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走

運動愛健走、跑馬拉松恐傷腳!醫親授「鞋具挑選」關鍵

運動愛健走、跑馬拉松恐傷腳!醫親授「鞋具挑選」關鍵#健走

2022年大甲媽祖遶境於國曆4/8展開,為期9天8夜,吸引不少信眾共襄盛舉,但繞境後,復健科、骨科求診的患者大幅增加,因長途跋涉,有些人雙腳不堪負荷,引發水泡、腳底、膝蓋、小腿疼痛等。另外,台灣近年吹起馬拉松、路跑潮流,因應長時間跑步、走路,保養雙腳勢在必行,本身是足踝外科專業、知名骨科診所院長朱家宏傳授鞋具的選購原則,以及雙腳保養祕訣,讓民眾走得「健康愉快」。

寒露鍛鍊身體增加肌肉量 冬天不怕冷

寒露鍛鍊身體增加肌肉量 冬天不怕冷#健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寒露」、「白露」都是露,不過光看名字就知道,現在這時候的氣溫肯定又比白露時再降了一些。時節,進入到深秋。說到運動健身,春天太忙、夏天太熱、冬天太冷,秋天應該就沒有什麼藉口可以阻擋你了吧!還不趁著秋高氣爽,到鄰近的山區走走?九九重陽登高,這叫踏秋。農曆9月9是重陽節,有時會跟寒露日子離得很近,譬如2019年兩者就只差了1天。但在2020年,重陽卻又比較接近霜降。但無論如何,整個國曆10月份都是很適合來鍛鍊身體的。 秋天有練有差,人肌肉量多的時候,不只夏天利於散熱比較不容易中暑,冬天則利於熱能生成,比較不會怕冷。而人體全身上下最大的肌群在於大腿,你登山、健走快走,都有助於維持腿部肌肉量,延緩老化速度。在戶外走路又比室內更好,除非空污太嚴重,否則白天出門適度接受日照,再加上運動,晚上肯定能安然入夢、睡得又香又甜。所以,為了健康,走出去吧! ◎穿好鞋,走到九十九有決心走路,已經成功了一半,而剩下一半,就看工具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路是最好的運動,它幾乎不需要什麼特殊器材,只要穿對鞋子,幾乎就沒什麼大問題。穿對鞋子就沒問題,問題是很多人都穿錯。我在診所,看了不少發炎、磨損的膝蓋,很多是因為從年輕時代就不注重保養,只管漂不漂亮。我雖提倡走路,但千萬別穿以下這幾種去走。不適合走路的NG鞋✓高跟鞋✓夾腳拖✓薄底的鞋子✓過軟的鞋子✓楦頭太窄的鞋子 參加重要聚會,短暫穿一下高跟鞋無妨,但若長時間、高頻率的穿著高跟鞋走路、逛街,恐怕成為足底筋膜炎好發族群,或者造成阿基里斯腱反覆發炎。運動散步,也應避免穿拖鞋,尤其是夾腳拖。跟高跟鞋一樣,穿包覆性不足、支撐力差、避震效果弱的拖鞋長時間走路,或造成腿部肌肉緊繃,或使腳趾發炎疼痛,連帶足踝、膝蓋、臀部、腰背都會受到牽連。有些人老喊腰痠背痛,原因就出在雖然愛走路、運動超認真,但卻穿錯鞋,導致越運動越傷。適合走路的鞋有以下特點✓可綁鞋帶調鬆緊✓整雙包覆性佳✓腳趾有自在扭動的空間✓鞋子可與腳跟、足弓密合✓鞋底軟硬適中具抓地力 走路鞋不是越輕越軟越好,太輕薄的避震效果差,當然太硬太厚也不恰當,穿到那種底部太硬,完全無法彎曲的休閒鞋,走起路來是特別累。你可以試試看穿著鞋,墊起腳尖,腳趾根部可以彎曲的鞋款,較適合走路。如果走的是難度較高的野外登山路線,就要穿著底部更硬、抓地力更強的登山鞋,並選擇能包覆到腳踝的高度,可預防走在碎石路面時扭傷腳。 ◎善慧同行,無遠弗屆行走人世間,穿對鞋,步伐穩健,而存著正確的心念,更讓你無遠弗屆。我診所裡掛著一幅書法,上頭提「善慧」二字,即是我認為的正確心念,我時常用來警惕自己。「善慧」意指「善良」與「智慧」。若把善、慧比喻成兩匹寶馬,我們就像是駕著雙頭悍馬車的驍勇戰士。 善與慧這兩匹馬強悍勇猛,能克服任何崎嶇不平的地形,所向披靡,哪都去得了。在你成就心願的道路上,牠們是你斬妖降魔的最佳良伴。不過,少了任何一匹馬都不行。慧跛腳,馬車將歪斜傾覆;善罷工,馬車連動都動不了。所以平日裡得經常鍛練、餵養善與慧,牠們才能為你效力,伴你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常說善良要與智慧同行,否則就怕「好心做錯事」。我曾遇過一個太太,看先生病得很不舒服,好心去藥房買成藥給先生服用,不吃還好,一吃馬上送急診。關懷別人沒錯,錯在醫學常識不夠,險些害了人,而且還是最親的家人。善良非常可貴,但有時善事做多了,難免出現盲點。利他的行為、出於善意的話語、想要大家都好的心意,有智慧隨行,才能彰顯善的價值。否則雖是替人著想,不小心卻令人難堪。 或者自己勞心勞力,事情仍不見有多大進展,這樣就很可惜。有人說秋天是「多事之秋」,也有人道「秋高氣爽,天涼好個秋」,其實季節就是季節, 哪有什麼好的季節還是壞的季節。不管是外出運動,還是出門為生活奔忙,善慧同行,就沒有你到不了的地方。 (本文摘自/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時報出版)

你也報復性運動了嗎?這樣健走不傷身

你也報復性運動了嗎?這樣健走不傷身#健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高達5成民眾有健走習慣,你是否曾因健走感到腰痠、膝關節不舒服?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聰明健走,可以減少腰痠與膝蓋痛,帶來健康與快樂,掌握以下要領,避免運動傷害,一起邁開腳步瘋健走吧!挑雙好鞋 走的健康又持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健走是長時間走動的運動,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運動鞋,好的鞋子能幫助你走得輕鬆、減少運動傷害,挑選鞋子應注意以下事項:1.包覆性佳好的包覆性可以保護腳踝,支撐肌肉,讓腿部更容易施力,也能在踩踏不平路面時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2.鞋墊軟硬適中健走是長時間重複同樣姿勢的運動,每次健走少則幾千步多則幾萬步,重複踩踏地面,腳底多少會受到衝擊、膝蓋也容易承受壓力,太硬的鞋墊緩衝能力不佳,太軟的鞋墊容易滑動,不容易施力,所以購買鞋子一定要試穿試走。3.服裝也是重點除了鞋子,穿著也十分重要,當運動達到足夠強度時,人體會藉由流汗散熱,穿著排汗或透氣的服裝,可幫助降溫。健走的時間與距離 是否會傷腰、膝蓋?健走的每個階段,可依個人狀況調整強度、距離,也可以安排不同地點健走。初學者建議以「生活式健走」建立運動習慣,根據自己的運動能力,選擇短間、短距離與方便的健走方式,目的是養成運動習慣,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有經驗者可以嘗試「長距離健走」或「運動式健走」提升健走的時間與距離,但因強度較高,記得要熱身與收操,保護膝蓋、關節,讓每一次的健走不僅有效又健康。「長距離健走」可以安排在步道、河堤、坡度較緩的山路或著名景點,這些路線不易被車輛打擾,還能兼顧休閒旅遊,讓生理、心理都獲得休息放鬆。

健走好處多 熱身操5招防運動傷害

健走好處多 熱身操5招防運動傷害#健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高達5成民眾有健走習慣,你是否曾因健走感到腰痠、膝關節不舒服?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聰明健走,可以減少腰痠與膝蓋痛,帶來健康與快樂,掌握以下要領,避免運動傷害,一起邁開腳步瘋健走吧!顧腰護膝蓋 從熱身、收操做起健走雖然不屬於激烈運動,但熱身運動也不能忽略,健走前,可以先做簡單的伸展運動,以提升膝關節活動度及增加四肢肌肉的延展性。健走正確姿勢之一「抬頭挺胸縮小腹」,凸顯腰、背的肌肉群的重要性,所以完整的暖身可以避面腰痠背痛。5個簡單的動作幫你從上而下輕鬆熱身:1頸部伸展:分別將頸部前、後、左、右緩慢晃動。2臂腕伸展:兩手手指交叉,掌心朝內,往前、上、左、右伸展。3腰背腿後伸展: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膝蓋放鬆,慢慢從頸椎、胸口、肚子、大腿、小腿往下延伸。4左右抬膝:雙腳與肩同寬,膝蓋抬高,支撐腳的膝蓋放輕鬆,左右腳交替抬膝。5蹲伸擺臂:膝蓋併攏蹲伸,雙手握拳,掌心朝內,前後擺動。開始健走前5分鐘應以緩慢的步伐進行,幫助身體的血液循環均衡分布到施力的肌肉,提高溫度增加肌肉柔軟度的效果,以達有效地預防運動傷害。剛運動完也別急著回家,放慢走路的速度,轉變成正常的行走,維持10-15分鐘並搭配4項緩和的收操動作:1左右腳前伸:將其中一腳往前一小步,屁股往後坐,支撐腳的膝蓋微彎,伸展腿部後側。2左右腳後拉:找身邊可以扶著的欄杆或椅子,支撐腳膝蓋放輕鬆,用手抓住另一隻腳腳踝,膝蓋往後彎曲,雙腳併攏拉伸大腿前側。3左右側肩膀伸展:將一手往另一側伸直,用另外一隻手往胸口方向內推,伸展肩膀肌群。4手肘後推:一手往上伸直後手肘往下彎曲,用另一隻手協助向後推,伸展三頭肌。補充水分和蛋白質 保持滿滿能量完成四個動作後,呼吸比較不喘時,可以補充水分或吃些蛋白質食物,補充流失的水分與營養。提醒你,健走通常需要花30分鐘、1小時甚至更久,營養補充可協助身體快速恢復,減少疲憊感,如便利商店內的豆漿或牛奶,搭配地瓜、麵包等食物或平常家中冰箱中事先備好沙拉、水煮蛋搭配牛奶,同時補充蛋白質、醣類與水分,讓我們更快恢復體力!健走途中應補充水分(600毫升/小時),若超過30分鐘則可再加上碳水化合物,讓健走也能有滿滿能量!

215人健走賽 8周步數可繞地球2圈

215人健走賽 8周步數可繞地球2圈#健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雖然上半年不少活動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但羅東博愛醫院推行多年的員工健康促進計畫未停歇, 5月起舉辦為期8周的健走比賽鼓勵員工動起來,215名員工參與,6月成績驗收發現,活動期間內員工總步數超過1億2千萬步,換算公里數可以繞地球兩圈!拚增肌減脂 夫妻檔健走感情升溫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不僅增加疾病風險,更會影響生命品質。為促進員工擁有健康體適能,今年羅東博愛醫院透過健走方式,以獎金鼓勵員工在工作之餘一同「增肌減脂」。 此次活動吸引215名員工參與,參賽者無不卯足全力,利用時間衝刺。其中不乏部門同仁一同糾團報名,透過團隊力量督促,還有夫妻檔下班後暫時把孩子放在一邊,努力健走爭取榮譽,感情升溫。醫檢師瘦身8公斤 腰圍重現23吋今年的冠軍健走王是病理科的醫檢師曾美屘,她分享,每天下班與老公騎自行車2小時是行之有年的運動習慣,參賽期間她把騎車轉換成健走,下雨天也撐傘外出健走不間斷,平常走路上班等紅綠燈時腳步不要停持續踏步,8周下來共累計260萬7837步,以1萬步7公里計,相當於環島1圈半。 羅東博愛醫院營養科組長吳得束營養師分析,曾美屘參賽前體重57公斤,賽後49.4公斤,體脂變化率26.36%,腰圍重現令人欣羨的23吋腰,體態纖細,身體也更健康。 整體成績計算下來,其餘參賽者也不遑多讓。經統計,此次參與者總步數達 1億2千萬餘步,換算約88470公里,若以繞地球一圈40076公里計,約可環繞地球兩圈。醫生不落人後 體脂率33%降至29%此次活動除了比賽步數,體脂下降率和肌肉增加率也是關注焦點,家庭醫學科主任張賢政表示,增加適當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搭配適當肌力訓練,能夠將下降的體脂重量轉化成肌肉,進而大幅地增加自身的免疫力及抵抗力。腎臟科主任陳俊達表示,自己抱持著不想輸的心態早晚健走,沒想到活動後體脂率從33%下降為29%,是意外的收穫。

健走的保健功效

健走的保健功效#健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學界對於健走運動大力推崇,並針對健走對於各項慢性病的影響做了許多臨床實驗,顯示健走對增進健康的效果極為廣泛。關於健走的保健功效,歸納起來有下列幾項:1)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2)促進大腦活化,預防健忘症與失智症。3)降低血糖值,預防糖尿病。4)降低乳癌罹患率。5)提升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世界上還有一些尚未開發的國家,國民的交通大部分靠走路,因而能夠保持身體健康。就像民國四、五十年代的台灣鄉下,大家都是靠著兩條腿上山下田,平時村裡的老人家走路都尚稱便捷,從未看到有人坐著輪椅,也沒有人在吃鈣片、維骨力;而且那時代的人也比較健康,很少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見在生活中常走路的重要性。除了預防或改善上述病症之外,健走還能讓腦部分泌大量的β腦內啡,可以令人產生愉悅的感覺,放鬆我們的心情,有助於消除生活所帶來的壓力,並減少得到憂鬱症的機會。醫學界樂意推薦健走運動還有一個最主要因素:健走產生運動傷害的可能性較低,而且對體能的消耗也比其他運動來得小。清代著名養生家曹庭棟很重視「動以養生」,他在《老老恒言》一書中載有散步專論,對走路的作用和要求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現代坊間書店裡擺滿了許多醫師、運動專家及健走人士的著作,詳述健走運動的健身原理,也有專家針對個人不同的需要,研創了不同的健走方式,以期充分發揮健走的功效,提供喜愛健走人士參考。總之,健走是一種簡單易行、效果卓越的運動,值得人人做為養生之道。安全性高的北歐式健走/一九九七年芬蘭發展出「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採用兩手拄著類似滑雪桿手杖的健走方式,藉著健走杖可以減輕下肢的負擔,適合關節痛的患者使用;老人家使用健走杖則可降低跌倒的危險,這項發明是基於健走運動安全方面的考量,而且可以鍛鍊全身的肌肉。

間歇式健走、喝牛奶 預防熱衰竭

間歇式健走、喝牛奶 預防熱衰竭#健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春季到秋季是身體適合活動的期間,同時也是能充分執行間歇式健走的季節。事實上,讓「間歇式健走+牛奶(乳蛋白+醣類)」健康法推廣至日本全國的契機,是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之後,因電力不足緊急推動的「熱衰竭應對措施」。「間歇式健走+牛奶」 提升排汗程度、防熱衰竭所謂熱衰竭,是氣溫升高時,人體因為排汗機制與體溫調節機能無法正常運作所引起的症狀。我們透過實證研究後發現,為促使這些機能維持正常,最重要的是增加體內的血液量,而「間歇式健走+牛奶」就是其中一帖良方。在這項研究當中,我們請受驗者進行略為辛苦的運動,也就是我們所推廣的間歇式健走。在運動頻率方面,是1星期4次以上,每次約15∼30分鐘。同時,請他們養成在運動後立即喝牛奶的習慣。經過實證之後發現,20世代持續1星期,而60世代以上者持續8星期之後,不只肝功能變好,體內的血液量也會增加200∼400毫升。隨著血液量的增加,皮膚中的血管變得容易擴張,因此身體也比較容易排汗。即使是60∼70世代的高齡者,在「間歇式健走+牛奶」的習慣持續8星期之後,不僅皮膚血管比過去加倍的容易擴張,排汗程度也較過去增加2成。甚至有學員覺得「明明是夏天卻不覺得悶熱」,其實這就是體溫調節機能變好的效果。不能喝牛奶的人 可用優格或起司等乳製品替代這些效果曾經被NHK「早安日本」、「老師沒教的事」、朝日電視台「Morning Bird」 等電視節目,以及全國各報章雜誌報導,相信有些人應該有印象。另外,不能喝牛奶的人若是要以「間歇式健走+牛奶」來預防熱衰竭,也可以用優格或起司等乳製品替代。請大家牢記一個重點,那就是運動後要補充乳蛋白+醣類。過去一般都是指導大家運動後要喝水或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但今後的新指導原則是「間歇式健走+牛奶」。這個方法很簡單,是任何人都能當下立刻開始執行的防暑措施之一。(本文摘自/改變走路的方式就可以年輕10歲-每天30分鐘,比慢跑快走更有效的間歇式健走/布克文化)

健走後喝牛奶 一次補足蛋白質、醣類

健走後喝牛奶 一次補足蛋白質、醣類#健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誕生於1997年的「熟年體育大學」,是專為中高年齡者開設的健康運動教室,至2018年為止已經走過21個年頭。在這段期間,我們開發出更有益健康的步行運動─間歇式健走。近幾年來,更有一項能讓我們自豪向大家推薦的研究心得,那就是—「在間歇式健走後的一小時內,喝下一杯牛奶,就能有效提升肌力,並預防熱衰竭!」間歇式健走運動之後 最需要修復肌肉受損從專業的角度來解釋,就是:「在略感辛苦的運動之後,補充牛奶中所含的『乳蛋白+醣類』等營養素,就可提升因運動而受傷的肌肉組織的修復作用,進而增加身體的肌肉量。」換言之,若想活化肌肉的機能,就必須在運動後一小時內喝下一杯牛奶。不同一般按照自己步調慢慢走的健走運動,間歇式健走可確實活動到大腿等下半身部位的大肌肉。在實踐間歇式健走時,肌肉會大量消耗儲存於人體中的能量來源─ATP三磷酸腺苷,使肌肉組織的活動更加活絡。運動結束後大約一小時期間,是肌肉修復受損組織的重要時段。在這段期間,人體內名為「葡萄糖載體」的組織會加強作用,幫助肌肉積極吸收蛋白質(胺基酸)與醣類(葡萄糖)。運動後基礎代謝率高 喝全脂牛奶也無妨換句話說,這是身體最需要蛋白質與醣類的時機,只要在這時均衡攝取含有這兩種營養成分的牛奶,就能對肌肉直接發揮作用。當我們透過研究發現這個機制時,便向松本市民們公開牛奶的這個效用。當時有位女性提出疑問說:「好不容易透過間歇式健走消耗熱量,這時候喝下含油脂的牛奶不會反而變胖嗎? 要喝低脂牛奶比較好吧?」我們的答案是,不用擔心!在運動後,除了肌肉本身需要牛奶的養分外,身體的基礎代謝率也提高,就算喝下一大杯牛奶,這些脂肪也不會囤積在體內。換言之,這時候喝進體內的牛奶會用來恢復運動時消耗的能量,因此喝全脂牛奶也沒關係。根據這個機制,我有預感傳統營養學的觀念會出現重大改變。原本營養學界總是直接標示出一天必需的營養攝取量,但未來可能會根據身體需要每一種營養素的時機,設定出以一小時為單位的營養攝取建議量。如此一來,運動醫學領域和飲食領域的共同合作就能更加深入,我也期待未來會出現更有趣且有益的研究。最愛喝牛奶!略為辛苦運動之後請喝1~4 杯牛奶在我們的研究當中,請受驗者每週4次,每次進行30分鐘略感辛苦的運動,並且要求他們在運動後攝取含有「乳蛋白+醣類」的牛奶等乳製品。如此一來,受驗者的排汗等體溫調節機能便獲得改善,對暑熱氣候的耐受性也變高。那麼,到底該喝多少牛奶才好呢?經常有人問說:「我家的孩子喜歡喝牛奶,不知道能不能讓他們多喝一些⋯⋯」接下來,我們就來告訴大家適當的飲用量。就目前研究結果來看,預防熱衰竭及運動後身體所需的「乳蛋白+醣類」的攝取量,20∼30世代且體重約60公斤的年輕人,大約需要20克的乳蛋白與35克的醣類;而高中以下的學生與40∼ 60世代中高年齡者的需求量,大約只要一半。這個分量換算成熱量來看,大約是一日攝取熱量的5∼10%,相當蛋白質攝取量的10 ∼ 30%左右,分量並不算太多。若將這些需求量換算成牛奶,成年人大約需要喝2∼4杯牛奶,而高中以下的學生與40∼60 世代的中高年齡者則需要喝1∼ 2杯。無論是希望多喝一點還是少喝一點,基本上只要在1∼4杯的範圍之內,都能依個人喜好進行調整。若是年紀更小的孩童,就可在白天玩耍之後喝牛奶當點心。如果能夠搭配麵包或餅乾,就可同時補充醣類。只要每天持續運動+喝牛奶的習慣,身體就會慢慢出現變化。因此,與其天氣真正變熱才急著開始喝牛奶,不如天氣轉熱的前幾個月就開始養成喝牛奶的習慣。(本文摘自/改變走路的方式就可以年輕10歲-每天30分鐘,比慢跑快走更有效的間歇式健走/布克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