牙周病病菌引發釋放發炎物質,可能造成羊膜提早破裂而早產、嬰兒出生體重過低。早產及體重過低嬰兒的母親,通常比正常的母親有嚴重牙周病的比例更高。當心!抽菸喝酒恐加重病情原來不只錯誤的口腔照護會影響牙齒健康,許多生活習慣不好的人也都是牙周病的高危險群,像是吸菸、酗酒、精神緊張、無規律作息,專家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別等到病變侵入牙周纖維,導致發炎、化膿,牙齒鬆動甚至脱落時才開始重視,恐已成為無齒之徒。定期洗牙 減少發生率民眾平常該怎麼保護自己的牙齒,有效預防牙周病的發生呢?美國醫師建議,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是牙菌斑和牙結石,僅靠漱口和草率的刷牙是不能徹底清除的,必須通過洗牙去除,一般而言,1年到1.5年洗一次牙,若刷牙習慣不好或者容易長牙結石的人,則需半年洗一次。

使用牙線、刷舌苔 7招消滅口臭困擾

使用牙線、刷舌苔 7招消滅口臭困擾#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康健雜誌》曾對全台1080位民眾做電話調查,了解民眾對中醫藥的認知,結果發現67%的受訪者認為「口臭表示腹內有火(有胃火)」,但這其實是錯誤觀念。口臭不一定是胃火(腸胃發炎)引起,可能是民眾受到成藥廣告影響所致,而忽略口臭其實常來自口渴或蛀牙、牙周病等牙齒問題。口腔內的某些細菌存在於牙縫及舌頭背後,它們將唾液裡、食物中及壞死的口腔表層細胞的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再將胺基酸代謝成臭味。在這過程中也會產生含硫的揮發性氣體,當我們張開口,呼一口氣時,這些含硫氣體和其他臭味會一起呼出。牙周病和口臭相同,都是由類似的細菌所引起,這些細菌引起牙周組織的壞死、化膿,進而產生異味。其他如牙齦長出囊包的牙髓病或蛀牙,也是因為容易藏污納垢而造成口臭。不過,口臭並非全是口腔問題引起,也可能是肺部疾病、糖尿病或肝衰竭等疾病的警訊,如糖尿病病人,因為食物代謝不正常,身上常有一種乙酮的異味。有些方法有助改善或預防口臭:1)吃完東西就刷牙/可在工作場所準備牙刷,每天至少刷兩次牙,每次2~3分鐘。2)刷舌苔/輕輕刷洗舌頭,移除老廢細胞、細菌和食物殘渣。使用軟毛牙刷或舌苔清洗器,儘量將舌根部位清潔乾淨,因為細菌容易聚集在舌根部位。3)每天使用牙線/牙線使用得當,有利於清除食物殘渣和齒縫間的牙菌斑。4)清潔假牙/如果配戴牙套、局部或全口假牙,每天至少要徹底清洗一次或依牙醫師指示清潔牙具。5)少吃氣味強烈的食物/如洋蔥、大蒜和辣椒等氣味強烈食物,易停留在口腔裡久久不散。6)喝足夠的水/為了使口腔能夠分泌足夠黏液,應喝充足的水,而非咖啡、汽水或酒精飲料。7)嚼口香糖或薄荷葉/最好是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清除食物殘渣和細菌。如果有長期口乾舌燥的問題,建議跟牙醫師或醫生討論,開立人工唾液製劑或口腔用藥,刺激唾液分泌量。(本文摘自/整腸健胃:中西醫聯手顧腸胃/天下雜誌出版)

每次刷牙至少10分鐘 有效預防牙周病

每次刷牙至少10分鐘 有效預防牙周病#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高齡化為社會帶來影響,其中最嚴重的是醫療開支。年紀增長後身體總有些不聽使喚,使得跑醫院的頻率增加,這點直接影響健康保險的財政負擔。NHK新聞曾經報導某間電機大廠健保公會採取的措施。該公會每年要支出四百億日圓,其中牙科診療費佔百分之四十以上,高達一百六十多億日圓。牙科診療費佔的比例甚至比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還要多。這一百六十億日圓大部分用在治療牙周病。因此該健保公會發給九萬名員工一人一套潔牙組合。那是附提把的淺藍色小包包,裡面有牙刷、牙膏等。大家透過電視螢幕看到中老年男性員工拿著一樣的潔牙組,吃過午飯後在洗手檯一起刷牙。由此可見牙周病盛行導致鉅額醫療花費。但如果牙周病還在牙齦炎的階段,透過仔細刷牙就能痊癒,不必看牙醫也能復原。自我預防牙周病的四大要點1)清楚掌握細菌行蹤,刷牙時集中清潔。2)少用牙膏,盡可能用牙刷一顆一顆仔細清潔牙齒,至少刷十分鐘。牙齦容易受傷,橫向刷動會使牙齦萎縮,讓牙周病原菌由此入侵。所以刷動的幅度要小,並使用牙間刷或牙線仔細清潔牙齒間隙及牙齒內側。3)體認到牙醫只能幫忙恢復牙齒功能,預防牙周病必須靠自己仔細清潔。4)下定決心不管年紀再大,都要靠自己的原生齒吃飯。嚴格遵守以上四點就能避免陷入掉牙的窘境。牙科治療中以牙周病的負擔最重,而且會引發全身性疾病,要是防治有成,便能大幅減輕個人負擔。請各位一定要記住,預防牙周病的首要之務是刷牙,不刷牙什麼都不用談。(本文摘自/90%的病,從牙齒開始/采實文化出版)

打鼾問題不解決 恐增蛀牙、牙周病風險

打鼾問題不解決 恐增蛀牙、牙周病風險#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中老年男性早上會渴到醒來,檢查發現他們的唾液分泌相當充足。因此懷疑是否為糖尿病,結果又並非如此。一到早上唾液就減少感到口乾舌燥的症狀,多半出現在較胖的中老年男性身上,這很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的口乾症。一起床就口渴 是因為晚上打鼾睡前喝酒或極度疲勞、肥胖的話,睡覺時舌頭會往下掉到喉嚨的位置,堵住氣管造成打鼾,有時甚至會妨礙呼吸因缺氧而醒來,無法一覺到天亮。當氣管堵塞時,身體為了盡量吸入空氣,會在睡眠時無意識地張開嘴巴,造成唾液蒸發,所以早上才會覺得口渴。唾液減少會降低口中的抗菌保護層與清潔作用,造成蛀牙與牙周病惡化,若再加上抽菸的習慣會更糟糕,它會使血管收縮令人更加口渴。愈來愈多人的口乾症是由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引起。除了在專科門診請醫師開立促進唾液分泌的藥物外,也能使用口腔專用保溼劑或保溼凝膠改善口乾症。慢慢吃飯、多說話 可刺激唾液分泌時時活動臉部肌肉也可以改善口乾症,譬如揚起嘴角微笑,盡量活動顏面表情肌,說話也有效。面無表情、不常說話,會使唾液一直處在低水位。吃飯時好好咀嚼30次以上,能充分活動嚼肌刺激唾腺。這時重點是右邊嚼五次再換左邊嚼五次,徹底運用兩側的嚼肌與牙齒,不要只用單邊咀嚼。現代生活習慣使口腔健康惡化,但因為環境不好就什麼也不做,只會讓症狀更加惡化。和家人或好友愉快用餐,慢慢吃上一頓飯也是保護牙齒的好方法。(本文摘自/90%的病,從牙齒開始/采實文化出版)

正確刷牙+治療牙周病 口氣保清新

正確刷牙+治療牙周病 口氣保清新#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牙齒在健康的狀況下,刷牙是不會流血的,若是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會流血,當心是牙周病初期徵兆,代表可能有牙齦發炎的現象,建議趁早找牙醫報到。醫師也提醒,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是預防牙周病的不二法門,以正確的方法刷牙,並搭配使用牙線;增強個人的抵抗力,以減少細菌作亂的機會。也要定期找牙醫師做檢查,愈早發現問題,治癒成功率愈高。治療以去除牙菌斑、牙結石為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李宛柔醫師說,牙周病主要成因是殘存的食物殘渣,長期累積在齒齦交界處,經口腔內牙周致病細菌分解後,導致牙周支持組織發炎而被破壞與流失,牙齒鬆動。由於口腔內隨時存在著細菌,因此治療主要目標在於去除牙菌斑及牙結石,病患必須持之以恆的使用牙刷及牙線或牙間刷,徹底清潔牙齒表面。療程包含基礎治療及進階修復與重建。首先透過非手術性清創,包括超音波洗牙、深部牙結石刮除等治療項目控制發炎,經過足夠的修復時間,再針對必要區域輔以牙周手術。此外,醫師會持續評估病患是否擁有穩定,且正確的刷牙技巧以維持治療成效。牙周手術即是將牙齦切開,以利牙根表面的徹底清創,並在合適的骨頭缺損處鋪置骨粉及再生膜,達到骨充填並增加牙齒支持組織的目標。

研究:蛀牙只需2天 每天正確清潔助消滅細菌

研究:蛀牙只需2天 每天正確清潔助消滅細菌#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愈來愈多人會於飯後跑去廁所或是洗手台刷牙,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大眾對於口腔保健的意識提高。我們不能完全否定這件事情,但是另一方面,這又會衍生「刷牙刷過頭」的問題。然而,雖說大眾刷牙的次數增加,但是卻很少人真正「正確刷牙」。「雖然有刷過牙,但是卻有一堆地方漏掉沒刷。」「錯誤的刷牙方法反而把牙齦給刷壞了,原來自己就是罹患牙周病的始作俑者。」有許多人在刷牙時都會犯上述錯誤。我要向各位說明「正確刷牙」,這是決定能否順利預防蛀牙、牙周病的成敗關鍵。事實上,至今醫學上仍未有明確答案,說明每天該刷幾次牙,才能夠有效地預防蛀牙以及牙周病。而在刷牙的方法上,每個人都存在差異,因此僅比較刷牙次數也沒什麼意義,反而會導致當事人仍不知道正確的刷牙方法。在醫學上,刷牙的目的就是要去除附著於口腔當中的牙菌斑(牙垢)。我(齊藤)的恩師─織家勝老師認為:「在生活上若能夠儘量避免攝取砂糖,那麼每天刷一次牙就綽綽有餘」,他也讓他的患者採取這個做法。「牙菌斑形成之後,需要經過一天的時間才會開始對牙齒造成危害,因此只要每天好好刷一次牙,確實將牙菌斑去除就夠了」,這是織家老師的觀點。的確,牙菌斑在口腔中產生之後,需經過「細菌附著於牙齒上─細菌聚集─產生酸性物質─溶解牙齒」等四個步驟,才會造成危害。而根據研究指出,此四個步驟需花費24至48小時才會完成。因此只要能夠在這段時間,透過刷牙將牙菌斑去除,罹患蛀牙的機率就會大大減少。織家老師已邁入高齡,我正式接手老師的患者。其中有許多患者至今仍遵守織家老師所給予的指導。這些患者每天只刷一次牙,但是時至今日他們仍然良好地保持健康的口腔環境這些案例讓我發現,只要減少飲食當中的砂糖攝取量,並且正確刷牙,那麼每天只要刷一次牙,就足以預防蛀牙以及牙周病。所以在我的牙醫診所,也會建議患者每天刷一次牙就好。若是患者對每天只刷一次牙感覺心有不安,那我就會指導如何在飯後輕輕刷牙或是漱口。增加刷牙次數當然能夠有效除去牙菌斑,但是另一方面,頻繁刷牙也會對牙齒以及牙齦造成傷害。我認為應該要將刷牙的次數減少到最低限度,因為刷牙重要的不是次數,而是方法。(本文摘自/即刻救牙!良心牙醫教你一口好牙咬到100歲!/世茂出版)

致命危機!有牙周病罹心臟血管疾病機會高一倍

致命危機!有牙周病罹心臟血管疾病機會高一倍#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牙周病是全身性的健康殺手!因為當外來細菌侵入口腔時,會誘導病人的自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身體在殺菌的同時,也破壞了牙肉及牙床骨頭,最終導致牙齒脫落。而這些自身產生的抗菌物質,甚至會藉由血液擴散到其他部位,造成連串的全身性病變,例如:有牙周病的人得到心臟血管疾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一倍。值得注意的是,相同的機轉若發生在腦血管將導致中風。有時甚至會危及生命,不可不慎。牙周病危害多  不限口腔!阮綜合醫院牙科部賴彥成醫師說,牙周病細菌可能順著血液,在冠狀動脈腔形成菌斑,隨著動脈管壁增厚產生血栓。即使是口腔牙周組織發炎所產生的物質,也會循著血液引發類似的心血管反應;而一旦冠狀動脈的阻塞,心臟缺氧,也將導致心肌梗塞。孕前預防牙周病  可促進母嬰健康此外,懷孕時由於賀爾蒙變化,很多孕婦都有牙齦流血或腫痛的現象。根據研究,孕婦罹患牙周病可能不利懷孕,因為牙周病病菌引發釋放發炎物質,可能造成羊膜提早破裂而早產、嬰兒出生體重的過低。早產及體重過低嬰兒的母親,通常比正常的母親有嚴重牙周病的比例更高。牙周病治療  有助血糖控制而賴彥成醫師也說,在糖尿病病人的身上經常會發現罹患牙周病,因為牙周病和糖尿病都會促進慢性發炎細胞產生。若針對牙周病進行深度牙根整平去毒,同時結合短期的抗生素治療,會發現對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有很大的幫助。從兩者的致病機轉,可推論任何可以降低牙周致病菌的治療,對於糖尿病的控制也會有幫助。牙周病是一種感染性疾病,會引發身體的低度發炎反應,導致系統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早產或胎兒體重不足、糖尿病的發生或進展。千萬不要以為口腔的感染只限於口腔,而不予理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