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

換季大作戰 春天常見4種皮膚病

換季大作戰 春天常見4種皮膚病#皮膚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天是萬物復甦、綠芽伸展的季節,大地一片欣欣向榮,卻也是細菌、黴菌最容易孳生的時機,使得罹患皮膚病的機率增加,醫師表示,春天有四種常見皮膚病,只要做好防範,就能讓疾病遠離你。接觸性皮膚炎春天許多人會穿短袖,手、腿暴露在外,易遭蚊蟲叮咬,或遭毛毛蟲細毛沾染造成皮膚發炎,產生很癢的紅疹。預防方法是穿薄長袖衣物遮蔽,出門時先噴防蚊液,若皮膚很癢應盡快就醫,避免搔抓以免留下疤痕。麻疹春天也是麻疹的好發季節,感染力相當強,麻疹病毒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患者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出疹、結膜炎、咳嗽,以及發燒3至4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嚴重者甚至會併發肺炎、腦炎。預防麻疹最直接的方法是施打疫苗,孩童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都要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若要前往麻疹疫區應自費接種。日光性皮膚炎春天的紫外線比冬天強烈,皮膚自我保護功能還不適應較強的紫外線,再加上有些人對紫外線過敏,一接觸到紫外線皮膚就會奇癢無比,在手臂、臉部出現濕疹般的小疹子,又癢又痛,又會脫皮。每個人對日曬的反應不同,膚色較白者症状較嚴重,預防方式為出門做好防曬措施,避免過度日曬引發皮膚炎。香港腳會有香港腳的人很多是腳容易流汗、常去三溫暖、健身房,或是糖尿病患者及肥胖等因素。預防香港腳腳部一定要保持乾爽,洗完澡後腳底和趾縫確實擦乾,並定期修剪,鞋子可以二至三雙輪流穿,並將鞋子放在乾爽的空間,盡量不要放在封閉的鞋櫃。黴菌會隨著洗衣的過程中散播到其他衣物,因此感染香港腳者的襪子應單獨清洗,以免交叉感染,也要遵照醫師指示使用抗黴菌藥物,建議病灶消失後,外用抗黴菌藥繼續再擦至少兩周。

皮膚乾到脫屑 中醫治療告別惱人搔癢

皮膚乾到脫屑 中醫治療告別惱人搔癢#皮膚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的江先生,不明原因背部皮膚搔癢已2年,皮膚乾燥、脫屑且有抓痕,搔癢狀況於夜晚加重,影響睡眠。使用西醫外擦藥狀況反覆,故前往中醫科就診,中醫師予以換膚方1天1包,搭配中藥柴胡疏肝散及平胃散治療,服藥1周後搔癢減輕,2周後能安然入眠。皮膚病造成外觀及日常生活困擾 影響晚上睡眠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根據105年健保統計,每10萬名患者,就有超過3萬名患者因為皮膚病就診。皮膚病雖不會立即致命,卻會造成外觀及日常生活的困擾,因為搔癢會導致上課或是上班的不專心,以及晚上睡眠品質變差。相較於一般皮膚問題只用外擦藥治療,中醫認為皮膚的問題是從內而外造成,因此內服藥是治病之本,所以針對皮膚病知即飲包「換膚方」因應而生,尤其對於過敏導致的皮膚問題有特殊療效。換膚方改善皮膚搔癢、斑疹、脫屑謝旭東醫師指出,嘗試過不同方藥治療皮膚疾病,又考慮病人回家沒有時間煮湯劑,經驗總結研發出即飲包「換膚方」,將皮膚汰舊換新。此方源自古代治療皮膚疾病的消風散所化裁而來,能在服藥後的一周產生效果,所需治療的療程則依據皮膚病嚴重的程度而定: 換膚方‧組成:荊芥、防風、知母、石膏、黃芩、生地、苦參根、蒼朮、甘草、藿香。‧功效:修復肌膚,汰舊換新。‧適應症:因各種皮膚疾病導致搔癢、斑疹、腫脹、脫屑、過敏等症狀。‧服用法:一天一至三包,將即飲包加上常溫的水,於餐後冷服。

驚!染髮顏色越深過敏機率越高

驚!染髮顏色越深過敏機率越高#皮膚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暑假來臨,東南亞區域為熱門旅遊去處,某些民眾會體驗彩繪刺青,但旅遊地區不易檢視染髮劑成分,醫師提醒有過敏體質的人不應任意嘗試刺青,避免皮膚紅腫發炎。深色染髮劑成分恐為皮膚過敏元兇一名36歲女性3個月前患者到峇里島旅遊體驗暫時性彩繪刺青,回國後不但皮膚過敏,甚至還發癢起水泡。過去她喜愛染深色頭髮,這次也在染髮過後頭皮腫脹發癢,連髮際、臉部、耳朵都出現紅腫灼熱現象。許多景點都有暫時性彩繪刺青體驗,很多人難免躍躍欲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任溫素瑩表示,傳統的暫時性彩繪刺青使用安全性高的指甲花(Henna)作染料,但是愈來愈多業者會添加苯二胺讓彩繪呈現較深的顏色,幫助著色時間更持久,添加濃度不等。有研究發現濃度甚至可高達64%,以至於大幅度提高過敏的機會。深色染髮劑恐導致接觸性過敏溫素瑩主任說明,一般染髮劑中的苯二胺可能造成接觸性過敏,民眾染髮前可先依包裝指示進行過敏測試。臺灣衛生福利部明定染髮劑的苯二胺濃度不得超過2%。溫素瑩主任建議,有過敏性體質的人,不要輕易嘗試彩繪刺青,尤其是曾經對染髮劑過敏的人務必小心。而彩繪刺青出現過敏的人也請千萬慎選染髮劑,尤其要染較深的髮色時,一定要注意是否含有苯二胺,免得出現過敏連環爆。

灰指甲擦藥沒效?恐為乾癬作祟

灰指甲擦藥沒效?恐為乾癬作祟#皮膚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約50歲男子因罹患乾癬,全身包括頭皮和指甲都出現病灶,遍尋中西醫都無法根治,嘗試口服藥物到照光治療,最終通過健保生物製劑申請,每3個月施打一次,經過2年療程,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ASI指數)從注射生物製劑前的26.5分降至2.1分,身上脫屑、丘疹、斑塊也都消失,症狀改善明顯,外出生活工作不再受到影響。乾癬臨床表現多樣,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幼華表示,頭皮紅疹塊及脫屑增厚的症狀常被誤認為是脂漏性皮膚炎,表現在指甲上也常被誤認為灰指甲,擦了藥卻不見改善。乾癬病徵表現多樣,一定要仰賴專業醫師的經驗與專業,評估患者的病灶型態、嚴重度、範圍及部位、原有疾病採用不同治療方式。不會傳染的皮膚病 紅斑脫屑為典型症狀李幼華醫師表示,許多人常以為乾癬會傳染,事實上,乾癬並非黴菌造成,因此不會傳染。俗稱牛皮癬或銀屑病的乾癬,病灶呈粗糙且界線分明的紅色斑塊,通常從頭皮、軀幹、四肢伸側開始分布,若沒有加以控制,可能慢慢擴散到全身,也時常侵犯指甲、關節,導致變型或疼痛。乾癬不只是皮膚病,更是自體免疫失調的全身慢性發炎,遺傳、壓力、外傷、飲食、不當用藥等,都可能誘發乾癬。乾癬「只能控制,不能根治」,早期發現仍是對抗乾癬的基本原則。患者注意保濕皮膚乾癬患者日常保養首重保溼皮膚,除了選擇油脂比例較高的保溼產品外,保溼時間點也很重要,例如洗完澡擦乾身體後,當肌膚還處於溼潤狀態時,馬上塗上保溼產品防止肌膚乾燥並進一步鎖水保溼,避免產生龜裂,否則因乾癢搔抓,製造出更多微創傷口,反而加重乾癬進展與擴張。另外包括避免菸酒、情緒保持穩定、生活作息正常等,依樣能減少誘發因素、避免病灶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