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

一定要謹「腎」!防尿毒症上身

一定要謹「腎」!防尿毒症上身#尿毒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的尿毒症盛行率及發生率均為全世界第一名,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比率為11.9%,推估台灣地區超過200萬人有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在疾病早期常無症狀,所以被容易受忽略,但其徵兆可歸納為「泡」、「水」、「高」、「貧」、「倦」,也就是小便多泡沫、水腫、不明原因高血壓、不明原因貧血、不明原因疲倦等;一旦到了尿毒症時期,可能出現口腔異味、嘔吐、呼吸困難、心律不整、抽搐、意識障礙等症狀,這時就須接受洗腎治療或腎臟移植。腎功能檢查 抽血驗尿素氮與肌酸肝台南市立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李文欽表示,慢性腎臟病可透過的腎臟功能的檢查,抽血檢驗尿素氮(BUN)與肌酸肝(Cr),並依年齡、性別推估腎絲球過濾率(eGFR),尿液則可檢驗蛋白尿、血尿等,當eGFR小於60 ml/min/1.73m2超過3個月,或是雖然eGFR大於60 ml/min/1.73m2 ,但合併有蛋白尿、血尿等現象,就稱為慢性腎臟病,而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包括慢性病導致的腎臟病變 (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免疫疾病導致的腎臟病變、不當服用藥物導致的腎臟病變、尿路阻塞引起的腎臟病變,以及遺傳性腎臟病變。慢性腎臟病高危險群 糖尿病、高血壓李文欽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蛋白尿、痛風、年紀大於65歲以上老人、長期服用止痛藥或來路不明藥物、腎臟病家族史、抽菸、代謝症候群等,應定期接受腎臟功能檢測,若發現腎功能異常,須接受醫師診治與追蹤。預防慢性腎臟病惡化的方法,包括生活型態的改變,養成健康飲食習慣,限制飲食中蛋白質及鹽份含量,停止抽煙,規律運動等。良好血壓、血糖、血脂肪控制。也要避免腎毒性藥物對腎臟造成的傷害,如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放射線顯影劑、腎毒性抗生素、含馬兜鈴酸中草藥。

沒按時服藥+忌口 他尿毒症上身需洗腎

沒按時服藥+忌口 他尿毒症上身需洗腎#尿毒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的黃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但未按時服用藥物,加上不忌口,血糖控制不太理想。沒想到,有次感冒發燒後,因愈來愈喘、食慾愈來愈差。就醫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惡化成尿毒症、同時有貧血、肺水腫等情形,已無法避免走上洗腎一途。據研究統計,臺灣人口中,有腎臟病的比例高達11.9%,其中較初期的腎臟病約占四成,較後期的約占六成。成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趙若雁醫師指出,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最主要為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絲球腎炎等,其他則包括遺傳性多囊腎、長期使用某些藥物、或其他不明原因所導致之腎臟病。控制血糖、血壓 避免腎受損然而,在初期腎臟病時,大多沒有症狀,但隨著腎功能惡化,可能出現蛋白尿、水腫、高血壓難以控制、高血鉀、貧血等症狀。因此,定期的健康檢查、良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是避免腎臟受傷最好的方法。若早期發現腎功能異常,及早控制血糖、血壓,並避免「腎毒性藥物」,例如:來路不明藥物、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使用,仍有機會治癒或阻緩腎功能的惡化。但如果是進入中重度慢性腎臟病階段,仍可以經由自我飲食控制、就醫尋求適當的腎臟保護藥物使用等方式,減輕水腫、貧血或其他症狀,延緩洗腎的時間。

狂加班透析時間不夠 竟使他雙膝骨折

狂加班透析時間不夠 竟使他雙膝骨折#尿毒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透析時間不夠,又對高磷食物不忌口,尿毒症病人當心骨折上身。一位30歲的男子為洗腎病患,但因工廠老闆要求他加班,常常透析時間不足,本來一週洗腎3次,每次應該透析4小時,常常只透析2小時,加上高磷飲食不節制,也不正常服用鈣片,導致血磷堆積過高,產生纖維性骨炎,造成膝蓋骨骨折及肌腱斷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陳達隆醫師表示,此病患最後因骨折住院開刀,才得以有時間正常透析,飲食也恢復正常,加上正常服食鈣片,注射維他命D3後,副甲狀腺漸漸恢復正常,之後又換腎成功,也順利結婚生子。 防腎性骨病變   足量透析+控制高磷飲食 慢性腎臟病及末期腎病會合併許多骨頭的病變,一般統稱為「腎性骨病變」。形成原因包括:活性維生素D減少、高血磷、低血鈣和骨組織對副甲狀腺素產生抗性增加等因素。嚴重的骨病變會產生纖維囊狀骨炎和骨折。而症狀常有皮膚癢、骨骼酸痛、肌肉無力、骨折和異位性軟組織鈣化等。 陳達隆醫師也提醒,控制血磷值的方法包括:足量透析、減少攝取高磷飲食、如:堅果類、豬肉乾、炸醬麻醬類、肉鬆、奶蛋類等食物,並適時含鈣的磷結合劑、才能避免低鈣高磷的狀況,因而導致骨折。

慢性腎病定期追蹤 預防尿毒症上身

慢性腎病定期追蹤 預防尿毒症上身#尿毒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74歲的梁先生,本身為慢性腎臟病及攝護腺肥大患者,今年5月抽血發現他的腎絲球過濾率降到只有4.80 ml/min/1.73m2,已經到了要洗腎的階段。經醫師適當處理後,他的腎功能慢慢回復,免於洗腎的命運。5徵兆要注意:泡水高貧倦2008年台灣學者的研究顯示,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比率為11.9%,推估台灣地區超過200萬人有慢性腎臟病。台南市立醫院腎臟內科李文欽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在疾病早期常無症狀,所以被容易受忽略,但其徵兆可歸納為「泡」、「水」、「高」、「貧」、「倦」,也就是小便多泡沫、水腫、不明原因高血壓、不明原因貧血、不明原因疲倦等;一旦到了尿毒症時期,可能出現口腔異味、嘔吐、呼吸困難、心律不整、抽搐、意識障礙等症狀,這時就須接受洗腎治療或腎臟移植。因此,李文欽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蛋白尿、痛風、年紀大於65歲以上老人、長期服用止痛藥或來路不明藥物、腎臟病家族史、抽菸、代謝症候群等,應定期接受腎臟功能檢測,若發現腎功能異常,須接受醫師診治與追蹤。而預防慢性腎臟病惡化的方法,包括生活型態的改變,養成健康飲食習慣,限制飲食中蛋白質及鹽份含量,停止抽煙,規律運動等。良好血壓、血糖、血脂肪控制。也要避免腎毒性藥物對腎臟造成的傷害,如非固醇類止痛藥、放射線顯影劑、腎毒性抗生素、含馬兜鈴酸中草藥。 

寡尿症 結石阻塞輸尿管惹禍

寡尿症 結石阻塞輸尿管惹禍#尿毒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臨床上一名63歲陳先生日前因尿量大量減少、小便次數減少、甚至出現排尿疼痛的情形,緊急前往就醫後發現兩側腎臟、輸尿管和尿道等5處都有結石,且引發嚴重腎積水、導致腎功能頻臨衰竭,所幸經過手術治療後,恢復正常排尿功能、腎臟復原狀況良好。尿液阻塞不改善 恐有腎衰竭、尿毒症、洗腎的危險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透過X光、泌尿道超音波及腎功能檢查發現,陳先生尿量突然減少是因為結石堵住所引起的「寡尿症」,且因就醫時間稍晚,已造成雙側腎積水、腎功能頻臨衰竭,並發現腎臟、輸尿管上端和尿道等部位都有結石的情形,因此施以兩側輸尿管鏡碎石手術、並置入雙J管治療,解決輸尿管阻塞的問題、避免情況惡化。近期天氣炎熱,民眾常會因為排汗量增加、尿量相對減少的情形不以為意,但周醫師指出尿量減少有可能是腎功能變差的症狀,因此民眾若出現突然性尿量少、排尿次數少、尿液顏色濃、甚至是下肢水腫的情形,都不該輕忽而延誤治療時機;結石導致尿液阻塞的問題若不即時改善,體內廢物將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嚴重者可能造成腎衰竭、尿毒症,甚至終身洗腎的風險。多喝水、排尿 減少結石發生率周固醫師指出,80%的結石是草酸鈣,形成原因是食物(如肉、菜、海鮮)透過水溶解、煮沸後,會產生草酸物質、且體內本身會有微量的鈣經由輸尿管排出,因此若身體含有高濃度草酸、就容易產生過飽和、結晶的情形而產生結石,民眾可透過多喝水、多排尿、飲食均衡來降低發生率。「寡尿症」是指每天排尿量少於400CC,一般人正常解尿量應在200-300CC、每天5-6次,因此若是1天解尿次數不到2次、且每次尿量不到120-150CC,民眾應留意,並隨時注意尿液顏色應該是清澈而淡黃的;國人若能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也可以早期發現問題、達到早期治療的最佳效果。

濫用K他命 除膀胱炎外還恐有尿毒症

濫用K他命 除膀胱炎外還恐有尿毒症#尿毒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近日署立彰化醫院發現多名因愷他命(又稱為K他命)濫用,導致嚴重慢性膀胱發炎的患者,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林易霆醫師說,,K他命會造成泌尿系統病變,一開始是無菌性膀胱發炎,長期發炎後膀胱變厚且容量變小,再嚴重患者的膀胱由原來有400c.c.的容量,已縮小到40 c.c.,同時也影響到腎臟,因為膀胱太小太硬,腎臟生產尿液無法順利注入膀胱,會讓尿液累積在腎臟內,造成腎水腫,嚴重者會產生尿毒症。林易霆醫師表示,K他命膀胱炎患者都是年輕人,症狀有下腹部疼痛、頻尿、偶爾會有血尿,平均一天小便高達30至40次之多,幾乎每半小時就要上一次廁所,導致白天完全無法專心做任何事情,晚上睡眠更受到影響,夜尿多達6次以上,導致夜晚睡不好,造成白天精神更差,這些症狀影響患者持續數月的時間。  至於K他命會產生膀胱慢性發炎,目前原因不明,治療多為症狀控制,以止痛藥、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目前也有報告指出以玻尿酸膀胱內灌注,可以有效緩解頻尿,如果膀胱實在太小,只好以小腸來擴大重建膀胱,但術後可能需長期自我導尿,會讓患者苦不堪言。就算當下戒掉K他命,膀胱是否就會恢復,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嚴重者是不可能恢復的,輕微者較有恢復的可能,不過戒掉後至少不會再惡化。林易霆醫師也呼籲,年輕人正確認識毒品、不要碰毒品,才能避免毒害。

糖尿病患、有腎臟病家族史 當心尿毒症

糖尿病患、有腎臟病家族史 當心尿毒症#尿毒症

台南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蔡明松主任表示,尿毒症已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如何防治慢性腎衰竭的發生已經成為公衛的重大議題。根據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究報告,整體慢性腎衰竭的盛行率大約在11.9%,而其中較嚴重的3~5分期就有6.9%,這數據和我們鄰近的亞洲國家報告差不多:日本在12.9%,而韓國約13.7%,大陸有11.3%。這些數據若是在高危險族群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者或有腎臟病家族史者,就變得更高了。這顯示如公衛可以有效益的從此高危險族群作介入,將可以使防治效果更明顯。郭綜合的醫療團隊發現,其實慢性腎臟病的症狀雖然分布廣泛,但是有一些部分是病患在照護過程中偶爾會向醫師抱怨的。也因此院方在2007年開始成立慢性腎臟照護團隊時,就開始著手評估病患的症狀程度,透過科學驗證的方法來印證,是否症狀嚴重者,越快會進入透析,也要看看是否可以在腎臟指數還不高的情況下就能看出端倪,早期提出洗腎的警告。院方在所有進入慢性腎臟照護病患,除抽血驗尿之外,並評估以下十項指標,分別是噁心嘔吐、頭暈、喘、泡沫尿程度、血壓控制不良、呼吸吐氣尿味、下肢水腫、失眠、心跳緩慢、多尿。每一症狀由專業腎臟病衛教師協助患者自我評分,評分等級採五分制,越嚴重者分數越高,最後將所有分數相加得到一個總分。經過五年後,將資料回溯分析,並有了重要發現,越低的腎臟殘存功能表現越嚴重的尿毒症狀,同時越高的尿毒症狀,將會有更高的風險會導致尿毒症。進一步分析在本院接受腎臟照護滿一年者發現,一年後越是無法減輕症狀者越容易發生尿毒症。

一旦發生尿毒症,就非洗腎不可嗎?

一旦發生尿毒症,就非洗腎不可嗎?#尿毒症

阿文(化名)的媽媽被診斷出腎衰竭,需要趕緊洗腎,阿文找了住家附近的一間洗腎中心,洗腎的過程中,常發現有管路好像有異常嗶嗶叫,但都沒有護理人員過來處理。過了幾個月,阿文媽媽竟被診斷出患有C型肝炎,阿文擔心是在洗腎中心被感染的,加上主治醫師又一直鼓吹他們換腎,其他朋友又說在家腹膜透析比較好…面對這種種,阿文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決定才好,是要換一家好一點洗腎中心,還是應該要改變治療方式呢?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台灣洗腎盛行率一直居高不下,排行不是全球第一就是第二。政府雖一再宣導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好好監測三高疾病、諮詢藥師以減少藥物腎毒性等概念,但洗腎已經儼然成為令人聞之喪膽的國病,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預防腎病」理當擺在第一位,但不可否認地是,如何和腎病共處,在洗腎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對於我們自己和家人來說,一個必須面對和準備的課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需要洗腎呢?醫改會解釋,一般來說,當腎臟自身的功能缺損,或是因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造成腎臟受到嚴重的損害,使得腎臟失去 80-90% 左右的功能,無法再扮演清除身體上的廢物及多餘的水分之角色時,如果不好好處理,可能會導致體內的賀爾蒙和化學物質失去平衡、紅血球代謝發生異常,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這也是一般人所稱的腎衰竭或是尿毒症。醫改會說明,很多民眾有「一旦透析=終身洗腎」的誤解,其實,腎臟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腎衰竭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但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處理,有些病人可以逐步恢復正常,脫離長期透析的行列。至於腎衰竭病人,必須要使用一些方式來替代腎臟的功能,以避免生命危險,「洗腎」其實只是其中一途,目前三種治療方式詳細說明如下:血液透析:就是俗稱的「洗腎」,以含有多層濾膜的體外人工腎臟來接替腎臟的工作,將體內的血液透過人工廔管輸送到人工腎臟內,達到清除廢物、平衡化學物質之效果;一般來說,為維持身體正常機能,每週需血液透析三次左右,每次約 3-4 小時,需親自到血液透析院所接受治療。腹膜透析:所謂的腹膜透析,就是不需要使用體外的人工腎臟,而是將清潔液灌入腹膜,代替腎臟的代謝功能,讓血液中的廢物流入腹膜的清潔液後,再將清潔液排出;腹膜透析開始之初,需裝置一條管子用來灌入和排出清潔液,然後每天自行操作 3-4 次的液體交換,每次約 3-4 小時,等待過程中亦可從事一般日常活動,每月再至醫院回診即可。腎臟移植:顧名思義就是將正常的腎臟移植到體內,目前有活體移植和器官捐贈兩種方式,因器官移植需比對相關資料,確定合適後才可進行,一旦移植成功也需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可恢復正常生活作息;不過移植腎臟可以使用多久的年限,和移植後的照護、生活作息調整等等有關。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民眾,腎臟的功能一旦喪失,一定要積極處理才行,上述三種方法都是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建議可以和醫師詳細溝通、討論後,選擇一種自己最能夠接受、最可以負擔的方式治療為宜。延伸閱讀「如何挑選良好的洗腎院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33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