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及早治療產婦憂鬱 新生兒及家庭福音

及早治療產婦憂鬱 新生兒及家庭福音#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常在新聞上看到有懷孕的婦女或生產後的媽媽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悲劇,往往給一個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及衝擊。而憂鬱症常被認為是精神科醫師的治療範圍,經常被婦產科醫師所忽略。其實在懷孕、生產及產後恢復的過程中,除了家人以外,當屬婦產科醫師與產婦接觸最多,若能及早察覺問題,自可減少許多悲劇發生。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郭恬妮醫師解釋,「產前憂鬱症」是發生在懷孕後出現的憂鬱狀態,發生的原因包括:先前可能有憂鬱症的病史、荷爾蒙變化或身體不舒服造成之心情低落、懷孕期間的調適困、過於擔憂生產過程、孩子出生的健康等。「產後憂鬱症」發生在產後六個月以內的憂鬱狀態,具有和憂鬱症相同的症狀,好發於初次生產的女性。針對產前憂鬱症的部分,在門診產檢時,我們除了要注意胎兒的狀況外,也要注意孕婦的情緒,若發現有問題時,及早給予幫助或與家人溝通討論。而對於產後憂鬱症的部分,於產後4~6週的回診是篩檢的建議時機,目前最常使用的篩檢工具為「愛丁堡產後憂鬱症量表」,內容包括十個問題,每個問題0~3分,若總分為12分以上,則為產後憂鬱症的敏感度為86%,特異度為73%。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要再進一步做完整的評估。許多醫學報告都指出,未懷孕的憂鬱症病人在停止藥物控制後有高達50%的病人在六個月內會復發;而病人在懷孕期間停止服藥控制時也容易復發憂鬱症,因此欲停止服藥前應該徵詢醫師的意見,考量其病史、疾病嚴重度及罹病時間長短,以做適當的控制。郭恬妮醫師表示,心理的治療為輕度及中度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其中又以人際關係的治療最常被運用。此外,多運動、多攝取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葉酸的食物也有一定的幫助。藥物的使用方面,建議婦產科與精神科醫師共同討論協調。

愛滋裝置藝術上街頭 同志遊行去汙名

愛滋裝置藝術上街頭 同志遊行去汙名#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27日舉辦的2012台北同志大遊行中,有著來自台灣各地甚至紐約、香港、日本的朋友,台灣露德關懷愛滋大隊的愛滋自由女神裝置藝術將隨著遊行隊伍,期待更多大眾與同志朋友把握機會獻上您的愛心,用萬枚愛心貼紙貼滿LOVE關懷愛滋行動裝置。露德協會表示,表達去汙名化的訴求,若是從事不安全性行為,任何人都可能染上愛滋。露德協會的「愛滋自由女神」裝置行動藝術,繼10月25日現身台北站前廣場,吸引現場數千名大眾以行動支持後,又於今(27)日前進「2012同志大遊行」,邀請不分族群的民眾,在愛滋藥盒堆成的「LOVE」裝置藝術上,貼上代表接納與支持的愛心貼紙,用愛讓帕斯堤走出病痛與歧視,並能繼續為社會貢獻所長。 露德協會在25日街頭活動中調查的210份問卷顯示,99%民眾願意支持感染愛滋的親友、83%民眾表達願意與感染者共事、97%民眾支持政府投入資源於愛滋防治,這些數據代表著關懷愛滋,已經是全民共識;但是問卷也顯示,34%民眾不知愛滋病已可透過雞尾酒療法有效控制病毒。露德協會代表指出,愛滋去污名化,應從愛滋教育著手。此次遊行呼籲的「去污名」,有兩層意義:第一是「愛滋並非特定族群專利」;第二是「自由與愛不分族群」,因此鼓勵更多人一起高喊:「Positive, We are Family-帕斯堤,我們是一家人」目前愛滋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為慢性疾病之一,其實,日常生活裡與帕斯堤一起求學、工作、用餐、從事休閒娛樂等,並不會有被感染的可能,期待社會大眾放下因恐懼而產生的對立與分類,關心帕斯堤朋友與家屬,用正確的認識來保護自己的健康。 

醫訊/大腸癌照護及治療趨勢講座

醫訊/大腸癌照護及治療趨勢講座#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人飲食失衡連帶指出腸癌危機!如何做好居家照護?大腸癌的治療趨勢又有何新發展?周六在台北有一場腸癌照護免費衛教講座,歡迎民眾報名參加。由台灣腸癌病友協會主辦,邀請來自亞東醫院和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共同舉辦衛教講座,帶您了解大腸癌照護和治療新趨勢,以及病友經驗分享。時    間:2012年11月3日(六) 14:00~17:00地    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B1柏拉圖廳(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洽    詢:(02)2719-8555(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醫訊/淋巴癌介紹與治療新趨勢講座

醫訊/淋巴癌介紹與治療新趨勢講座#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是淋巴癌?癌症病友與家屬又該如何協助癌患做治療?你知道最新的淋巴癌治療趨勢嗎?由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林世強醫師講授「淋巴癌介紹與治療新趨勢」課程,並邀請社團法人台灣髓緣之友協會葛秉誠理事長,以親身抗癌經歷鼓勵病友積極面對治療。 歡迎癌症病友、家屬及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時    間:2012年9月28日(五)上午10:00~11:30地    點:亞東醫院14樓第一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    詢:02-7728-2176

醫訊/B、C型肝炎治療的迷思

醫訊/B、C型肝炎治療的迷思#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B、C型肝炎」,這名詞在台灣並非陌生,但對肝炎病患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接受正確的治療?不致誤信偏方而延誤病情。國泰醫院邀請到肝臟中心的楊賢馨教授,在周六(29)日舉辦一場免費的衛教講座,主題是B、C型肝炎治療的迷思,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致電報名參加。時    間:2012年9月29日(六)上午09:30~11:30地    點:國泰綜合醫院本館七樓第七會議室(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80號)洽    詢:(02)27082121轉3123 肝臟中心

宜縣辦癌篩抽獎 鼓勵早期發現與治療

宜縣辦癌篩抽獎 鼓勵早期發現與治療#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及肥胖人口增加,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全國登記八十種癌症中,「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即占34%,所幸此四項疾病已有實證之有效篩檢方法,也是目前政府有給付之檢查項目,在各縣市癌症篩檢不普遍的情況下,宜蘭縣截至7月有6萬多人接受篩檢,因而及早發現癌前期病變或癌症1400多人,近期推出癌篩抽獎,積極鼓勵及宣導癌篩的重要。宜蘭縣政府衛生局為了鼓勵民眾落實定期防癌篩檢,於今年舉行「四癌篩檢-幸福萬千」健康禮讚抽獎活動,於8月27日中午12時,於羅東謝世雄診所進行本年度第1次「萬元除濕機」頒獎活動,本次幸運得主李先生在該診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且藉由醫師主動提醒及進一步追蹤與關心,成為早期發現的幸運兒,更因此獲得「顧健康又賺大獎」的機會。另外有20名接受篩檢的民眾每人可獲得千元禮券,衛生局將逐一通知幸福得主就近至衛生所領取。衛生局為激勵醫療院所,也致贈宜蘭伴手禮予得獎民眾當時檢查的醫療單位,感謝醫療單位不僅是治病的「病院」,也積極成為維護民眾的「健康園地」。宜蘭縣衛生局局長劉建廷表示,宜蘭縣今年全面推動「四癌篩檢-幸福萬千」健康禮讚抽獎活動,分為2波次進行抽獎活動,第1波次採計篩檢區間為101年1月1日至7月31日,第2波次採計篩檢區間為101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扣除第1次得獎民眾),將於11月辦理抽獎活動。

預防勝於治療 養成健康飲食防腎結石

預防勝於治療 養成健康飲食防腎結石#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就醫紀錄進行研究,發現台灣夏季因腎結石腰痛發作至急診室就診的病患人數是冬季的2倍,且結石的發生率幾乎完全隨月均溫變動,溫度越高,腰痛發作的人數越多,不堪疼痛就醫的人數也就越多。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林易霆解釋,最主要的原因是身體內的水分少了,腎臟會盡量減少水分排出把尿液濃縮,過度濃縮的尿液會有結晶析出,結晶在腎臟不斷堆積,就形成腎結石,不過其實造成結石的原因還有很多,先天體質、飲食習慣都和結石的生成有明顯關係。林易霆醫師表示,如果不幸結石已經生成了,就要即早治療,一般直徑小於0.5公分的結石,先嘗試以藥物治療,約80%可以排出,但仍須經歷一番疼痛。直徑超過0.5公分結石,就需要以體外震波碎石或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治療,體外震波碎石,是碎石機由體外發出震波,瞄準聚焦在體內的結石,免麻醉、免開刀、免住院的結石治療方式,甚為方便,一般治療成功率約 8成,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是以內視鏡放入尿道內找出結石,並且以雷射擊碎,清出結石碎片,需麻醉與住院一天一夜,成功率約9成8,雖較麻煩,但成功率極高,這二種治療方式各有優缺點,但也能互補不足,相輔相成。如果腎臟結石疏於察覺,隨著時間慢慢增大,超過2.5公分以後就必須施行腎造廔腎臟鏡取石手術,也就是於腰部開一個約2公分的傷口,以氣球擴張出直徑約1.5公分的通道,直通腎內結石,並保持氣球充滿氣狀態一晚,以壓迫止血,隔日以腎臟鏡取出結石,這種方式可以減少術中及術後出血量,增加手術安全性,減少住院時間。林易霆醫師也提醒大家,預防勝於治療,雖然目前結石治療方式,已十分進步,台灣泌尿科醫師的醫療技術在世界上也不落人後,,結石的發生仍然造成患者諸多病痛與生活不便,唯有落實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大魚大肉、暴飲暴食、高鹽分食物,每日飲水量至少2000cc以上,可以使結石的發生率減半,天氣炎熱,先天體質都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優良的飲食習慣來預防結石,才能有效的擺脫結石的糾纏。

慢性B肝持續追蹤、吃藥 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

慢性B肝持續追蹤、吃藥 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50歲的陳先生是擔任電子科技業主管,平時身體健康,無慢性疾病,過去曾被驗出有B型肝炎,但未規則追蹤,在今年接受公司主管體檢時,驗出肝功能指數異常,經衛生署台南醫院胃腸肝膽科鄭維鈞醫師安排追縱檢驗後,證實患有慢性B型肝炎,建議陳先生繼續追蹤服藥,令陳先生驚呼, B型肝炎還需要追蹤吃藥喔!根據衛生署公佈的民國一百年國人十大死因,約有一萬三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而其中,近三百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為慢性肝病死亡的重要危險族群。雖然台灣於民國七十三年已經有全面施打疫苗的政策,但在三十至五十歲青壯年族群,仍有許多人體內帶有B型肝炎病毒而不自知。許多人年輕時被驗出有B型肝炎帶原(即帶有B型肝炎病毒,但肝指數正常後)便未再追蹤,直到出現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乃至黃疸、茶色尿時,已演變成嚴重的肝炎甚至肝硬化情形。近年國際研究已經發現,B型肝炎的自然病程會從年輕時的免疫耐受期,於十~二十年後進入免疫清除期,出現反覆肝臟發炎,肝指數異常的情形。若無法完全清除病毒,則進入非活性期(或帶原期)則可能因疾病活化帶來肝臟發炎、壞死,而引發組織纖維化,造成肝硬化。而肝硬化則大大增加肝衰竭及產生肝癌的風險。除此之外,即便只有B型肝炎而無肝硬化,產生肝癌的風險也比一般健康成人高出許多。因此,B型肝炎的病人即使肝功能指數正常,每半年至一年接受抽血及超音波的檢查追蹤,已經被認為是必要的。鄭維鈞醫師提醒B型肝炎患者,需要長期追蹤,且B型肝炎是可以治療的疾病,若能和醫師配合,於適合時機及早接受治療,可以大大減少肝硬化,肝癌等重大併發症的風險,使得慢性肝病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而健康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