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陳爺爺由於不明因素,導致背痛難耐,以為是背部拉傷的原因,但於診所吃藥復健都無法改善,遂至醫院就診。後續,神經外科醫師透過影像及理學檢查,發現陳爺爺腰椎第1節出現壓迫性骨折,與家屬討論治療方案後,決定執行「微創骨水泥手術」,術後隔日陳爺爺已能下床自行活動,恢復正常生活。
77歲陳爺爺由於不明因素,導致背痛難耐,以為是背部拉傷的原因,但於診所吃藥復健都無法改善,遂至醫院就診。後續,神經外科醫師透過影像及理學檢查,發現陳爺爺腰椎第1節出現壓迫性骨折,與家屬討論治療方案後,決定執行「微創骨水泥手術」,術後隔日陳爺爺已能下床自行活動,恢復正常生活。
巴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巴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
90歲邢奶奶患心臟病、三高、慢性貧血、耳朵重聽,去年跌倒造成右下肢疼痛酸麻,逐漸難以行走,前往2家醫學中心看診,醫師都考量她年事已高,請她復健,不要手術,但幾個月下來復健無效,只能坐輪椅,她和兒子商量後仍決心開刀,最後由衛福部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聯合多科醫師會診後,進行微創脊椎手術。
27歲從事視覺設計的「小紫」,因長時間低頭繪圖,去年開始感覺到肩頸痠痛,偶爾會出現手部麻痺,嚴重時連筆都拿不穩,經轉診至醫院安排核磁共振,赫然發現竟是脊髓空洞症,幸好未嚴重到必須手術治療,但醫師仍建議後續必須定期追蹤,同時務必要減少低頭時間,維持正常姿態,以免症狀持續惡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的施小姐於12年前出現戒指戴不下、鞋子穿不下情形,手部也經常感覺麻痛,一開始以為是孕後水腫不以為意,直到某次喝喜酒時偶遇醫師,才發現原來這些異常症狀都是肢端肥大引起,檢查後更在腦中發現一顆0.8公分左右的腺瘤!外型不正常肥大、聲音低沉、經常頭痛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台灣糖尿病協會創會理事長林宏達醫師表示,肢端肥大會出現包括手部、足部、臉部特徵增大等症狀,但因變化緩慢,病患警覺性低常疏於注意,平均延誤診斷時間約5-7年。台灣腦下垂體學會理事長張承能醫師表示,肢端肥大症最明顯的特徵,即外型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常見的症狀手腳變大、肥厚,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也有皮膚增厚、出油等症狀;甚至有人因肢端肥大導致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醫師具「看相」功力 外觀改變快諮詢醫師張承能醫師說明,曾有調查發現近4成患者沒有察覺自身改變,許多時候是腫瘤已大於1公分以上,對視神經產生壓迫,影響視力時才就醫。肢端肥大患者的外觀改變有某程度的相似性,因此醫師「看相」的功力很重要,一眼就能看出患者罹病與否,才能幫助患者及早獲得正確治療。林宏達醫師表示,肢端肥大症共病很多、症狀變化緩慢,若延遲治療平均壽命會比常人短10-15年,因此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一般民眾,若伴隨可疑外觀改變時,應盡速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或相關科別門診諮詢,才能早期揪出肢端肥大症予以即時適當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心頭部外傷的隱形殺手!一位18歲的陳同學因車禍意外導致頭部外傷,車禍當下精神正常、意識清楚,2小時候突然昏迷!不但昏迷指數下降到4分,並且瞳孔放大,急診醫師發現傷者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馬上會診神經外科醫師,為爭取搶救時間,將傷者直接從檢查室送至開刀房,立即進行開顱手術清除血塊。陳同學手術後恢復良好、意識清楚,並於幾天後康復出院,出院時幾乎沒有任何後遺症。延遲性顱內出血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後突然惡化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世祥醫師表示,頭部外傷最怕的就是「延遲性顱內出血」,頭部受傷以後,即使剛開始電腦斷層檢查無明顯顱內出血,患者本身也意識清楚,但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後狀況突然惡化,產生新的顱內出血,並且出血速度變快,就是所謂的「延遲性顱內出血」,若無即時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此名患者的延遲性出血擴張迅速,若無適時處理,甚至可能無法挽回性命。隱形殺手 腦部受傷後幾小時會突然出現李世祥主任表示,頭部外傷後的延遲性顱內出血,如同隱形殺手,在腦部受傷後的幾小時甚至幾天之內,會無聲無息的突然出現,因此急診室或神經外科醫師都會對腦部受傷的患者進行嚴密觀察,如有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時,就能立即處理,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出院後別讓患者獨處 頭痛、意識不清馬上就醫李世祥主任建議,頭部受傷患者應配合醫師指示留院觀察,即使出院後仍應非常小心注意,受傷後雖然沒有異狀,家人應適時觀察患者,幾天內盡量不要讓患者獨處,如出現任何異狀如:劇烈頭痛、意識不清、持續嘔吐、肢體無力甚至癲癇等狀況,一定要馬上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臉頰陣發性疼痛難受,忍9年才發現是三叉神經痛!一名62歲陳女士9年前右臉頰開始出現陣發性疼痛,原以為睡眠不足所導致,沒想到疼痛讓她無法洗臉、刷牙、說話、吃東西,幾乎每5至10分鐘就會出現痠、抽、痛、刺,像有很多針在刺,痛到不能摸,洗頭也不能摸到頭皮,每當疼痛發作時就會癱軟倒地,連續20天無法吃、不能睡,只能坐在客廳,足足瘦了5公斤,最後連講話都變得困難。好發族群以5、60歲以上長者居多經過上網查詢及到醫院檢查,陳女士得知罹患三叉神經痛後四處求醫治療,只要有人介紹哪裡有專門治療這種疾病的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陳金城副院長表示,三叉神經痛主要為小腦血管壓迫到三叉神經,好發族群以5、60歲以上長者居多,由於年紀大導致血管慢慢扭曲,進而影響神經所致。術後立即獲得改善 術後別提重物治療三叉神經痛,一般初步治療會先給予藥物,若可減緩疼痛只要持續服藥、定期追蹤即可,不過若是疼痛無法解除,或出現暈眩等不適應藥物副作用時,則建議做介入性的顯微血管減壓、經皮神經燒灼、氣球壓迫、加馬刀等等治療,若是施行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時,則以醫師評估身體狀況適合全身麻醉者為宜。其施行方式主要在顯微鏡輔助之下開顱,找到神經與血管的位置後,利用鐵氟龍墊片將神經與血管隔開,通常病人在手術後能立即獲得改善,術後只須注意暫時不能提重物,及維持良好生活作息。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昨日最低溫降到10度以下,一名70歲有高血壓病史的余姓老翁因為氣溫驟降,昨日起床上廁所時右側肢體突然無力起身、講不出話,家人發現後趕緊送醫。老翁到院時血壓飆高到220/130(mg/dl),醫師檢查後發現,老翁腦中有6公分左右的血塊,確診老翁是出血性腦中風,緊急安排進行手術。意識模糊或昏迷、言語不清、嘴歪眼斜童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吳肇鑫醫師指出,腦中風是指腦部血管有了局部性的阻塞或出血,使腦組織受到損傷,而產生包括肢體麻痺、半身不遂、感覺異常、意識模糊或昏迷、言語不清、嘴歪眼斜、流口水、暈眩、嘔吐、步態不穩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狀,若不及時有效醫治,病情會越趨嚴重,嚴重則可能致命。氣溫下滑 預期每日病人數增加10%~20%吳肇鑫主任表示,台灣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鋒面影響,氣溫將快速下滑,預期每日病人數會增加10~20%,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避免低溫中一大早出門,外出時最好戴口罩免冷空氣直接吸入引起呼吸道不適,要添加保暖衣物、帽子等,也不要常出入溫差過大的地方,以免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產生腦中風現象。更要依醫師指示,定時作追蹤治療、服用藥物。此外,請務必記得急性腦中風口訣「嘴歪大舌頭,手腳無力,紀錄時間叫救護」,一旦家人懷疑親屬出現腦中風症狀時,紀錄時間趕緊送醫,患者資訊完整提供,才能幫助患者得到最適切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