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氣燈操縱」是一種精神虐待,藉由否定、謊言、誤導加以情緒勒索,使受害者懷疑自己。然而,不論親情、愛情、友情都可能出現煤氣燈操縱。心理諮商師艾米.馬洛-麥柯(Amy Marlow-MaCoy)於《煤氣燈操縱》一書中,清楚定義煤氣燈操縱,並帶領讀者探索內心,逐步擺脫操縱者的影響。以下為原書摘文:
「煤氣燈操縱」是一種精神虐待,藉由否定、謊言、誤導加以情緒勒索,使受害者懷疑自己。然而,不論親情、愛情、友情都可能出現煤氣燈操縱。心理諮商師艾米.馬洛-麥柯(Amy Marlow-MaCoy)於《煤氣燈操縱》一書中,清楚定義煤氣燈操縱,並帶領讀者探索內心,逐步擺脫操縱者的影響。以下為原書摘文:
近期不論政治圈、演藝圈、教育界性騷擾事件頻傳,不少受害者都陸續為自己發聲,堪稱是「台版#MeToo」。然而,很多人無法理解受害者,為什麼被騷擾當下不求救,事後有機會也不說?身心科醫師回應,受害者不說有很多原因,建議多了解受害者的心理狀態,鼓勵他們在安全狀態下尋求協助,包括心理健康和司法援助。
母親節將近,除了吃大餐、送禮慰勞辛苦的母親,不妨更多地分擔憂勞,讓媽媽適時紓壓!英國研究發現,女性上班族憂鬱症風險明顯較高,負面情緒不僅傷害自己,也會影響到別人,若不幸導致輕生悲劇更令人不勝唏噓。 「憂鬱」與「憂鬱症」大不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醫師表示,憂鬱症是多病因疾病,包含生理、心理、社會三個面向,並非一般遇到壓力時所引起的暫時性憂鬱反應。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率約男性的兩倍,尤其中年階段內外夾攻,上要照顧父母公婆,下要養育兒女,特別容易發病。 憂鬱症又可分為持續性憂鬱症(舊稱輕鬱症)與鬱症(舊稱重鬱症),這兩者的區別在於 負面情緒持續兩年,好轉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月,心情持續低落,稱為持續性憂鬱症(輕鬱症)。 持續出現憂鬱心情,或失去興趣、喜樂,持續2週或更長的時間,會干擾睡眠、飲食、活力以及享受過去喜歡活動的能力,稱為鬱症(重鬱症)。 留意重鬱症病友自殺3警訊 鬱症病患,常承受較高的自殺風險。李信謙醫師指出,從自殺意念到自殺行動是慢慢推進,自殺前大多會透露警訊,面對鬱症病友,若能及早發現下面3警訊,有望阻止憾事發生。 表達頻率變高,反覆述說自殺的念頭。 開始有預備動作,可能自殘、買炭、囤積藥物。 情緒突然轉變,原本情緒低落卻積極想做些什麼;原本可以上班、接送孩子,突然間不做任何事。 憂鬱症雖容易慢性化,但透過藥物、心理諮商、緩解壓力等,仍有好轉可能。國外研究指出,目前仍有約3成不適應藥物、或對藥物沒有反應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他們的自殺高風險也比其他憂鬱症病患來得高。針對難治型憂鬱症目前在國內有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及鼻噴劑型藥物兩種選擇。 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是利用電磁原理,用非侵入方式產生電波刺激大腦,改善腦迴路活性,研究顯示對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身心疾病、以及失眠、神經性耳鳴或失智症等皆有療效。在國內則可使用在難治型憂鬱症。 鼻噴劑是利用改良過的化合物,降低成癮性與副作用、在固定劑量下產生療效。因藥物安全監控,目前仍需在醫院或專門診所,經過專科醫師評估後使用,而用藥後也須在醫院或專門診所休息兩小時觀察,監控包含血壓等生理變化。 照顧者應適時向外求助 李信謙醫師分享臨床治療經驗,一名45歲的女士,過去曾有兩次鬱症發作。半年前,因鬱症復發,出現自殺意念企圖上吊,家人緊急送醫但拒絕住院;返家後仍意圖燒炭,再度就醫卻仍衝動想跳樓。由於患者一心尋死,經一般藥物治療未見改善,經與家屬討論後予以鼻噴劑治療。 患者第一次在醫院接受鼻噴劑治療後便入睡,晚上能散心走動,心情稍微好轉;雖然第二、三天情緒仍出現往下掉的情況,但再次給藥後,情緒明顯穩定。出院後持續服用抗憂鬱藥物,現狀已穩定回歸正常生活。 別讓照顧者成為憂鬱症候選人!李信謙醫師指醒,長期陪伴重鬱症家人,對照顧者而言,體力與心理上都有極大負荷,不妨適時向外求助,避免獨自承受。陪伴者也可以進行心理諮商,重獲支持力量。
近期台灣社會發生許多憾事,從85歲的國寶級雕刻大師朱銘殞落,62歲的淡江大學前副校長王高成、52歲的翻唱王子江明學等人自殺事件,讓人重新關注身為社會「三明治夾層」的壯世代族群,在面臨自身健康走下坡時,同時兼顧上有老、下有小的巨大照顧壓力,唯有透過健康的心理與正確的舒壓方法,在工作與家庭找到平衡的蹺蹺板,讓生活充滿正能量! 熟記3要訣擁抱正能量人生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分享,身處人生黃金期的壯世代,當遇到難題時,別忘了熟記以下3要訣,一起擁抱正能量人生。首先是「去除標籤化」,當你在人生低谷時,造成的原因往往是諸多事件的積累,並非一蹴可及,我們應該去除標籤化,不隨意定義他人;其次是「不帶情緒的傾聽」,撇除先入為主的觀念,當一個安靜的傾聽者,提供釋放壓力的管道;再者為「專業人士協助」,尋求專業醫生或心理治療師的幫助,透過心理與生理治療,逐漸走出低潮,開啟快樂第二人生。 吳春城舉例,以壯世代來說,多數人的既定印象停留在有房有車、時間彈性、兒孫滿堂等,相較年輕人明明擁有更優渥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從現實層面來看,造就壯世代族群高自殺率的5大原因,包括精神疾病、久病厭世、另一半的缺席、獨居、人際失和等,其中又以「疾病」、「長時間」等健康亮紅燈因素的自殺率最高,無論是精神上的阿茲海默症、憂鬱症,亦或是生理的大魔王癌症,長時間的久病不癒,不僅耗費大量金錢與時間,也可能成為家人或小孩的拖油瓶,對生理與心理無疑是場硬戰,也是壓垮無數人的最後一根稻草。衛福部統計,台灣有一半男性不懂情緒紓壓,生活有問題也不懂求救,是造成台灣中年男性死亡率高居亞洲之冠的主因,平時應該多經營家人、朋友的關係,透過相處有機會即時察覺徵兆與訊息,降低憾事發生率。 透過積極正向的態度戰勝病魔 據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分析,台灣壯世代50歲以上罹患憂鬱症比率高達16.3%,仍有7成未就醫,遠低於國際平均值,主要受到「消極治療」與「守舊醫療觀念」影響。很多人對前往醫院諮詢心理醫生與治療有著莫大排斥感,似乎把憂鬱症與精神病畫上等號,其實近年來精神科基層診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快速增加,約86.1%民眾可以在30分鐘內到達,費用僅需幾百元、負擔不大,勇於接受現狀並接受他人關懷與協助,透過積極正向的態度,是戰勝病魔的不二法門。
年紀越來越大,但仍有許多「大齡女子」渴望真愛,卻不知道該如何找到「對」的人?諮商心理師吳姵瑩告訴妳,感情沒有速成,可透過「5件事」逐步去檢視他是否真正適合妳,才不會落入為了想快點結婚,而讓自己陷入「沒魚蝦也好」的困境⋯⋯
你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曾被被父母用言語傷害過?當父母以「為孩子好」為前提教育,期許孩子更優秀與完美,但是用錯方法卻會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與人格。《情緒勒索》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周慕姿於《羞辱創傷》中,分享個案的故事,帶讀者了解心理創傷的相關議題,並陪伴創傷者撕下內心的負面標籤。以下為原書摘文:
過年尾牙中獎的個人獎金,想要自主運用,卻被同事主管拱「應該」請客;過年親戚給玩具零食,小女孩卻被媽媽吼說「你是姐姐,應該要先讓給弟弟!」這些明示暗示樣樣來,讓社會文化變成不得不服從的潛規則,小心讓你落入被情緒勒索的陷阱!心理師教你「3步驟」擺脫他人的情緒綁架。
你有為自己而活嗎?許多人為了維持親密關係,不讓感情產生裂痕,用盡全力奉獻自我,卻反而把自己的需要排除在外,維持了關係卻迷失自我。韓國精神分析專家、心理諮商師朴又蘭於《我就是我,不是誰的另一半》一書中,分享個案的故事,幫助讀者界定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線,重拾情緒主導權。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