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吃美進口蘿蔓生菜 慎防大腸桿菌感染

吃美進口蘿蔓生菜 慎防大腸桿菌感染#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及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警訊指出,近期該國出現32起大腸桿菌O157:H7型感染病例,均與食用蘿蔓生菜有關,並建議消費者避免食用蘿蔓生菜,直到有更充足的調查結果為止。臺灣列第二類傳染病僅出現過1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自民國88年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納入甲種法定傳染病,並於93年修正公布傳染病防治法,將該疾病修正為第二類傳染病。監測迄今,僅於90年8月確診1例外籍男童,經調查其感染源不排除可能於僑居地感染;因應國外此次感染事件,疾管署將持續監測國內外疫情,以維護國人健康。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初期出現水瀉、腹痛疾管署表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食因性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人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該病潛伏期約2至8天,感染初期會出現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嚴重者成人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小孩則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嚴重者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過去美、日等國曾發生經由未煮熟之肉品或未滅菌之果汁、乳品造成大規模食因性感染疫情。疾管署進一步指出,大腸桿菌血清型約100多種,病原所產生的志賀毒素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產志賀毒素性大腸桿菌主要為大腸桿菌O157:H7或O157:N,另其他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如O26:H11, O111:H8, O104:H21等也可能造成相同症狀的疾病。購買美、加進口蘿蔓生菜 應當心衛生情形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美國、加拿大旅遊或商務活動,要注意飲食衛生及飲水安全,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生乳、果汁;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使用肥皂澈底洗手,降低感染風險。返國後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將旅遊史及飲食史告知醫師。國人如已購買美國、加拿大進口蘿蔓生菜且尚未食用完畢,應注意該生菜衛生情形,有疑慮應停止食用;已食用者若發生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醫師如遇到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防範疫情擴大蔓延。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微波到底有無毒物?6守則用得安心

微波到底有無毒物?6守則用得安心#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微波加熱的原理是藉由震盪食物內部的水、油、糖等分子產生熱能,與傳統由外而內的導熱方式不同,所以很難從外觀了解食物加熱的狀況。超商所販售的微波食品,包裝都是塑膠製品,雖然這些材質都必須通過耐熱測試、溶出測試,確保耐熱程度,以及溶出的有害物質、塑化劑沒有超標。冷藏便當微波塑化劑會激增3~5倍每次看到超商店員在微波食品之前,用刀子劃開塑膠封膜袋口,我的腦海中都會出現塑化劑溶出到食物中的畫面,令人膽戰心驚。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曾檢測超商便當、冷藏火腿等25種冷藏和冷凍食品,結果全數檢出塑化劑!而且微波加熱後,DEHP(塑化劑的一種)釋出量還會激增3至5倍。目前歐盟建議的塑化劑每日容許量,每公斤體重的DEHP容許量為50微克。美國環保署建議不得超過20微克,而以成人60公斤計算,每日DEHP的攝入量最好低於1200微克。身體是有承受量,卻禁不起持續累積的暴露量,一旦超過臨界點,肯定會傷害身體細胞或組織。使用正確的容器加上階段式加熱,以保障安全微波不安全的關鍵因素,不在於「微波」本身,而是溫度太高及時間太長!火力太強或加熱時間過長,超過塑膠耐熱的溫度,就可能會有溶出塑化劑的疑慮。很多人使用微波爐時,習慣將開關轉到「高」火力加熱,這是錯誤的做法。溫度太高容易讓食物中的蛋白質變質,例如很多人都會在冬天使用微波爐加熱生鮮牛乳,但一旦加溫至40℃以上,牛乳表面會形成一層名為乳皮的薄膜,就像熬煮豆漿時,表層會逐漸浮上一層豆皮薄膜一樣,可是形成過程中,通常肉眼看不出來,等到牛乳冷卻後,就會發現有一層薄膜浮在牛奶表面。乳皮的主要成分是脂肪、乳糖或無機鹽類及20~25%的變性乳白蛋白,若溫度高到60℃以上,會使乳白變性;若持續加熱到100~120℃就會燒焦,營養吸收率也會跟著降低,長期食用下來,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環毒博士這樣做1) 只將微波爐用於解凍、加熱用途/例如,將冷凍食物放置在安全容器,如瓷碗裡,再蓋上瓷盤後用微波解凍,這比傳統利用水流、泡水或室溫解凍快上好幾十倍時間;冷藏食物的加熱速度,一樣比電鍋蒸、煮鍋煮或炒鍋回溫快上好幾倍,但可用中火慢慢加熱,一方面減少水分快速流失,一方面也避免因高溫而使食物變性。2) 不要直接以微波加熱紙製便當盒/平常我不會使用紙製便當,因為紙張內膜有層膠膜,其中含有塑化劑,此外更不會微波加熱紙便當,因為一旦遇熱會溶出塑化劑。3) 倒入馬克杯內後再加熱/到便利商店買牛奶、豆漿時,不妨自備馬克杯,倒入後請店員代為加熱。 4) 用中火以下分次微波,而不是一次溫熱到位/以牛奶為例,一定開中、低小火,加熱時間限定1分鐘。為避免加熱不均,再繼續微波2、3次,每次限定1分鐘。5) 不要將微波爐當作烹調用具,而是輔助工具/例如烤雞腿,一般做法是放入烤箱烤約40分鐘,但為了縮短時間,又不流失美味,可以先利用微波爐加熱至6、7分熟,再移到烤箱烤約10分鐘,分2次翻面烘烤,一樣能享用皮脆肉嫩的烤雞腿。6) 使用微波爐時不要站在微波爐旁邊/使用微波爐時要距離30公分以上,以策安全。 (本文摘自/安心吃、放心用,權威環境毒物專家教你輕鬆打造無毒生活/平安文化)

你吃對了嗎?6類潛藏的食安問題

你吃對了嗎?6類潛藏的食安問題#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過期食品/不肖商人不當謀取利益,罔顧消費者的健康,竄改食品製造及保存日期,或是將過期食品重製再包裝,繼續販售,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常常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將可能已受微生物感染、變質或產生毒素的過期食品吃下肚。長期累積,就可能讓癌細胞有機可乘的冒出來。2) 食品添加物/為了讓食品永遠不腐壞、永遠好吃,或呈現可口的樣態,聰明的化工業者開發了各類的食品添加物,如各式香料、著色劑、乳化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等,供食品加工者製作各式各樣的加工食品或「假食物」。我們每個人每天可能攝入的化學食品添加物,高達數百種以上,長期下來這些食品添加物會造成肝臟及消化道受損、過敏等身體上的不適,更甚者,誘發大腸直腸或其他相關癌症。3) 基因改造食物/為了增加產量、維持農作物的穩定品質,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透過基因改造各種作物,確實換來了降低成本、更省力的作物量產成效,相對的卻忽略基改作物可能帶給人體的不良副作用,如基改玉米和基改黃豆,會引發過敏;基改玉米會危害內臟細胞;基改馬鈴薯則會破壞人體免疫功能及細胞分裂;而基改牛奶更可能是乳癌、肺癌及大腸癌的罹患因子。生活中充斥著基改作物製作出來的基改食品,41篇針對基因改造作物的研究中,有19篇的結果顯示,基改作物的成分或對人體的生理作用,與傳統作物之間有顯著的差異,如2009至2012年間,6篇關於乳癌患者的研究,其中3篇研究結果顯示,植物雌激素可降低死亡率,另有4篇顯示,植物雌激素也可降低復發機率。這個植物雌激素存在基改黃豆的含量相較非基改黃豆少,換言之,基改作物所含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較為不足。另外,基改黃豆也包含嘉磷塞除草劑有害物質,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截至2016 年8 月11 日的資料顯示,嘉磷塞除草劑是可能的致癌物。4) 非有機農產品營養不足/有機農產品所含不好物質如農藥、抗生素、硝酸鹽較少,有益健康的物質較多,顯示吃有機食物對維持身體健康有益。尤其是有機農產品的硝酸鹽含量低,而蔬菜的多酚含量比較高。硝酸鹽進入人體會轉換為亞硝胺,可能導致癌症;多酚具備抗氧化、預防癌症的特性。有機食物基本上含的農藥抗生素跟硝酸鹽相對比較少,不能說絕對是零,但因為環境的關係,它好的成分比較多,譬如說多酚、磷的含量、Omega-3、維生素A、C,都與癌症的保護有相關性。5) 農藥殘留/台灣的食品中農藥殘留狀況很嚴重,2015 年底的抽樣調查,發現70% 的食品是有農藥殘留的。雖然有些農藥殘留是在法規容許範圍內,但每天同時攝取多種蔬菜,可能會有加總累計效應,這樣的高農藥殘留比例,讓我們的飲食生活陷入惡質且危險的狀態中。*總容許暴露量指標=(A 偵測濃度/A 可容許濃度)+(B 偵測濃度/B 可容許濃度)+…+(N 偵測濃度/N 可容許濃度)< 1舉例:總暴露量指標= 0.25(白菜)+ 0.10(黃瓜)+ 0.3(生菜沙拉)+ 0.6(葡萄)= 1.25(>1.00,表示超過安全範圍)6) 肉類及蛋的安全/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肉類產品使用較少,而蔬菜豆類使用較高的國家,其乳癌與攝護腺癌的個案較少;而日本的研究中,其民眾食用紅肉引起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提升16%,食用再製肉品引起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上升17%;另項歐洲、北美及亞太地區的研究,提出該地區食用紅肉及再製肉品引起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提高22%。還有研究發現,每周食用大於或等於5顆蛋,其乳癌的風險增加4%、卵巢癌的風險增加9%、致命性攝護腺癌的風險增加47%。由上述調查研究數據可知,應控制肉類及蛋的攝取量,過度食用,可能增加罹癌的風險。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要吃,然而各種人為製造出來的食安問題,卻讓我們在每一次的進食中,慢慢把可能引發癌症的物質吃下肚。幾10年的歲月,我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進數不清可能引發癌症的有害物質。與食用紅肉及/或再製肉品可能相關的癌症胃癌、攝護腺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本文摘自/心轉,癌自癒:主流與互補另類療法的整合醫學治癌奇蹟/原水出版)

豆腐增痛風、結石率?營養師破迷思

豆腐增痛風、結石率?營養師破迷思#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健康意識抬頭,吃素減碳風氣漸盛,越來越多人提倡以植物蛋白質取代動物蛋白質。黃豆營養價值高,製品如豆漿、豆腐、豆包、豆皮等除了具有優質蛋白質,也富含大豆異黃酮、卵磷脂、大豆纖維,且不含膽固醇,為素食者替代肉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市面上零瑯滿目的豆類製品,該買哪個才健康又安全?過量攝取肉類、海鮮與酒類 才是增痛風率元兇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表示,傳統豆腐使用硫酸鈣或鹽乳凝固,使傳統豆腐比起用氯化鎂、葡萄糖酸內脂製成的嫩豆腐,鈣質含量更高,是補鈣的優良食材。而百頁豆腐、魚豆腐、油豆腐等製作過程中添加修飾澱粉且油質含量較高,屬於高熱量食物易導致體重增加。一般民眾常對豆腐有些誤解,以為會增加痛風與結石機會,然而近來研究顯示,過量攝取肉類、海鮮與酒類才會增加痛風機率。而結石主要是因為體質、水分攝取不足等造成,因此可以放心食用豆腐。豆腐違法添加防腐劑 恐怕引發腹瀉、過敏等症狀豆腐常發生違法添加防腐劑(苯甲酸、己二烯酸)或過量添加過氧化氫。苯甲酸、己二烯酸等防腐劑雖然都是合法防腐劑,但不能使用於豆腐類產品上。苯甲酸進入人體後,雖會從尿中排出代謝,但過量可能引起流口水、腹瀉、肚痛、心跳加快等症狀;過量己二烯酸會產生皮膚過敏反應;過量過氧化氫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瀉或腹脹等腸胃道刺激症狀。陳佳祺營養師表示,豆腐不易存放,選購宜選擇以冷藏保存運送、販售的產品,盡量選購完整包裝而非散裝豆腐,注意食品標示和組成成份,拒絕來路不明的黑心食品,切勿讓商品的外觀和口味,誤導你我的健康。

黑心液蛋風波下 安全吃蛋怎麼挑?

黑心液蛋風波下 安全吃蛋怎麼挑?#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查出有大量破損、發霉及長蟲的黑心液蛋流入餐飲、烘焙業等通路商,讓消費者憂心,不知道吃下肚的食物是否安全。何謂液蛋、食用上又該如何去避免攝取到受汙染的蛋源呢?蛋若在運送中破損 受汙染風險提高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玉思表示,雞蛋具有豐富營養價值,是常用的食材。蛋在運送過程中如果受到碰撞破損,加上未正確運送及保存條件下,蛋液受到沙門氏菌污染、食物中毒的風險相對提高。液蛋(liquid egg)為一種去殼蛋品,可依不同用途,分為液全蛋、液蛋白、液蛋黃等製品。液蛋保存條件皆需冷藏在7度C以下,保存期限約7至20天。有些業者會使用巴斯德低溫殺菌法處理液蛋(殺菌液蛋),可避免蛋品中孳生的沙門氏菌。 液蛋的用途包括麵類、糕餅類、蛋黃醬、鮮奶油、卡士達奶油等。看蛋外觀、充分煮熟避免汙染該怎麼做才能夠避免使用汙染蛋源?蔡玉思營養師建議,業者與信任的蛋商合作,使用新鮮雞蛋。使用液態蛋品應向上游廠商確認是否經殺菌程序,如屬未滅菌蛋,應經充分加熱始得供應,確保食品安全。如何判斷是否為裂殼蛋?可先以感官初步判斷,必要時也可送檢,檢測微生物是否超標,確保原料安全無虞。即食含蛋食品,應充分加熱避免沙門氏桿菌殘存污染。建議消費者如果要選擇品質有保證的液蛋產品,可上CAS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網站了解。

防腐劑無所不在!長期吃恐中毒、致癌

防腐劑無所不在!長期吃恐中毒、致癌#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防腐劑就是添加在食物中,用來抑制或殺死微生物的生長,使食物得以長期儲存的化學物質,包裝食物幾乎都有防腐劑,方便食物與產品保鮮儲存及延長銷售期。至於色素,就是要讓消費者看到的產品鮮艷欲滴,媲美真實食物,願意掏腰包購買。在合法劑量內使用這些添加物,可以增加有效利用率與降低成本,是輕鬆供應食物與食品給人們的簡單方法,然而,這真的沒有問題嗎?當然有問題!尤其不法廠商常高劑量摻入添加物卻低劑量標示,讓毒素在人們不知情中進入體內,因此,購買完全不加防腐劑與色素加工的食品,才是唯一安身保命之道。防腐劑的危機關於防腐劑,大家真的要小心,因為處處是陷阱,步步有危機!‧雜貨店:各式各樣乾燥食品(如:蜜餞、乾果、竹笙、筍乾、酸菜乾)都要小心,臘肉、香腸只要是非個別包裝的大桶儲存食品,就這樣擺在店鋪被客人摸來摸去,為了減少損失,就可能過量添加防腐劑。‧廟宇的供品:各式糕點用來供神佛,不可能盡快吃,需要更長時間保存好滋味,不添加一點防腐劑行嗎?供品一定也是乾乾甜甜者居多,除非被長輩要求有吃有保庇,我個人其實不敢吃供品。‧菜市場的醬菜鋪:不需要包裝、在市場攤開賣,老闆叫賣、顧客討價還價,口水亂噴,甚至機車夾道、煙槍經過,不加點防腐劑,買回去可能還沒吃就酸臭掉,為了新鮮好吃,自然會多加一些防腐劑。因此,想要吃泡菜或醃蘿蔔、菜心、大頭菜等,盡量自己動手做,新鮮、乾淨、衛生,並盡快吃完,才是真道。防腐劑有哪幾種?(1)無機的防腐劑 (a)硼酸:常用於眼藥水、耳藥水、牙膏、殺菌劑、除臭劑、口腔清潔劑等。我擔任耳鼻喉科第一年住院醫生時,就有安排至藥局調劑室學習調劑的課程,其中就有調配硼酸耳外用藥水,因是外用,毒性較少,但口腔產品在使用上就要小心,盡量不要吞下,免得消毒殺菌了,卻又中毒了。 (b)亞硫酸鹽:主要用在乾燥水果、蔬菜與中藥的食品保鮮,如葡萄乾、筍乾、枸杞、金針花、紅棗等。 (c)二氧化硫:最常見於竹筷、竹籤,如果你是外食客,一定要避免經常使用免洗筷。醫生看診用的竹製壓舌板、小棉籤也要小心,能少用就少用,盡量用不鏽鋼材質且經高壓消毒的。 (d)亞硝酸鹽:最常用於香腸、臘肉、培根、火腿等,是用於肉類防腐及預防肉毒桿菌,少數蔬菜如胡蘿蔔、青江菜及菠菜本身就含有少量亞硝酸鹽成分。含亞硝酸鹽食物與含胺類食物一起吃,在胃中作用,會產生「亞硝胺」這個強力肝毒性致癌物質──含胺類食物主要是魚貝乾品、秋刀魚、鱈魚與起司等。 (e)甲醛:家具不可以含有劇毒甲醛,人盡皆知,但是它卻常見於修正液、打火機油、指甲油、清潔劑、漿糊,和各種黏膠與強力膠、漂白劑等──修正液的刺鼻味道就是鐵證。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確定甲醛為致癌與致畸形的強烈毒素,我們要小心防範這些生活用品,購買家具時低頭靠近聞一聞,若聞到刺鼻氣味,就一定不要買。(2)有機的防腐劑 (a)苯甲酸及其鹽類:主要用於飲料與各種發酵產品,如豆腐乳、醬油、醋、酸菜、醃菜等。 (b)山梨酸及其鹽類與去水醋酸鈉:用在各種糕餅、麵包、饅頭與果凍布丁等等。2008年消基會就有針對以上防腐劑對人體的毒性做比較,發現山梨酸類的毒性最低,而去水醋酸鈉的毒性最強。山梨酸及其鉀鹽雖然成本較高,卻是常用防腐劑中毒性最低的,那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種果糖成分,安全性相對較高。 (c)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廣泛應用於個人護理產品,如保濕霜和身體乳液等護膚霜等。行文至此,您我是不是皆有無奈之感,無處無毒,該如何是好?防腐劑過量對人體的危害首先主要是過敏、氣喘、流口水、嘔吐、噁心、頭暈、心悸、利尿等症狀,長期嚴重中毒,則容易致癌,害處難以道盡,總之少接觸就是了。最好、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除了真正天然、百分百發酵或乾燥食品之外,不吃任何儲存食品。那麼,有沒有天然防腐劑呢?當然有,糖、鹽、辣椒、花椒、胡椒、洋蔥、蒜頭、薑等都能達到防腐的目的,能夠拉長食物保存期,也可以增加食物口感與營養。當然,別忘了要密封保存,避免空氣接觸到食品,存放於冰箱也是好方法,總而言之,就是不要用化學防腐劑,也不要購買含有化學防腐劑的食物。(本文摘自/良心醫方:37年耳鼻喉科醫師的不生病體質修護祕訣:12年整合醫學臨床救命日記,8大對策全面預防療癒老化和慢性病!/柿子文化)

無麩質就好?其他添加劑恐帕金森氏症

無麩質就好?其他添加劑恐帕金森氏症#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凝集素中的麩質,就好比有一個人的車子被銀行搶匪挾持,並且成為作案的工具。而它就像車子被搶的人,在食用全穀物是否有益健康的辯論中,只是一個小配角,並不是肇事者。以麩質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國家 國民健康狀況尚可事實上,那些以麩質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國家,其國民健康狀況尚可。比如印尼人大量食用的全麥麵筋裡面就不含WGA(凝集素),但是有麩質。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完全不吃麩質就好像把嬰兒(蛋白質)跟包巾(麩質)一起丟掉一樣。許多人努力放棄麩質,卻繼續吃那些問題更大的食物,然而那些食物裡面亦含有其他的凝集素。許多人以為,所謂的無麩質食物就是無穀物食物。其實並非如此。小麥、裸麥和大麥也許沒有列入無麩質食物之列,但是只要看一下成分表,就會知道這些穀物已經被玉米、米或苔麩所取代,而這幾種都含有非常多種類似麩質的凝集素,包括:玉蜀黍蛋白、米穀蛋白、小米蛋白、高粱醇溶蛋白和苔麩蛋白等。這些產品往往也都包含了黃豆或其他豆粉,想當然爾也含有凝集素。同樣地,不同形式的醣也經常出現在這些產品的成分表裡面。酵母會使小麥裡面的凝集素發酵並破壞另外一個會讓人誤會,以為吃麵包和其他烘培食品會致使身體產生問題的原因是「麩質過敏」。從一九五○年代開始,美國的烘培業者用轉麩胺醯酶取代酵母做為膨鬆劑。轉麩胺醯酶也是一種聯結劑。當我在美國吃麵包時,總是感覺脹脹的,但是我在歐洲吃那些用酵母發酵的白麵包,卻不會有這樣的反應。那是因為酵母會使小麥裡面的凝集素發酵並破壞。而且,在法國和義大利,他們的麵包都是用傳統的酵母發酵的技術,幾乎所有麵包都是白的,而不是全麥麵包。這些麵包雖然含有麩質,但是已經被酵母消化掉,而且也沒有WGA。「無麩質」產品添加轉麩醯胺酶 增帕金森氏症風險如果跟你說用細菌、酵母和發酵的小麥做成的酸麵包,在血糖控制上,一直被視為最安全、最不會構成傷害的麵包,你會不會覺得驚訝?因為細菌和酵母聯手「吃掉」凝集素和大部分的糖!大部分「無麩質」烘培產品都會添加轉麩醯胺酶,好讓商品看起來蓬鬆一點、賣相更好一點。轉麩醯胺酶也會被用來把絞碎的肉和海鮮(如蟹腳)聯結起來,所以它又叫做肉膠。不幸的是,轉麩胺醯酶可以通過血腦屏障,並且扮演神經傳導物質干擾者的角色,成為造成麩質失調的有害問題(類似帕金森氏症)。然而,轉麩胺醯酶卻是美國FDA 核可的添加劑,而且並不需要在產品標示上說明。麵包和早餐穀片含危險的防腐劑有一點必須注意,轉麩胺醯酶也會使人們對麩質過敏。這個意思就是,如果自認為本身對麩質敏感,是因為吃了麵包或其他由小麥做成的產品,而產生某些特定症狀,很有可能實際上是對轉麩胺醯酶有反應。若麵包和早餐穀片等加工食品裡面含有全穀物,就必須添加像二丁基羥基甲苯等這些危險的防腐劑,以防止全穀物裡的多元不飽和脂肪氧化。如今可以推測,雌激素很可能已經摻入了你每天吃的麵包或早餐穀片裡面。這些油脂存在穀物的微生物裡面。多元不飽和脂肪與椰子油這類的飽和脂肪不同,它們總是在搜尋氧原子,好跟它聯結,當聯結成功,油脂就會變成腐臭。腐臭的麵包或餅乾的味道,嘗起來就是腐臭。BHT促成脂肪的囤積 造成女孩性早熟如果保存期限跟產品製造的日期不同,那麼這個產品必定含有BHT或其他類似的致命防腐劑。有許多理由會讓人想要避免食用BHT,最重要的理由是,當中一個主要的內分泌干擾素,就像雌激素那樣,這會是你不想要小孩吃的東西,因為雌激素會促成脂肪的囤積,也會促成女孩青春期提前,並可能會讓七歲大的男孩有「ㄋㄟㄋㄟ」。此外, BHT 除了商業上的用途,亦是用來保存屍體防腐液裡面的成分之一。(本文摘自/植物的逆襲:所謂的健康蔬果其實是文明病的真正禍首!/文經社)

不吃糖仍有害!人工甜味劑殺腸道好菌

不吃糖仍有害!人工甜味劑殺腸道好菌#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蔗糖素、糖精、阿斯巴甜和其他非營養素的人工甜味劑,會改變腸道的全息微生物菌群,殺死好菌,並讓壞菌過度生長。根據杜克大學的研究, 只要一包Splenda蔗糖素,就可以殺死50%正常的腸道菌群。而且,只要壞菌占領腸道,人就會變胖,因為這是身體為了確保作戰物資供應無虞的一個防禦機制。諷刺的是,這些產品本來是號稱有助控制體重的,可是效果卻剛好相反。此外,甜味原本的目的,是提醒身體要儲存脂肪以過冬的一個信號。我們的祖先過去只能從夏天熟成的水果和偶爾嘗到的蜂蜜,才能吃到有甜味的食物;但是現在,我們卻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和甜食可以吃,使得我們隨時都可以吃到天然或人造的糖。事實上,人類舌頭表面的三分之二都是品嘗甜味的味蕾。這些味蕾是為了讓我們的祖先可以吃到高熱量的水果或蜂蜜而存在的。味蕾並不是真的在「品嘗」糖,而是糖分子或其他甜味物質,附著於它們的受體之後,它們才品嘗到「甜味」。舌頭上的神經再把這個「甜味」訊息, 傳送到大腦酬賞中心的愉悅感受體。最後,酬賞中心會催促我們取得更多有甜味的食物,因為我們必須為食物稀少的冬天未雨綢繆。問題在甜味 不是糖人工或天然無熱量的甜味劑有一個問題,就是會讓身體無法區分有熱量的糖、天然甜味劑和無熱量甜味劑。原因是無熱量甜味劑的分子結構,剛好適合味蕾上的糖分接收端口, 跟真正的糖一樣引起大腦相同的愉悅信號。接著,當真正的糖(葡萄糖)沒有抵達血管,而且大腦的葡萄糖受體也沒有偵測到葡萄糖的蹤跡,大腦就會覺得被欺騙。它「知道」你正在吃糖,因為它「嘗」到了糖,可是糖卻沒有真正送達血管。所以,這整個過程會促使人想要吃更多甜食。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喝了八瓶低卡可樂,還是想要吃甜食的原因。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沒有營養價值的甜味劑,不但不能幫助控制體重,反而會讓人體重增加。傾聽你的內在時鐘沒有營養價值的甜味劑和甜味,也是內分泌的干擾物質。它會干擾身體的生理時鐘,而生理時鐘被干擾會使體重增加。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所有細胞的運作都遵循一個生理時鐘,甚至我們體內還有一個時鐘基因。所有曾經跨時區旅行的人都知道時差是怎麼一回事;之所以會有時差,是因為生理時鐘被打亂了。幾乎所有身體的功能都依照生理時鐘在運作,甚至全息微生物菌群也有生理時鐘。除了二十四小時的時鐘之外,還有月循環時鐘和季節性時鐘。這些季節性時鐘不但受白晝時間長短的控制,也會受到季節性食物供應的影響。在不太久之前,人類並不是一整年都可以吃到甜味食物,而是只有在水果成熟的季節、食物有限的冬天之前才吃得到。不論冬天的氣候如何,冬天的食物總是比夏天的食物少。所以,如果人全年都可以吃甜食,即使是來自水果的天然糖分,都會干擾了這個從古以來的季節時鐘,而使得體重不斷增加。之後,我將會說明全年都可以吃到水果是造成肥胖的一個非常大的因素。人工甜味劑特洛伊木馬• 健康的敵人:所有人工甜味劑,尤其是糖精、阿斯巴甜、乙磺胺酸鉀、蔗糖素和紐甜都不好。同時也要避免軟性飲料和運動飲料,含有人工甜味劑的健康棒或蛋白質棒,以及所有形式的糖,包括:玉米、龍舌蘭糖漿,或純蔗糖。此外,所有含有這些甜味劑的精緻食物,也在禁止之列。• 友善替代品:甜菊(含有菊糖)、Just Like Sugar(以菊苣根為原料)、木糖醇或赤澡糖醇等糖醇、雪蓮果糖漿和菊糖。所有替代糖都必須適量使用,尤其是糖醇類,因為它們會造成脹氣和腹瀉。•提醒:所有甜味,即使是來自甜菊,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讓你想要吃更多。(本文摘自/植物的逆襲:所謂的健康蔬果其實是文明病的真正禍首!/文經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