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

上顎後縮、下顎前凸 16歲男牙齒咬合像老人

上顎後縮、下顎前凸 16歲男牙齒咬合像老人#牙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16歲的少年阿偉上顎後縮、下顎前凸,眼睛略斜視,除了外型讓少年缺乏自信外,更讓阿偉苦惱的是,他的牙齒完全沒有任何的咬合能力!正常人的牙齒有28顆,阿偉的口腔內部,卻只有20顆牙齒。更嚴重的是他的每顆牙齒,像停留在類似乳牙階段的小顆牙齒,沒有任何大臼齒,由於上下顎牙齒完全無法接觸,讓阿偉的牙齒咬合比起老人家更辛苦。台北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許博智表示,阿偉的病因,疑似「外胚層增生不良症」,這是一群分類複雜且龐大的疾病之總稱。此疾病共同特徵為牙齒、頭髮、指甲、腺體等的發育異常。臉部外觀上常出現低鼻樑、鼻翼發育不良、小鼻、前額飽滿、眼眶突出且有明顯的翹唇,由於缺乏齒槽導致牙齒發育不良或缺乏牙齒,牙齒形狀呈錐狀。台北慈濟醫院為阿偉進行顎顏面與口腔的重建計畫,在術前進行醫學複雜度較高的整治模擬;把牙齒先排整齊,經矯正一段時間後,每一顆牙齒的縫隙距離較相近,接著取得初步牙齒咬合位置,再利用3D高科技模擬,精準預測出顎面整型後的牙齒咬合點,讓雙顎整型的手術中同步完成牙齒咬合重建功能。許博智表示,國內顎整型技術不斷精進,口腔顎面可以依據個人的顎面,製作專屬的模型或自體植入,調整適合個人的齒顎外觀。對於時下流行的整型風,許博智指出,顎面調整需要與醫師做密切溝通,語言能溝通是首要的條件,目前為了降低成本,不少顎整型機構都採用臉部植入物來調整臉型,導致整型後的臉型幾乎一樣的原因。許博智建議,口腔顎面整型是非常複雜的技術,包括術前評估、顎顏面整型手術、咬合功能重建、人工植牙種植、齒移植以及術後照顧等跨專科團隊的技術,有需求的民眾可選擇國內的大醫院,才能確保品質與風險的管控。(圖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蛀牙不就醫嗎? 小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蛀牙不就醫嗎? 小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牙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牙齒有酸軟情況的民眾,可別認為只是輕微的敏感性牙齒,民眾若為了壓制不適感使用抗敏感性牙膏,症狀得到舒緩就不去看醫生,小心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日前嘉義有一名女子,誤把蛀牙所引起的酸軟現象,判為敏感性牙齒,自行使用抗敏牙膏壓抑住不適現象,沒想到半年之後,蛀牙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使得臉頰腫脹甚至還流出鼻血,才發現大事不妙,趕緊就醫。這名女子狀況嚴重到左臉頰腫得跟拳頭一樣大,眼睛瞇成一條線,還留出鼻血才就醫治療。醫師表示,這名女子使用抗敏牙膏,初期效果還不錯可以把不適現象壓制住,但是,長久累積下來,效果越來越差,直到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出現之後,才驚覺大事不妙。對此,醫師指出,初期蛀牙的狀況,跟敏感性牙齒類似,遇到酸性食物或冰水,都會感到牙齒酸軟,醫生強調,早期蛀牙無法輕易從外觀察覺,必須透過照X光檢查才能檢測出,建議民眾最好每半年,接受一次牙齒健診,才不會延誤救醫的黃金期。 

口腔清潔做對了嗎? 睡前刷牙更重要!

口腔清潔做對了嗎? 睡前刷牙更重要!#牙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多數國人每天刷牙2次,仍有9成民眾患有牙周病或牙齦炎。對此,牙醫師陳彥廷指出,其實光是刷牙、使用牙線,僅能清潔25%口腔,其他還有清潔不到的死角,建議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應包含刷牙、使用牙線以及漱口水等三步驟。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人漱口水使用比率低,僅1成出頭。陳彥廷表示,牙齒與牙齒中間的臨界面(牙縫)還有牙齒舌側面、內側等處,是牙刷與牙線難以清潔到的死角,刷牙完後使用漱口水,可有效減少牙菌斑,降低牙齦炎發生的機率。許多民眾會擔心漱口水中的酒精成分,會不會不宜天天使用,陳彥廷解釋,漱口水在口中停留的時間不會很久,跟牙齒的接觸時間短,其實影響不會很大,但不建議6歲以下孩童使用。另外,陳彥廷更進一步表示,正確的刷牙時間,應是三餐後加上睡前,尤其晚上刷牙更為重要,對牙齒的健康影響較大,因睡覺時口水分泌少,口腔環境變酸性,易滋生細菌,早上起床時的刷牙,只是為了消除不好的口氣;而標準刷牙時間為2分鐘,但一般成年人平均刷牙時間僅46秒,且應採取貝式刷牙法,將刷毛對準牙齒與牙齦交接處,涵蓋一點點牙齦,上排牙齒由上往下刷,下排牙齒由下往上刷,每個部份至少刷10-20下。陳彥廷提醒,刷牙、使用牙線後,應在使用漱口水,才是正確的潔牙三步驟,牙周病就是因為口腔清潔不夠完善,才會導致牙菌斑累積。建議漱口水應每天早晚刷牙後各使用一次,漱口30秒即可吐掉。物理性清潔(刷牙、牙線)加上化學性清潔(漱口水),才能徹底維護口腔衛生。

缺一顆牙沒關係? 當心腸胃受罪

缺一顆牙沒關係? 當心腸胃受罪#牙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當牙齒因為蛀牙、牙周病或其他原因而拔除後,一般人總認為這僅僅只是少了幾顆牙齒,對於整體咀嚼功能影響不大。事實上,一旦牙齒喪失後,鄰近的牙齒會往缺牙區傾倒,對咬的牙齒也會往缺牙區過度生長。長期忽略的結果,不僅影響到咀嚼功能,也會因為空間的喪失造成日後製作義齒的困難。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贋復科主任張瑞忠指出,牙齒本身是會動的,牙齒的排列位置是前後牙齒互相推擠,上下牙齒互相咬合所產生的動態平衡,一旦少了一顆牙,就可能導致一口問題。對於缺牙的治療方式,張瑞忠表示,傳統的方法,經常必須修磨鄰近的牙齒製作義齒來支撐缺牙的部位,但就必須犧牲完整的齒質,且可能造成術後牙齒的敏感,使民眾對於缺牙的治療興趣缺缺。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病人可以藉由人工植牙來製作固定義齒,不但免除了配戴活動義齒的困擾,而且同時提昇升了咀嚼的效能。張瑞忠表示,對於本來必須修磨鄰近的牙齒,製作固定義齒以支撐缺牙的病例,由於人工植牙的輔助,不但可以保留鄰牙的齒質,而且因人工植牙義齒是單獨的,口腔清潔比起連接多顆的傳統固定義齒簡單許多。不要再認為少一兩顆牙無傷大雅!張瑞忠提醒,牙齒是消化系統的第一個關卡,缺牙常導致咀嚼效率降低,食物因此不能充分咀嚼,經年累月下,無形中增加胃腸的負擔,呼籲民眾,別讓今日的缺牙成為以後消化系統問題的元凶。(照片提供/奇美醫院)

口腔保健 醫:從寶寶時代就要開始

口腔保健 醫:從寶寶時代就要開始#牙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什麼時候開始應該要幫小朋友刷牙?」「為什麼每天都有幫小朋友刷牙,可是還是滿口蛀牙?」這些問題相信是很多新手爸媽的疑問,更是很多努力要幫小朋友刷牙的家長們會遇到的挫折。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林怡君表示,正常的乳齒生長從寶寶6、7個月大開始長出第一顆牙,持續到2歲半,共有20顆乳齒,這些乳齒將伴隨寶寶到約足10~12歲,提供咀嚼食物、促進臉部發育和維持恆牙生長前的空間等重要功能。但依據國民健康局「台灣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的研究資料指出,民國100年時台灣五歲兒童蛀牙率高達79%,也就是說每五個五歲小孩中只有一個沒有蛀牙。林怡君指出,蛀牙的四大要素分別是:細菌、食物、時間和牙齒。容易導致蛀牙的細菌遇到了累積在牙齒表面的食物,尤其是像牛奶、蛋糕、蜂蜜等甜度和黏性都很高的食物,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作用後產生了酸性物質,就可能使牙齒表面產生脫鈣的現象,牙齒若再繼續長時間接觸酸性物質的話,就會產生蛀牙了。林怡君提醒,口腔保健是從小就應養成的習慣,想為寶寶預約一口好牙,可從幾個方面著手:一、改善飲食習慣:盡量不要養成含著奶瓶入睡、邊餵食邊睡覺的習慣,也應避免含飯、食物停留在嘴巴中太長的時間。零食建議是在正餐完後食用,吃完之後刷牙。二、落實潔牙習慣:從寶寶長第一顆牙開始就要清潔,可用紗布或毛巾擦拭牙齒及牙齦,等臼齒長出來後,就必須使用牙刷。不論是餵母乳或配方奶粉,晚上睡覺前都必須徹底清潔牙齒。三、氟化物的使用:每天至少二次使用適量的含氟牙膏刷牙。蛀牙率較高的小朋友,建議至少每六個月到牙醫醫療院所接受高濃度專業塗氟。四、定期看牙醫:從寶寶長出第一顆牙開始,就可以每3~6月定期看牙醫。(照片提供/成大醫院)

牙周病恐導致腦中風 年輕人最危險

牙周病恐導致腦中風 年輕人最危險#牙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牙周病會增加腦中風的發生率,定期洗牙與接受治療將可有效降低?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興院區牙科主任李雅玲與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洗牙與牙周病的治療,將可降低發生缺血性中風機率5%至22%,特別是對於20~44歲的年輕族群,牙周病對發生中風的影響更為明顯,所以年輕人更要注意。李雅玲指出,此項研究是利用健保資料庫追蹤2000年至2010年,十年間共72萬餘位超過20歲且沒有腦中風過的人,再依有無牙周病及有無接受牙周病治療來觀察其發生中風機率。結果顯示,牙周病有接受治療的病人,其腦中風發生率小於未接受治療的人。對45~64歲的人來說,效果更明顯,有接受牙周病治療的病人,其發生腦中風機率甚至比一般人還低。相反的,有牙周病而未治療的人,其發生中風危險性是一般無牙周病的人1.15倍,其中20~44歲的危險性更高達2.17倍。李雅玲表示,年輕人的中風發生率原本較低,因其較無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共病症。但依此研究結果顯示,牙周病對年輕人的腦中風影響,反而比其他年紀較大族群來的嚴重,因此年輕人更應多維護自己牙周的健康。李雅玲說,牙周病是盛行率相當高的一種慢性疾病,台灣及全世界有90%以上的人有牙周病。牙周病產生主要是因口內的特定細菌,造成牙周組織慢性發炎反應與破壞,慢性發炎會導致血清中的某些發炎蛋白因子,如CRP的濃度提高等,慢性發炎反應過程也會導致血管粥狀硬化而增加腦中風發生危險。此研究顯示,牙周病確實會增加發生缺血性中風機率,但牙周病是可以治療及預防的,李雅玲呼籲,多重視口腔健康,定期洗牙來維護牙周健康並及早治療牙周病,就能降低發生中風發生率。

給你「氟漆」!兒童牙齒塗氟服務開跑

給你「氟漆」!兒童牙齒塗氟服務開跑#牙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牙兼具咀嚼、發音及美觀,蛀牙產生不僅會影響咀嚼、發音及美觀,甚至影響未來恆牙的生長、發育;以往家長常認為乳牙遲早會掉,所以不必治療,或是乳牙蛀牙掉了恆牙才長得出來,而導致家長對幼兒乳牙之蛀牙並不關心,而造成幼兒早期性蛀牙偏高,所以一定要從小注重及養成口腔清潔習慣,因此孩子的口腔保健應從乳牙開始,使用適量的局部性的氟化物,不但可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抑制細菌生長,牙齒塗上氟漆,依據文獻指出,塗氟可降低恆齒齲齒率46%,乳齒齲齒率33%,適合使用於學齡前的孩童。為了兒童口腔的健康,宜蘭縣衛生局、本府教育處及牙醫師公會組成預防兒童齲齒的鐵三角,擴大辦理「兒童牙齒塗氟保健服務」,凡設籍本國之5歲以下兒童都可接受牙科醫師免費牙齒塗氟服務,此項服務有兩種管道,其一由家長帶兒童到與本局合作牙科醫療院所門診執行,將提供免掛號費服務,另一管道透過兒童牙齒塗氟社區巡迴服務,由牙科醫療院所提出申請經當地衛生局同意,並取得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同意書後,牙醫師至幼兒園提供塗氟服務,每半年由政府補助一次。宜蘭縣衛生局劉建廷局長提醒,家長或照護者應重視兒童潔牙保健及定期塗氟,預防口腔齲齒情形,除了由牙醫師至幼兒園提供塗氟服務外,口腔保健「護牙三部曲」也很重要,一、進食後及睡前要潔牙,二、限制含糖飲料及糖果、餅乾等零食之攝取,三、使用含氟牙膏及定期塗氟,以保護兒童口腔健康,當個牙齒有「氟漆」又健康的孩子。

超級愛健康/牙周病,你認識多少?

超級愛健康/牙周病,你認識多少?#牙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別以為牙齦流血、刷牙流血可以不理它,小心牙周病找到你!牙周病患者中風與心肌梗塞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到底該怎麼預防?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國人罹患牙周病比例居高不下,高達99%,幾乎每個人都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到底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有牙周病呢?牙醫師呂睿廷表示,當出現牙齦紅腫或化膿、刷牙時牙齦容易流血、口臭等症狀就需注意了。牙周病可以說是沉默的口腔殺手,是一種慢性的細菌感染,因為初期的時候並沒有明顯症狀,時常就是紅紅腫腫的而已,等到比較嚴重的時候才會牙床痛或是牙齒搖動脫落,如果繼續不理會它,到最後可能整口牙都掉光。但是幸好牙周病惡化的速度大多很緩慢,如果及早治療,就可以減緩牙周病惡化的速度,也能保護其他健康的牙齒不受波及。呂醫師指出,牙周病跟生活習慣問題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在吃完東西5到10分鐘後,牙齒表面就會開始產生牙菌斑,12小時之後這些牙菌斑就會開始鈣化成牙結石這樣就不容易清得掉了。所以要養成好的習慣,一天吃幾次,就清潔牙齒幾次,而且吃完東西10分鐘之內就要做清潔。否則日積月累下來就比較容易得牙周病。另外像抽菸、長時間熬夜、壓力大、營養不均衡也是危險因子。預防牙周病的好習慣?呂醫師也提醒,養成好的習慣,一天吃幾次,就清潔幾次,而且吃完東  西10分鐘之內就要做。使用牙線的時候要確定是順著牙齒的弧度來清除牙菌斑,定期洗牙等。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79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