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後發燒不退,竟是心臟「這部位」遭感染!醫揭8大高風險群
2022/12/1(2022/12/1 17:40更新)
本篇文章目錄
心臟內膜細菌感染症狀
北市聯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宇表示,細菌性心內膜炎是指心臟內膜遭受到細菌感染,產生贅生物,會造成持續性的菌血症。細菌性心內膜炎病患可能有長時間的發燒症狀,嚴重可能造成:
- 身體器官栓塞
- 瓣膜受損
- 心臟衰竭
- 死亡
他解釋,心臟超音波在該病患的心臟瓣膜內,檢查到二尖瓣膜上有可見細菌贅生物,血液培養亦有菌血症,並考量其近期手術病史,判斷是因病患3個多月前拔牙,所造成的心內膜炎。
延伸閱讀:
疫情期間「細菌抗藥性」增9成!專家示警:30年後台灣無藥可醫
心內膜炎8大高風險族群
陳冠宇說,心內膜炎常見於心臟、牙科手術後,以及瓣膜相關疾病者,須特別留意心臟內部細菌感染。心內膜炎其「8大高風險族群」為:
- 接受心臟手術或瓣膜手術後
- 曾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
- 嚴重瓣膜疾病患者
- 免疫系統疾病患者
- 長時間接受靜脈治療者
- 濫用注射藥品者
- 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病患
- 牙科治療後
延伸閱讀:
牙周病不只火氣大,還會讓失智惡化!醫揭關鍵:恐造成全身性問題
心內膜炎有2種
陳冠宇說明,心內膜炎依照病因,主要可分為2種:感染性與非感染性。
- 非感染性:例如,紅斑性狼瘡病患的利薩二氏心內膜炎,主要症狀為長期斷斷續續的發燒,皮膚或黏膜出現出血點、疲倦、體重減輕等等。
- 感染性:也就是指細菌性心內膜炎,治療方式主要是依細菌培養結果,住院使用靜脈抗生素,療程通常需要4到6週,某些情況則需要外科手術治療,例如心內膜炎造成嚴重瓣膜問題、引起心臟衰竭、贅生物過大、藥物無法控制等。
他提醒民眾,平時需要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如果本身屬於心內膜炎高風險的病患,且進行牙科治療手術時,需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預防心內膜炎,術後也須注意是否有長時間起伏的發燒症狀,及早就醫。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