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肥胖等長高就沒事?錯!醫揭8成「成年後仍肥胖」死亡率更高
台中榮總兒童肝膽腸腸科主治醫師林捷忠指出:「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影響自信心以及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體重應該有所警覺,必須透過檢查了解狀況並且妥善治療。」
延伸閱讀:
「跳繩VS跑步」哪個最減肥有效?帶你看「5關鍵」速燃脂、練臀選它
全台3成青少年體重拉警報
據統計,全球超過19億人超重,其中包括3.4億的兒童和青少年。而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指出,台灣國中生的過重和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換算下來幾乎每3位青少年,就有1人體重超標。
青少年肥胖盛行率如此高,卻很少看到家長帶孩子來求診,林捷忠表示,這是因為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抽高,但事實上,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會繼續肥胖,有研究指出,這類患者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死亡風險。
延伸閱讀:
快速燃脂、改善帕金森氏症⋯醫揭「北歐式健走」6大優點:比一般健走更好
「3認知差異」減重好難
林捷忠說明,一項台灣肥胖青少年、其家長及醫護人員之間,對肥胖症的認知調查顯示,三方在減重過程中最常遇到「2不1無法」的狀況,包括:動機不同調、觀念不正確、青少年無法有效執行減重建議。
該調查指出,肥胖青少年減重動機的前3名分別是:想要更健康、更有自信、更好更有活力。而家長卻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對自己體重不滿意、以及想要體型更健美。相比之下,醫護人員則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更受歡迎是青少年減重的主要動機。當三方對於減重動機不同調時,就會輕忽這件事情的必要性。
而獲取減重觀念的管道不正確,也是導致減重失敗的原因。調查顯示,肥胖青少年及其家長獲取減重資訊管道的前3名為:搜尋引擎、社群媒體、家人朋友,醫師則名列第4,但林捷忠提醒,網路上常有錯誤資訊,恐讓成長中的孩子減重不成反傷身。
此外,肥胖青少年在調查中表示,無法順利執行減重計畫的最大障礙,前3名包括:無法克服食慾、喜愛不健康飲食以及不喜歡運動。許多家長常以為認真執行少吃多動,就能有效解決肥胖問題,但林捷忠表示並不盡然,「有些孩子可能越動越胖,因為運動就會餓,餓了就會吃。」且學業壓力也讓青少年很難有充分的運動時間。
青少年自我檢測肥胖
美國兒科醫學會(AAP)在2023年肥胖治療指引中指出 ,6歲以上的兒童若有明顯肥胖,需接受生活習慣管理,並首次提及12歲以上的青少年,可透過藥物輔助治療。對此林捷忠指出,在台灣取得青少年適應症的體重管理藥物,主要有口服排油藥及GLP-1腸泌素針劑,前者的機轉是減少食物中脂肪經由腸道消化吸收,後者則為降低食慾並減少脂肪量來降低體重。
林捷忠呼籲,醫護及家長應有主動與孩子開啟對話,建議可以「從學校的健檢報告來客觀檢視,是否有過重或明顯肥胖,並積極處理。」當孩子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為肥胖,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