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

刷牙用力、飯後馬上刷牙比較乾淨?都錯!牙醫親解4大「NG刷牙法」

刷牙用力、飯後馬上刷牙比較乾淨?都錯!牙醫親解4大「NG刷牙法」#牙醫

刷牙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你該不會一直都刷錯?牙醫師提醒,在日常生活中,牙齒琺瑯質每天都會損耗, 若是刷牙方式錯誤,就會造成琺瑯質流失,容易形成敏感性牙齒。但許多民眾以為,刷牙就要「馬上刷、用力刷、涼涼的」才是刷乾淨,真的是這樣嗎?以下解答民眾容易誤解的4大「NG刷牙法」。

牙齦腫痛以為火氣大?當心細菌入侵「長水瘤」她花4年才解決

牙齦腫痛以為火氣大?當心細菌入侵「長水瘤」她花4年才解決#牙醫

16歲A小姐,因左上臉頰疼痛,擔心是惡性腫瘤,經診所轉介至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牙髓病科主治醫師陳昭安門診就醫。檢查發現除了牙齦腫痛、牙齒敲擊會痛及側門齒牙髓壞死外,X光片上也有個2~3公分大小陰影。由於尺寸過大,疑似水瘤包圍左上顎側門齒,並且侵犯到上顎鼻竇,初步診斷「齒源性根尖囊腫」。長期處於慢性發作狀態,平時沒感覺,但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急性腫脹疼痛。

消除看牙恐懼 正視牙齒問題是關鍵

消除看牙恐懼 正視牙齒問題是關鍵#牙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民眾懼怕看牙醫,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求診,錯過治療牙病的最佳時機。生活家牙醫診所 李冠霆主治醫師表示,若是遇到患者恐懼程度過重,先講解治療過程,讓患者有心理準備,就能改善許多。漸進式治療減低患者恐懼心理李醫師分享患者懼怕看牙的狀況很常見,為了降低患者的懼怕程度,李醫師通常以漸進方式治療,一開始以非侵入式觀察,然後隨時觀察患者的狀況,只要患者一有需求便停下,再慢慢進入侵入式的治療,讓患者感覺自己也能掌控看牙的節奏,恐懼感便會大幅降低。醫院與診所的牙科患者差異大李醫師指出,醫院及診所遇到的患者狀況不太一樣,在醫院看診的患者通常牙齒健康狀況較差。為了幫助這類患者,特別會幫他們塗氟保護牙齒,並特別衛教如何照顧牙齒。診所患者單純並且年紀較輕,通常是一般牙科的問題,比如說齲齒、牙周病或嚴重到可能需要抽神經等。牙齒問題常見治療方式說到如何治療常見的牙齒問題,李醫師說明,齲齒的部分要看牙齒損害程度,較輕微的可以補牙。若是較為嚴重的疼痛,主要是因為神經受細菌感染發炎,造成密閉的牙髓腔內壓力增加。只要將神經腔上的齒質磨除,壓力釋放之後,疼痛的感覺便會改善許多。而根管治療之後的牙齒因為沒有神經感覺,咬到硬物容易會崩裂。因此一般會建議患者做牙套保護起來,避免裂痕深及牙根,最後只剩拔除一條路。若是牙周病,去除牙結石就是首要任務。牙齒清潔是牙齒健康的根本,患者需要徹底清潔才能完全杜絕牙齒疾病。牙齒照顧五大重點李醫師建議,牙齒清潔主要使用貝氏刷牙法,再接續有五點要注意,一是牙刷頭不能過大,否則口腔內過於狹窄之處會刷不乾淨;二是牙刷刷不到的牙縫要用牙線或牙間刷,牙線必須要清潔到左右兩顆牙齒的牙面才是正確方式;三是下排牙齒內側容易刷不乾淨,建議牙齒要倒立刷;四是刷牙不能太用力,基準為將牙刷放在手上刷看會不會刺痛,刷牙太用力會造成牙齦萎縮;五是刷牙要重視來回次數(至少每顆牙齒要刷十次)而非刷牙力道等等。注意牙齒健康是不分年齡!李醫師提到有一位四十一歲的女性患者,因為害怕看牙醫,真正來求診時已經蛀牙蛀了很多顆,甚至有多顆缺牙。而且因為長期缺牙,骨頭流失較多,若要重新補上缺口也要經歷較多手術處置。她來求診時,為了安撫患者害怕情緒,李醫師決定先洗牙,再說明口內狀況及補救措施。因為太久沒有洗牙,過程中牙齒非常痠而且抽痛,後來經過李醫師講解牙齒如何照顧,下定決心要重整牙齒,不僅回診積極,也非常花心力在牙齒健康上。李醫師呼籲,照顧牙齒健康才能用得長長久久,保護牙齒為健康之本!

小孩看牙醫大哭大鬧 能全身麻醉嗎?

小孩看牙醫大哭大鬧 能全身麻醉嗎?#牙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媽媽帶著一口爛牙且大哭大鬧的翔翔來就診,崩潰的哭喊聲與無奈的安撫聲在診區迴盪,這已是牙科門診的日常。牙醫表示,除了聽父母又氣又急地抱怨:「已經換了五家診所都被退貨!」也會根據孩子的年紀,給予口腔衛生維護的建議與方法。和小朋友說要「抓蟲蟲」 降低治療焦慮亞東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賴俊成表示,會在第一次診療時,向孩童介紹各種牙科器具的功能,降低他們對於治療的焦慮,並增加合作意願,由於無法直接和孩童解釋為什麼要用器械處理蛀牙,他都會和孩童說這是要「抓蟲蟲」。若孩童配合的話就給予正向回饋,例如口頭稱讚、送貼紙、拍手等;反之,對於哭鬧不休、亂動、尖叫等負向行為的孩童,會給予負面回饋,如不予理會或將父母隔離使孩童配合以利治療的進行,經過現場有效行為管理,引導孩童就醫,孩子的蛀牙情況才有機會被控制。賴俊成醫師指出,孩童乳牙的齲齒蛀蝕速度相當快速,通常三個月內就有可能從鄰接面的牙釉質齲齒延伸至靠近神經處,若不幸發展至此,就必須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根管治療及不銹鋼牙套的製作。全身麻醉需抽血心電圖檢測  對於孩童太辛苦翔翔的媽媽對孩子哭鬧束手無策,一到門診便要求讓翔翔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治療。但全身麻醉並非家長們所想的輕鬆,孩童需要經過抽血、心電圖、胸腔X光檢測,而麻醉過程需要插管,這些過程對於孩童來說是非常辛苦的。目前全身麻醉建議對象主要針對患有阻生齒、多生齒的患者,或需要全口治療的心臟病孩童及有其他嚴重身心障礙者。賴俊成醫師表示,有合作能力的孩童可以經過行為引導,順利進行治療,因此不建議採用全身麻醉,以翔翔為例,經過一段時間的療程後,也重新擁有一口完美的笑容,且更願意刷牙了。

智齒該不該拔?牙醫籲兩關鍵是重點

智齒該不該拔?牙醫籲兩關鍵是重點#牙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智齒也就是所謂的第三大臼齒,隨著人類演化過程,第三大臼齒可磨碎食物的功能,幾乎可以被第二大臼齒取代。至於為什麼會被稱為智齒呢?由於大部分發智齒的年齡大約是在16歲以後,這個時候我們的身心靈已達到一定的成熟階段,因此被也認為是智慧來了的象徵!不過沒長出來也不代表智慧未開,也有很多人是到了40-50歲才長智齒,甚至有些人是一輩子都沒有長智齒,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的現象!長智齒一定要拔嗎?艾康牙醫診所陳昭明醫師表示,基本上,牙醫師會先透過X光確認智齒的生長情況並評估需不需要拔除,通常有兩種情況需要拔除智齒:(1)阻生智齒智齒受其他牙齒或空間影響而未能正常萌發,而阻生智齒又有不同的生長方式,常見的包含垂直、水平、傾斜等,阻生智齒除了容易造成發炎、影響原有的齒列排序,也容易產生間隙使食物殘渣不易清除,不僅是智齒本身容易蛀牙,連帶鄰近牙齒也會有蛀牙的風險!(2)清潔受阻長正的牙齒,也有可能因為過於擁擠而不易清潔,導致周圍的牙齒容易蛀牙而有牙齦腫痛、口臭的問題發生。陳昭明醫師建議,應和醫師評估並充分討論後,若決定要拔除智齒,也別忘了特別注意手術後的清潔與傷口照護!(文章授權提供/艾康牙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