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心臟跳得很慢,有關係嗎?心跳過慢可分成正常生理現象,或者是疾病導致兩種。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維中指出,一般人若每分鐘心跳小於60下,就符合心跳過慢的定義,但若是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心跳也可能會低於每分鐘60、50下。《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心跳過慢的風險以及心律調節器的好處分析。
發現心臟跳得很慢,有關係嗎?心跳過慢可分成正常生理現象,或者是疾病導致兩種。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維中指出,一般人若每分鐘心跳小於60下,就符合心跳過慢的定義,但若是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心跳也可能會低於每分鐘60、50下。《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心跳過慢的風險以及心律調節器的好處分析。
半夜一起床尿尿就暈倒,竟是心臟罷工!一位60多歲高階主管,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病史,平時有規律運動習慣。最近在半夜起床上廁所時發生短暫昏厥,醒來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趕緊到榮新診所健診中心詳細檢查後,赫然發現竟是「心跳暫停最長8秒鐘」,確診為最嚴重的完全房室傳導阻滯,立即為其安排手術置放人工心臟節律器後,才逃離生命危險。
67歲黃先生退休後都會郊區爬山,但最近這半年內自覺時不時有一些心悸及胸悶的現象,且連爬樓梯都感覺較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表現,於是拖了一段時間才來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心臟功能約莫只剩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
大多數的人都曾經在某些時刻感受到心率加速,無論是壓力造成緊張或是運動強度提升,甚至是多喝了1杯咖啡都有可能造成心率的提升,這是由於身體需要大量循環血液及運送氧氣,進而造成心臟的活動量提升。但是,有某部分的人在進行劇烈運動之前,它們的心率都能維持在一個固定的低點⋯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因自曝血氧濃度曾掉到85%,引發熱議。COVID-19疫情流行以來,國外頻繁出現因「隱形缺氧」而當街倒地死亡的影像,令人怵目驚心,連帶引發搶購熱潮的血氧機,許多人家中都準備了至少一台。但你了解為什麼需要血氧機?《優活健康網》替你整理了血氧機使用時機、操作方式,教你看懂血氧濃度不足怎麼判斷,確認血氧不足後又該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2歲、家住雲林的黃小弟,出生即為心律不整所苦,滿月後,更是因頻繁發作而進出醫院,去年11月,當時才1歲、體重10公斤的黃小弟,在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進行全台年紀最小「3D定位無輻射心律不整治療」,術後至今都沒有復發,解決心律不整問題。彰基表示,黃小弟在新生兒室時,發現心跳過快至200下,2018年9月第一次到兒童心臟科醫師吳焜烺的門診就醫,測得心跳每分鐘272下,確診為心律不整,並開始服藥、定期回診。家中放專業級聽診器 隨時判斷是否發作心律不整發作症狀是每分鐘心跳超過180下,從外觀上看起來僅有躁動、唇色發白,加上黃小弟年幼無法表達只會哭鬧,讓父母在學習照護上耗費不少心力,從初時無法判斷發作,到購買簡單的聽診器,對著表學聽心跳,到後來買專業級聽診器放家中,憑聽心跳判斷是否發作,黃母說:「後來不用對表,也感覺得到心跳已經超過200!」黃小弟父母平日忙於工作,黃小弟由爺爺奶奶照顧,只要發現狀況不對就會通知他們回來,一般車速從自家到彰基大約60分鐘,因緊急狀況送醫,往往40分鐘就抵達。2019年9月起,黃小弟兩個月內至少發作六次,一次比一次嚴重,一路從雲林送到彰基急診打針,加強劑量、加藥及換藥都沒效,只能進加護病房打二線藥,他的父母不忍孩子飽受折騰,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讓黃小弟接受「3D定位無輻射心律不整消融術」。3D定位無輻射治療 避免暴露輻射危害吳焜烺醫師指出,一般心律不整手術通常會以X光機透視導管與心臟位置,確認心臟訊號之後,以X光機判斷不正常導線位置,開始進行燒灼,整個過程大約90~120分鐘,兒童需要更久,可能使兒童暴露在輻射中超過半小時,導致輻射超量恐造成後遺症,3D無輻射立體定位系統在手術過程無輻射暴露,而且3D定位更精準、心臟訊號由電腦判讀更準確。黃小弟手術花了2小時,隔日出院返家,至今沒有復發。依據2000~2014年台灣國民健康保險數據庫統計,1歲幼兒心律不整發生率為千分之0.25。吳焜烺醫師提醒,幼兒心律不整最初症狀不明顯,若持續數小時至數天,會導致心臟衰竭和休克而猝死;因此發現幼兒有異狀,測量心跳速度大於180下,有很高的機率是心律不整,要盡快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4歲的劉老先生患有高血壓,今年5月因頭暈及心博過慢接受24小時心電圖檢查,發現病人心跳休止長達3.8秒,因此診斷為病竇症候群。經評估後將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置放在病人體內,不僅成功的挽救劉老先生寶貴生命,也是南台灣率先成功為病人置放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的案例。新型節律器僅2公克重的膠囊大小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傳統的心臟節律器,由節律器、電極及導線3部份所組成,醫師必須在胸口切約5公分的傷口,將導線穿過大靜脈,電極置於右心房與右心室,再與節律器連接後,將節律器和導線埋入胸前皮下再縫合傷口,需2週才可拆線。新型的節律器將傳統節律器的3部份整合,體積小於傳統節律器的1/10,體積約0.8CC、2公克重的膠囊大小。置放方式是從股靜脈用特製之導管植入右心室。在置放完成後,病人從外觀完全看不出來,也不需要限制活動,隔天就可出院且可自由活動。且根據研究顯示,併發症發生率約只有傳統節律器的一半。放置心臟調節器的患者日常生活不受限制施志遠醫師表示,不論置放傳統或新型心臟節律器的病人,日常生活大多不受限制,操作一般微波爐、收音機、吹風機、手機等電器時應距離節律器15公分以上。平時也應遠離高伏特電壓的變電箱、強磁場、大型電機馬達部位和強輻射能的地方。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心跳停止後,搶救生命的時間分秒必爭,且就算救活了,也需要盡快給予相應的醫療照護,避免身體器官如腦、血管等因缺氧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但是最近有研究指出,發生心臟停止並救活後,女性相較於男性較少獲得的所需的醫療照護。女性急救機會較低 死亡率較高研究分析的心臟停止案例,一部分發生於美國1000家醫院中,另一部分為被轉院至急診醫院的140萬名患者。研究團隊蒐集了長達10年的資料,並依據患者年齡、健康狀況、醫院特色及其過往處理心臟事件的程序做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0年後男女的院內死亡率皆下降,但是女性仍比男性高;女性死亡率為64%,男性為61%。此外,研究還發現,女性因心臟的電傳導系統失常而發生心臟停止後,獲得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血管擴張術以及能夠改善缺氧後腦損傷的低溫治療的可能性,分別較男性低了25%、29%及19%。案例中的女性通常比男性年長同時,研究指出,在這些心臟停止的案例中女性通常較男性年長,且較少在過去被診斷有罹患冠心病。女性較容易被診斷有其他健康問題,如:鬱血性心臟衰竭、高血壓、肥胖等,並且較多是因為肺動脈栓塞導致心臟停止,而非血管阻塞所致。 研究團隊說明,目前仍無法確定性別差異背後的原因,但是當生命正與時間賽跑之際,女性顯然較少獲得立即的照顧。此外,主要研究作者-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心臟學學系的Luke Kim教授說明:心臟停止與其他疾病差異在於,心臟停止是緊急醫療事件中少數仰賴公眾如何反應的事件,因此應重視心臟病急救在社區的教育(包含心肺復甦術(CPR)或利用除顫器(defibrillator)給予電擊),而非只針對醫護人員或照顧者。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