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日本鯨魚肉美食?當心水銀致急性中毒

日本鯨魚肉美食?當心水銀致急性中毒#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過去數百年來,西方雖已不再把鯨魚視為食物,日本人捕鯨卻已有8千年的歷史,至少從史前的繩文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日本人把鯨魚視為巨型魚類,而不是哺乳動物,所以不受佛教禁止肉食的影響。二次大戰後,日本由於物資匱乏,人民所吃的肉類更有一半都是鯨魚肉。過多的冷凍鯨肉 混用到便當、狗飼料中隨著國際捕鯨委員會經過一番奮鬥,全球皆在1986年推行暫停捕鯨的措施,工業捕鯨活動也因此告終。現在也該是徹底禁止捕鯨的時候了,單在20世紀,北太平洋就有50萬條鯨魚遭到屠殺,南半球更是多達200萬條。有些生態學家認為鯨魚在尚未遭到捕獵之前的數量是2億4千萬,現在這個數字只剩下1萬2千。藍鯨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目前只剩下1400條。暫停捕鯨的措施開始推行之後,有些鯨魚的數量雖已稍有恢復,但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認為當前的鯨魚數量僅達原本的14%。國際捕鯨委員會的科學捕鯨計畫允許每年捕捉1000條鯨魚以應「科學需求」,於是日本人也就以此為由繼續捕殺鯨魚。當然,大家都知道日本只是假託科學之名:他們解剖宰殺這種動物的行為,對人類知識根本沒有任何貢獻。由於日本當前只有1%的人口仍然經常性地食用鯨魚,所以日本政府其實囤積了非常大量的冷凍鯨肉。於是,學童的午餐便當裡偷偷使用油炸鯨肉,東京一家公司也在2006年被人發現把鯨肉碾碎製成狗飼料。政府官員還雇用小販到青少年出入的時髦場所發送免費鯨肉壽司捲,為了推廣吃鯨肉不惜喊出這種混淆視聽的宣傳口號:「吃鯨魚,救鯨魚!」鯨魚經常感染布氏桿菌 人類感染可能發燒、肌肉頭痛鯨肉雖然缺乏市場,日本卻仍致力推動廢除捕鯨禁令。自從1998年以來,日本已說服了19個國家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這個組織的成員包括蒙古與瑞士等內陸國,其運作上的缺乏公正性早已被人比擬為歐洲電視網歌唱大賽。)2006年,日本以3億美元的援助收買了安地卡、多米尼克以及格瑞那達等小國的支持,總算湊足了50%的票數,而得以左右國際捕鯨委員會的議程。反捕鯨運動人士擔心,實施了20年的暫停捕鯨措施可能遭到推翻。(現在回顧起來,我深深慶幸自己在日本沒有多吃鯨魚肉。鯨魚和許多海洋哺乳動物一樣,經常都感染有布氏桿菌。在我那趟東京之旅結束後不久,《海洋汙染雜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就刊登了一篇報導,指出在日本抽檢的小鬚鯨肉樣本中,百分之三十八都含有這種病菌。人類如果受到感染,可能出現發燒、肌肉疼痛、流產以及睪丸發炎。更糟糕的是,鯨肉的水銀含量非常高,光是吃一餐鯨魚內臟,就可能導致急性中毒。幸好我沒有點菜單上的鯨雜拼盤。)鯨油及其他鯨魚產品可被其他人造製品取代儘管如此,工業化的鯨魚屠殺活動卻是可悲又毫無必要,鯨油及其他鯨魚產品早就已經被人造製品取代了。況且,鯨肉的水銀及其他汙染物含量如此之高,拿來餵食學童實在是一大罪惡。更可恥的是,二十世紀的鯨魚屠殺活動,現在竟是為了製作人工奶油而重現江湖。只要日本的民族主義意識繼續主導國家的捕鯨政策,而日本又主導國際捕鯨委員會的運作,我們就絕對有充分理由反對屠鯨行為。日本自身對於捕鯨議題的態度顯然充滿矛盾,《經濟學人》雜誌指出,日本從賞鯨旅遊獲得的收入遠高於需要政府補貼的捕鯨工業。然而,過於激進的反捕鯨人士卻掀起了日本全國上下的防衛心態,以致這項原本該是全球各國關切的海洋危機議題,卻變質成了民族自尊心的問題。長期而言,所有捕鯨船對海洋所造成的威脅,加總起來還不比日本壽司的全球化潮流來得危險。其他比較不受媒體關注的海中生物──諸如鯊魚、深海魚,還有最迫切的黑鮪魚──不但更有隨時絕跡的可能,而且這樣的悲劇也絕對不亞於鯨魚的絕種。也許這些魚類魅力比不上鯨魚,但面臨的問題卻更加嚴重。(本文摘自/海鮮的美味輓歌:健康吃魚、拒絕濫捕,挽救我們的海洋從飲食開始!/時報出版)

可防心血管疾病!挑選好豆漿有撇步

可防心血管疾病!挑選好豆漿有撇步#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羅姓女子至早餐店購買豆漿,冰在冰箱裡,隔天早上拿出來欲飲用時,赫然發現才從冰箱拿出來的豆漿變濃稠,猶豫到底該不該喝下肚。豆漿營養豐富,但容易因為暴露在空氣中而變質、腐壞,市售豆漿需當心經開封後應盡快飲用,才不會喝下病菌。豆漿應冷藏於7°C以下 不要購買多量豆漿是到處可見的常見飲品,價格低廉,但營養相當豐富,被譽為「植物性牛奶」。南投醫院營養師毛柔壹表示,豆漿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植物固醇及大豆異黃酮等營養物質。纖維素可以預防便秘,黃豆油脂為低膽固醇及低飽和脂肪酸,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但豆漿裡的細菌所代謝的酸類物質會使得蛋白質凝固,導致豆漿變濃稠、凝固,在保存、選購豆漿時,應該注意什麼呢?為避免酸敗、變質,建議豆漿應冷藏於7°C以下,特別在夏季,也建議一次不要購買多量。若豆漿經過完整的加熱滅菌和無菌包裝處理,豆漿內已幾乎不含微生物,較不會產生酸敗的現象。品質優良黃豆製成豆漿 入口順滑、帶有天然甜味在選購豆漿時,外觀是選擇的第一步。當熱豆漿稍涼時,豆漿浮面會有一層皮,而且顏色應為黃中帶著乳白;通常品質優良好的黃豆,製成豆漿時,會有一股濃濃的自然豆漿香,而且入口順滑,就算不加糖,也帶有天然甜味,劣質豆漿則會帶有豆腥味。毛柔壹營養師特別提醒,選購市售產品時應注意保存期限及包裝是否完整,市售豆漿經開封後應盡快飲用,標示不清楚的豆漿或發現有質變現象則請勿飲用。

鹽水雞品質堪憂?營養師5重點破迷思

鹽水雞品質堪憂?營養師5重點破迷思#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報導,有部分商家為節省製作成本,會向大盤商來收購「淘汰雞」來製作鹽水雞。一般人聽到淘汰雞直覺反應與劣等雞、病死雞劃上等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什麼是「淘汰雞」呢?衛生、品質、營養等 鹽水雞選用注意5重點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倪曼婷營養師來解答。其實,淘汰雞是指生蛋效益較低的老母雞,當經濟效益已不符合農家需求時便被淘汰,並利用較低的價格讓大盤商來收購,流入超市或夜市攤販販售。由此可知,淘汰雞仍是可食用的食物之一。除了淘汰雞外,鹽水雞的選用還需注意5項重點:1)注意人員操作及環境的衛生/部分攤販可能有環境雜亂、儲藏條件不佳、生熟食交叉污染等問題。雖有些商家戴著手套處理食材,但可能處理食材後又拿抹布或找零錢等,都大大增加細菌交叉污染的機會。常見細菌引起食品中毒,建議購買鹽水雞前,要注意選擇環境及人員自身清潔業者,避免不自覺吃下可能致病的細菌。2)確認雞肉品質來源/根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指出,國產雞肉相關認證標章有3種: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CAS優良農產品標章及產銷履歷標章。若選擇經過政府把關、具有雞肉認(驗)證標章(誌)的雞肉,可安心食用。鹽水雞業者應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雞隻,民眾購買時也應詢問雞肉來源。3)注意肉質是否過白與異味/老母雞可能肉質較柴,有些不肖業者可能於雞肉當中添加雙氧水改善肉質。雙氧水即是俗稱的漂白劑,食用過多時,可能引起噁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導致腸胃道潰瘍及出血。根據規定,過氧化氫可用於食品用途作為殺菌使用,但最終不可殘留於食物中。提醒民眾食用時,如發覺肉品有異味或身體不舒服,應立即停止食用,儘快就醫。4)食材挑選/想吃又擔心體重增加,在選擇鹽水雞時,可先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雞胸肉,並去皮後再食用。雞皮中油脂含量較高、含較高的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除雞肉外,建議挑選食材時,避免選用貢丸、魚丸、甜不辣等加工製品,改搭配花椰菜、蘿蔔等蔬菜類,不只熱量較低,還可藉由攝取纖維增加飽足感。5)鹽份/市售鹽水雞大多已經過調味,當鹽分攝取過多時,可能導致血壓控制不良。建議民眾自行購買有雞肉認(驗)證標章(誌)的雞肉於家中製作鹽水雞,不僅避免食品添加物使用、細菌污染,還能掌握調味料使用量,維持身體健康。(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52期資料)

顏色淺是重金屬殘留?挑選皮蛋有訣竅

顏色淺是重金屬殘留?挑選皮蛋有訣竅#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皮蛋瘦肉粥、皮蛋豆腐、皮蛋地瓜葉等料理,是深受喜愛的國民美食。但坊間充斥許多關於皮蛋的謠言,如皮蛋是馬尿泡出來、皮蛋有松花紋,或蛋白顏色較淺是重金屬殘留的結果。現代皮蛋製成法 會添加氧化鉛、硫酸銅提升品質食品藥物管制署表示,皮蛋是利用鹼性物質包覆,讓蛋品凝固的加工品。傳統製法為將鮮蛋裹上生石灰、草木灰、蘇打等鹼性物質及食鹽等材料所調成泥狀物質,再裹上米糠避免沾黏,最後密封熟成,而現代製法則是浸泡於氫氧化鈉溶液中熟成。因溫度與酸鹼程度皆對皮蛋製成率有很大的影響,會額外添加氧化鉛、硫酸銅使製程安定,提升產品品質。而氧化鉛與硫酸銅具有緩衝酸鹼值功能,防止已凝固的皮蛋因酸鹼值太高而液化,增加產品製成率。蛋類衛生標準 鉛、銅皆有限量民眾擔憂鉛攝入過量恐造成血液、神經、平滑肌等功能障礙。而銅雖為人體必需元素,但如果攝取過量易引起噁心、嘔吐及腹瀉等急毒性銅中毒症狀。食藥署表示,皮蛋製程可能有鉛、銅等重金屬殘留疑慮,但不表示食用皮蛋就會增加人體致癌風險。衛生福利部公告的「蛋類衛生標準」中明訂蛋類重金屬鉛0.3 ppm、銅5 ppm的限量標準,衛生單位也會依據此法規標準定期抽驗把關。食藥署提醒,消費者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皮蛋產品,挑選有完整包裝、標示清楚、外殼無破損及取得CAS標章產品。皮蛋必須保存於常溫、通風、陰暗的場所。勿食用過量,最好能搭配其他食品一同食用,才能兼顧美味與健康。(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7期資料)

竹笙二氧化硫超量!氣喘過食恐過敏

竹笙二氧化硫超量!氣喘過食恐過敏#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新年將來臨,年貨大街也開始熱鬧滾滾。不管是年夜飯所需的食材乾貨,或是相聚談天時刻的休閒零嘴,都是年節時的要角。年節特別容易大量進食,更加彰顯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抽驗198件,查出7件不符規定產品。梅乾菜、榨菜、無籽橄欖 檢出防腐劑苯甲酸超量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抽驗脫水水果、醃漬蔬菜、生鮮蔬果、蜜餞食品、米濕製品、即食豆製品等198件,7件品質檢驗結果不符合規定,包括2件包裝食品、5件散裝食品。另外75件完整包裝產品標示檢查中,5件標示不符規定。7件品質檢驗不符合規定產品違規原因各為2件梅乾菜、1件榨菜、1件無籽橄欖檢出防腐劑苯甲酸超量;1件木瓜檢出2項殘留農藥(殺蟲劑納乃得及撲克拉)不符規定,2件竹笙檢出漂白劑二氧化硫超量。5件不符合規定食品標示產品中,包括1件竹笙、3件蜜餞及1件醃漬蔬菜,主要違規原因為檢出添加物,外包裝未標示或營養標示格式不符規定。氣喘病患攝取超量二氧化硫 可能導致過敏反應依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苯甲酸進入人體後,可從尿液排出。依本次抽驗結果中檢出苯甲酸含量最高的梅乾菜估算,60公斤體重成人每日攝食約1束梅乾菜(87公克),就可能超過苯甲酸每日容許攝取量。然而梅乾菜主要作為陪襯菜餚,攝取量及頻率低,民眾毋須恐慌。氣喘病患食用含有超量二氧化硫的食物,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引發哮喘與呼吸困難。臺北市衛生局提醒,選購竹笙時,應避免選擇有刺鼻味、非自然原味等。在食用蔬果前,簡易先以流動清水沖洗根部或果蒂處,再以水浸泡10至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有助去除殘餘的農藥。選購年節應景產品,應選擇包裝完整、標示清楚的食品。勿過量食用加工食品,並搭配足量水分攝取,多食當季新鮮蔬果,以維護健康。

8旬翁發燒、嘔吐 竟是李斯特菌感染

8旬翁發燒、嘔吐 竟是李斯特菌感染#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80多歲老翁去年12月下旬因發燒、嘔吐症狀就醫,後續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經通報檢驗確診為李斯特菌症。目前個案症狀已逐漸改善,住院治療中。感染高風險群 以65歲以上為主疾管署表示,個案有中風病史,近期無旅遊史,平時三餐均以自家烹煮之熟食為主,發病前曾食用過以生魚醃漬的自製魚罐頭,感染源尚待釐清。目前個案相關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加強個案家屬手部、飲食衛生等衛教宣導,將持續追蹤接觸者健康情形。依據資料顯示,國內李斯特菌感染病例以65歲以上長者為主,其次為45歲到64歲族群,另有少數母子垂直感染案例。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李斯特菌感染,或感染後僅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年長者、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則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李斯特菌需加熱到72度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在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李斯特菌於4℃條件下可持續生長繁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能殺死,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就是做好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生食,牛肉、豬肉、禽肉或魚肉等肉類及蔬菜應煮熟,處理生熟食使用不同器具,處理生食後洗淨雙手及器具,避免食用未經殺菌的生乳及乳製品,分切瓜果後儘早食用,避免食用冷藏超過保存期限的食物。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網購食品煮熟再吃 免於食物中毒風險

網購食品煮熟再吃 免於食物中毒風險#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網購時代到來,當心不慎吃下有害微生物!網路購物營業額屢創新高,近5年平均每年成長7.5%,而食品飲料類占有率約12%,但網購食品可能會買到假貨。近年國內外均曾發生,民眾疑似食用網購食品導致食品中毒案件,造成民眾的健康危害及社會負擔。食物汙染源病菌 多可在70度高溫殺死根據統計顯示,2016年食品中毒通報案例中,前3名依序為仙人掌桿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上述3種汙染源在超過攝氏70℃高溫下便會死亡。若要避免食物中毒,把食物煮熟是最好的方法。食品藥物管制署提醒,保存溫度應注意,熱存溫度需高於60℃,冷藏溫度需低於7℃才能抑制細菌生長。為了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收到食品應檢視狀態 適當保存此外,民眾對購買食用網路食品應有更深的了解與認識,追求便利外更應注意可能潛藏的微生物風險。製造廠商環境衛生、使用原料、製作流程、儲存條件及運送通路等因素,均關係消費者拿到的產品品質。食藥署呼籲,民眾選購網路食品前,應選擇信譽良好的網路平台或賣家。收到貨品時,應立刻檢視包裝完整性及內容物狀態,並妥善保存及烹調,至於買回即食產品後,應盡速食用,才能確保飲食安全。(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39期資料)

食物微波產生毒素?科學角度破迷思

食物微波產生毒素?科學角度破迷思#食品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說食物微波後會產生毒素,而且還會殘留放射性物質,這是真的嗎?雖然微波是電磁波的一種,但是能量弱,在正確使用微波爐的情況下,食物並不會產生毒素或殘留有害的放射性物質。微波使水份高頻率震動 產生熱能食藥署闢謠專區資料顯示,微波是電磁波的一種,頻率約為2.45 GHz,屬於非游離輻射能,能量較弱。微波是利用食物中含有許多極性分子(例如水),微波接觸食物時,食物中的水會因為電場方向不斷改變而以每秒約25億次的高頻率震動,使得分子和分子間不斷來回碰撞而彼此摩擦,因此產生熱能,使食物內外同時受到加熱,縮短烹調時間。由於微波的能量非常低,釋放的能量僅足夠使極性分子產生旋轉、震動,無法改變其組成,所以微波只會使部分的水分因為熱能而蒸散,而不會造成食物本質的改變,便不會有毒素產生,也不會有放射性物質殘留的問題。忌過度密封、金屬容器 注意耐熱溫度使用微波爐常見食品過度密封,導致壓力不均而產生爆炸或噴濺,可在加熱時留小氣孔。帶殼雞蛋水蒸氣聚集在蛋殼內,易受熱膨脹爆裂,不宜以微波爐加熱。容器材質選擇不佳,金屬容器會反射微波,易產生電弧效應造成火花,可能損壞爐內的微波產生器,塑膠和紙容器中蠟膜的耐熱溫度有限,應避免不耐熱材質溶出化學物質,影響健康。食藥署提醒,使用微波爐加熱食品時,要注意食品與容器中不可有金屬,錫箔紙也不行。若使用塑膠容器或保鮮膜,應注意其耐熱溫度超過130℃,避免塑膠中有害物質溶出。使用微波爐時,應保持50公分以上的安全距離,可使電磁波殘餘量趨近於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