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刷牙可預防蛀牙、牙周病!但當外出用餐不方便刷牙時,牙醫師建議,其實可用飯後嚼「無糖口香糖」來代替。研究證實,飯後嚼20分鐘的無糖口香糖,可透過「咀嚼」動作會刺激唾液分泌,有效殺死所有牙菌斑,而唾液中含有許多重要礦物質,正是對抗蛀牙的天然防衛機制,更列舉「3大好處」可降低近3成的蛀牙發生率。
飯後刷牙可預防蛀牙、牙周病!但當外出用餐不方便刷牙時,牙醫師建議,其實可用飯後嚼「無糖口香糖」來代替。研究證實,飯後嚼20分鐘的無糖口香糖,可透過「咀嚼」動作會刺激唾液分泌,有效殺死所有牙菌斑,而唾液中含有許多重要礦物質,正是對抗蛀牙的天然防衛機制,更列舉「3大好處」可降低近3成的蛀牙發生率。
近60歲的林先生加入診所健康療程後,經過健康管理團隊安排一系列精密檢查,發現自身有冠狀動脈疾病,需置放支架。後來經過治療,並遵從醫囑定期服藥控制三高,甚至積極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不少數值皆改善不少,但近幾次回診卻發現心血管發炎指數超標⋯⋯
33歲陳先生的牙齒白皙、形狀正常,也沒有蛀牙等急性的疼痛,僅有齒列不齊的問題,故陳先生一直認為自己口腔狀況良好。一次到新竹台大分院諮詢牙齒排列矯正的治療,經醫師檢查後,居然發現患有嚴重慢性牙周炎,且部分牙齒周邊的牙齦及骨頭已有明顯流失破壞的情形。
刷牙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你該不會一直都刷錯?牙醫師提醒,在日常生活中,牙齒琺瑯質每天都會損耗, 若是刷牙方式錯誤,就會造成琺瑯質流失,容易形成敏感性牙齒。但許多民眾以為,刷牙就要「馬上刷、用力刷、涼涼的」才是刷乾淨,真的是這樣嗎?以下解答民眾容易誤解的4大「NG刷牙法」。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表達出一般人對於牙齒痛與看牙醫的恐懼,但是不看牙醫可能會造成後續問題。牙科醫師呼籲,要有一口好牙的關鍵就是先預防,不要等到變嚴重時才看醫生,而且植牙治療前也必須先安排牙周病檢查,守護牙齒需要提前準備。
現代的女孩子在追求美感上除了要求五官外,臉型也是著重的重點,而臉型與牙齒咬合更是密不可分。一名28歲OL一直很介意自己「小夫」嘴,也就是有點暴牙的情形,透過諮詢牙醫後進行咬合矯正,現在不僅能夠微笑示人,也對自己更有信心。 生活家牙醫診所牙醫師姜凱文說明,咬合不正的原因很多,較多人都是小時候換牙不順、吸奶嘴、吸手指,導致上下牙齒長出來沒有對應該有的位置,牙齒便從排列不正,慢慢變成是咬合不正的問題。 如果是受到外力影響像是發生意外導致缺牙,由於牙齒會順應沒有阻力的位置生長,如果沒有即時治療處理,讓牙齒跑到別顆原來應該要長牙的位置,就會越長越歪了。 透過鏡子觀察露齒微笑是否有縫隙 咬合不正輕微的話可能只是1、2顆,比較嚴重甚至一整排都無法咬密合。如何知道自己牙齒是否有咬合問題? 姜凱文醫師表示,可以對鏡子觀察,當露齒微笑時,如果牙齒間有縫隙、甚至是空洞,空洞越明顯、越大,甚至看得到舌頭,咬合不正就越嚴重。也可以用牙線來檢測,當牙線經過齒縫上下清潔時有卡卡的感覺就是夠緊密,如果都沒有聲音就是牙縫太鬆。 咬合不正最嚴重時影響不只是美感,而是整個臉型都可能歪掉,而在生活上也有可能因為牙齒排列不整導致咀嚼困難,食物變得很難咬。另一方面,牙齒排列過度歪斜也容易讓食物堆積,清潔不當也可能導致牙周病。當已經影響到生活時,建議就要進行矯正。 23歲後骨頭硬化,仍要以整牙為主 姜凱文醫師說明,目前牙齒矯正會有幾個流程,也會先跟個案討論需求,如果單純只是要修正牙齒位置,就看是處理哪幾顆牙齒即可,如果是考量美感因素,比如有些人很在意暴牙的嘴型,就需要整體評估看是否需要拔牙,甚至動到正顎手術等。 以修正臉型的目的來說,會先與病患討論個人的期望值,同時要看個案的臉型、骨骼與咬合狀態能做到怎樣的矯正。以亞洲人來說,比較多矯正需求多是嘴凸問題,由於23歲後骨頭已經硬化,必須做評估看修正的幅度,如果是骨骼原生性的問題,就要做到較大變動。 以這名OL來看,主要是齒暴性的問題,前面的門牙有縫隙,也有稍微往外長,但骨頭沒有太大問題。透過一年多的矯正,慢慢把牙齒推回該有的位置,整個矯正後的效果也相當好。 姜凱文醫師提醒,當矯正療程完成,一定要乖乖配戴維持器,建議至少要帶5年是較穩固的時間。矯正期間也應配合回診檢查,同步看牙齒是否有其他問題,居家也要落實正確的潔牙方法,透過持之以恆的保養,才能夠維持美好的牙齒狀態。 (圖/生活家牙醫診所姜凱文醫師)
「身體每個部位都要好好照顧,否則可能引發連鎖效應!」三軍總醫院牙周病科主任黃仁勇說,多數人都以為牙周病只是單純口腔的疾病,即使有牙齦流血、牙齦紅腫,甚至是蛀牙等等現象,往往因為怕看牙而忍住不治療,卻反而造成全身性的問題。
未老就掉牙,恐是心血管健康拉警報!口腔健康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牙齒數目不僅可能與壽命長短相關,近來研究發現,缺牙數目還能用來預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65歲以前缺牙5顆以上,風險更是明顯提高。醫師呼籲,做好口腔保健,養「牙」也能存健康。 為了提醒國人正視口腔健康,台北市牙醫師公會今(30)日於北市林森公園舉行「2022全齡護齒園遊會」,號召民眾不分年齡,一起「護」齒保健康。現場不只有社區美魔女組成的Spicy lady熱舞演出,由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畢業之牙醫師所組成的Spider樂團,接連幾首經典熱門歌曲,更是讓台下觀眾跟著哼唱。 這次園遊會特別設計多項闖關活動,寓教於樂,讓參加民眾從遊戲中學習「學齡期」、「成人期」以及「高齡期」所需要的各種護齒關鍵資訊。 養牙真能存健康?研究:自然牙多寡 跟多種疾病死亡風險相關 早年曾有研究發現,74歲還有全口自然牙的人,活到100歲的機會相對高;反之,若是65歲以前就缺牙5顆以上,不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以及糖尿病風險增加,預期餘命也會因而受限。近年研究則進一步發現,每掉一顆牙,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缺血性中風等風險就會提升約1.5%;65歲以前缺牙5顆以上,需多提防可能引發的心血管危機。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蕭仰嶔指出,口腔健康不僅影響咀嚼、營養、說話、社交,更可說是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石。過去已知牙周病患者相對於口腔健康者比較容易引起心內膜炎或心肌炎,增加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骨質疏鬆的罹病風險,且與糖尿病更是互相影響。 至於缺牙對健康的影響?早年日本學者研究發現,70歲以上擁有20顆牙齒的老人,5年的死亡率比不到20顆者少了2.5%。 兒童齲齒、成人牙周病、老人缺牙,各年齡層口腔困擾不一樣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1年提出「8020」計劃,希望各國達成國民在80歲時,至少保有20顆自然牙,不過,我國國民健康調查顯示,80歲以上國人只有不到2成還有20顆以上的自然牙。 蕭仰嶔理事長指出,造成國人需要拔牙的兩大主因是牙周病及蛀牙問題。根據統計,到2020年為止,我國12歲學童的恆齒齲齒經驗指數平均值2.01顆,雖較2012年的2.5顆下降,但仍比全球平均值的1.67顆高出許。此外,國人有超過8成(80.48%)成年人罹患牙周病。也因此,公會希望透過這次園遊會活動,指導民眾預防不同年齡層常見的口腔健康問題。 全齡護齒同一招!落實潔牙基本功,搭對「工具」很重要!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口醫委員會主委盧威利指出,不管任何年齡層,維護口腔健康第一步就是落實「潔牙」基本功,然後,再因應牙齒健康狀況不同,搭配不同工具。例如,當孩童年齡成長到可以自己使用牙線時,潔牙時除了牙刷,還應該搭配牙線使用;一旦牙周有狀況,必要時還需要搭配牙間刷。 沖牙機、牙籤…不能代替牙線!錯誤潔牙觀念,小心牙周GG 近年不少人使用沖牙機,以為沖牙機沖出很多食物殘渣,牙齒就乾淨了,甚至有牙周病患者以為只要有沖牙機,就不需要定期洗牙,直到後來發現牙周依然流血,才知道牙周炎還是很嚴重。 盧威利牙醫師表示,沖牙機可做為潔牙輔助工具,但是,如果牙菌斑沒有去除,蛀牙和牙周病的風險就無法降低,而且,過度依賴沖牙機,使用觀念錯誤,也可能讓牙齒狀況越用越糟。這是因為牙菌斑是造成齲齒和牙周病的禍首,只靠沖水並無法將牙菌斑沖下來,一定要經過摩擦,藉由物理性力量,才能把牙菌斑徹底清除。也就是說,想要刷掉牙菌斑,要靠牙刷、牙線和牙間刷,才能辦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使用牙刷刷牙外,調查發現,成年國人使用牙籤的比例,跟牙線、牙線棒差不多,佔全體13%左右。盧威利牙醫師表示,台灣市面上的牙籤只能去除夾在齒縫的食物,並不具備清潔牙齒鄰接面的功能,而且容易刺傷牙齦,並不推薦使用。 牙刷是必要的潔牙工具,適時更換也很重要!一旦刷毛外岔,牙刷的潔牙力就會大幅下降,且還可能因為刷牙時施力不當而導致外岔的刷毛刺激牙齦造成牙齦流血等問題,此時就應該更換牙刷。即便刷毛狀態還可以,也建議三個月應該更換新牙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呼籲民眾護「齒」保健康,選對潔牙工具,餐後、睡前落實潔牙,每半年看一次牙醫,就有機會保留越多自然牙,健康自然跟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