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

老年憂鬱小心引發「假性失智症」!精神科醫揭「類失智」5大症狀

老年憂鬱小心引發「假性失智症」!精神科醫揭「類失智」5大症狀#阿茲海默症

老年人悶悶不樂、記憶力差, 是憂鬱還是失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不適加上孤寂感日與遽增,讓長輩憂鬱情緒上身,而憂鬱症與失智症初期難以分辨,都可能出現對事物記不清楚、不太願意社交及說話,甚至個性與過往大不相同。《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精神科醫師提醒,老年憂鬱症所造成的假性失智症狀,常容易被忽視。

長期失眠恐誘發失智症  中醫辯證助改善

長期失眠恐誘發失智症 中醫辯證助改善#阿茲海默症

現代人因為生活、工作、家庭等壓力,影響到睡眠品質,然而你知道良好的睡眠品質,除了跟健康有密切有關,甚至對失智也存有關聯嗎?睡眠不良、不足,不但白天精神不濟、償還睡眠債,也存有失智風險,為此,不要小看睡眠這動作。 翰鳴堂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表示目前已知大腦類澱粉斑的大量沈積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主要病變 而且出現失智症狀的前20年左右就開始慢慢堆積,直到堆積量大到讓大腦無法負荷才發病。根據研究統計,睡眠和人體的健康息息相關,對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代謝系統等都具有影響,而充足的睡眠能夠調節自律神經,對新記憶的形成和保留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大腦整體功能退化,患有失智症的長者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生理時鐘的混亂進而導致長者出現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卻精神充沛的情況,不僅對失智長者的身體產生負面影響,也使得同住的家人或照顧者無法好好休息。 莊可鈞中醫師說失智症屬於中醫「呆病」、 「癡呆」、 「健忘」的範疇。其類似病證,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曰之善忘」。 「癡呆」這一病名是明末醫學大家張介賓首次提出,其言:「癡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鬱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貳,或以驚恐,而漸至癡呆」。隨著年紀越大,人體衰老,逐漸氣血陰陽失調。在中醫生理學觀點中,腎為先天之本,與人類基因遺傳因素有關。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髓海,故腎與大腦功能密切相關。腎虛精虧導致腦髓空虛,脾失健運使水濕凝聚成痰濕,也無法化生氣血,痰濕又阻遏氣血運行,氣虛血瘀導致腦絡阻滯則使腦髓失養、神明失用,又心藏神、主神明,所以腎、心、腦、脾等臟腑虛衰與失智症的發生相關聯。針對失智症病人腦部的實質病變與功能異常,中醫多從心腎為主軸,以活血化瘀、祛痰開竅、寧心安神的中藥和針灸穴位治療。而依失智症的病程進展,會因為症狀和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目標。 總體上失智症屬於本虛標實的一種病症,其中多以腎虛為本,痰濁、瘀血為標。因此從“腎”防治失智症是一種中醫的處置方式。因為腎中精氣與腦髓、祌智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依據中醫的理論「腎藏精,主骨生髓通腦」,因此腎精足時,腦髓充足,耳聰目明;反之腎精虧虛時,則腦髓失養,筋脈失濡養容易導致善忘,拘急痙攣、震顫抖動等症,日久則骨枯腦髓空減,經脈阻滯不暢,導致氣血不行,而出現失智、肌肉強直、活動障礙等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類似的症狀和體徵。 中醫治失智「專病專藥」依以下常見體質分型 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所編寫的《醫方集解》提到:「人之精與志,皆藏於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認為心腎兩氣與本病有密切相關。在清代名醫程國彭所著的綜合性醫書《醫學心悟》則說:「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說明腎精虧損,髓海漸空,是主要病機。 莊可鈞中醫治療會按照常見的證型分類來對此病辨證論治,下面是常見的體質分型: 1. 髓海不足型:症見頭暈耳鳴,懈怠思臥,齒枯髮焦,步行艱難,舌體瘦而色淡,脈象細弱。治療上以滋養肝腎,填精補髓為主。 2. 脾腎兩虛型:症見表情呆滯,氣短懶言,口涎外溢,食少那呆,大便稀溏。治療上以補益脾腎,化濕開竅為主。 3. 肝風內動型:症見頭痛眩暈,心煩少寐,舌強言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治療上以滋陰降火,平肝息風為主。 4. 心火亢盛型:症見心煩意亂,多夢少寐,面紅目赤,語言錯亂,尿黃短赤,大便乾,舌質紅苔黃,脈弦而數。治療上以清熱瀉火,鎮靜安神為主。 5. 濕痰阻竅型:症見頭重如裹,表情呆滯,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語,腹脹不食,口多痰濁,舌苔膩,脈沉滑。治療上以化濕降濁,益氣開竅為主。 莊可鈞中醫治療失智症的措施除了中藥治療外還可利用「針灸穴位」治療。「針灸」具有疏通經絡, 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對老年病具有較好療。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督脈位於背後中脊,統管諸陽經脈,與六陽經有聯繫,是「陽脈之海」,故謂之「督」。「督脈」與腦、髓、骨息息相關,所謂「腎主骨生髓」、「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腦為髓之海」。以「督脈」-腦系統為物質基礎 , 運用「通督」為治療失智手段,可以運用「百會」、「印堂」、「風府」等穴位以達到通督啟神的作用。 推薦茶飲 : 舒眠健腦茶 材料:浮小麥5g、炙甘草3g、紅棗2g、百合3g、天麻3g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加入1000cc的水煮沸後,放涼即可飲用 功效:味道清淡、香甜、性質溫和,可幫助緩解情緒入睡。

失智症治療大突破!20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可除腦部類澱粉沉積

失智症治療大突破!20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可除腦部類澱粉沉積#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治療大突破!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19日表示,有一款「阿茲海默症新藥」通過審查,為20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且不同於過往症狀治療,是首款可移除類澱粉、延緩神經元死亡的藥物,為醫學上的重大突破。呼籲民眾,若有短期記憶衰退症狀,務必盡早就醫,以便及時用藥。

失眠睡不好,竟增2成失智症風險!醫曝「1原因」恐損傷大腦認知功能

失眠睡不好,竟增2成失智症風險!醫曝「1原因」恐損傷大腦認知功能#阿茲海默症

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同為國人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問題前2名,但有研究指出,睡眠品質不佳可能加速大腦認知功能退化,進而提升失智症風險。根據全台首份「睡眠與失智白皮書」調查顯示,失眠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失智風險,將較正常人提高3倍,若未即時篩檢,可能對後續健康及治療照護造成大影響。

確診失智症,還能再工作嗎?醫揭「年輕型失智」患者3大困境有解方

確診失智症,還能再工作嗎?醫揭「年輕型失智」患者3大困境有解方#阿茲海默症

年輕型失智症好發65歲以下,但這些患者通常是家庭經濟支柱,一旦生病常因擔心影響工作而隱瞞,拖延病情反而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神經內科醫師提醒,罹患失智症不要害怕,若能在初期調整生活習慣,補對營養,不僅能阻止病情惡化,治療資源也較多,可以幫助病友維持正常工作及生活。

不只地中海飲食!研究揭「麥得飲食」也能預防失智:多吃堅果是關鍵

不只地中海飲食!研究揭「麥得飲食」也能預防失智:多吃堅果是關鍵#阿茲海默症

近年來,「麥得飲食」成為頗受歡迎的飲食方法,這種飲食法是結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主要以天然、植物性食物為主,對於保護心血管和降低失智症風險具有重要作用。更有研究顯示,這樣的飲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還能有效延緩神經退化過程,有助於保護腦細胞並提升認知功能。

健康飲食最晚「這年齡」就要開始吃!10大「護腦飲食」預防失智症

健康飲食最晚「這年齡」就要開始吃!10大「護腦飲食」預防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年輕時身體健康,吃東西偶爾暴飲暴食、高油高鹽,只要吃稍微清淡一些就能調整恢復正常身體狀態,不過到了某個年齡後,身體復原能力不再立竿見影,及早開始健康飲食相當重要。《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家建議健康飲食最好在「這年齡」前開始吃,可避免老年認知功能退化風險。

AI 科技揪出高齡衰弱、老化、癌症、失智、憂鬱五大健康風險!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探索長壽新科技

AI 科技揪出高齡衰弱、老化、癌症、失智、憂鬱五大健康風險!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探索長壽新科技 #阿茲海默症

2025 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485萬人,占人口比例20.8%,超高齡社會倒數計時!然而, 台灣人平均卻有高達8年的不健康餘命,成為國家、社會與家庭重大負擔。其中「衰弱與肌少症」、「老化」、「癌症」、「失智」、「憂鬱症」等五大高齡健康潛在風險,成為迫在 眉睫的公共健康危機。這些健康問題若提早發現治療,能大幅減輕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台灣首場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由生策會、生策中心主辦,將於8月2日至4日在台北 世貿一館登場。本次博覽會匯集了多家指標醫療院所,展示如何運用最先進的AI技術、影像診斷和大數據分析,早期發現並治療高齡者的潛在疾病,降低走向失能臥床的風險。 以吞口水聲音判斷吞嚥力?10 秒鐘姿勢變換就能看出肌少症?    高齡者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是吞嚥困難,導致營養不良。日本近幾年提出的「口腔衰弱」概念,指出吞嚥困難等問題,會增加肌少症、衰弱、失智和跌倒臥床的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大約每10位高齡者就有1位具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成大醫院咀嚼吞嚥中心 開發全新APP,只要收錄吞嚥口水的聲音,就能判斷是否有吞嚥力衰退問題,準確率可達80%。此APP將在展會首度亮相,民眾可在展期3天至成大醫院攤位測試吞嚥功能。   至於肌少症牽涉到營養不足、活動力下降、疾病等問題。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男性肌少症盛行率為23.6%,女性為18.6%。慈濟醫院首創以姿勢變化為肌肉健康指標,只要10秒鐘就能偵測出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本次展會將開放民眾體驗。 限量 300 名額!透過檢測端粒長度,掌握老化密碼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可保護染色體,但會隨著複製而縮短,被推 測和細胞衰老有關,為細胞內的「生物時鐘」。通過檢測端粒長度,可了解身體老化程度並 制定抗老計畫。中醫大附醫在展會期間提供限量 300 個名額的免費端粒長度檢測,千萬不要錯過! 打破癌王魔咒!世界首創 AI 輔助偵測,揪出早期胰臟癌 胰臟癌因早期難發現且擴散快,5年存活率僅10%,被稱為「癌王」,是致死率最高的 癌症,也是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儘管在腫瘤小於 2 公分、未轉移時診斷,治癒率可達80%, 但40%的個案難以在此階段發現。一旦腫瘤大於 2 公分,治癒率降至不到 20%。台大醫院結 合 AI 大數據技術,開發世界首創的 AI 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可辨認小於 1 公分的腫瘤,約 1分鐘完成判讀,正確率超過 90%。台大醫院將在 8 月 3 日上午 11 點與 8 月 4 日下午 3 點在展 場舉辦與癌症預防有關的講座。 AI 技術助力,提升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早期診斷率 據估計,65歲以上人口中約 15%受到帕金森氏症影響,但早期發展緩慢,影像變化微 小且缺乏明顯病灶,使早期診斷準確率僅53%,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者更降至 26%。長庚醫 院利用AI技術分析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率達 90%,大幅降低誤診率。長庚醫院將於 8 月 3 日下午 2 點 30 分在展場舉辦「AI 智能診斷,精準守護腦健康」講座。 台灣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 7.99%的 65 歲以上老人受失智症影響,患者總數超過 35 萬 人。失智症一旦出現明顯症狀,通常已進入不可逆階段。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通過步態、 語調、眼動等細微行為指標,結合頸動脈超音波與腦部造影 AI 分析,可精準檢測極早期失智 症,達到預防或逆轉的效果。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致力於預防極早期失智症的研究,除藥物 治療外,還提升病患日常生活的獨立性和生活品質。 失智症患者家屬經常找不到相關衛教資源,面臨資訊不足和照護壓力。亞東醫院與遠 傳電信合作,開發失智 Open AI 人工智慧站,提供即時問答,協助解答長照相關諮詢需求, 宛如 24 小時待命的隨身失智症照護幫手,有需求的民眾可至展場體驗。 中老年憂鬱症讓失智風險大增!iTBS 療法可改善大腦活性 憂鬱症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 2030 年,憂鬱症將成為導致人 類失能的首要疾病。對中老年人來說,憂鬱症不僅影響認知功能,降低生活品質,增加自殺 風險和過度用藥,還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危險因子。除了藥物治療,近年來興起的腦刺 激療法通過刺激和活化相關腦區,有效緩解憂鬱症狀。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首次發現「間歇 性叢集型陣發刺激 (iTBS)」對高齡憂鬱效果顯著,可大幅改善腦部活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