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

天冷少活動 膝關節炎患者增2成

天冷少活動 膝關節炎患者增2成#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68歲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沈太太(化名),只要身體有疼痛症狀,就去買止痛消炎藥服用,結果導致胃潰瘍住院,嚇得她不敢再亂吃止痛藥。最近天氣溫度驟降、潮濕,沈太太起床就會覺得膝關節卡卡,且有些微疼痛感,最後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家人趕緊帶她到骨科求診,並經過完整的檢測後,確認症狀的嚴重程度,經使用PRP療法治療後,改善了膝關節不適症狀。氣溫忽冷忽熱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激增二成開業醫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65歲以上的民眾,主因就是老年退化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加上長期外力壓迫關節處,造成負荷過度所造成,例如工作長期承重或肥胖過重。尤其是老人家會因為天氣變冷、活動量變少,並提高跌倒的機率而導致膝關節受傷,因而加重原本的膝關節炎症狀,使得最近求診的膝關節炎患者就增加約二成。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偶爾活動時會感覺關節處卡卡的,嚴重者會難以彎曲伸直;許多患者乾脆長期坐著不活動,或不敢跟家人說,常常忍耐到無法忍受才就醫,經由檢查發現時已經是嚴重的膝關節退化。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選擇多 慎選有經驗醫師最重要吳濬哲醫師指出,依賴消炎止痛藥物是現代人多數的通病,但並不是常規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正確的觀念就是不要忍痛,趕緊找專業骨科醫師檢查,醫師會先透過X光、MRI等精密儀器的檢測後,來診斷適合的治療方式,若為初期症狀,會先以不侵犯的方式治療,如開立藥物或物理治療。對於慢性疼痛的患者,會建議使用體外震波,給予高能量震波,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功能,並緩解疼痛。如果膝關節出現退化、腫脹,影響活動能力時該怎麼辦?吳濬哲醫師進一步指出,可考慮使用玻尿酸注射,潤滑膝關節軟骨,提高活動力;另外,也可以使用PRP療法,利用自體血小板,減緩或是終止軟骨細胞壞死磨損。如果拖延病情導致嚴重膝關節退化,目前使用更精確的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比傳統人工膝關節手術更能夠改善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膝關節炎要保養 若有問題應及早檢查治療吳濬哲醫師提醒,平時可以多補充膠質含量高的食物,如木耳、豬腳等等,來保養關節,也可以做坐姿直膝運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但若有不適應該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而非使用消炎止痛藥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機器手臂輔助 關節炎開刀更精確

機器手臂輔助 關節炎開刀更精確#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吳女士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因走路膝蓋疼痛,長期看醫生吃止痛藥,也無法完全抑制。經機器手臂輔助單髁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修復磨損部分的關節,吳女士第2天就可以下床行走,膝蓋不痛、也不用吃止痛藥,幫助她回復良好的生活品質。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 誤差、風險小雙和醫院骨科部主任曾永輝指出,目前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分為2種,保守治療以藥物為主,物理治療為輔。手術治療是人工關節置換,分為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手臂輔助導航的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兩者最大差異在於是否留下健康的軟骨與韌帶。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結合3D立體影像、電腦導航技術、機械手臂,協助精準磨除及置換受損的膝關節,大幅減少韌帶及關節周邊軟組織的傷害。醫師可在術中應用電腦分析韌帶的張力及關節的術後活動度,讓手術的誤差小於傳統手術,達到最理想的人工膝關節置放。膝關節面2個以上嚴重磨損 才需全膝置換膝關節有3個關節面,病人有2個以上嚴重磨損,才需要全膝關節置換。但台灣每年有2 萬人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真正需要3個副關節都需要置換的病人比例只有1/3,其餘2/3的病人只需置換部分關節,即可達到治療的目標,而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傷口面積小、復原快。曾永輝主任指出,手術目的是達到膝關節各個面向的平衡,病人可依實際病況與專科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當然預防勝於治療,民眾平時多運動、控制體重,若受傷一定要好好休養,才能真正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關節炎新手術 耐心復健終見效

關節炎新手術 耐心復健終見效#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十一月初,住新北市樹林區的陳小姐至臺北慈院進行手術後二週年回診。陳小姐對於目前膝關節復原情況及生活狀態極為滿意。閒談之後,發現其實陳小姐在手術後的第一年,和部分病患一樣,有過一段沮喪與煎熬的恢復期。術後膝痛難耐 病患懷疑手術效用診斷為第三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二○一二年九月陳小姐於大林慈院接受雙膝「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術後依照醫囑定期從臺北遠赴嘉義大林回診。陳小姐記憶猶新地描述術後二至三個月,回診時向主治醫師主訴仍然膝痛難耐,呂主任說明正經歷手術後膝關節內的疤痕形成期,一定要熬過去這段恢復階段,並囑咐復健運動不能因疼痛而停止執行。她當時並不能完全接受醫師的回答,一度懷疑手術是否確實發揮效用。恢復期的不適曾讓她想過尋求其他治療方式減緩疼痛。「應該是最初對於接受這手術的信念太強,所以想歸想,最後還是乖乖聽醫師的話,忍著不適撐下去。」陳小姐說明當時的想法。醫師鼓勵 軟骨修復後情況將改觀半年過去了,雖然疼痛日漸減緩,但她仍然對膝關節的穩定度不甚滿意。稍微走一點斜坡就痛回來,從椅子上坐久了突然站起來也卡卡的。回診時再度向醫師訴說不滿意的情況,呂主任以種小樹苗的比喻,請她耐心等待軟骨修復:「一年後妳就會對情況改觀了。」「老實說,第一年我有些沮喪,病人總是希望得到即時而快速的復原。」陳小姐娓娓道來走過的心路歷程。手術後滿一年前後的某天,她早上下床,突然感覺膝關節十分輕盈,時間像一條分隔線,那天起將她的生活劃入另一種狀態。術後一年不適感消失 可快走運動家住四樓,術後第一年爬樓梯不舒服的感覺漸漸消失了;家中有跑步機,她試著加快步行速度,活動後膝關節並沒有不適感。從那時起,陳小姐固定每週在跑步機上快走二到三次,速度設定為六至六.五公里/小時,每次運動三十分鐘,這樣的運動量至今仍然持續進行中。二○一四年十一月,陳小姐手術滿兩周年,第一次在臺北慈院回診,她對於目前的生活狀況滿意極了。陳小姐走過ACRFP術後兩年之路,她想分享自身經驗給其他病友,對於ACRFP的術後恢復,絕對要有耐心。最重要的,在等待軟骨修復的過程中,復健運動千萬不能放棄。「除了感謝呂醫師我還要感謝自己,如果當時沒有耐住心性撐過那段恢復時期,今天我就不能如此享受生活。」(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雙膝退化成O型腿 注射療法助改善

雙膝退化成O型腿 注射療法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5歲的曾姓婦人雙膝罹患嚴重退化性關節炎,膝蓋時常疼痛、行走困難,由於不想置換人工關節,醫師建議她接受注射複合療法,沒想到經過一個多月後,膝蓋不用開刀症狀也變得和緩,再治療2個多月後發現,膝蓋退化更明顯改善,行走能力改善許多。雙膝關節磨損變形、空隙狹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洪豐建指出,這名婦人到院檢查時雙膝關節硬骨已經磨損變形、硬骨明顯變白、雙膝關節空隙狹窄,尤其是內側,已呈現O型退,還已有明顯骨刺,種種現象顯示其膝關節退化已達第四級。因為婦人不想開刀置換人工關節,醫師因此建議她接受PRP組織修復生長因子注射及增生注射複合療法。婦人在接受此複合療法一個多月後,膝蓋明顯感覺不痛了,後續治療兩個多月後,追蹤發現,關節的空隙變寬,硬骨變白處亦有減少,顯示其退化程度已明顯改善為第二級。刺激細胞活性促進組織修復洪豐建醫師表示,PRP組織修復生長因子注射療法是藉由抽取自體少量血液,經萃取得到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因具有刺激細胞增生的活性,因此可加速促進修復組織,並增生膠原蛋白與玻尿酸。而增生注射療法的主要成份為高濃度葡萄糖及維生素B12,可刺激肌腱、韌帶、關節等軟骨軟組織重新修復,以緩解疼痛及增強軟組織強度。洪豐建醫師也提醒,生長因子會功能衰退,所以約半年後需補充注射。當中並可視病人的輕重度搭配增生注射,來維持效用。平時並應攝取足夠營養、充足睡眠,宜持續配合復健治療、姿勢矯正、拉筋伸展運動、肌力訓練等,修復效果會更佳。

改善退化 人工關節是最好的方式嗎?

改善退化 人工關節是最好的方式嗎?#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膝關節病變進展到末期時,關節面軟骨嚴重磨損,甚至出現變形,導致疼痛、行動不便、功能受限,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置換人工膝關節可以明顯的減輕症狀、矯正變形,有效的改善關節功能,是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回饋最快、效果最明顯的方法,也造福了無數原本不良於行的病患。人工關節無法像自然關節一樣靈活不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無可避免必須破壞正常的組織(例如需將膝關節的前後十字韌帶及半月軟骨切除),也因此,人工膝關節無法完全取代自然關節的生理功能,換了關節,行動上無法像天生的關節般靈活自如,患者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此外,偶爾還是會碰上併發症,接受手術前,要了解並慎重考慮:● 手術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和併發症:如靜脈栓塞、心肌栓塞、腦血管病變、輸血反應等。● 細菌感染:在先進手術房進行,感染機率僅約千分之5。不過,萬一不幸遭細菌感染,則需接受重複的手術清創,必要時甚至需將人工關節取出,待細菌完全清除後再重新置入。(植入物也可能在順利的手術後幾個月、甚至幾年後被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波及,而必須重複手術。)● 關節僵硬:膝關節彎曲角度若無法達到滿意程度,需視情況以關節鏡處理,以增加彎曲角度。● 人工關節定位不良:產生脫臼、半脫臼、活動範圍不足等情況,嚴重時需重新手術,矯正錯誤。● 人工關節鬆脫、磨損: 長期或過度使用導致磨損, 造成接合面因骨融化(osteolysis)而鬆脫,需重新手術,植入新的人工關節。● 人工關節鄰近骨折:人工關節與骨骼的交接處是應力集中點,萬一跌倒,容易在此處折斷,輕者可以復位固定手術治療,嚴重時,可能需要重新置換植入物。決定接受手術前,更要清楚的明瞭,由於它是治療膝關節病變的最後防線,選擇這個方向,就等於是踏上了無法回頭的不歸路,不可不慎。(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還在喝葡萄糖胺?關節保養有撇步

還在喝葡萄糖胺?關節保養有撇步#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葡萄糖胺是常見的關節炎保健品,許多因為關節受傷、體重過重、肌力不足或年齡偏高而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都會使用葡萄糖胺。但是專業藥師繆柔萱表示,研究觀察到,硫酸鹽軟骨素與鹽酸鹽葡萄糖胺同時併用,有強效的合成代謝作用,以達到保護軟骨的協同作用。葡萄糖胺是構成關節軟骨的主要原料,可幫助關節液的補充潤滑關節,或許能減少關節磨損,但無法改變膝關節持續「退化」的病程,較適合關節未發炎的族群用來預防關節炎。 其實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質疑葡萄糖胺治療關節炎的效力,轉而期待經過各大研究考驗的薑黃素與白藜蘆醇。繆柔萱藥師表示,薑黃素可以幫助人體消除有害的自由基,具有保護膠原蛋白不被破壞的作用;此外,曾有利用豬軟骨的實驗發現,白藜蘆醇可抑制糖化終產物沉積在關節腔內、保護膠原蛋白不被降解,還可在抗炎過程中改變血小板的活性以降低關節腫脹、疼痛的情形。選擇各種關節保健飲食療法與保健品 吸收量是關鍵葡萄、花生、鳳梨等食物中含白藜蘆醇,可適量攝取做為平日保健,特別是葡萄皮。另外,薑黃素則可藉由咖哩、嫩薑、老薑或市售薑黃粉攝取。但若想要讓正在發作的關節炎降低不適症狀,則會因為天然食物所含的有效抗炎成分含量都不高,所以無法給予人體足夠的活性。此外,白藜蘆醇與薑黃素屬於脂溶性分子,無法直接融入血液循環以被人體吸收,因此,無論是直接吃葡萄和薑黃,還是吃一般的薑黃素與白藜蘆醇保健品,效果都有限。民眾在選擇各種關節保健飲食療法與保健品時,可否加強人體吸收力,應為判斷的重要指標。專業藥師建議:關節保養應以複方產品為主繆柔萱藥師表示,民眾在諮詢關節保健品時,經常將膠原蛋白、葡萄糖胺、軟骨素、玻尿酸及鈣混為一談,以為補充其中一種成分就能保養關節或對骨質疏鬆有幫助。事實上,這些成分並無法解決所有的關節與骨骼問題,頂多只能減少關節摩擦。一如前文所述,關節炎患者應選擇能消除自由基的天然成分,且建議選擇複方產品,較能得到全面的關節保健效果。

90%患者非退化 膝痛凶手找到了!

90%患者非退化 膝痛凶手找到了!#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歷經百萬年的演化,人體膝關節構造精緻完美,理論上軟骨並不容易受傷或「退化」,除非結構受到破壞(像是因為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半月軟骨、十字韌帶損傷,甚至是骨折等),膝蓋的穩定度受到影響,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這在醫學上稱為「外傷性骨性關節炎」,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10%;然而,90%的人沒受過傷,為什麼他們的膝關節還是會「退化」?膝蓋內側磨擦也會損害關節40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由於X光檢查總是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幾乎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的標準治療建議依序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玻尿酸),若無效,則建議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最後,就只好換人工關節。根據呂紹睿醫師長期的觀察以及10年來的研究,這90%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皺褶,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50歲後對關節軟骨的破壞會逐年增加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3、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內側皺襞終其一生會影響膝關節的活動,也會因為每個人的日常活動及工作狀況不同,而造成膝關節不等程度的「退化」。當內側皺襞發炎、變厚、缺乏彈性時,就會磨損股骨表面的軟骨。內側皺襞本身被重複夾擊而產生的發炎現象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軟骨磨損或崩解後產生的碎片,會掉到關節中,產生更多不正常摩擦而導致軟骨加速破壞,致使膝關節繼續「退化」。▲物理性磨損: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互相摩擦▲化學性破壞:內側皺襞發炎會釋放出有毒化學物質侵蝕關節軟骨圖(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研究:抗骨鬆藥物服越久越有效

研究:抗骨鬆藥物服越久越有效#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人有夠「鬆」!骨質疏鬆症是僅次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疾病,根據統計,台灣人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1名,是全世界第9名。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化及肥胖人口增加,骨鬆引發的退化性關節炎更是許多高齡者的共同困擾。雙磷酸鹽類抗骨鬆 助降低開刀風險由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師跨多專業領域合作研究,分析退化性關節炎病患使用雙磷酸鹽類抗骨鬆藥物的情形,了解使用該藥對於病患後續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風險的影響,以及相關止痛藥物的長期使用情況。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傅紹懷醫師表示,藉由大數據及嚴謹地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成功地驗證在此類病患,使用雙磷酸鹽類抗骨鬆藥物,能有效地減少止痛藥的使用,延後開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時間,甚至降低開刀的風險。而且當病患服藥越久、遵醫囑性越佳,則此效果越顯著。積極治療骨鬆 防骨折又能改善生活品質傅紹懷醫師表示,以往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的治療方式,多傾向減重、物理治療、以及使用護具。一旦治療無效,多會建議使用症狀治療藥物,例如止痛藥,或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玻尿酸、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雙磷酸鹽類的抗骨鬆藥物原本即被用來治療病患的骨質疏鬆,可以有效地降低骨折風險,甚至減少死亡率。骨科部醫師黃全敬表示,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證實,雙磷酸鹽類的抗骨鬆藥物在合併骨質疏鬆及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身上確實有療效。希望藉此鼓勵骨質疏鬆的病患能積極治療,不但能預防骨折,同時還能減輕其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