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恐懼、焦慮或妄想?心理治療師教你辨認心中莫名不安是哪一種

是恐懼、焦慮或妄想?心理治療師教你辨認心中莫名不安是哪一種

2022/6/19
是否曾被說過膽小,或是自覺容易緊張兮兮,雖然這些表現都是來於心理壓力,但美國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David Richo)在《當恐懼遇見愛》書中卻告訴讀者,恐懼與焦慮,兩者很不一樣。適當的恐懼其實有助於人類學習,適應外在環境,但演變成神經質的恐懼、焦慮,甚至是恐懼症,放任無力感壓垮自己,嚴重會影響身體健康。以下為原書摘文:

當下的恐懼:在真實與虛假的恐懼之間

馬克白(Macbeth)說:「當下的恐懼沒有我們幻想中的可怕。」恐懼是主觀的,通常是你的主觀意識所相信的,而你恐懼的對象實際上不一定真的可怕。恐懼是身體/心理面對真正或想像中的危險而出現的反應。

既然恐懼是主觀的,有時就必然是合理的,比如說,當這個恐懼符合現實狀況的時候,我害怕的某件事,的確值得害怕。你養的狗每次看到光頭義大利佬就會上前咬人,所以當你帶著狗來我家,我會害怕是正常的,因為牠過去有這個記錄。

我的恐懼還算有個道理,因為我沒辦法保護自己不被狗咬。但是,如果你帶著吉娃娃來我家,我害怕狗是結核病菌的帶原者,這種害怕就不適當,是出於錯誤認知的神經質恐懼,因為既沒有證據、也沒有過去的記錄來支持這項認知。適當與不適當,可以靠過去的記錄來分辨。

焦慮(anxiety)是對於想像中的不明危險的主觀反應,恐懼則是人對某件事清楚地相信它具有威脅性的反應。預知(premonition)是焦慮的形式之一,表示不祥的預感,有某件不好的事即將發生的感覺。這個字來自拉丁文monitum,原意是提出警告,來自心靈的警告。妄想(paranoia)則是一種錯覺,認為你被迫害,或每件事的發生都衝著你來,包括浮誇妄念(grandiosity),對自己存有過高而不實的評價。

恐懼症(phobia)是反覆出現、不具理性的恐懼感,它會形成一組複雜的儀式來想辦法避開令你害怕的事物。這種反應是後天習得的,也許跟早年發生的某個事件有關。利用一些行為療法可以改善,比如正向增強、減敏法(desensitization)等。減敏法是採取漸進的步驟,讓你面對威脅,與恐懼共處。例如你很怕蛇,所以第一步是先做到聽別人講蛇這個字的時候不會感到不舒服,然後看蛇的圖片,接著看蛇的影片,最後到動物園,站在離蛇十呎之外的地方看著牠……等等。用這種漸進法,你便能擺脫恐懼症。

延伸閱讀:
你是「成人理性」或「孩子氣」?專家:坦然接受無常反而讓你更強

適當恐懼有幫助,神經質恐懼令人無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危險時,適當的恐懼會技巧地處理這個危險,或讓我努力學習處理的技巧。所以不管我採取閃避或正面迎戰的態度,全視當時能夠處理的技巧而定。若是神經質的恐懼,我既無法有效迎戰,也無法有效閃避。不管我怎麼做,恐懼還是在,我逃不掉,也打不贏,日子更過不下去。神經質的恐懼,在於我們害怕無力處理自己的感覺或軟弱的一面。

簡言之,神經質的恐懼並非害怕事情本身,而是害怕事情發生時的無力感。我們認為自己沒有抵抗能力,也缺乏資源。在寫這句話時,我的筆停下了,我也要求你停下來:這些話語承載著痛苦,也讓你覺得非常熟悉吧!

有項老鼠實驗,是在我們還沒認知到動物實驗很殘忍之前做的。把兩組老鼠分別關在大小不同的籠子裡。一組的籠子空間很小,老鼠在裡面沒法行動;另一組的老鼠可以在大籠子的兩端跑來跑去。實驗者用一樣的方式來嚇唬兩組老鼠,結果小籠子裡的老鼠得了心臟病,另一組老鼠心臟沒問題。結論就是,會傷身的不是壓力,而是無力感,那種沒有選擇、沒有逃脫機會的現實或感覺。

(本文摘自/當恐懼遇見愛:在關係中療癒害怕與不安,找回無懼的愛/啟示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