鱈魚肉質細嫩少刺,不少便當店、餐廳,都能點到各種鱈魚料理。不過,你平常吃的鱈魚真的是鱈魚嗎?常有不肖業者將便宜的大比目魚或油魚混充「鱈魚」,讓消費者遭遇「鱈魚詐騙」,究竟鱈魚跟圓鱈、扁鱈、比目魚、油魚有哪裡不同?該如何分辨?《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一次看懂。
鱈魚肉質細嫩少刺,不少便當店、餐廳,都能點到各種鱈魚料理。不過,你平常吃的鱈魚真的是鱈魚嗎?常有不肖業者將便宜的大比目魚或油魚混充「鱈魚」,讓消費者遭遇「鱈魚詐騙」,究竟鱈魚跟圓鱈、扁鱈、比目魚、油魚有哪裡不同?該如何分辨?《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一次看懂。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ospital)的減重外科與一般外科顧問安德魯.詹金森 DR. ANDREW JENKINSON於《如何吃(仍能維持減重)》一書中,揭開大腦、身體、環境與飲食習慣的聯繫,學習抵禦現代食物消費市場、垃圾食物與西方飲食習慣帶來的傷害,幫助讀者突破長期減肥的循環。以下為原書摘文:
食安守護第一線 顏宗海獲頒社會教育貢獻獎 食品安全對國人健康影響甚鉅,更可能直接造成健康與性命損害。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多年來致力於食品安全教育,透過全台宣導正確飲食觀念,成為國人健康的守護者,獲得教育部頒發113年度《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個人獎。成為本屆唯一獲獎的醫師。 顏宗海醫師表示,很多慢性疾病、中毒問題都與食安有關,所以吃的健康、食的安心非常重要。他在獲獎受訪時強調,作為醫學專業人士,有義務積極走向外界,讓社會各個角落都能了解食品安全的知識,真正讓食安教育向下紮根。同時感念恩師「俠醫」林杰樑守護國人食安的多年言傳身教,以及長庚團隊的全體努力。 推廣食安教育獲獎 顏宗海:打造全民無毒社會 「醫師應該要從醫院走出去,尤其是發生與自身專業相關的社會議題時,我們應該挺身而出告訴民眾該怎麼做!」 顏宗海醫師表示,回顧本世紀20多年來台灣陸續發生食品添加物、農藥污染與各種黑心食品,包括2011年的塑化劑風暴、2013年的食用油與毒澱粉風暴,造成人心惶惶,除了倡議更嚴格的食安法規,如何透過社會教育,提升國人食品安全知識的重要性也逐漸受到重視。 為讓正確毒物知識被更多國人瞭解,顏宗海醫師積極參與各種媒體採訪、衛教講座,傳授正確食品安全飲食觀念,同時帶領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團隊持續辦理一系列民眾衛教活動,足跡遍布全台各地。顏宗海醫師表示夢想是透過讓民眾知道如何食得健康及吃得安心,打造業者良心、政府用心、民眾安心的健康社會。 傳承俠醫身教 成為媒體人眼中「食安老師」 「非常感謝長庚團隊,以及我的老師林杰樑教授,和師母譚敦慈老師,他們都為台灣的食安議題貢獻了重要心力,如果林教授還在世,我相信這份榮耀應屬於他!」 顏宗海醫師在林口長庚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在林杰樑醫師門下專攻腎臟醫學與毒物學,與林杰樑共事長達18年。林杰樑醫師身故後,顏宗海醫師長年透過參與電視節目、撰寫科普文章以及舉辦講座,接棒恩師成為媒體人眼中的「毒物老師」,傳承「俠醫」的言傳身教,在臨床專業之餘,以行動推動全民健康意識。
花瓜、肉醬、沙茶醬⋯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存放著罐頭食品,營養師提醒,使用時務必注意保存日期,打開之後,應儘速食用完畢;一般罐頭食物缺乏維生素,且偏鹹,不鼓勵食用這類食品,應盡量吃新鮮食材。《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常溫保存罐頭的挑選與保存,避免吃到過期食品。
爆紅「霉豆腐」是什麼?近來又有中國特殊食物傳出現在台灣多個臉書社團被推廣,事實上,霉豆腐是來自安徽的傳統名菜,又稱為「發霉豆腐」或「毛豆腐」,是一種由豆腐發酵而來的特殊食品。《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家解析,台灣人沒有吃霉豆腐的習慣,且無法確認該類食物來源,吃下肚可能引發肝腎問題,不可不慎。
你愛吃冷凍披薩、餅乾嗎?小心「超加工食品」吃多了恐罹癌!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高度加工,包含人工香精、色素、穩定劑以改善口感和延長保存期限的食品,若攝取過量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增加罹癌的風險,建議平常要多吃原型食物。以下解析超加工食品的種類、危害以及避免吃太多的方法。
市面上鍋具百百種,許多人認為,只要買一個好鍋回來就能食得安心,卻忽略鍋具保養的重要;所以,即使買的鍋具一樣,烹調或清潔的方法不一樣,仍有可能會吃進有毒物質。《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無毒教母譚敦慈教民眾「4類常見鍋具」使用小秘訣,先了解各種鍋具的材質與特性,依照個人烹調習慣選擇適合的鍋具,才能安全的烹調並減少有毒物質。
市面上常見的筷子材質包括木筷、竹筷、塑膠筷、不鏽鋼筷、玻璃纖維筷和鈦金屬筷,但你知道不同材質的筷子,該如何正確清潔保養嗎?《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家提醒,為避免黴菌滋生或細菌危害,應正確清潔筷子,定期檢查是否有裂痕或磨損,並保持筷子乾燥通風,才能延長筷子的使用壽命,並建議定期更換筷子以確保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