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太近來發現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側處,出現數顆小水泡,有搔癢感,幾天過去,連左手手掌也出現小水泡,而且越抓越癢,有些水泡乾掉之後,形成小圓圈狀的脫皮,去看皮膚科才確認是汗皰疹作崇。《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皮膚科醫師指出,汗皰疹致病原因與流汗無關,反而與環境、壓力更有關係,提醒2招防復發。
陳太太近來發現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側處,出現數顆小水泡,有搔癢感,幾天過去,連左手手掌也出現小水泡,而且越抓越癢,有些水泡乾掉之後,形成小圓圈狀的脫皮,去看皮膚科才確認是汗皰疹作崇。《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皮膚科醫師指出,汗皰疹致病原因與流汗無關,反而與環境、壓力更有關係,提醒2招防復發。
「皮蛇的痛不是一般人能想像!」2024金鐘雙料得主藝人苗可麗近日大方分享自己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血淚經驗,形容疼痛如電流竄過神經、火燒刀割,連拍戲時都只能側坐,還被誤會成「賣弄性感」!她分享,最初只有神經痠痛,沒想到逐漸變成刺痛,最後竟成一片密密麻麻的水泡。過去一直以為帶狀疱疹得過一次就不會再發作,沒想到其實只要免疫力下降,隨時可能復發,而她長期因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竟多次罹患帶狀疱疹,苦不堪言! 藉由今年「全球帶狀疱疹衛教週」,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感染科黃建賢醫師表示,帶狀疱疹不只是皮膚病,而是一種侵犯神經的病毒,會沿著神經擴散,導致劇烈疼痛,影響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長期的疼痛若影響睡眠時間、睡眠品質,也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進而增加帶狀疱疹復發風險,形成惡性循環。從苗可麗反覆復發帶狀疱疹的案例即可觀察到此現象。黃醫師提醒,50歲以上成人,或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類風溼性關節炎、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等,應與醫師討論後,採取積極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而長期處於高壓、工時長、睡眠不足的職場族群多數面臨高風險而不自知,黃醫師呼籲此族群也應重視帶狀疱疹的預防,避免讓疾病趁虛而入。 高壓職場族群當心!壓力恐成帶狀疱疹誘發主因 現代職場競爭激烈,高壓與長工時已成為許多行業的常態。根據國外研究,以感知壓力量表(PSS)調查發現,中度壓力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恐增加14%!在台灣,根據2024年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最爆肝行業依序為工程師、醫護、客貨運司機、警消、保全、影視從業人員;醫師、律師、會計師「三師」專業人士也屬於長期高壓的一族。黃醫師指出,帶狀疱疹是由同樣會引發水痘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等患者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誘發帶狀疱疹的發生。黃醫師提醒,這類型職場族群經常面對的高壓狀態、工作時間不固定、日夜顛倒或睡眠不足會削弱免疫系統功能,都是可能造成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因子,應適時檢視身體及心理健康狀態,並與醫師討論行動方案,如改善睡眠品質、適時舒壓或接種疫苗等。 帶狀疱疹不只是皮膚病!10%患者恐反覆發作,神經痛恐持續數年 根據疾管署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尤其帶狀疱疹發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皮膚症狀,僅感覺局部疼痛,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是肌肉痠痛或過度勞累,導致錯失治療時機。隨著病程進展,疼痛區域的皮膚會出現紅疹與水泡,此時疼痛感可能進一步加劇,甚至引發併發症,恐影響視力或顏面神經,帶狀疱疹引起的疱疹後神經疼痛還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研究顯示,約10%的患者會經歷帶狀疱疹復發,甚至可能在首次發病後短短兩個月內再次發作。黃醫師分享,臨床就有患者因免疫功能不佳導致帶狀疱疹反覆發作,神經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同時又因治療藥物副作用引起嘔吐,最終不得不多次掛急診,不只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睡眠,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苗可麗分享「皮蛇」折磨,呼籲高壓、工時長族群主動預防! 苗可麗分享,過去輕忽帶狀疱疹的嚴重性,甚至嘗試過民間偏方;但因工作忙碌無法好好治療,只能忍受反覆發作,直到後來才意識到,高壓、工時長、睡眠不足正是帶狀疱疹的誘因,且神經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她的母親也曾罹患帶狀疱疹,病灶痊癒後仍長期受神經痛折磨,甚至痛到「快活不下去」,讓她更深刻體會此病的影響,如今她更重視預防,並已計畫接種疫苗。 對此,黃建賢醫師表示,帶狀疱疹的發病與年齡增長、壓力、免疫力下降息息相關,因此50歲以上或是18歲以上高風險族群,都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包括接種疫苗在內的預防對策。觀察其他國家例如英國、澳洲、新加坡等,都已將帶狀疱疹疫苗納入公費補助,而台灣目前部分縣市也陸續推動疫苗補助政策,如嘉義市、嘉義縣、花蓮縣、苗栗縣、金門縣、馬祖縣、澎湖縣、新竹縣市等。黃醫師表示,樂見政府對民眾健康的重視與投資,可協助促進醫療平等、進而降低長期醫療負擔,也能提高國人整體健康防護力,幫助更多人遠離帶狀疱疹困擾。
30歲張女士無蛋白尿、腎功能正常,也無腎病家族史,但是健檢時發現腎臟有0.6公分的水泡,立即到醫院求診,擔心罹患俗稱泡泡病的「多囊腎」。門諾醫院腎臟內科醫師何承恩指出,腎功能正常,有水泡也不用太過擔心,只要規律量測血壓、多喝水、多運動,避免長期服用止痛藥增加腎臟負擔,自然能與水泡和平共處。
潰瘍型性病常以生殖器的水泡或潰瘍來表現,而且大多不做治療就能自癒,容易使人忽視。《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常見的「生殖器潰傷」,包括單純皰疹、梅毒、軟下疳與腹股溝肉芽腫,性病有很多不同的樣貌,若有疑慮,最好就醫診斷與治療,才不會延誤治療的好時機,甚至繼續傳染給他人。
天氣變化大,汗皰疹又癢又想抓該怎麼辦?汗皰疹和香港腳不同,它其實是皮膚濕疹的一種,病灶常長在手掌和足底,患者會受到反覆的瘙癢和水泡症狀困擾。《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解析汗皰疹的5大成因,以及日常護理3招,幫助減輕症狀及預防復發。
夏天玩水、出遊、騎單車、路跑、運動等戶外活動,小心增加大面積曬傷!《優活健康網》特選此文,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醫師提醒,持續曝曬陽光6~12小時後,皮膚出現輕微曬傷症狀時,可自行居家護理;但嚴重曬傷就必須盡快就醫,包括皮膚有水泡或破皮、持續刺痛感、發燒、嚴重脫水時,都應該到醫院就診。
多囊腎俗稱「泡泡腎」,多數是顯性遺傳的多發性囊泡疾病,症狀以腰痛、腹痛、背痛最常見,若水泡太大更可能有破裂、出血,而導致血尿之情形。醫師呼籲,多囊腎患者容易出現高血壓的狀況,因此得注意血壓的控制,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在飲食習慣上,建議減少鹽分的攝取,平常也要多多喝水。
「皮蛇」一旦發作,痛起來可是要人命的!帶狀疱疹又俗稱皮蛇,是一種因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感染,造成疼痛紅疹的疾病。該病毒在人體初次感染時會以水痘表現,之後便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裡。對此,醫師表示透過日常生活中保養、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都有助降低該疾病發作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