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上)

我生病了嗎?為健康儲值,從善用健康檢查開始(上)#健康檢查

遊走健康與疾病之間,如何愈活愈健康許多人有種觀念:不生病就表示身體健康。除非察覺到自己身體有異樣或明顯不適,才會進一步就醫檢查,來瞭解本身的健康狀況。然而,許多疾病在早期發展階段通常無聲無息,一旦逐漸形成具體的疾病症兆,發現時卻錯過治療的關鍵時期。為掌握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黃金良機,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以多年對預防醫學之研究與臨床經驗,解釋什麼是常聽到的「亞健康」,做健康檢查對於我們身心健康有何幫助,以及當檢查結果發現異常,該如何面對與處理。Q:做健康檢查跟門診看病有什麼差異?是不是被稱為「亞健康」的人才需要做健康檢查?A:我常將健康檢查比喻為車子進廠保養,表面上車子能發動能前進,但整個保養程序結束後,修車師傅就會一一報告有哪些地方可能未來故障率高、車開到一半容易出問題。健康檢查便是如此,即使我們沒有察覺到任何異樣,但透過檢查可以把疾病早期、甚至尚未顯現出徵兆的潛在問題篩檢出來。一般大眾經常耳聞「亞健康」(Sub-health),這個名詞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而是某些醫療專業人員用來描述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卻未表現出明顯疾病的狀態;或者明明具有很多慢性的不適症狀,卻無法在就醫過程中依據病史及常用的檢查方法發現健康問題的所在。這跟健康檢查所針對的首要族群很接近,都是在描述目前沒有疾病特徵,但透過健康檢查中的各項醫師會診問診、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或所謂的「功能醫學」檢測,將沒有症狀的重大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早期腫瘤或病變(子宮頸病變、乳房、大腸、胃部或甲狀腺腫瘤)、個人賀爾蒙分泌失調、營養攝取不均衡等,這些可能造成未來嚴重疾病的潛在性問題在第一時間篩檢出來。Q:很多疾病無法從一開始就覺察到明顯徵兆,往往經過一段演變的過程而形成真正的疾病;而所謂「亞健康」的人是否將來生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A:簡單的說,因為檢查結果出現異常,疾病風險也跟著提高。這些異常的狀況可以從影像檢查或抽血等具體檢測中加以判讀。檢查結果通常可以歸納出兩種狀況,一種是病患自己感受的不適症狀,如疲倦、頭暈、皮膚癢、疼痛等,稱為症狀(Symptom);另一種是患者本身毫無知覺,卻可以用客觀指標測量,如血壓、肝炎指數、尿蛋白、內視鏡或超音波偵測出腫瘤等,這類稱為徵候(Sign)。有些已經可以明確指出健康問題所在的,即處於「疾病」狀態;若毫無不適症狀或明明有許多不適症狀卻無法用醫師會診或常用的檢查方法偵測出疾病的,稱之為「亞健康」族群,或許問題來自於荷爾蒙問題、營養素問題,或者來自於心理或睡眠問題。很多疾病的起始點其實是一個危險因子,我們稱之為「替代終點」,比如高血壓在未來容易引發中風、心臟病,B型肝炎帶原者最後會導致肝癌、肝硬化;彷彿選舉時登記為候選人之一,這些人將來真正生病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當這些替代終點出現時,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症狀,但卻需要積極改變生活習慣、就醫及安排定期健康檢查的計畫。Q:從健康檢查報告中的紅字發現自己健康可能有問題時,是否必須做些改變來回到標準值?A:健康檢查中的標準數值都是經由專科醫師統計,並且分析未來罹患疾病的機率所歸納而來的平均值。當你發現自己的檢驗結果不在標準範圍時,無須感到驚慌或焦慮;重要的是要先確認嚴重程度及準確性,所以尋求好的醫師提供完整解說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我要特別強調,單從一個檢測數值,往往無法推斷出你身體實際的狀況。以肝炎指數為例,假設數值偏高,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本身為B、C型肝炎帶原者,也可能是過胖、飲酒過量、或用藥不適當等而造成肝指數偏高;甚至有時即使我們發現肝指數過高,其影響健康的未必是肝功能,而可能是心血管功能。確認了原因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認為,我們必須仰賴藥物或其他醫療方式來解決問題,其實,多數時候我們只需調整平日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作息時間,或是工作環境,身體狀況就能獲得很大的改善。Q:檢查報告中哪些顯示不正常的紅字是需要立刻處理、治療,或是持續追蹤?A:健檢結果最常需要立即處理的狀況有二種,一是急性感染或發炎疾病,例如尿道炎或急性肝炎;一種是疑似腫瘤的情況,其中以後者最容易引起恐慌。如果從影像檢查或抹片切片檢查中發現疑似惡性腫瘤或疑似惡性細胞,就需要馬上轉診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或病理切片,來確認未來治療或追蹤方式。要提醒的是,千萬別置之不理,而錯過及時治療的黃金關鍵時期。此外,如遇到偏離正常指數過高的個案,比如飯前血糖(AC)指數190mg/dl、總膽固醇285mg/dl或三酸甘油酯(TG)720mg/dl時 ,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身體不適,但已經漸漸威脅到未來健康,此時也應該就醫治療。通常上述的狀況可以經由儀器設備加以診斷,但是有些民眾的不適狀況不是靠儀器檢查就能察覺,像是一般人常發生的頭痛頭暈、皮膚病變或淋巴結腫大等,就要透過醫師問診、理學檢查及判斷,才能快速找出問題的所在。Q:如何改善身體狀況、遠離疾病?A:中醫稱為養生調息,而西醫除了透過檢查、找出病因之外,往往鼓勵大家透過均衡的營養與適當的運動,再配合放鬆與休息以重新調整生活的方式。此外,只要對患者的心理具有正面提振的效用,即使是宗教上的祈禱拜佛、參加心靈療癒課程,甚或是看到醫生就感覺藥到病除,都可以稱為良藥,這也是近年時下所謂的身心症,認為生理症狀與心理反應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如果身心達到均衡,那麼健康就水到渠成了。延伸閱讀「我生病了嗎?(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32

擔心猝死意外 勿輕忽心血管狹窄及心律不整症

擔心猝死意外 勿輕忽心血管狹窄及心律不整症#健康檢查

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名列國人十大死亡第二、三位,且因現代人飲食過油過甜、運動少、如又有抽菸飲酒習慣,則相當容易造成血管壁硬化及狹窄,埋下罹患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未爆彈,甚至將自己安置在猝死風險的行列中。台大預防醫學博士暨康聯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陳皇光醫師針對近期報導有關猝死與過勞死個案的指出,民眾平日若過度輕忽自身的心血管健康狀況,很可能因為一些外在環境因素或行為引發猝死。一般而言,心血管疾病到死亡是一個漸進式的發展過程,最初的導因還是在於不當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一旦心血管壁開始硬化或狹窄,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甚至眼睛病變及周邊血管阻塞等問題就接踵而來。而且心血管狹窄情況者,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下或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下引發血壓爆衝,太久未進食造成身體脫水而引起腦部或心臟血管灌流不足,以及突然進行超過身體負荷之激烈運動引發心肌梗塞都是造成猝死的主因。且若有心律不整或曾出現心悸症狀者,更要避免過度飲用會造成神經亢奮之提神飲料,以防範心律不整症狀發生而引發死亡危機。到底要如何了解自己的猝死風險呢?陳醫師說明,目前在健康檢查項目上,除了基本的抽血檢查可以針對血脂、血糖及血球進行常規檢查外,針對「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及「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兩項血管硬化因子也可反應出受測者當時的健康狀態。另外,不妨輔以「動脈硬化儀」檢查周邊血管、以及「頸動脈超音波」了解中風危機,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鈣化指數」、「電腦斷層冠狀動脈照影」與「心電圖」等儀器多管齊下,全方位掌握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陳皇光醫師也叮嚀,健康檢查只能呈現個人單一時間的健康狀態,若要真正遠離死亡威脅,還是得從健康的生活習慣下手,除了三低一高(低鹽、低油、低糖及高纖)的飲食原則外,養成定時運動及戒除菸酒都只能算是基本配備,最好應在家中擺放血壓計,每日定時量測1~2次;且每年至專業醫療機構接受心血管全方位健檢,才是真正的「護心大計」。

健康生活157:飲食、運動、定期檢查缺一不可

健康生活157:飲食、運動、定期檢查缺一不可#健康檢查

飲食不均衡與缺乏運動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若沒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更可能錯失在疾病初期早發現早治療的機會。台中醫院肩負社區健康促進醫院的角色,特別在20日發起「健康生活157,樂活台中好家園」活動,呼籲民眾掌握健康生活3要素:每年進行1次健康檢查、天天5蔬果、每週運動7天,長保健康預防疾病。胡市長夫人邵曉玲女士、台中市議會張宏年議長等貴賓也特地到場參與,與台中醫院邵國寧院長,共同號召市民一起響應「1、5、7」的健康生活好習慣。 邵國寧院長表示,舉辦「健康生活157」活動,是基於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理念,宣導健康生活的3大要素:定期健康檢查、均衡飲食與健康體能,幫助民眾培養增進自我健康的能力。活動現場也設計了相關的體驗活動,包括健康腰圍測量(男性應≦90CM,女性應≦80CM),提醒民眾注意腹部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營養料理東西軍對抗賽,則現場示範烹調色香味俱全的高纖健康料理;健身操指導與體能檢測活動,則鼓勵民眾天天運動增進體能,讓參加民眾透過趣味的闖關遊戲,對「健康生活157」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定期健康檢查可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早治療與改善;而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達到每日5蔬果的均衡飲食的目標,能幫助我們抗氧化、防癌、提高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養成每天固定運動的習慣,則能改善體能、預防慢性或退化性疾病的發生,有研究顯示,平均每運動一小時,可延長至少二小時以上的壽命!為了讓民眾在平日居家也能實行「1、5、7」的健康生活,台中醫院健檢中心網站還提供健身操教學影片,以及健康料理食譜等資訊,供民眾參考利用。20日起前往台中醫院健檢中心接受健康檢查,還可獲贈限量的2011健康護照手冊,鼓勵民眾響應「1、5、7」生活,迎向嶄新的一年。台中醫院以服務社區民眾、促進社區健康為使命,於2007年即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 健康促進醫院會員的國際認證,正式轉型為健康促進醫院,是台灣公立醫院第一榮獲認證的醫院。邵國寧院長指出,健康促進醫院強調預防疾病的概念,不僅主動關心民眾的健康,同時鼓勵民眾參與相關活動,透過實際行動落實到社區組織,形成一種促進健康的文化和價值觀。個人健康是家庭幸福的基礎,台中醫院本次推動「健康生活157」活動,就是要把健康的習慣帶到社區民眾的生活當中,期待共創樂活台中好家園。

X光檢查請備份 避免重覆保健康

X光檢查請備份 避免重覆保健康#健康檢查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骨科王子康主任表示,無論是古代或是近代醫學、骨科醫學都有其發展過程。骨科病變可從普通的外觀,以至各種攝影顯像技術,都可幫助骨科疾病的診斷。自放射線(x光)之發現以來,不斷的改進,以x光技術為基礎的檢查(x光電腦掃描)已是日新月異,而加上磁力共振的技術應用,大大提高了骨骼以外的軟組織病變之診斷正確性。對骨科醫療而言,x光斷層掃描、磁振造影等,已是不可或缺了。台灣由於健保的普及,民眾就醫之方便性在世界上已是首屈一指,病患同一日為同一疾病,可以到兩所以上的醫院接受不同的診療。王子康主任指出,病患希望得到更多醫師的診療或意見是可以理解而正確的,只是在重覆就醫的同時,卻未有建立起連同既有醫療資料如影像檢查、簡單醫療記錄等,一同攜帶就醫的觀念;往往造成重覆檢查、重覆問診、重覆開藥等醫療資源浪費的現象。王子康主任指出,雖然一直存在醫療資源重覆使用的問題,但民眾的身體健康卻是更應被關注。一般病患並不了解大量重覆的放射線(X光)檢查,對身體各器官的損害是無形的,總認為再檢查一次無傷大雅。臨床上常見民眾因認為不同醫院所做檢查結果也許不一樣,或者不便往返於前一醫院,而執意要求再照一次x光,但卻忘了對身體的損害。所以,王子康主任特別提供民眾在尋求第二位、第三位醫師醫療意見時應注意以下三點之建議:應攜帶三個月內曾接受過之影像檢查(以光碟片記錄為佳,x光斷層攝影、核磁共振、超音波、核子醫學攝影…等)。最近簡單之醫療記錄,如診斷書、醫療摘要…等。前一位醫療機構醫師之連絡方法,以便醫師可直接聯絡。有鑑於此,王子康主任也提出「推行終身醫療影像光碟護照」的想法,換言之,把每次接受檢查後之影像存入光碟內,病患隨身攜帶就醫,應可解決重覆檢查的問題。新竹醫院身處科技之城,亦將以此目標邁進。另也建議醫療當局,可考慮大方向,利用雲端技術,將每一病患之影像記錄放入雲端。醫師可快速取得資料,杜絕重覆攝影危害身體的現象發生。可見,醫師看病需要專業技術,是一種藝術,但病患接受看診也是一種藝術!

健康檢查能檢查健康嗎?

健康檢查能檢查健康嗎?#健康檢查

這是個什麼議題?!"健康檢查"若不能"檢查健康",那還能叫做"健康檢查"嗎?但的確發生過一些實際的案例:花了幾千幾萬元的健康檢查,才報告沒什麼大問題,三個月、半年不到竟然被診斷出長了肺癌,肝癌……等重病。今天所謂的健康報告才顯示全部正常,明天受檢人可能就拿刀、用槍殺了老闆,傷了配偶──現在所謂的健康檢查是不含心理健康的!才恭喜紅光滿面的受檢人健康檢查報告無任何異常,一出門電梯壞了,要爬樓梯,走不到三、四層樓就心跳過速、上氣接不了下氣、臉色發白、四肢軟弱無力、頭昏眼花──現在一般所謂健康檢查是不大能檢查出體力、體能狀況的!許多惱人的症狀或不適,如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集中、情緒不穩定、視力糢糊、聽力變差、心悸、胸悶、氣短、胃口不好、消化不良、便秘、手腳易冷、發麻、關節痠痛、人每天有氣無力……,往往健康檢查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來!當代講求實證的西方主流醫學一定得等到身心功能的失常嚴重累積到相當的程度,才能用科學的方法顯示不健康或診斷出疾病。所以為什麼大部分健康檢查不一定能檢查健康,因為當今所謂的健康檢查大多是以診斷"疾病"的標準來瞭解"健康"。當健檢報告都正常時,我們固然也該恭喜受檢人:當下用疾病的標準來衡量,您目前沒有疾病的現象!──但不見得代表您當下是健康的!人的一輩子就是一個健康與疾病的拔河史。剛出生時理應是比較健康的,過了二、三十歲健康的最巔峰,開始老邁力衰朝疾病發展,除意外喪生外,生命終結時必是病得最重而無健康可言之時。人,為何由健康發展為疾病?我們該怎麼“早期評估健康”而非“後期診斷疾病”?!在同類毒物學(Homeotoxicicology)認為疾病的形成,源於體內毒素的累積,由細胞外累積到細胞內。人體號稱有60兆以上的細胞,地球70%為水,人體也約70%為液體,這60兆細胞就浸泡在體液裡。就像人浸泡在游泳池裡,若游泳池的水是24小時不停的過濾、換水,浸泡久一點也沒事,若一天只過濾或換一小時的水、或一週一小時、一個月一小時、或者從不換水,變成一池臭水、死水,再健康的身體泡在這種水裡,久了,先不舒服,最後必生病不可!當細胞久泡在偏酸、缺氧、自由基多、毒素多的體液環境裡,人就開始不像以前一樣精神抖擻了:早上依然準時醒,可是四肢酸累,賴床!上了公共汽車,坐不到兩站就睡著了,可是到了晚上全家人都上床睡覺了,我卻睡不著!人,年紀不大,看起來也沒病容滿面,但爬個三、四層樓梯,就上氣不接下氣、臉色蒼白、胸悶頭暈……,自己覺得今不如昔。但是去找講求證據的西醫看病:沒貧血,心電圖、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全正常!在主流醫學的角度,您是沒病的,主訴多一些的,可能還被認為有點精神官能症,身心病的傾向!因為人身上細胞本身還是好的,但浸泡的水是臭的。要等到泡久了,細胞膜在充滿毒素、病態的體液中久泡到膜的完整性、過濾性改變,體液內的毒素進到細胞裡,細胞裡的成份大量異常的釋放、外漏到體液進而血液中,這時西醫從血液生化檢驗報告中才有可能看到異常的證據,才開始會對您不適的主訴更當一回事!但肝指數是升高了,是脂肪肝?是肝炎?是肝硬化?是肝癌?有時一系列抽血、超音波、核子醫學等檢測還是不一定能確知及診斷病因,甚至醫師還會建議肝臟穿刺:由病理切片來取得更多的證據好確定病因。因為講求實證的西醫,要有足夠的證據才能下診斷,有了明確的診斷,才能對症治療。這種科學的精神與態度絕對是正確而負責的!問題是: 癌症細胞由一個長到幾千萬個聚集在一起可能也不過0.1立方公分大,但現代影像醫學科技能檢測得出來的腫瘤可能要大到0.5立方公分以上才比較明確。也就是說等到被當前西醫明確診斷出是腫瘤時,很可能這個腫瘤在我們體內已長了三年、五年甚至七年──還能叫做早期發現疾病嗎?當然能否早期檢查健康,就更有可議的空間了!所以當今大部分所謂的“健康檢查”因採用的是疾病的標準,所以較正確的說法應是“疾病檢查”!不太適合說是“健康檢查” ,以免誤導受檢人。那,應該接受什麼樣的“健康檢查”?當今一般的健康檢查(實為疾病檢查)固然亦有其必要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我健康(症狀)的評估──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健康變化:胖了?瘦了?沒胃口?排便不順了?睡不大好了?體力差了?腦子不大管用了?……。其次,許多比較靈敏,但仍有待西醫深入瞭解與實證的一些健康評估方法,如:中醫的穴位經絡檢測、舌診……,自然醫學的高倍活血顯像檢測、虹膜檢測……,功能醫學的先進生化指標檢測……,生物能信息醫學的肌(動)力檢測、電子穴位檢測(EAV)、量子醫學檢測……等,有些花費不多,但對評估健康卻頗有助益的方法則可供參考!現在,定下心來,既不求人,也不要大花費,先由自己的食、衣、住、行,身心與環境和諧的狀況……,一一檢討,來為自己做個最早期、最靈敏、最便宜的“健康檢查”吧!

「健檢」該檢查哪些,你懂多少?!

「健檢」該檢查哪些,你懂多少?!#健康檢查

許多台灣民眾只要有一點小症狀,第一件事就是找醫生要求作「全身總檢查」,還要特別交代多作幾樣以免漏掉。但是醫師當回答:「好啊,但可能要自費喔!」時,常發生病人不能接受自費檢查,跟醫師在門診討價還價起來的尷尬場面。其實,目前中央健保局只對新生兒和孕婦提供免費的預防性檢查,還有三十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五十歲至六十歲婦女的乳房攝影。最後則是四十歲以上成年人三年一次項目簡單的健檢,稱為成人健檢;以及每年四月到十月期間,對65以上老年人進行每年一次的老人健康檢查。所以,如果沒有特殊疾病與症狀,許多民眾心血來潮,或單純想知道目前身體狀況而想做的檢查,健保都不給付,確實需要以自費方式加以辦理。 所謂的健康檢查,顧名思義就是在「健康」無不適的狀況下所做的檢查。其實,健康檢查的正確名詞是疾病篩檢(screening),其目的在於利用特殊工具在疾病沒有症狀之前早期發現疾病,並且提供適當治療,達到限制殘障或延長壽命的目的。一個有價值的健檢,是能 (1) 在沒有症狀時就能找出疾病:因為有症狀時往往已失去治療時效性。例如用手可以摸到乳癌腫塊時,多半大小已超過一公分了;但若使用乳房攝影與超音波檢查,可以發現微小的早期病變,以目前先進醫學,獲得早期治療極佳的療效。 (2) 檢查出來當時加以治療可預防死亡或殘障:量血壓就是這種工具,因為高血壓常常沒有症狀,但不治療可能有中風與心臟病的危險,血壓控制後可有效減少未來發生中風與心臟病的可能性。此外,女性的子宮頸抹片也屬於此類檢查,經由定期抹片而發現的早期子宮頸原位癌,手術後治癒率甚至可高達九成以上。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健檢套餐十分繁瑣與複雜,簡單實惠的有量身高、體重、視力、血壓與一般血液與生化檢查,豐富一點的加上胸部X光、心電圖、糞便潛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價格再高一等的加上胃鏡或大腸鏡,以及各項腫瘤指數篩檢,最後一種就是董事長級尊榮人士所作的昂貴體檢,舉凡核磁共振、正子造影、功能醫學、基因檢查、各科名醫會診、養生套餐還加SPA,超高級的健檢內容雖然包羅萬象,但恐怕不是一般民眾所負擔得起的。 除了想知道目前身體狀況而想做的檢查之外,有一些健檢有其特殊意義,例如婚前健康檢查,可以檢查經性行為所傳染的疾病,例如:梅毒、B型或C型肝炎以及愛滋病。婚前健康檢查還可以提早發現地中海貧血,做好優生保健的準備。最後,準備結婚的女性還可以驗德國麻疹與水痘抗體,以便在準備懷孕前注射疫苗等。此外,考駕照體檢、就職前的體檢以證明身體健康、出國讀書時所作的出國體檢,以及一般公司行號應勞保相關規定所執行的員工體檢,都是一般常見具有特殊目的所作的健檢。 健康檢查的品質好壞,首先取決檢驗工具,工具要有好的敏感度,可早期偵測出異常疾病,同時要有足夠的特異性,以減少偽陽性結果的出現。其次,檢查項目受檢過程會不會太過侵入,以致於引起受檢者過度的不適感,而無法順利完成檢驗,花了錢又平白受苦,也是需要仔細考量的。過去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因內視鏡管徑較粗或施測時打氣造成疼痛,較不容易完成檢查;但現在有新的醫療器材與技術,無論是無痛胃鏡或無痛大腸鏡檢,都能讓受測者輕鬆舒適的完成檢查。最後,除了檢驗工具的品質與檢驗內容,好的健康檢查更要具備良好的報告解說及發現問題後的轉介與後續照顧計畫。其中,醫師的解說可說是健檢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醫師若非了解所有系統的疾病,往往會過度強調某些疾病或忽略重要發現,沒有經驗的醫師也可能無法針對個人報告結果,給予複檢建議,或無法進行生活習慣改變及預防保健的衛教。 健康檢查的重要性,在於早期發現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壓),或找出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高血脂、肥胖、脂肪肝),經由適當的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藥物治療加以修正,達到預防疾病及併發症產生的目的,其實非常有醫療健康照護上的獨特意義。但在此必須提醒大家,健康檢查是在「健康」無不適的狀況下所做的檢查,如果身體早已出現異狀,有實際的不舒服時,不應該去作健檢,而是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針對不適的問題做檢查,才能快速找出疾病的原因及治療方法,而不是浪費時間在其他不相關的檢查上。目前聖功醫院的健檢服務由三樓健檢中心統籌辦理,希望大家都能依照各自的需求與狀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檢查方式,順利達到維護與促進健康的目標!

漸進式管理健康 遠離疾病不是夢

漸進式管理健康 遠離疾病不是夢#健康檢查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健康好計畫】,是由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著作,唐諾˙韓斯魯德醫師編輯,書名原文為「The Mayo Clinic Plan-10 Essential stept to a Better Body & Healthier Life」,在讀完十個計畫步驟之後覺得受益頗多,想想目前隨著預防醫學觀念漸漸深植人心,民眾對於自己身體的照護不再是被動的有病治病,轉而取代的是主動的想辦法預防疾病、遠離疾病威脅,因此在書局常常會看到很多的養生書、養生食譜與某些另類療法,商圈餐飲店生機、有機餐廳一家接著一家,健診中心到處林立,這也意味著民眾在預防疾病的健康需求。有健康的需求要如何達到?重點就在個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之態度與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法,梅約醫學中心唐諾˙韓斯魯德醫師強調健康行為的養成就在於自己的態度,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因此在糖尿病人自我健康管理上,我們提供了健康控糖行為五個方法,第一:在家飲食要均衡、第二:在家自己測血糖、第三:在家自己量血壓、第四:在家每天勤運動、第五:在家保持好心情,協助他們能秉持著我的健康我負責之精神,將血糖控制穩定預防合併症之發生。有人可能會有疑惑身體的健康要怎麼管理?管理健康首先要先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平日生活習慣,一般人大部分會想到的就是先做身體的健康檢查,定期健康檢查是健康管理重要步驟之一,透過健康檢查可以讓你了解目前的身體狀況,進階由專業醫師、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及衛教師,來協助你從飲食、運動、日常生活作息、情緒、是否有不良嗜好等著手,逐一分析發現你自己的問題,藉由專業協助量身訂定你的個人健康管理計畫,可由簡單容易改變的部份做起,例如原本不吃早餐進而養成每天吃早餐,原本是趴趴熊不愛動者試著養成散步好習慣,漸進式按計畫逐項將有問題不健康之生活習慣作調整改善,在行動的付出下持續自我管理,健康將常伴你左右。 (本文作者 /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營養課長 賴金蓮)

逾六成民眾面臨「食」油危機不自知

逾六成民眾面臨「食」油危機不自知#健康檢查

日前政府稽查外食業者用油不合格之新聞事件炒得沸沸揚揚,民眾以為減少外食就可避免「食」油危機,但是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的數據分析顯示,家庭烹調更是不良油品肆虐的地雷區,高達七成民眾在家用油觀念錯誤,而且超過六成民眾因食用油品不當面臨自由基指數MDA(丙二醛)過高影響健康之情況,加上生活習慣及家庭烹調方式不良等因素,使得民眾成為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外食族飽受「食」油危機的威脅  在家用餐就比較安全?!外食油品經常重複加熱形成回鍋油,使得油品危險因子大增,而根據2008年全國營養師公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一週至少5天在外飲食的「老外一族」比例高達近八成,這些外食族身上恐已累積過多的有毒因子,但是,因民眾對於油品的使用觀念錯誤,使得家庭烹調也成了一大健康隱形殺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調查發現,七成民眾有錯誤的居家用油觀念,最常見為橄欖油的錯誤使用。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林美秀院長表示,民眾對於不同的烹調方式應使用不同的油品的觀念尚未完成清楚,認為吃橄欖油較健康,因此不管煎、烤、煮、炸「一罐用到底」,但橄欖油只適合低溫烹調,若加熱溫度到達發煙點,反會形成回鍋油,嚴重危害健康。◆ 氧化壓力檢測-MDA  探測體內受自由基攻擊的狀況林美秀院長表示,民眾常因吃重複使用、加溫過度的油,或是使用不適合的油品烹調,易使體內自由基含量增加,當體內自由基過多時,會開始破壞體內正常細胞而引發疾病。民眾可透過氧化壓力測試中的指標之一MDA了解因吃到不佳油品,體內遭受自由基攻擊的狀況。林院長進一步說明,MDA數值為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參考指標,當MDA超過1.1標準值時,意味著民眾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升,此時身體可能尚未產生疾病,但已有警訊。◆ 6成民眾MDA指數差  心血管檢測異常比例高近2倍聯欣診所特別針對近三年,1,342位氧化壓力受檢者的健診項目及生活型態進行分析發現,有62.8%的受檢者中出現MDA異常(數值超過1.1)之情況,其中以41-60歲的受檢者異常比例最高,達49.1%;此外,若以性別來看,男性異常比例高達68.3%,高出女性13.9個百分點(54.4%)。進一步分析MDA異常的受檢者,其心血管相關檢測數據不佳,遠高於正常者的1.2到1.7倍。其中三酸甘油脂數值偏高(≧150mg/dl)比例達26.0%,高於國人的高三酸甘油脂盛行率(15.6%);高血壓比率高達40.2%,遠高於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29.5%);此外,高達34.0%的受檢者更已發生動脈硬化的情況!聯欣診所進一步剖析這些MDA檢測數值異常的受檢者之生活及飲食習慣發現,49.8%的受檢者喜好食用炒、油炸、碳烤及煙燻之烹調食物,顯示個人的飲食習慣,確實會嚴重影響體內自由基、血壓與動脈硬化的惡化程度。◆ 定期健檢+氧化壓力檢測  雙重預防食油危機林美秀院長指出,除了每年定期全身健康檢查,還應加選氧化壓力檢測,進一步瞭解體內是否有過多自由基危害健康。若MDA發現異常,建議安排頸動脈超音波及動脈硬化儀檢測,確認心血管是否遭受危害,並定期追蹤血壓、三酸甘油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再透過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以達身體保健及疾病預防之目的。要免於「食」油危機,林院長提醒民眾,外食族在挑選食物時,以蒸、滷的菜色取代油炸品,居家烹調則依烹飪方式選擇不同油品,如橄欖油適合涼拌方式食用,若需煎或炒,則選用較耐高溫的葡萄籽油。愛吃零食及甜點的民眾,應避免食用含有酥油或反式脂肪的餅乾糕點,可以羊羹、紅豆湯、蒸蛋糕等中式甜品代替。此外,建議適時補充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C),以增強對抗自由基能力,加上戒菸、戒酒,民眾就能遠離惱人的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dr/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