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溝通

就醫做「這些事」超級母湯!醫列「看診10不」:看診快反而要慶幸

就醫做「這些事」超級母湯!醫列「看診10不」:看診快反而要慶幸#醫病溝通

台灣的醫院不論平日、假日總是大排長龍,長時間的等待也可能讓病患心情浮躁,進而對醫護人員態度不佳;然而,想要加快看診速度絕對不是催醫療團隊,最好的方式是耐心等待並禮貌性表達。《優活健康網》特摘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所撰文章,他列出「看診10不」提醒民眾看診的基本須知。

「等我病好要環遊世界」竟是不切實際的期待⋯醫親解安寧療護迷思

「等我病好要環遊世界」竟是不切實際的期待⋯醫親解安寧療護迷思#醫病溝通

當醫療措施以治癒為目的,仍無法控制病情的惡化,這時安寧療護就是最適合病人的處方。透過疼痛控制、舒適護理等方式,直到生命自然結束。只是,許多人將安寧簡化為「等死」,使家屬不願接受、也難以向病人開口,形成醫病之間溝通的鴻溝,甚至可能因後續醫療處置不符家屬期待,進而導致醫療爭議。

看診收據除保險理賠外還有「隱藏用途」?醫改會揭「這點」最關鍵

看診收據除保險理賠外還有「隱藏用途」?醫改會揭「這點」最關鍵#醫病溝通

小于因缺牙至牙科診所就醫,醫師告知需自費植牙。植牙前先預付訂金兩萬元,待拆線及做完相關處置後,再支付兩萬元。小于將向櫃檯繳費時,同時詢問是否能夠開立收據,診所卻回覆植牙沒有收據,僅能提供繳費紀錄單翻拍。不久後,小于接到診所連繫無付款紀錄,才讓他驚覺不對勁⋯⋯

遭醫師徒手摸私處她嚇傻⋯醫改會教你「自保5招」避醫療性騷擾

遭醫師徒手摸私處她嚇傻⋯醫改會教你「自保5招」避醫療性騷擾#醫病溝通

Amy因恥骨疼痛與腰痠到中醫診所治療,卻只有男性中醫師一人進入診療室,並無其他護理人員跟診,醫師要求她脫掉褲子採坐姿,並以確認疼痛位置為由,未再詳細說明與告知並取得同意的情況下,徒手翻開她的內褲,且無穿戴手套就徒手上下觸摸私密處,嚇得Amy拍開醫師的手,後續醫師不發一語地迅速針灸完後便匆匆離開診療室。讓Amy不僅在就醫過程中留下陰影,更質疑醫師是否藉由提供醫療服務之便對患者性騷擾。

親友罹癌是末期,該如何告訴他?醫師建議「告知病情」該這樣說⋯

親友罹癌是末期,該如何告訴他?醫師建議「告知病情」該這樣說⋯#醫病溝通

「罹癌」對患者及其家庭都是重要大事,病程發展如何告知當事人,常常成為親屬沉重難題。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佳宏在《希望治療》一書中,提到這個許多親屬都曾經歷的掙扎,提醒幾個告知前應留意的細節,包括時機、情境、修辭都需斟酌,建議親友們應將告知工作交由專業醫師來協助,讓病人能接收到最正確的訊息。以下為原書摘文:

生病求診卻常聽不懂醫生說啥?社工親授「溝通4心法」

生病求診卻常聽不懂醫生說啥?社工親授「溝通4心法」#醫病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民眾就醫時常接觸的對象,除了醫療人員,就是醫院的社工。當病患因疾病導致個人或家庭失去原有的功能,進而衍生心理、家庭、社會、經濟與疾病等等適應問題,社工就是協助病患找尋資源的專業人員,讓病患能順利就醫、配合治療,家屬也能夠減輕一些負擔。社工也是關懷服務的第一線,為醫病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梁。   社工可協助病患銜接醫療、照護資源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社工師王春雅表示,社工與病家的接觸通常是經由醫療團隊照會,比如曾有病患從外島轉送到本島醫院加護病房,身邊只有未成年的孩子相依為命,面對治療決策與後續長期照顧等問題非常無助,照會社工介入關懷後,社工會去了解個案的家庭情況、有哪些親友可協助,若經濟有困難,也協助媒合醫院的社會救助金,或是尋求政府、民間的補助。 此外,有些剛被診斷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病患,面對治療過程和生活上的改變充滿不安,社工可協助轉介病友團體,透過病友之間經驗分享和互相鼓勵,幫助病患適應疾病帶來的身心變化;對於準備出院的病患,社工也會依據其後續照顧上的需求,協助聯繫、轉介相關的社區及照護資源。 社工不是志工!盤點資源非有求必應 有些民眾誤以為社工是志工,所以常期待社工要發揮愛心、幫忙解決各種困難。事實上,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的專業,醫務社工也是醫療團隊的成員之一,任務是盤點病家現有資源與能力、評估需求、進而協助找到適合資源,排除醫療過程中的障礙,讓病患早日恢復健康。 王春雅強調,社工雖擅長找資源,但並非有求必應,因為每種資源都有對象條件與補助標準,她建議有需求的民眾可和社工充分溝通,說清楚自身狀況,社工才能有效率地整合資源,避免協助申請時走冤枉路。 社工傳授醫病溝通4心法 社工更是醫病溝通的重要橋梁,尤其發生醫療爭議事件時,需要社工居中協調,協助雙方釐清問題、促進溝通並擔任潤滑劑的角色。王春雅基於豐富的處理經驗,歸納出衝突的起源往往來自溝通落差、導致產生誤解,比如醫師說明時使用過多專業名詞,病家聽不懂卻又不好意思再問,當醫療結果不如預期時,就會衍生「當初沒有講清楚」的爭議。 心法1:聽不懂要反映 王春雅建議,如果對醫療說明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跟醫療團隊反映,或是可請醫療人員提供簡介、衛教影片等不同的媒介,幫助理解病情治療,來縮短醫病之間的認知落差。 心法2:事先列出問題 就醫時也常見病家看到醫師就傻住,等到離開門診或醫師結束查房,才發現該問的都沒問到。王春雅建議,病家可事先把想了解的問題寫下來,或是直接把問題列給醫師看,有助於在有限的互動時間內完整表達想法。 心法3:陳述病況由近而遠 有些病患看診時不清楚怎麼表達自身病情,容易長篇大論,王春雅建議可把握「由近而遠」的原則,從最近的變化和症狀開始說,有助於醫師評估目前生理問題與重點病況,住院病患還有護理師或社工師會去了解病患以前的身體狀況與生活習慣,不妨這時再慢慢陳述遠因。 心法4:避免質疑語氣 溝通的語氣也很重要。王春雅指出,最常一秒惹怒醫師的情境,就是用質疑的口吻說:「醫師你說的是這樣,可是我查google不是這樣」或「可是我隔壁鄰居這樣說......」;她建議民眾聽到不同的資訊時,不要急著反駁醫師,可進一步詢問,例如:「你說的好像跟我理解的不太一樣,可以再說明嗎?」或是主動找醫院的社會工作室或社會服務室,請社工協助雙向溝通,社工可協助病家表達需要和困惑,亦可協助醫療團隊覺察病家的社會心理需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