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

學術之光 第五屆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年會在奇美

學術之光 第五屆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年會在奇美#神經外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醫學學術界之光!2012年第五屆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年會學術大會在奇美醫院展開,主辦單位奇美醫學中心除負責規劃整體活動內容,讓會議順利進行外,也邀請美國、日本、韓國、大陸及台灣等神經外科界重量級教授特別出席演講,邀請40位外賓進行專題演講,此次發表論文共350多篇。全球華人在神經外科領域成就非凡,其中台灣神經外科杜永光教授甫當選世界神經外科聯盟理事長,締造了台灣學術界之光。為了讓全世界華人從事神經外科及相關領域專家有一學術交流的平台,2004年首屆世界華人神經外科醫學會在海南島博鰲舉行,計有世界各地華人神經外科醫師約500人參加。2006年第二屆學術大會由重慶市舉辦。2008年於廣東東莞舉辦第三屆大會。2010在四川省成都舉辦第四屆大會,參加人數已有2,000人。在第四屆大會中,當時的邱仲慶院長代表奇美醫學中心以超過一半以上絕大多數選票當選第五屆大會承辦單位,這是台灣第一次由奇美醫學中心承辦世界華人的神經外科學術大會。2012年奇美醫學中心於台南市舉辦此次大會國外有500位神經外科醫師及國內500位神經外科醫師參加。討論內容包括腦瘤、腦血管疾病、神經功能性手術、腦創傷、小兒神經外科、脊椎手術與基礎研究等。奇美醫學中心也將該院電腦刀(Cyberknife )的治療和腦創傷的跨團隊(神經外科、復健科、高壓氧科、中醫部及精神科等)治療經驗提會報告並與各國專家研究分享。(圖/奇美醫院提供)

電腦族的通病 肩頸神經痛

電腦族的通病 肩頸神經痛#神經外科

近年流行大型時尚背包,許多背包族或旅行者因長時間背負重物,肩頸肌肉神經過度使用拉扯伸張,長期未能放鬆肩頸肌肉群,致使造成肩頸神經肌膜疼痛,甚至引發頭痛、手臂酸麻疼痛等各式各樣神經痛症狀。也有眾多年輕及中年人,因長時間使用電腦及不當姿勢,再加上工作壓力過重,導致整個肩頸部延傳至整個手部痠麻疼痛等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劉金亮指出,受到肌膜疼痛所苦的患者,其局部肌肉通常會有一個特別敏感的痛點,對其按壓會引發觸壓部位異常疼痛感,也可能造成肢體遠端其它部位痠痛麻等異常感覺及局部肌肉收縮活動障礙,而有些對疼痛反應較為強烈的患者,此類疼痛感覺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程度。劉金亮表示,病因除來自肌肉扭傷、肌腱發炎外,長期身體背負過重物品或工作時同一姿勢持續過久,如打字員、長時間使用電腦或久坐辦公室的職員等,常會出現肩頸痠痛、頭痛頭暈、胸悶疲勞症狀。致使身體肩頸部肌肉及手部肌肉長期處在過度收縮使用下,極容易重覆發作肌膜痠痛的症狀。劉金亮說,常有年輕族群來醫院門診,表示長期肩膀、頸背痠痛及手麻等類似疼痛,用手按壓局部會感覺異常疼痛,這通常會有一個至數個痛點,而這些激痛點會因工作壓力過大、身體狀況不佳、或姿勢不正確更加不適,而引起更多劇烈疼痛,嚴重時影響睡眠造成精神倦怠感。對於治療方式,他說,通常以口服藥物治療,或按摩緊縮疼痛肌膜,或以溫熱敷加強肌肉放鬆等復健方式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佳時,就需要以局部注射消炎藥物!此即在患者肌肉痠痛處尋找激痛點局部注射,藉由局部阻斷術治療,以減少肌肉收縮傳導物質,讓激痛點得以放鬆、促進新陳代謝及增加血液循環,進而達到放鬆肌肉、減輕疼痛的目的。劉金亮提醒,在生活上,對造成肌膜疼痛的壓力、姿勢等因素的改善,可以避免疼痛復發。

脊髓損傷合併嚴重痙攣 治療新選擇

脊髓損傷合併嚴重痙攣 治療新選擇#神經外科

脊髓損傷病患經常合併嚴重痙攣(severe spasticity),使得殘留的肌肉力量無法發揮功能,即使經由復健也很難增進自主行動能力。加以痙攣時伴隨僵硬不適感與疼痛,導致復健成效不如預期,日以繼夜苦痛折磨更大大打擊病患信心,造成極大比例患者因而放棄努力。不過醫師指出,現在治療可以有新選擇。痙攣是一種不自主運動異常,由上運動神經元異常所造成,而會引起痙攣的疾病很多,有腦血管病變、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損傷…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安正說,約有12%脊髓損傷病患會出現嚴重痙攣,長時間發作將引起關節攣縮及肌肉疼痛,造成復健成果不佳,影響其自主行動能力,進而導致日常生活以及照顧上的困難,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形成沉重負擔。他指出,目前針對痙攣症狀可用的治療方法可分為:藥物治療、復健治療、神經阻斷及外科手術治療。前述治療一般療效不錯,不過效果會隨時間逐漸轉弱(除外科手術),相對肌力也會隨之恢復,因此需要在相當時間後,再度施與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引進植入式腦脊髓腔內Baclofen幫浦系統(貝可芬,Intrathecal Baclofen Pump System,簡稱ITB),則為此類病患帶來神經阻斷與外科手術之外,另一種治療選擇。劉安正表示,在臨床研究中,因為多發性硬化症或脊髓受傷伴有重度痙攣患者以ITB療法,約有97%可以減少痙攣程度。衛生署在2006年核准引進,不過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劉安正說,根據研究顯示,植入式腦脊髓腔內Baclofen(貝可芬)幫浦系統使用,對於脊髓傷害又伴有重度痙攣病患可達到八成以上滿意度,是一個有效治療選擇,也給予口服Baclofen(貝可芬)不耐症族群另一個希望,但是此一治療方式也有感染機率升高及腦脊髓液外漏疑慮,加上磁振造影類儀器可能造成幫浦系統暫停運作,置病患於產生戒斷症狀危險之中。因此劉安正表示,在該院引進此治療新方法同時,除了對於病患篩選特別謹慎,給予部份費用補助外,並會對於使用此療法相關危險性加強衛生教育,以期病患能完全瞭解並能採取適當防範措施,來減少可能產生的意外傷害。

探討脊髓損傷 避免肢體癱瘓的遺憾

探討脊髓損傷 避免肢體癱瘓的遺憾#神經外科

先天脊椎發育不全或意外都可能造成脊髓損傷,發生肢體癱瘓的遺憾,這類病人往往需要透過手術、復健治療,甚至長期的照護。根據統計,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超過一千名的脊椎損傷病患。產生脊椎損傷的原因以交通事故或自高處跌落等因素最多,脊髓損傷產生的肢體癱瘓及併發症不止對病患是一大打擊,對家庭及社會也是一大負擔。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哈鐵木爾今晚(九日)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探討脊髓損傷,並提醒民眾如何從輕微症狀發生時,便尋求神經科醫師治療。現場還有來自麻醉疼痛科、神經科、神經外科、復健科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 問健康。 脊髓損傷病友吳春滿及林秀如也將分享走出病痛尋找生命希望的歷程。 吳春滿是因為車禍意外導致脊髓嚴重損傷。勇敢面對傷痛的吳春滿經過幾次重大手術,在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與鼓舞,咬緊牙關按部就班接受復健後,逐漸可以下床行走。曾在鬼門關徘徊的吳春滿,不僅體悟人生無償,更是滿懷感恩。特別是在住院期間,受到醫護人員,以及慈濟志工的關懷與照顧,更讓她在出院時發願趕快養好身體,然後做志工付出,幫助更多人。 脊椎發育不全症好發於青少年,但近五十歲的林秀如卻突然發病,全身癱瘓、大小便失常。林秀如雖開過刀,到過許多醫院檢查治療,卻還是找不出病因,無法改善身體的狀況,甚至還被醫生宣判「她的病沒救了」,讓她傷心與失望,於是經同事,她到花蓮慈院找哈鐵木爾醫師求治,試著尋找最後一絲的希望。 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播出時間為每週一晚上九點半至十點。

巴金森病友會 從食衣住行改善生活品質

巴金森病友會 從食衣住行改善生活品質#神經外科

花蓮慈濟綜合醫院舉辦巴金森病友會,包括其他腦部退化引起的運動障礙疾病病友,透過經驗分享改善病友在食衣住行上所遇到的困擾。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性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詹姆士‧巴金森醫師 (Dr. James Parkinson) 對一種運動障礙疾病做了以下的描述:「不自主的顫抖併有肌力的減退,顫抖發生在非運動期;軀幹彎曲,站姿前傾;步態會由走路的樣子變成小跑步;但理性與智力並沒有受到影響」。這個發現,使後來的人不斷的研究並了解病因與治療的方法,因此後人就以其名來命名這種疾病。臨床上有顫抖、僵硬、運動遲緩與步履不穩等四種主要症狀之兩種以上。花蓮慈濟神經醫學科學中心設有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領得的醫護團隊照護的病友遍及台灣各地,並在去年成立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關懷罹患巴金森病等運動障礙疾病的病友,透過網站、期刊、病友會,方便病友及家屬及取新知、分享經驗,改善生活。活動由陳新源主任主持,院長室主任秘書梁忠詔、社會服務室主任潘國揚也到會場祝福病友。開場的藥劑師黄欣怡以理財的觀念介紹巴金森病的藥物與服用注意事項,把腦部的多巴胺比喻成金錢,腦部多巴胺減少引發巴金森病,服用左旋多巴胺補充多巴胺等藥控制病情,另外還要補充一些會使腦部多巴胺減少等能對抗「偷、盜取多巴胺的小偷、強盜」的藥,進而使病情控制在最好的狀況,因此,如何不讓這「錢」減少的理財觀,也是巴金森病人認真服藥對抗疾病的方法。黄欣怡也強調,每種藥物會有頭暈、嘔吐、排尿顏色不同等多種副作用,病人除需要有正確的用藥知識,避免自己受驚嚇之外,更應該在每次回診中將用藥的不適感反映給醫師知道,由醫師進一步調整用藥或藥量,改善生活品質。護理師李芝緯的護理照護及陳新源主任分享「彼得的家」互動影片,則在生活起居中建議巴金森病友應如何在坐臥行、洗澡中使有運動障礙的行動更方便。例如應穿寬鬆好解穿的衣褲,家中的軟沙發最好外加硬式坐墊、背墊,使病友坐的舒服且起身容易;加強室內照明度,觸控式開關、暢通無阻的走路動線都將使病友生活得更輕鬆。在上午、下午各一場的分組座談中,更由神經科醫師林聖皇、神經外科醫師周育誠與蔡昇宗、復健師陳家慶與連芳誼、藥劑師黄欣怡、營養師童麗霞、社工師黃靖玲等人參與,負責食衣住行等各種領域的諮詢服務,讓病友及家屬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以及與醫護團隊近距離的面對面諮詢,暢談生活中的苦與樂。中醫師林郁甯三十分鐘的課程更全程開放給病友發問,爲病友釐清中西醫合併治療的疑問。此次巴金森病友會在下午三點多結束,病友「玩」得很歡喜,神經醫學科學中心爲病友準備的專業課程、分享課程、甚至可口素食餐點等,都很受病友肯定,期待下一次病友會再相聚。另外在午休後,播放由知名舞蹈老師曾馨瑩在婚前爲巴金森病病友錄製的有氧伸展操,病友、家屬、醫護團隊一起做;從臉部、頸肩、腰、手到腳,病友做操後反映佳,並開心地帶著有氧伸展操光碟回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