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燙傷

燒燙傷患者必看 正確擺位防攣縮、神經壓迫

燒燙傷患者必看 正確擺位防攣縮、神經壓迫#燒燙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八仙塵爆事件發生至今已逾1週,雖然事發後第一時間,以搶救傷者為主,床邊復健等介入受到限制,但若能藉由早期的正確擺位,不僅可避免關節攣縮變形、神經壓迫外,還可降低水腫,維持肢體功能性,促進日後復健發展。因此,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製作了「傷燙傷姿勢擺位原則」單張,希望能在最快的時間內,讓病人家屬與照護的護理人員了解正確擺位的姿勢,且以手繪方式直接呈現,讓人多了一絲溫暖,而步驟如下:心理問題不容小覷 部分患者仍處驚恐狀態事件發生後,大多民眾都把心力放在治療、復健上,但其實傷者的心理問題仍不容小覷,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永展表示,有些病人至今還未從爆炸當下的驚恐情緒脫離出來,一直處於當時的情境中。認知已回到現實的病人,則擔心往後的復健之路,如果此時可讓病人了解未來的治療過程,引用正面的例子,有助於強化病人的信心。除了精神的支持外,也得視病人的情況,適時開立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或是眠藥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約在半年至一年間消退經歷過如此重大事件的傷者,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陳永展醫師表示,部分傷者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在半年至一年間消退,但每位病人仍會有差異性,治療上需據病人的臨床症狀、對創傷事件的心理反應、心理上的復原程度等,評估給予抗憂鬱症等藥物,並配合心理治療。除了病人之外,同時也關注家屬的情緒需求,給予心理支持,並研擬家屬心理重建計畫。

燒燙傷後5處置 傷口癒合快、減少感染

燒燙傷後5處置 傷口癒合快、減少感染#燒燙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日前發生的八仙塵爆案,造成500人輕重傷的意外,然而一般人對於燒燙傷口處理的認識就只有「沖、脫、泡、蓋、送」,但對於五字口訣裡隱藏的細節,卻往往觀念模糊,當意外發生時,往往因為慌張而亂了陣腳,容易用錯方式,而對皮膚造成二次傷害。蘆薈、牙膏亂塗抹 恐影響傷口癒合能力另外,燒燙傷病患在急性救治期後到皮膚癒合之間,可能出現各種的皮膚併發症,包括細菌病毒感染,皮膚炎等,為使傷口能夠快速且良好的癒合,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醫師提醒,必須以正確方式處理、照顧傷口,勿信偏方,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優活》特別整理燒傷第一時間的處置,以及後續傷口照護的注意事項。1) 應以緩慢水流沖洗/ 燒燙傷的第一步就是沖水,以緩慢流動的水沖洗20~30分鐘,其目的在使燙傷的皮膚表面溫度下降,降低組織細胞傷害,此次事件發生當下,大家第一時間尋找水源,卻忽略火焰燒傷者,大多燙傷程度在2~3度,皮膚完整度極可能已經不足,而使用了強力水柱,卻意外掀掉燒傷者的皮膚,不僅容易造成感染,傷口不易癒合,更可能留下疤痕。2) 勿強行撕除衣物/有衣服覆蓋的部位燒傷,不要急著脫衣服,以免因為皮膚的蛋白質變性黏住衣服,而導致撕下皮膚,應先沖冷水至局部溫度下降,在緩慢將衣物去除。3) 傷口處理/在送醫的過程中,傷口應以乾淨的毛巾或被單覆蓋,保護傷口,若有水泡則不可刺破,以免增加感染風險,若受傷部位在手腳,將其抬高(略高於心臟位置)可改善腫脹、減輕疼痛。4) 勿信偏方/網路上許多治療燒燙傷口的偏方,例如牙膏,蘆薈,香灰,蛋清,左手香,椰子水或祖傳秘方等,都是未經醫學證實有用的治療,如果貿然使用,不僅徒增感染的風險,還可能因為影響傷口的濕潤度而減緩癒合能力。5) 傷口照護/多攝取蛋白質(如肉、蛋類、魚肉類)及維生素C(如柳橙、奇異果等)等食物,可幫助傷口癒合;應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如菸、酒、辣椒;如果傷口合併有紅、腫、熱、痛等感染現象,或再度出血、特別是已直接壓迫五分鐘後尚無法止血時,需立即就診。

把握復健黃金期 燒燙傷預防攣縮上身

把握復健黃金期 燒燙傷預防攣縮上身#燒燙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燒燙傷所留下的痕跡雖然難以抹滅,但若能即早開始進行復健,不僅可降低未來疤痕攣縮的程度以及痛苦外,還能使生活機能快速回到正常的狀態、減少併發症發生率,因此醫師建議患者,應把握復健的黃金期,一旦生命跡象穩後,就要開始進行復健。復健把握黃金期 3件事你非做不可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張益維醫師表示,肢體擺位、製作護木、床邊復健3件事,為減低患者疤痕攣縮程度、產生水腫及疤痕的增生等後遺症的重要事情,因為傷害程度超過2度以上,不論有無植皮,都可能會有疤痕,且大面積的燒燙傷,經常會造成疤痕攣縮,進而造成肢體功能發生障礙,失去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1)肢體擺位/皮膚傷口癒合時,疤痕會繼續攣縮,愈舒服的姿勢往往是愈容易產生攣縮的姿勢,所以,擺位的基本原則,就是將肢體位置和角度放在對抗疤痕攣縮的方向,並預防畸形的產生,這不僅在住院期間要注意,出院後仍需保持良好的擺位姿勢,直到疤痕成熟穩定為止。2)製作護木/將手腳關節固定在抗攣縮的姿勢,例如:足踝護木,將腳維持在正持姿勢,以免造成日後其他問題。3)床邊復健/復健運動可幫助受傷部位消腫,並維持良好的關節活動度,避免關節硬化,而影響癒後功能,如果等傷口癒合再做復健,所需花費的力氣與承受的痛苦將會高出2~3倍。即早接受復健有益無害 以免肢體功能受到影響最後,張益維醫師提醒民眾,雖然在進行復健時,傷口會感到非常疼痛,但為了避免承受更大的痛苦以及攣縮上身,每天至少要復健一次,每次半小時,如此一來,就能有效遏制疤痕的攣縮程度,以免影響到未來的肢體功能。

「營養」為燒燙傷恢復關鍵 快吃蛋白質、抗氧化食物

「營養」為燒燙傷恢復關鍵 快吃蛋白質、抗氧化食物#燒燙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日,八仙樂園發生了大規模的粉塵爆炸事件,使得坊間開始流傳起椰子水、蘆薈、香灰有助復原的傳聞,但其實這些都是未經醫學證實的偏方,反而建議輕傷患者盡量吃,每天6~8餐都可以,且不管是高蛋白食物、小點心都沒問題,唯一要特別注意的不要吃未全熟的牛排、生魚片或生菜沙拉。多吃蛋白質、抗氧化食物 有助於恢復傷口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蔡玲貞表示,燒燙傷復原的過程中,營養照護非常重要,對於較嚴重的傷者,須由醫院所設置的專業營養師為個人量身打造攝食計畫,並嚴格遵守;至於輕傷、有自我進食能力的患者,則建議遵從「4多、1不」營養照護原則:1)想吃就多吃/只要傷者吃得下,每天進食6〜8餐都是沒有問題,如果食慾不好,則建議可依傷者喜好、熱量高(如皮包肉的水餃、小籠包)、易入口(如奶昔、冰淇淋)來選擇。2)蛋白質優先/蛋白質是傷口癒合最重要的營養素,一定要攝取足夠。若以20歲男性為例,蛋白質約需要平時的1.2~1.5倍,各式肉類、魚類、蛋、奶類、海鮮都很適合。3)加強抗氧化/修補傷口需要許多抗氧化營養素,例如:柳橙、奇異果、芭樂、木瓜、紅蘿蔔、地瓜、牛肉、羊肉、菇類、堅果類等,也都有癒合需要的鋅、鐵、硒。4)善用小點心/若正餐沒胃口,可以各類小點心來進行補充。例如:布丁、毛豆、起士、花生醬、巧克力牛奶、牛肉豬肉乾、杏仁奶、豆奶、香蕉、葡萄乾等。5)這些不要吃/燒燙傷者免疫力弱,烹調時要100℃以上完全沸騰加熱,不要吃未沙全熟的牛排、生魚片或生菜拉,食物若於室溫下超過2小時,就需再加熱。一旦傷口癒合 蛋白質攝取量要恢復正常最後,營養師公會全聯會提醒傷者,在傷口癒合後,蛋白質攝取應回復為一般人的攝取量,避免體重過度增加,若有其它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有過敏體質者,則需要再諮詢營養師為妥。

嗆傷程度、慢性疾病 都會增加燒燙傷死亡率

嗆傷程度、慢性疾病 都會增加燒燙傷死亡率#燒燙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皮膚不僅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一條攻防線,一旦當它受到大面積的破壞後,就容易增加感染機會,且身體機能也會受到改變,所以,在發生八仙粉爆事件後,就曾有醫師表示,發生燒燙傷的當下就注定了結果。燒燙傷變化分3段 皆有致命性風險因此,為讓民眾更加了解燒燙傷,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王樹偉醫師將它的變化分為3階段,第一階段為急性期,也就是發生燒燙傷的當下,若燒傷面積大時,體液喪失快,如果此時沒有及時灌輸大量水分的話,就會發生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問題。第二階段可能因急性期大量補充水分,導致肺積水,亦或因燒傷後低血容量性休克,而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所以,不管是家屬還是醫護人員,都需隨時掌控病況。第三階段則進入慢性期,容易因燒傷面積大而引發感染威脅,主要是因為受傷後,人體抵抗力降低、細菌生長、擴散,而加重人體組織的損傷,導致細菌可以隨著體液的吸收,進入血液引起敗血症。最後,醫師提醒民眾,除了燒燙傷的嚴重程度會影響死亡率外,其實就連年紀、嗆傷程度、慢性疾病等都會增加死亡率。

燒燙傷患者營養需求大 為一般人的2倍

燒燙傷患者營養需求大 為一般人的2倍#燒燙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燒燙傷患者治療期間的營養攝取,需比一般患者多2倍,平均每天至少要吃足12碗飯的量,才能應付身體所需,因此,台北慈濟醫院採用十二指腸灌食方式,每天16小時給予約2500c.c的營養品,提供逾3000大卡的熱量,來幫助患者維持機能正常運作。營養補充量 與體表面積、年齡有關台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徐榮源醫師表示,燒傷患者每天都得吃足12碗飯的量,但就連一般人一天都難以進食這麼大的量,更何況是嚴重的燒傷患者,所以,在傷患進食不易且急需補充營養的狀況下,透過鼻至十二指腸灌食高熱量、高蛋白的營養品進行營養治療,當患者復原達九成,且可以自行進食就可以結束灌食。然而,患者所需的灌食的營養補充量,與燒傷的體表面積及年齡有關,以年輕人來說,燒傷面積1%需提供40大卡的熱量,體重1公斤則需25大卡的熱量,若以一位20歲,體重60公斤,燒傷面積達50%的患者來計算,則所需的熱量為3500大卡。

燒燙傷患者福音 健保放寬植皮給付條件

燒燙傷患者福音 健保放寬植皮給付條件#燒燙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因應本次八仙塵爆事件,考量大量傷患日後的醫療照護,健保署評估過後決議,放寬「微植皮擴皮墊」及「皮膚縫合釘」的給付規定,並納入新特材「必膚膜」,為傷者提供更完備的醫療。縮短復健期、手術時間醫材 放寬給付條件「微植皮擴皮墊」讓病患能結合運用自身的皮膚來進行植皮,且其擴張比例高,能夠將少量的皮膚達到最大面積的利用,使病人摘取自身較少的皮膚,能夠達到最大的植皮效果,不僅可以縮短病人的復健期,並且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耗用,原來此項目只給付給燒燙傷面積達60%的患者,經修改給付規定後,可給付燒燙傷面積30%以上之病人。另外在手術中用來固定皮膚的「皮膚縫合釘」,能縮短手術及麻醉時間,降低病人於手術中感染的風險,一般臨床的皮膚移植依其面積會用到3支至10支的縫合釘,然而燒燙傷患者因創傷面積大,而需要使用更多,故修改給付規定,由原來依實際植皮面積大小,各不超過3支、6支、10支,改為各不超過6支、12支、20支為原則,讓燒燙傷患者能有更充足的數量可使用。必膚膜納入健保 9大類敷料可選擇開放給付生物合成敷料「必膚膜」,用於大面積燒傷患者或深部傷口、等待真皮層增生植皮的患者,納入給付後,未來也能提供給燒燙傷病患進行植皮前的選擇。針對人工敷料,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的共計有9大類,包括:生物合成纖維類、親水性及親水性凝膠類、含銀抗菌類、泡棉及含銀泡棉類、親水性纖維類、藻酸鹽類及矽膠類等,共計281個品項,健保署未來也會持續加強對燒燙傷患者之照護,提供最及時的醫療照護。

大面積燒燙傷後 醫:感染問題才是挑戰

大面積燒燙傷後 醫:感染問題才是挑戰#燒燙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期因八仙樂園大規模粉塵爆炸事件,出現了大量的燒燙傷病患,對於醫護人員和現有的醫療體系負荷是極大的挑戰。衛福部南投醫院感染科廖嘉宏醫師表示,皮膚被大面積的燒燙傷,最重要的挑戰就是感染問題。皮膚是最重要免疫器官   保護病菌侵入廖嘉宏醫師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覆蓋外表全身,負擔有調解體溫、身體水分、協調肢體運動等重要功能,甚至廣義的來說,皮膚是身體最大也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以保護外來病菌侵入。因此燒燙傷患者初步的處理後,接下來後續的治療上,最重要的挑戰就是感染。大面積的燒燙傷,在醫療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提供的預防感染措施,包含 :嚴格的進出人員管控、 工作人員必要的手套與隔離衣等保護、必要的清創手術、使用含抗菌成分的燙傷藥膏、使用必要的針劑抗生素等方式預防感染等。廖醫師也說,不但是傷口感染,當初燒燙傷過程中的嗆入或吸入性肺炎等其他也會造成的感染,都是造成患者接下來面臨的重大關卡。然而,燒燙傷患者走過重重的關卡,接著面對的是後續的恢復,復健,和自我認同和接納。不但需要醫療協助,也需要社會大眾的接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