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部骨折

50歲後每3位停經女性有1人骨鬆性骨折!醫揭預防新觀念:先促骨生成再接續抗骨流失治療,提升骨密才能真正護骨

50歲後每3位停經女性有1人骨鬆性骨折!醫揭預防新觀念:先促骨生成再接續抗骨流失治療,提升骨密才能真正護骨#髖部骨折

骨折不僅會嚴重損害生活品質,還可能提高整體死亡風險,時有所聞,知名藝人因髖部骨折而最終不幸辭世。也讓骨鬆的健康議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數據統計顯示,髖部骨折後1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4%1,門診更有70多歲的舞蹈老師因骨鬆骨折被迫中斷職涯,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絕對可以有效管理,關鍵在於「提升骨密度」。 骨鬆嚴重影響健康 高危險群要及早預防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高醫岡山醫院骨科主任林松彥主任指出,骨質疏鬆症最大問題是增加骨折風險。研究顯示,髖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高達24%1。根據臨床觀察,很多患者都是在做X光檢查時才發現骨折,顯示篩檢意識不足。常見骨折部位包括髖部、脊椎及手腕,其中髖部骨折的後遺症尤其嚴重,不僅影響行動力,更可能導致永久性失能,甚至提高死亡風險。 林松彥主任指出,民眾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仍存在許多迷思,隨著人口老化及生活型態的影響,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已不限於老年人。林松彥主任特別提到,停經婦女因雌激素驟減,骨骼代謝失衡,骨質流失速度遠超過生成速度,讓骨鬆風險顯著增加。臨床研究顯示,女性停經後5年內骨密度可能下降3-5%2,50歲以上的女性中,每3人就有1人因骨質疏鬆性骨折而影響生活,而第一次骨折後再次骨折的風險高達50%3。 除了停經婦女外,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功能亢進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慢性病患者,也屬於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提醒民眾應定期檢測骨密度,了解自身疾病風險並採取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骨質疏鬆症帶來的健康威脅。根據WHO定義,骨質疏鬆症是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認定,T值≤-2.5就是有骨質疏鬆症4。一般人通常每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高危險族群應該要提早檢查。「駝、矮、痛」是骨質疏鬆症的警訊,特別是發現身高如果是低於年輕時最高身高4公分以上,或下背痛更要有所警覺。 先「促骨生成」再接續「抗骨流失」,是治療新方向 搭配良好生活習慣預防骨鬆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骨質疏鬆症治療選擇更加多元。根據2024年最新治療指引5建議,採取「先行增加骨密,鞏固骨骼」的策略。林松彥主任表示,促骨生成藥物能有效增加骨密度,特別對脊椎部位的改善效果顯著。與僅使用抗骨流失藥物相比,促骨生成藥物的治療能短期內提升骨質結構,增加將近3倍的治療效益,對於重建患者的骨骼健康與生活品質有明顯的正面效益;患者若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也會建議先自費使用促骨生成藥物來強化骨骼健康。 林松彥主任分享過去門診有一位70多歲的女性舞蹈老師,因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經過多次手術也更換人工關節,雖然可以行走,但已經無法重回舞台,此外因當時未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無法有效預防後續骨折。相對地,林主任也分享近期有一名接近70歲的退休高階女主管,由於對於自身健康意識相當敏銳,在感覺到腰痠背痛不適時即去看診,也在初期骨質疏鬆時就以促骨生成藥物提早介入治療後續抗骨流失治療,不僅改善既有症狀,精神、活動力都好很多。 面對骨質疏鬆症除了藥物治療,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忽視,建議攝取足夠的鈣、維生素D、蛋白質及深綠色蔬菜,並進行負重、有氧、平衡與伸展運動,以強化骨骼與預防跌倒。林松彥主任呼籲,治療骨質疏鬆症可以有效減少骨折發生,早期篩檢與適當治療至關重要,民眾如果有進一步疑問,都能透過諮詢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專科醫師,提早做好疾病預防,維持生活品質。 若想了解更多骨質疏鬆症的相關資訊,歡迎前往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官方 Facebook 粉絲專頁,獲取最新健康知識與活動訊息,或點擊以下連結觀看衛教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toa1997/videos/1087637382531145/?rdid=HvNm8v653BqhQ9dx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N-785-1224-80002

骨質疏鬆單純補鈣無效?! 醫:透過藥物調解機制能助骨質量維持正常

骨質疏鬆單純補鈣無效?! 醫:透過藥物調解機制能助骨質量維持正常#髖部骨折

一名78歲婆婆因為髖部骨折加上脊椎壓迫性骨折到門診治療,過去一直是使用抗骨流失藥物治療,但由於骨質流失太快,2年後又因為跌倒造成其他部位骨折。醫師表示,最主要是因為婆婆的骨質已嚴重流失,抗骨流失藥物緩不濟急,慶幸有最新的促骨生成藥物,婆婆使用後不僅成效良好,連原來的背痛也改善,終於找回生活品質可以含飴弄孫。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髖部骨折

一名居住南投70歲老奶奶,一次不小心在浴室摔倒,立即感覺髖部劇烈疼痛,家人趕快送醫求助,X光檢查發現髖部骨折,醫生馬上手術治療,術中鎖骨釘時察覺老奶奶骨質不佳,老奶奶出院後回診,醫生安排骨密度檢測,竟然T值僅-3.9,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病人,才立刻用藥治療降低未來再骨折危機。 骨鬆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 身高變矮或頭挺不直主動接受檢查 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何旭育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以及男性75歲以上,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另外體重太輕、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曾經骨折等,也都是骨鬆危險因子,單僅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遭到忽略,經常在病患跌倒引起骨折,到醫院治療後,才知道骨頭已經陷入高危險。 何旭育醫師提醒,當發現身高矮了3公分以上,背部貼牆後腦杓卻沒辦法靠牆,甚至經常下背部疼痛,最好馬上到醫院確認骨質狀態,藉由DXA骨密度檢測,能準確分析骨頭健康,當骨密度T值在-1.0至-2.5之間,骨質已經開始稀疏須注意小心,一旦T值在-2.5以下,就已罹患骨鬆應接受治療。 嚴重骨鬆先促進骨質快速生成 有助減少手術失敗與再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作用,能穩定住骨質,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成骨細胞活性,讓骨密度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按照健保給付規定,骨鬆治療第一線會先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當藥物效果有限再次發生骨折,才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何旭育醫師說明,臨床上遇到骨鬆相當嚴重患者,如果經濟狀況許可,會建議先使用骨質生成藥物,讓骨質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回升,除了減少骨折風險外,如果未來需要手術,也能提高成功率與降低併發症危害,骨鬆程度相較和緩的病人,若經濟條件需要多考量,也可以跟著健保先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 骨鬆治療最怕擅自停藥 骨質缺乏藥物保護將再次快速流失 何旭育醫師提醒,治療骨鬆最怕病人擅自停藥,南投山區多,交通較不方便,年長者出門就醫不容易,增加持續用藥難度,部分年長者病患自覺沒有異狀就未回診,當再次骨折才重新就醫,其實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就有研究分析了美國近50萬名治療骨鬆病患,發現長期用藥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也說,醫學界目前對骨鬆觀念,就是當作慢性病看待,如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旦發現就要積極治療,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停藥雖然沒有立即性危險,但骨質缺乏保護馬上又快速流失,當再次發生骨折,復原期間帶來的生活不便,與誘發併發症的生命危害,總是讓停藥病人直說悔不當初。 維護健康不應受交通阻礙 醫院主動出擊照顧偏鄉年長者 何旭育醫師也說,南投山區許多年長病患,需要醫院主動前往關懷,佑民醫院推出骨鬆篩檢巴士,內部就有正式檢查儀器,希望骨鬆檢查能夠深入南投各個社區,也呼籲民眾多留意自身或身邊長輩有沒有骨鬆危險因子,並主動參與社區篩檢或前往醫院掛號,一起及早發現骨鬆預防骨折,守護骨骼健康。 (圖/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何旭育醫師)

治療骨鬆7年骨密度僅增4%  八旬阿嬤摔倒髖部仍骨折

治療骨鬆7年骨密度僅增4% 八旬阿嬤摔倒髖部仍骨折#髖部骨折

1名83歲嘉義老阿嬤,8年前因腰痛就醫檢查,發現第二腰椎壓迫性骨折外,骨密度T值-4.1,罹患嚴重骨質疏鬆症,雖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7年多,但仍在去年1次不小心摔倒而髖部骨折,再次檢測骨密度T值僅回到-3.4,立刻投入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1年間大幅成長到T值-2.3,恢復能正常行走。 一分鐘就能評估骨鬆風險 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比率高達38.3% 嘉義長庚醫院骨科系脊椎外科主任醫師李建穎表示,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民眾藉由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量表,若是年紀在60歲以上、BMI小於19、有長期吸菸與酗酒習慣、身高矮4公分、具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慢性腎病、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只要符合一項就符合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安排骨質密度檢查。 李建穎主任強調,骨鬆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心血管疾病,台灣在2005至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裡發現,50歲以上民眾中,女性骨鬆患者佔38.3%,男性也不容小覷,骨鬆比率高達23.9%,骨頭健康程度不佳,讓台灣髖部骨折率在亞洲最高,不但活動能力大受影響,也帶來併發症死亡危機。 高風險族群應主動檢查確認骨質健康 先提升骨質再減少流失成治療趨勢 李建穎主任指出,台灣骨鬆盛行率高,但沒有明顯症狀前,很不容易自行發現,高風險族群最好主動接受檢查,DXA骨密度檢測結果若是T值在-2.5以下即為骨質疏鬆,建議盡快接受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 李建穎主任補充,雖然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夠維持骨密度不繼續下降,但不容易讓骨質快速成長,83歲個案用藥7年,骨密度上升效果有限,直到用了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才讓骨密度快速回升,目前國際治療趨勢傾向,對於非緊急手術,建議骨鬆病人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降低手術失敗與併發症風險。 先提高骨質再手術降低併發症機率 治療骨鬆最怕擅自停藥打回原點 李建穎主任也說,骨鬆病患如果脊椎需要手術,要用到骨釘等植入物,建議可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讓骨密度快速回升,可以降低手術出血與骨釘鬆脫風險,以及減少五成術後併發症機率,部分骨折風險非常高,骨密度非常低的病人,臨床也常建議,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一段時間,再接續抗骨質流失藥物維持。 李建穎主任提醒,骨鬆已公認為慢性病,就像高血壓與糖尿病,治療不能任意中斷,才能維持病情穩定,有些藥物若遭病人擅自中斷,恐讓骨折憾事再次找上門,新冠疫情期間曾有病患害怕到醫院,停藥超過1年以上,讓骨密度快速下跌再次發生骨折,如果有停藥需求一定要與醫師先討論,先確認能否有替代方式。 嘉義長庚致力維護民眾骨骼健康 曾獲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機構金牌肯定 台灣骨鬆盛行率隨著人口老化上升,許多年長者受到骨鬆相關病症所苦,嘉義長庚醫院致力協助民眾守護骨骼健康,曾獲得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機構金牌獎;李建穎主任提到,預防骨鬆性骨折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早發現骨鬆及早治療,嘉義長庚有最專業的骨鬆團隊,民眾若警覺自身為骨鬆高風險族群或有任何骨鬆相關問題都可以主動掛號骨科門診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圖/嘉義長庚醫院骨科系脊椎外科主任 李建穎醫師)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髖部骨折

是不是有時候覺得睡覺睡到一半就汗流浹背,或是骨頭痠痠的、 痛痛的,心情低落呢?很有可能就是正面臨更年期的症狀喔。 隨著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11 年國人平均壽命為 79.84 歲,近五年平均餘命為 80.71 歲,婦女 平均餘命高達 84.11 歲。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顯示我國將於 2025 年開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 65 歲以上人口將 超過 20%。 更年期平均年齡約 50 歲,婦女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歲月會在更 年期後渡過。如何珍愛自己,或是陪伴家人度過這一個特殊且不算短 的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 更年期除了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疲 倦、失眠、情緒起伏外,還常伴隨健康問題!其中骨質疏鬆更是不可不 慎! 骨質疏鬆除了會造成身高變矮、駝背外,更可能一不小心就骨折! 骨質疏鬆機率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 65 歲開始驟增,女性得到 骨質疏鬆的百分比更至少高出男性一倍以上。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指出預計到 2050 年, 超過 50%  的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將發生在亞洲,而台灣髖骨骨折 機率為全亞洲第一 ! 「髖部骨折」更是被譽為「老人殺手」,依據統計 65 歲以上老年 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 36%,比起罹癌更加致命,嚴重程 度不容小覷。 為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攜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及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於 10 月 18 日(三)世界更年期日,在台北、彰化、高雄、台東、 澎湖等地舉辦聯合民眾衛教活動,快來看看婦產科醫師、營養師、心理諮商師及中醫師,透過專業分享教妳如何來面對更年期及骨質疏鬆 ! 現場除專業分享,還備有核心能力前測及後測問卷,完成填答者, 可得精美實用小禮品一份  !

「髖部骨折」術後如何快速恢復?醫建議「這1招」復健減少併發症

「髖部骨折」術後如何快速恢復?醫建議「這1招」復健減少併發症#髖部骨折

年老就會面對骨質疏鬆的問題,其中髖部骨折對老年人來說是相當嚴重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亞洲骨折率為全球第一,而台灣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為0.45%,為亞太國家排名第一,堪稱「骨折王國」。對此,骨科醫師分享,老年髖部骨折術後立即負重,為新的復健策略,能精準將骨折復位,幫助患者重回美好生活。

醫籲:骨鬆治療切勿中斷,反覆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

醫籲:骨鬆治療切勿中斷,反覆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髖部骨折

80歲的婆婆10年前因為手腕骨折到骨科求診,診斷後發現為骨鬆性骨折,經手術治療後過了3年,又發生右髖關節骨折,之後開始認真使用骨鬆藥物治療,骨密度顯著增加;但這兩年疫情期間,婆婆因擔心受感染,很長一段時間沒回診繼續治療,去年,不幸又產生脊椎骨折,差點造成嚴重失能。 中斷骨鬆治療,骨質狀態將回到未治療前 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創傷骨科主任莊閔堯感嘆,今年5至7月這波疫情期間,骨科門診病患明顯少很多,「前陣子疫情趨緩,回診的骨鬆病患問題大多很嚴重;骨鬆治療不能中斷,即使是短短幾個月,影響都很大。」 他提醒,已知有骨鬆卻放任不管,等於是放了一個不定時炸彈在身上,日後會有很高的機率發生骨鬆性骨折。此外,已經使用骨鬆藥物治療的病患,若中斷治療就是回到原點,等於之前的治療都白費了,必須重頭來過。 莊閔堯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藥物,一是減少骨質流失、一是促進骨質生成,「新的藥物以促進骨質生成為主,臨床看來效果不錯。」不過,骨鬆藥物都至少要持續使用一年以上才能見到效果,「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在健保給付上也有規定,必須要在一年或兩年內完成療程;如果中斷,之後就不能再申請同一種類的藥物。」因此務必持續回診接受治療。 反覆骨鬆性骨折,是導致老年人失能、壽命縮短的兇手 骨鬆是無聲的殺手,初期沒有症狀,很多長輩病患都是遇到骨折事件,需要開刀時才求診,「這些病患進一步檢查骨鬆時,通常數值都低得很可怕。」莊閔堯感嘆,骨鬆如果能早一點介入,就不會造成骨折,「骨鬆性骨折很麻煩,即使是開刀,效果也不好。」 尤其是老年人,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可能直接導致失能或壽命縮短。他表示,骨鬆性骨折最常發生的部位是髖部與脊椎,以髖部骨折最為嚴重,統計顯示,一年內的死亡率從5%到20%;而且即使是存活的病患,也有近一半會造成行動不便,導致健康狀況愈來愈差,最終失能或引發多重併發症。 莊閔堯曾收治一名很嚴重的骨鬆性骨折病患,原本要進行的是左邊髖關節骨折手術,但就在將病患移到手術台上時,右邊髖關節也斷了,等於一次要開兩邊的髖關節。此外,從骨外科的觀點來看,骨鬆性骨折若以手術治療,不只手術棘手、預後也不好。 他呼籲,骨鬆高風險族群像是年長者、有抽菸史、不愛運動或身材矮小者,以及女性停經後五年內,都最好要及早做骨密度篩檢,以評估骨質狀況。同時,平日要適度運動、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多曬太陽等,以避免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圖/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創傷骨科主任 莊閔堯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