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

經常讚美他人 也助長自我正能量

經常讚美他人 也助長自我正能量#情緒管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法國的口號是「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愛。在法國的憲法中有寫明,對法國國民來說是一定得遵守的理念,且受到重視。語言的任務很重要。若經常使用「謝謝」或「好開心」等正面積極的話語,整個人會看起來很有精神;相反地,使用負面消極詞語的人,不論多麼氣派有地位,姿容不好看,一點魅力都沒有。看書、聽歌時記下喜歡的詞句 幫助獲得勇氣我經常會寫信給重要的朋友以及戀人,不論是嘴裡說出的話還是寫出來的詞語,語言所擁有的力量都很強大。我若是碰上喜歡的詞句,就會寫在筆記本上,並時不時地打開筆記本,獲取能量。裡頭也有我從以前就很喜歡的俗言俚語。你有喜歡的一句話、俗言俚語或是詩嗎?如果無法立刻想到,在看書、聽歌、看電影時,請務必要試著寫下牽動你心神的語言。被這些語言所散發的力量包圍時,心情會變得平穩,更能獲得勇氣。閱讀時念出口 心情變得更好語言的意義很重要,說出口的聲音也很重要。閱讀詩的時候,心情會變得非常好。不論是在巴黎還東京,我都一定會把喜歡的詩集放在手邊。日本的俳句很有趣。松尾芭蕉在法國很有人氣。在短短的語句中表現出人生瞬間的句子很棒。閱讀俳句,能更加理解日文。我很喜歡幽默以及玩文字遊戲。法國人全體都喜歡帶有一點諷刺性的玩笑。我曾在日本看過落語跟漫才,對我來說還是稍微機智一點的比較好。法國人自小就被教育要能說出自己的意見,是喜歡議論的民族,但法國人也很講究使用語言的方式。經常讚美人 也幫助自己成為正向能量的人若是戀人,彼此不會只稱呼對方的名字,而會使用「我的愛人」或「我的寶貝」,每天都會呢喃愛的話語。法國人經常讚美人,不只會讚美朋友,還會讚美職場同事以及咖啡廳男服務生的服裝。與戀愛有關的甜言蜜語以及關於日常生活的讚美語,聽著就不會讓人討厭。要是大家聽了,能開懷大笑就更好了!首先從你自己開始,不斷發能變成正向能量的語言吧。這麼一來,周遭也會改變,你會一直被幸福包圍。(本文摘自/任性與優雅/世潮出版)

暴怒也能緩解!快壓指間「合谷穴」

暴怒也能緩解!快壓指間「合谷穴」#情緒管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被同事的話激怒而大動肝火,或是因孩子的任性,不知不覺就大聲了起來,這種事,不管是誰都會發生。但是,任由這種情緒發作勃然大怒,可能會給工作帶來阻礙,或是讓人際關係產生無法挽回的裂痕。避免這種狀況發生,不妨試試能抑制激烈怒氣的穴道-合谷。按壓合谷穴 能緩解頭痛、牙痛等手背朝上,從拇指和食指的骨頭連接而兩指分開的部位開始,位於靠近食指側的穴道。請從骨頭的內側開始往上推般地按壓吧。按壓的時候,感覺有痠痛的刺激的話,這個位置就是正確的。對激烈的怒氣有效的穴道是「合谷」。合谷原本就是對頭痛、牙痛、胃痛、肩頸痠痛、喉嚨痛等緊急的疼痛有效的萬能穴道。再加上對壓力或內臟的不適也有效,在眾多的萬能穴道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穴道。分泌β腦內啡 鎮痛比馬非強6倍按壓合谷,就會分泌「β腦內啡」。β腦內啡具有鎮痛效果,而且強度比眾所周知的嗎啡更強六倍,不只是疼痛,就連激烈的怒氣也能抑止。突然怒火攻心的時候,首先請大大地吐一口氣,然後用力按壓合谷,在心中默唸「怒氣呀,停下來!」。像這樣想抑制瞬間爆發的怒火時,按壓位於手上的穴道就很方便。因為能在對方沒有發覺的情況下按壓穴道。直到怒氣平息前,不管按壓雙手的穴道幾次都沒關係。當然,也可以預防性的先按壓。覺得好像快要發火,為了讓自己冷靜下來,請先按壓穴道。這個時候,再加上「情緒小咒語」,會更有效果。合谷穴位於拇指與食指間 按壓時有痠麻感一般認為,在怒氣爆發的時候,血壓會上升,或是血液集中到頭部,能讓這種狀態恢復正常的,就是合谷。常常有人問道:「如果一直按壓降血壓的穴道,血壓會不會下降過多呢?」其實並不需要擔心這樣的問題。穴道按壓,和降血壓的藥是不同的,是為了讓腦「正常化」的手段,和血壓的高低沒有關係,只會幫助恢復到正常狀態。穴道是「沒有副作用的藥」。雖然合谷是如此萬能的穴道,但是很多人都會按錯合谷的位置。如果按壓的時候,沒有痠痛的刺激(因人而異,或許有人會感覺麻麻刺刺的),就要懷疑位置是否按錯了。合谷正如字面所示,是位於拇指和食指的「山谷間」。以這個山谷間為起點,從兩隻手指分開處的內側,沿著食指的骨頭旁邊找,就不會出錯。如果有摸到神經的感覺的話,那就是合谷。(本文摘自/按壓手穴道,釋放壞情緒/采實文化)

經常暴怒 「自我犧牲信念」過強作祟

經常暴怒 「自我犧牲信念」過強作祟#情緒管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招致怒氣產生的認知根源,是基於什麼樣的信念,加以分析很有用。比方說可能是因為有「妻子應該服從丈夫」這樣的信念,所以就出現了「無視丈夫,熱中玩手機是不可原諒的」這種自動化思考。自認為過度犧牲 累積壓力而爆發怒氣因為有著「我被背叛,被拋棄了」等愛情相關信念,在這種情況下,就激發「伴侶背叛了我」的不安,出現了讓對方意想不到的憤怒反應。此外,受到憤怒牽著鼻子走的人,進行心理諮商時會發現,很多時候,這些時不時會暴怒的人,在關於服從的信念中,都具有「自我犧牲信念」。舉例來說,因為有著「即使覺得自己很慘,也必需要讓對方開心。」「我所有人際關係的問題全都是我的責任。」此類自我犧牲的成見,這樣會累積壓力,因此很容易會在無意中爆發怒氣。因此,憤怒也可被視為「過度自我犧牲的訊號」。信念自幼形成、不易修正 可先試著客觀看待信念是在童年期,以父母親為主,在和其他周遭的人的關係中所形成的,再因著個人人生經驗而被強化,所以有別於表層的自動化思考,修正(立即地)本身是很困難的。即使想要改變,信念仍會反覆顯現,並影響自動化思考。然而,掌握自己擁有什麼樣的信念是很重要的。若能做到,即便是出現了會引發憤怒的自動化思考,也能想著:「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許是因為我有這樣的信念。」並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認知。就像這樣,一個人察覺到引發憤怒的「認知偏誤」,嘗試從客觀的角度審視,並加以修正,便是憤怒管理的第三階段。(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避免發怒有一套 可將事情「可視化」

避免發怒有一套 可將事情「可視化」#情緒管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憤怒」與不安和恐懼並列,同樣都是容易把我們耍得團團轉的感情。例如我自己平時算是個性沉穩,屬於不容易產生憤怒情緒的類型,但若是早上急著趕時間出門,或是傍晚結束工作很累,回家卻遇上麻煩事,就會忍不住生氣。憤怒易在超出個人處理能力時產生出現這種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憤怒是在超出個人處理能力的狀況下而容易產生的情緒。像電腦若同時開啟太多程式也會因記憶體不足而當機,容易產生憤怒的情況就類似這種。請大家回想自己忍不住發怒的情況,是否多在「時間、體力都缺乏餘裕」?若因為憤怒驅使而採取行動,反而會讓狀況更加惡化。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有一種在工作術中經常會提到的方法,即是要冷靜寫下目前非著手處理不可的事,使其「可視化」,並排列優先順序,依序處理,培養這樣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事(若只是在腦中想著要做這個,也要做那個,只會增加大腦負擔)。沐浴、伸展操 促進血液循環以紓壓另外,每隔一段時間讓大腦跟身體都稍事休息,或是藉由沐浴、伸展操促進血液循環以消除壓力,以避免在憤怒下做出不合理的行動,也非常重要。到目前止所說的都是預防憤怒的一般論。但若是怒火湧上心頭時,希望大家可以試試一種名為「憤怒管理」的方法。所謂憤怒管理一如其名,是一種「管理憤怒的技術」。近年來,為了預防職權騷擾,採用這種方式的企業也增加了。另外,前日本國家足球隊選手,現以藝人身份活躍的前園真聖因為使用「憤怒管理」法而蔚為話題,所以愈來愈廣為人所知。(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常常發怒?小心別落入「必然式思考」

常常發怒?小心別落入「必然式思考」#情緒管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些人會這麼認為:「與伴侶在一起時,卻一直低頭看手機,當然會讓人生氣,應該要更珍惜與伴侶相處的時間。」這麼說完全正確。不過希望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這樣的爭論中很可能存有「認知扭曲」。必然式的思考 容易引發憤怒情緒認知偏誤中特別容易產生憤怒情緒的是「必然式的思考」。接下來暫且不談對專注滑手機的伴侶發怒的例子,先複習一下一般範例。「後輩應該尊敬前輩」、「店員應該以客為尊」、「男人不能讓人看見自己軟弱的一面」、「絕對不能給別人添麻煩」。諸如此類執著於用「應該~」「絕對~」等詞表現的思考方式,即是「必然式的思考」。很多時候,這些句子在道德上來說全都是正確的,但若過於執著,就會不知變通,變得總是氣憤、焦躁或自責。更甚的是,還會因此而常與他人產生衝突,或是自己陷入憂鬱。在這時候,就要考慮到其中有認知偏誤,且有修正的必要。將「應該」修正為「比較好」 不被情緒綁架讓我們再回到對專注滑手機的伴侶感到憤怒的例子,並試想,是否可以將「應該要更珍惜與伴侶在一起的時間」此想法修正成「若能更珍惜與伴侶在一起的時間會比較好(不過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方具有利用手機與他人互動的權利,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不需要改變想法,只要試著使用較為和緩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感受,這樣就能緩和對伴侶的怒氣。不只是伴侶關係能夠適用,甚至擴及與任何重要他人,只要稍微調整思考的方式,讓自己不用被自己的情緒綁架。(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你沒真的生氣!憤怒只是「二次情緒」

你沒真的生氣!憤怒只是「二次情緒」#情緒管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的情緒千奇百怪,喜怒哀樂都有背後的原因。但是有沒有想過憤怒到底為何造成呢?有一說為「憤怒是二次情緒」,提出這個說法的是奧地利出身的精神科醫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出現不安、恐懼等一次情緒時 常為了掩藏而發怒阿德勒雖未直接與認知行為療法有關,但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是心理療法類別的創始人物,在認知行為療法中受到阿德勒心理學的影響很大。簡單來說,阿德勒醫師認為,當人們心中有著不安、恐懼、嫉妒、寂寞、無力感以及自我厭惡等難以接受的「一次情緒」時,為了掩藏這些情緒而發怒。舉例來說,當幼兒出現危險行為,為此捏了把冷汗(感覺到恐懼)的父母親就會氣得大罵:「這樣很危險!」就是一個簡單好懂的例子。接下來讓我們稍微來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再來,請想像和異性伴侶同處一間屋子時,她(他)熱中於滑手機的狀況,你心裡或許會覺得氣憤煩躁吧。消除憤怒前的情緒 避免被憤怒困住這時候,真正的情緒其實是「希望對方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的寂寞感,以及「用手機在和誰聊天?」的嫉妒感。有時候,坦率承認這些情緒並不太容易(尤其對男性來說更是如此)。若出現了這些難以承認的一次情緒,就會爆怒:「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不要一直滑手機!」這就是二次情緒的憤怒。情緒較為激烈的人,甚至有可能會出現抓起對方手機往地上摔的行動(但這是一種近乎權力騷擾或家暴的行為)。一次情緒的寂寞與嫉妒感覺愈強烈,憤怒也就愈強烈。像這樣,「比起憤怒的情緒,更要注意到之前所產生的情緒」,便是憤怒管理的大前提。注意不要被二次情緒憤怒所困住,要以消除一次情緒為目標。(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男友看這邊  3招避開經期情緒地雷

男友看這邊  3招避開經期情緒地雷#情緒管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次大姨媽來的前幾天我都異常煩躁,老公做什麼我都看不順眼,很想直接把他踢下床。除了脾氣不好之外,有時我也會感到心情莫名低落,看韓劇時特別容易流眼淚。我老公常說我平時很溫柔體貼,但一到生理期時簡直變成「肖查某」,而他這樣說只會讓我更不高興而已。我想請問保仁醫師,生理期前後全身都不舒服,老公又白目惹我生氣時該怎麼辦?保仁醫師診療室因為經濟不景氣、各種壓力接踵而至,門診中陸續接到失眠、心情低落的病患,然而一些婦女的問題其實與月經週期是有相關的,稱為「經前不悅症」,英文簡稱PMDD(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介紹經前不悅症之前,保仁醫師必須幫所有的男性說一句公道話,只有月經前7天到來約5天左右才算經前不悅症,其他就屬於個人修養與情緒管理的問題,因此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此。經前不悅症跟黃體素有關,若波動過大時會產生2個效應:1)  腫脹/不管是胸部腫、肚子腫、腳腫都算。此外,因為血管也會腫脹,所以也會有頭痛的情況。2) 情緒變化大/會有暴怒、憂鬱及心情低落等情況出現。其實將近90%以上的女性有過經前不舒服,但如何確定嚴重到需要治療?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若出現至少5項下列非核心經前症狀,其中包含一項核心症狀,而且症狀在過去一年內大部分的月經週期內出現,並且至少連續2個週期,建議可尋求醫師的協助。如何改善經前不悅症如果是以經痛為主要表現,止痛藥是第一首選,保仁醫師也會視情況開給病患調經藥來控制黃體素波動,或利尿劑來消水腫。特別提醒大家,生理期時前列腺素誘發子宮強烈收縮,或前列腺素讓血管放鬆,才會感覺到處都脹痛,而疼痛就像骨牌效應一樣,一旦被啟動就需要更強的藥效才有用。因此有經痛問題的人,千萬不要存有僥倖的心理,想說忍一下或晚點吃藥搞不好可以少吃一些,一旦痛經啟動,就需要服用更多顆的止痛藥才能見效。除了藥物之外,以下幾點也是必須注意的:1) 咖啡因容易引起易怒及失眠,要避免飲用過量。2) 每天攝取1200毫克的碳酸鈣片,連吃3個週期,48%女性可以改善。3) 經常運動,及減少攝取高油脂食物也有效果。經期第5天情緒會恢復正常最後,保仁醫師要傳授所有男性朋友一個重要秘訣,那就是女性生理變化可分為4個週期:月經期第1到7天、排卵期第7到14天、黃體期前期第14到21天、黃體期後期第21到28天。好好記住這些日期,才能讓生活更順心。例如你的另一半1號月經開始來,前3、4天先不要惹她,通常第5天會開始恢復正常。8號進入排卵期,是女性心情最好的時間,尤其是15號左右,你會發現她特別迷人,此時說什麼話或做什麼事都無傷大雅,要好好把握。22號開始就要小心一些,因為她已經準備步入經前症候群,可以試探一下,若發現臉色不悅,記得就要躲遠一些。(本文摘自/姊妹的五十道陰影/皇冠出版)

優雅老化的關鍵:保持健康最重要

優雅老化的關鍵:保持健康最重要#情緒管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擁抱老年,如何才能優雅?眾說紛紜。根據紐約時報醫藥記者溫特勞伯(Karen Weintraub)訪問多位醫生後的報導指出,優雅老化的秘訣包括定期運動、地中海型的飲食、少菸酒、適度睡眠、遠離情緒、控制血壓、注意維他命和礦物質的攝取、結交知己、保持學習、避免糖尿病。身體、心理都處於某種洽當的狀態暢銷作家,《天才種子》(Seed of Genius)的作者古普塔( Ankur Gupta)認為優雅老化的關鍵,在於持續工作、獨立居住、保住老本、不要相信孩子的照顧承諾、擴大交友圈、不要邋遢、不干涉孩子的生活、不要倚老賣老、傾聽他人所說,以及崇敬神,相信生命的永恆不滅。無疑的,保持健康是老年優雅的最大任務和挑戰。但健康指的並非身強體壯、無疾不衰,或日行千里、肩挑百斤。國際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某種恰當的狀態。」對老年人而言,健康指的是「當前處境中,最佳的運作能力和狀況。」經濟獨立、能自主行動也是條件之一換言之,年老力衰並非健康不良,只要具有存活所不可或缺的執行能力,包括體力活動、體能自主、日常工作、社會結合和經濟自足,都可說是一位健康的老人。健康的努力並非旨在防止老化,而是維持老年生活的自主性。如何調配飲食、定期運動、接近醫療,老年都應具有充分的知識和訊息。在經濟上,維持獨立、自主的行動,也是優雅老化的主要條件之一。老年可以降低物質的慾望,但仍需維持足夠的基本開銷。在「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下,不久的將來,老年人要純靠政府年金過活的夢想,越來越遠了。即使美夢成真,也不再那麼漂亮,退休後可以無憂無慮的過日子。因此,退休或老年的「儲蓄規劃」是必須面對的生活任務。找到生命新的意義也是老年生活的重點之一在高齡化社會中,延後退休或老年繼續工作,將是未來的趨勢。除了退休年金和儲蓄之外,老年人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工作也是收入的來源之一。在法文的原意中,工作(travail)本是一種折磨(torture)。古時貴族階級皆藐視工作,外出工作既不高尚也不光彩。在現代社會中,工作是身分地位的表徵,也是成就感的來源。因此,老年還能工作是件好事。如果,幸運的,老年不必為生計打拼,改變工作的意義,更是人生的幸福。在刻板印象中,老年生活總是跟休閒連結在一起。辛苦一輩子,退休後難得清閒。然而,這種觀念已經被有活力退休的概念所取代。對於成天無所事事的人而言,如何找到生命的新意義,讓生活有所憑靠,是現今老年人的一大挑戰。在新的老年生命概念中,生活並非僅是休閒,休閒是站在工作的對立面;沒有工作,就沒有休閒。無疾而終 擺脫悔恨、焦慮與恐懼在強調創造性和生產性的老年生活中,教育和學習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活動。對老年人而言,教育不是打發時間的閒散活動,而是繼續知識生產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年輕人的教育大部分是為了工作需要,很多老年的學習是完成未了的心願。法國教授韋拉(P. Vellas)1973年在土魯斯(Toulouse)創立「老人大學」的用意即在於此。最後,不應避諱的,老年必須面對死亡問題。「無疾而終」是年老的夢想,但多數人病死醫院。臨終時,撐眼所見常常不是家人親友,而是醫生護士,經常在生死關頭自我獨行。如何在死亡階段,擺脫悔恨、焦慮、恐懼和憤怒,讓生命仍然擁有發揮餘地,為自己爭取「得體的死亡權」,維持生命最後的尊嚴與自主,也是優雅老化的目標。(本文摘自/老,自在/大喜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