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張姓男子確認新冠肺炎後,自行隔離在住家3樓,他太太和2名子女都住2樓,但3位家人隔3天後仍然確診,解隔離後在門診時向醫師提及。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表示,張男因天氣熱,冷氣開整天,反而讓病毒在空氣中停留,增高風險,可能是感染路徑,其實居隔期間,保持環境通風很重要,才能降低室內感染的風險。
52歲張姓男子確認新冠肺炎後,自行隔離在住家3樓,他太太和2名子女都住2樓,但3位家人隔3天後仍然確診,解隔離後在門診時向醫師提及。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表示,張男因天氣熱,冷氣開整天,反而讓病毒在空氣中停留,增高風險,可能是感染路徑,其實居隔期間,保持環境通風很重要,才能降低室內感染的風險。
自己確診了與家人同住,如何降低家戶感染風險?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頁分享居家隔離「模擬演習」,告訴你該如何選擇或自製適合居隔的房間環境、快速準備好隔離生活用品,以最快速度進到隔離房間,降低傳染給家人的可能。
在家防疫隔離期間,民眾的生活型態隨之改變,除了減少外出、暫停實體課程,學童上課也採取遠距教學。醫師就提醒,不論是一般民眾或新冠確診者,除了要留意一般常見的發燒與呼吸道症狀外,也不能忽略眼科症狀。
新冠確診者在解除隔離後快篩陰性,一般就認為自己可以恢復以往正常上班上課、自由進出公共場所的生活,但快篩陰性就等於已恢復健康了嗎?要如何殺死體內殘存的病毒並自我修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提醒,其實快篩陰性後,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以下是陳潮宗解答:
隨著確診持續增多,許多人居家隔離需要仰賴親友幫忙送餐照顧。但也對確診者造成不小的壓力,擔心因為自己讓摯愛的家人也感染病毒。
隨著疫情的變化,居家營養師宋明樺感嘆,大家的問候語從「你吃飽了嗎?」變成:你打疫苗了嗎?你快篩了嗎?你確診了嗎?你解隔離了嗎?看著身邊家人、朋友都陸續確診,也陸續恢復健康,她特別提醒已確診民眾,在隔離的7天間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健康的身體來戰勝病毒。如何應戰?跟著「居家營養5對策」做就對了!
密切接觸者打完第3劑可免隔離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今日(17日)起,放寬「確診個案同住家人」居家隔離政策。但眼看疫情正邁向高峰,目前政策採「以篩代隔」方式,感染科醫師也點出,快篩數量問題恐需擔心⋯
台灣正處於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大流行期間,網路資訊雜亂,民眾不免心生徬徨,心中有許多疑問期待專家能解答。為此,《優活健康網》特別邀請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他同時也是COVID-19專責病房的第一線醫師,來替大家解答疫情關鍵問題。以下是訪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