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劑

COVID-19降溫?感染科醫憂民眾過於樂觀:每週仍有幾十名死亡案例,年長者進出醫院沒停過

COVID-19降溫?感染科醫憂民眾過於樂觀:每週仍有幾十名死亡案例,年長者進出醫院沒停過#抗凝血劑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4年多,考量疾病發展與國際作法,疾管署宣布今年秋冬COVID-19疫苗將選用JN.1疫苗,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感染科醫師表示,目前每週仍舊有幾十個死於新冠併發重症案例,同時病毒株不斷在變異,民眾對疫情仍舊不可輕忽。 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目前COVID-19本土案例的病毒以KP.2、KP.3為主,也有JN.1,與境外移入病毒株相近;從8月中旬的數據來看,單週新增死亡個案有57例,累積併發症案例65歲以上占79%,累積死亡個案中長者更是佔了9成[1],這些案例多是去年沒有接種疫苗的對象。張峰義醫師指出,目前每週仍有幾十個案例因為感染COVID-19併發重症死亡,實際感染情況恐怕都被低估,且病毒的傳播力仍舊相當強大,目前所知像是照顧機構仍舊有群聚感染狀況。 年長者、免疫力差族群,建議10月新冠與流感疫苗同步施打 COVID-19輕症仍以咳嗽、喉嚨不適、發燒為主,重症則多因併發嚴重肺炎導致多重感染。張峰義醫師強調年長者與免疫力低下族群,是需要被疫苗保護的重點對象。張峰義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株具有免疫逃脫性,從抗體的觀點來看,過去打過疫苗,現在保護力也已大幅下降。且對年紀大或者免疫力差的人來說,本身不管是抗體或是細胞免疫持續度本來就較差,重症機會也高,因此建議不論是年長者,或者是有呼吸道疾病、代謝症候群、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都一定要施打最新疫苗來自我保護。 疾管署規劃10月1日起COVID-19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張峰義醫師說明,流感與新冠的高風險族群是重疊的,疫苗一起施打可以有雙重防護作用,如果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沒有特殊禁忌,只要不是吃大量抗凝血劑的病患都沒什麼問題,如果擔心可與主治醫師先做討論再施打。張峰義醫師也補充,目前對疫苗有過敏反應的人比率相當低,如果有些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或者是發燒,準備退燒藥即可。 新冠重症者多數是疫苗沒施打完整,甚至是沒打 張峰義醫師強調,以現階段的防疫政策來看,雖然不是朝群體免疫方向,但保護高危險族群相當關鍵。門診不少年長者都是因為疫苗沒有打完整甚至沒有打,一開始感染症狀不嚴重,也覺得不用看醫師,結果病情急轉直下,忽然喘起來得進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又發展成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或是治療好出院之後又二度感染,反覆進出醫院,這樣的個案幾乎沒有停過。 「過去經歷的,還是會再發生。」張峰義醫師呼籲,面對疫情不可輕忽,一般民眾仍舊要注意呼吸道禮儀,一旦有症狀在公共場所都應配戴口罩,同住家人因容易互相傳染,有症狀時要盡量避免接觸家中長輩。張峰義醫師提醒,以真正專一性保護力來說,施打疫苗仍是最好的方式,10月的JN.1疫苗對現階段流行株有較好的保護作用,高風險族群務必盡早施打疫苗以防止重症。

罕見腦靜脈竇栓塞險昏迷  輔大醫院腦血管機械式取栓手術救命

罕見腦靜脈竇栓塞險昏迷 輔大醫院腦血管機械式取栓手術救命#抗凝血劑

隨著腦血管介入治療的進步,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日前執行腦靜脈竇栓塞機械式取栓手術,醫療團隊即時診斷病人狀況,並利用微創導管技術進入腦部阻塞血管移除血栓,不僅立即改善腦部血液回流,病人也在手術後 四日康復出院,回到正常生活。 新北市60歲男子一向身體健康,無三高病史,且擁有良好運動習慣,每日慢跑5000 公尺,日前在家中如廁時突然暈厥,妻子進門後發現男子倒臥在地叫喚無 反應,四肢出現疑似癲癇的不正常抽動,緊急送至輔大醫院,經腦部電腦斷層 檢查檢查後確診為罕見的腦靜脈竇栓塞。 個案病況在住院藥物治療期間頭痛無改善,且腦部有新的出血,醫療團隊 緊急進行「機械式取栓」手術,利用微創導管技術直接從腦靜脈內取出血栓,改善腦部血液回流,手術總共耗時僅不到 1 小時。手術後經過 2 天加護病房的觀察與抗凝血藥物治療,個案在手術後第 4 天康復出院,1 個月後已恢復規律 慢跑。手術後 6 個月追蹤腦部磁振造影檢查顯示腦靜脈竇已完全暢通。 神經外科鄭皓中醫師表示,腦靜脈竇栓塞非常罕見,是一種因為腦靜脈竇產生血栓,導致腦血液回流不佳所造成的腦血管疾病 將近 9 成的患者會有頭痛症狀,2 成患者呈現意識不清,而與常見動脈阻塞的腦中風最明顯的不同在於 近 4 成患者出現癲癇,比例相當高。上述個案在如廁時疑似出現癲癇,經醫療 團隊診視後,緊急安排施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檢查,得以即時確立腦靜脈竇栓 塞診斷。 鄭皓中醫師強調,嚴重的腦靜脈竇栓塞死亡率高達 34.2%,早期診斷以及即時的治療才能使病人得到最好的預後。根據國際治療指引,抗凝血劑是第一線的治療,「機械式取栓」手術則是將取血栓的導管從鼠蹊部穿刺進入血管,經過 身體內的主要血管到達腦部阻塞的血管,再利用導管抽吸、取栓支架等物理性 的方式,直接移除腦血管的血栓,手術平均費時不到 1 小時。對於抗凝血藥物 治療反應不佳、意識不清、出現腦出血等病人,建議使用微創導管技術進行 「機械式取栓」手術,盡早改善腦部血液回流。 輔大醫院神經外科團隊與影像醫學科共同合作,在腦中風患者執行經動脈「機械式取栓」手術已具備世界一流醫學中心的水準。如今治療團隊也將此技 術應用於罕見的腦靜脈竇血栓,期望為大台北地區的腦中風患者帶來更完善的 醫療。

他搭飛機出國常水腫,竟連拖鞋都穿不下?醫警告:嚴重恐心臟衰竭

他搭飛機出國常水腫,竟連拖鞋都穿不下?醫警告:嚴重恐心臟衰竭#抗凝血劑

56歲陳先生因工作需求常常出國,下飛機後常發生腳部水腫的狀況,雖然活動後水腫會慢慢消失,但這半年來水腫情形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嚴重,久久不會消退,甚至嚴重到連拖鞋都穿不下。後續,經朋友介紹至心臟科檢查,發現雙腳靜脈瓣膜功能異常,且伴有深層靜脈血栓,經抗凝血劑和彈性襪治療後,水腫才逐漸改善。

關節一動就痛?醫師:小心不動會更痛!教你5招減緩

關節一動就痛?醫師:小心不動會更痛!教你5招減緩#抗凝血劑

上了年紀以後,家中長輩經常會喊這裡痛、那裡痛,尤其是關節疼痛,更是不少銀髮族的困擾。德生診所院長黃兆康醫師建議,可以透過運動、肌耐力訓練、穿戴護膝以及補充關節軟骨營養食物等方式,來維持肌肉量跟關節靈活。 黃兆康醫師以自己的媽媽為例,由於黃媽媽有高血壓加上脊椎側彎,平常光是走路就容易喘,長期缺乏運動的情況下,造成她肌肉流失,加速關節磨損,疼痛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而且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缺乏運動加上飲食不均衡,大約從五、六十歲開始,肌肉或關節就容易出狀況。 想要減緩肌肉量流失,以及關節磨損發炎疼痛的情況,黃兆康醫師分享以下5點建議: 慢性病控制: 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遵守醫囑,並耐心控制病情。   補充蛋白質: 銀髮族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取,例如好吸收的小分子蛋白質,若腎臟功能不佳者則避免攝入過多蛋白質造成腎臟負擔,可以選擇野菜類、紅肉、雞肉、魚貝類、全穀小麥及蕎麥、堅果、豆漿及乳製品...等。   肌耐力訓練: 如果肌肉量已經流失,想要再長回來就會很困難,所以平常就要做肌耐力的訓練,比如適量的重量訓練及跑步。如果關節已經退化,至少要做一些簡單的活動,比如散步,讓肌肉能夠承受一些重量,多少都有幫助。   穿戴護具: 有一些長輩走路會痛,就可以使用些穿戴式的護具,例如穿護膝可以減少膝蓋承受的壓力。   補充營養品: 如果以上4點都做得很好,可以再額外補充一些含膠原蛋白或是小分子胺基酸產品,最好是一天使用一次的關節營養補充品較方便,對於銀髮族要維持肌肉量還有關節的活動都會有幫助。 黃兆康醫師也補充,對於關節退化,一般民眾會選擇有葡萄糖胺的關節保健品,但對於高血壓、高血糖或是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應該要謹慎使用。 除了葡萄糖胺,最近市面上也常聽到「UC-II」跟「咪唑胜肽」這兩種營養補充品,黃兆康醫師指出,UC-II是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根據研究,一天用量40毫克,就可以等同高劑量的葡萄糖胺,對於骨頭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或是運動引發的關節疼痛...等,能幫助維護軟骨組織,若與卵殼膜萃取的彈性蛋白與鮭魚鼻軟骨萃取的蛋白聚醣併用,可以發揮加乘的效果。 咪唑胜肽則是由2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的雙胜肽,日本研究建議高濃度可以用在運動選手,低濃度則適合中老年人補充肌耐力,降低因肌力不足造成跌倒受傷的風險。 最後黃兆康醫師提醒,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加上關節活動不舒服,經常讓長輩們不想出門,除了剛才提到的補充營養品之外,可以再補充一點維他命D,每天攝取大約700單位以上,研究證實可以減少20%跌倒的發生機率,也可以多曬太陽,每天約10到15分鐘,對肌耐力、維他命D的吸收,以及心情上都會有所幫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健康模範生也會中風?醫親解「心房顫動」預防、偵測、急救方法

健康模範生也會中風?醫親解「心房顫動」預防、偵測、急救方法#抗凝血劑

平日健康的張先生,在某天發覺自己單側指尖麻木、抓握也變得較為無力,經過一夜觀察卻不見好轉,次日決定到神經科門診諮詢。由於「突發性神經學症狀」可能有急性腦中風的疑慮,神經科醫師將張先生轉介至急診。經過急診、住院一連串檢查,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中風原因來由於「心房顫動」。

長年菜不是人人都能大口吃 這類患者要注意!

長年菜不是人人都能大口吃 這類患者要注意!#抗凝血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除夕圍爐家人團聚,餐桌上除了要有整尾的魚象徵年年有餘外,一定還會有一盤「長年菜」,象徵延年益壽。但若長期有心血管疾病,且正在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Warfarin)者,除了大魚大肉要適量外,就算是吃蔬菜也要十分小心,千萬別過量。綠色蔬菜抵銷抗凝血劑效果 當歸等中藥材會強化藥物抗凝血作用過去曾有患者因心房顫動,醫師開立抗凝血劑香豆素長期使用,在規律服藥與定期回診抽血的狀況下,病況與藥物血中濃度一直保持穩定。但某次過完年後回診,卻發現抽血數值異常,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過年期間,阿嬤見到滿桌剩菜捨不得丟,只好留著自己慢慢吃,其中一道湯中更是有滿滿的綠色蔬菜,特別是當季盛產的長年菜(芥菜)、萵苣等,推估可能因此導致抽血結果異常,經過飲食習慣調整後,藥物血中濃度才趨於穩定。許多心房顫動或曾有肺栓塞、深層靜脈栓塞者會服用的抗凝血劑香豆素,其實是一種維生素K抑制劑,能藉由抑制體內維生素K的作用,進而達到延長血液凝固時間的效果,因此可預防血栓產生。但年菜中常見的深綠色蔬菜,例如長年菜(芥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芥藍菜、菠菜、萵苣、綠蘆筍等,因富含豐富維生素K,這些年菜吃多了可能會抵銷抗凝血劑的效果,導致藥效降低,反而造成中風風險增加。而火鍋中常見的當歸、丹參等含有活血功效的中藥材,則是可能會加強藥物抗凝血作用,導致出血風險增加。不吃怕壞了氣氛 藥師:淺嘗則止奇美醫學中心藥劑部藥師邱婉君表示,家人團圓時刻面對佳餚當前,有時真讓人吃也不是,不吃又怕壞了氣氛,雖然這些美味年菜可能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影響藥效,但也不須刻意避開完全不吃,只要保持份量適當,維持穩定的飲食習慣,不因過年聚會突然吃過多即可,大過年的還是可以淺嘗一點。但若出現疑似中風症狀,例如臉歪嘴斜、意識不清、單側手腳麻木等,或有出血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瘀血、尿中有血、牙齦出血等,建議盡快回診。服用抗凝血劑者過年期間飲食眉眉角角特別多,需特別注意並遵循醫囑定期回診抽血,年前領取慢性病藥品處方箋時,也可向藥師詳細詢問藥品注意事項,安心過好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