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

喝酒隔天可以開車嗎?1罐啤酒多久退?醫教「1公式」精準算退酒時間

喝酒隔天可以開車嗎?1罐啤酒多久退?醫教「1公式」精準算退酒時間#喝酒

年前年後應酬多,又到了「喝春酒」的時節了!大家都知道喝酒後不應該開車,但喝酒後到底要等多久才能開車?醫師提醒,如果沒搞清楚「酒精代謝」時間,小心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酒駕者,並教民眾透過簡單的計算公式就能了解,到底喝完酒最少該歇息多久,才能再次開車安全上路,保障自身與家人安全。

喝酒時做「1動作」能防癌?專家揭「飲酒攻略」:最好注意酒的總量

喝酒時做「1動作」能防癌?專家揭「飲酒攻略」:最好注意酒的總量#喝酒

喝酒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口腔癌、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食道癌,要怎麼喝才會降低罹癌風險呢?日本酒類新聞工作者葉石香織於《日本名醫教你飲酒的科學》一書中,邀請14位日本專業醫學、酒業人士,分享酒精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並說明正確的飲酒習慣,幫助民眾降低生病風險。以下為原書摘文:

年紀大酒量越差,是錯覺嗎?日本名醫揭真相:關鍵點在「這含量」

年紀大酒量越差,是錯覺嗎?日本名醫揭真相:關鍵點在「這含量」#喝酒

許多人會在下班後和親友聚會,飲酒作樂享受下班時光,但隨著年紀增長,酒量竟然不如從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日本酒類新聞工作者葉石香織於《日本名醫教你飲酒的科學》一書中,邀請14位日本專業醫學、酒業人士分享酒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並說明正確的飲酒習慣,幫助民眾降低生病風險。以下為原書摘文:

「沒愛愛」也會得性病?泌尿科醫警告「這行為」恐患淋病性咽喉炎

「沒愛愛」也會得性病?泌尿科醫警告「這行為」恐患淋病性咽喉炎#喝酒

性病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不只會影響性器官及生殖系統,造成搔癢、疼痛等症狀,更可能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器官, 導致併發症如淋病性咽喉炎、直腸炎的發生。對此,泌尿科醫師表示,民眾若是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或者是有多重性伴侶的疑慮,一定要全程做好完整的安全措施,才能保護彼此。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 治療缺血性腦中風 !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 治療缺血性腦中風 !#喝酒

“阿嬤在吃晚餐的時候,突然手舉不起來,口水從嘴角流出來,然後也無法握起湯匙,站起來的時候沒有力就跌倒在地上” “昨天晚上還好好的,早上就叫不太起來,講不太出話來 ” 類似的劇情一直在急診室重複上演,我們也不時有看到名人腦中風的新聞。腦中風就是會突然的發作讓我們措手不及。 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尤其好發於60-79歲的年齡層。腦中風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和阻塞性腦中風。但不論是出血還是缺血性腦中風,都需要趕快到醫院就醫,儘快接受治療,讓腦部後續損傷和神經學症狀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一般來說,中風的位置、範圍、時間是影響預後的關鍵。 危險因子 腦中風有很多危險因子,其中包含了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所謂的三高),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頸動脈狹窄等。這些都是可控制的高危險因子,因此,我們要努力去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我們罹患腦中風疾患的機率。 如何快速辨別腦中風?要如何辨識是否有腦中風呢?請記住「快速」動作, 要 「FAST」,每一個英文字母的意義分別為,F:Face;A:Arm; S:Speech;T:Time。簡單來說,臉歪、嘴斜、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最後看到正常的時間),然後趕緊送醫。 腦中風的處置 腦中風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倘若病患在腦中風發現後3個小時內診斷為血栓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在病患符合規範下,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有助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 然而,現在缺血性腦中風已經不再只有靜脈內注射或是吃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已。在符合特定的條件,經醫師評估以後,我們可以進行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以外科介入的方式來治療在大血管阻塞的急性缺血中風。此項手術的另外一個好處在於對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的病患,但在6小時內大血管腦中風的病患,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之下,仍然能夠接受治療,讓中風的範圍減少。2015年1月在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MR CLEAN試驗,證實顯著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優於單純用IV rt-PA的治療效果。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是一種類似心導管檢查的手術的治療方式,醫師會在鼠蹊部穿刺並把微導管或同時置放支架送到腦部血管去抽吸血栓。簡單來說,血栓堵塞了血管,我們把血栓抽吸出來讓血管通暢,縮短腦部缺血或缺氧時間以降低腦部損傷的範圍,進而減少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病患後續仍然需要努力復健來慢慢恢復其功能性。 最後,重點是我們要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及早就醫」,要FAST! 慢性疾病也要好好的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冬天也要記得多保暖。 文章授權/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方耀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