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居家隔離最新》篩檢次數縮短!1周內「啟動全台照護」

居家隔離最新》篩檢次數縮短!1周內「啟動全台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本土確診病例連續第5天破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4月20日起,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對象之採檢措施,最新調整如下:居家隔離檢疫最新政策調整1. 居家隔離對象採檢措施原規定隔離期間第5~7天、隔離期滿當日(第10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第2、4天實施之4次快篩。最新調整: 經疫調匡列為接觸者時,安排1次快篩或PCR,如為快篩陽性則以PCR確認。 原於最新調整為隔離期滿當日執行1次快篩。 另提供其備用快篩試劑1支,於出現症狀時使用。2. 居家檢疫對象採檢措施原規定於檢疫期間第3、5天、檢疫期滿當日(第10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第2天、4天實施之5次快篩。最新調整: 檢疫期滿當日執行1次快篩。 另提供其備用快篩試劑1支,於出現症狀時使用。指揮中心表示,由於家用快篩試劑之適用對象,有2歲以上的使用年齡限制,未滿2歲之居家隔離/檢疫者,其採檢措施以PCR檢測;如有無法自行操作快篩之民眾,可由地方政府安排人員,協助進行快篩檢測。延伸閱讀最新檢疫規定》「這天後」入境者快篩日期大改!一次看1周內啟動全台居家照護「全台各縣市應於1周內,啟動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措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國內社區疫情持續擴大,每日新增的居家隔離對象持續大幅增加,為維持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對象的管理品質,兼顧風險管控,經諮詢專家後,決定調整居家隔離、檢疫對象的採檢措施。延伸閱讀確診足跡重疊需要快篩嗎?收到「細胞簡訊」先做4件事

清冠一號懶人包》治輕症「開放公費申請」2管道可領

清冠一號懶人包》治輕症「開放公費申請」2管道可領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為了強化新冠肺炎輕重症患者的分流治療,確保醫療量能充足,病患可獲即時醫療照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4月18日起,衛生福利部提供公費「台灣清冠一號」給新冠肺炎確診之居家照護者使用,主要用於輕症、無症狀個案的治療。什麼是清冠一號?「台灣清冠一號(NRICM101)」是2020年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開發,可緩解輕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中草藥複方,該藥方能阻抗體內ACE2膜蛋白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的棘蛋白結合,阻斷病毒感染、抑制病毒3CL蛋白酶活性與肺泡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清冠一號」主要成分以「黃芩」、「魚腥草」為清除病毒關鍵成分,「黃芩」同時兼具抑制細胞激素風暴效果,這些藥方單獨使用效果都沒有複方好。該藥方已證實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Alpha、Beta、Gamma、Delta等變異株都有效,且臨床上對於防止輕症患者轉重症的效果顯著,對照單純採用西醫治療,採用口服「清冠一號」之中西醫合治,可減少輕度至中度住院患者轉入ICU或插管之比例達80%。公費「清冠一號」申請流程1、預約視訊診療得採以下方式:由地方政府指定責任院所:個案可連繫責任院所,請該院所協助安排中醫師通訊診療評估個案狀況。民眾自行預約:可利用中醫師全聯會網頁查詢提供通訊診療院所名單及聯絡方式;或撥打22縣市中醫師公會專線協助媒合住所附近中醫院所進行通訊診療。2、診療後之領藥/取藥方式:個案可委託親友至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領藥,或由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送藥至個案住所。「清冠一號」適用對象滿足下列任一條件即可:1. 確診新冠肺炎呈現無症狀之患者。2. 確診新冠肺炎呈現發燒、咳嗽、倦怠、嗅味覺喪失等症狀輕微之患者。3. 確診新冠肺炎呈現發燒、咳嗽症狀明顯,但不需使用氧氣之患者。4. 確診新冠肺炎呈現發燒、咳嗽症狀明顯,需使用氧氣之患者,應依患者病況配合其他支持性治療中藥使用。2種方式預約中醫視訊診療,醫院個案也可申請因應疫情需要,衛福部已依《藥事法》核准8家中藥廠於國內專案製造「台灣清冠一號」,為中醫師處方用藥,須由中醫師診斷開立處方後使用,可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無症狀或輕症者,降低重症風險,並非預防保健使用。衛服部表示,確診個案可透過聯繫主責院所、自行預約2種方式,經中醫視訊診療取得「清冠一號」。若以預約視訊者,則可以透過app來掛號,或是撥打相關諮詢專線。至於收治於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之確診個案,若有使用「台灣清冠一號」需求,可透過醫院安排中醫師會診,取得同意後就可開立公費「台灣清冠一號」提供口服治療,協助病患減緩症狀。 (自18日起,「清冠一號」提供公費申請。圖片提供:衛福部中醫藥司)

血友病友想運動,卻怕關節出血發炎⋯可用「1物」輔助

血友病友想運動,卻怕關節出血發炎⋯可用「1物」輔助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擔心受傷出血,血友病友是否就此減少運動?今年32歲的陳泓瑞,目前是一名實習醫師,也是一位中度血友病患者,曾經走20分鐘的走路就累癱、腳踝也經常腫痛出血,但依然熱愛運動和健身。他表示,小時候經常跌倒,碰磕到手肘、腳踝、膝蓋等部位,就容易產生瘀青;運動或跑步之後,隔天就會有1、2天,走路時會出現不舒服。一直到17歲左右,有一次運動後,出現了關節出血產生異常腫痛的症狀,整條手臂內側也都是瘀青,而且無法藉著休息修復,才因此診斷為血友病,開始接受施打凝血因子。基因缺陷造成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可分A、B型血友病是因人體內第8或第9凝血因子缺乏,造成體內血液凝固異常、容易出血的一種疾病,是一種遺傳性凝血障礙疾病。可分成缺乏第8凝血因子的A型血友病,及缺乏第9凝血因子的B型血友病;又可依照其凝血因子的缺乏程度,分成輕、中及重度血友病,患者絕大部分是男性,受傷後或關節容易因此而流血不止,也很容易關節自發性出血。依照易出血的危險程度,以血液中缺乏的該凝血因子為最低濃度檢測結果,分為輕度(凝血因子濃度只有正常值的5%~30%之間)、中度(1%~5%)、或重度(<1%)。預防性注射武器多,讓醫護及患者更安心享有台灣「血友病之父」稱譽的彰化基督教醫院血友病中心協同主任沈銘鏡表示,過去血友病的治療,主要是在發生關節出血或其他出血狀況時,才給予血漿或注射凝血因子的「需要時治療」;但目前最新的醫療治療準則和台灣健保給付規範,已經把定期注射凝血因子或新型非因子藥物,以維持體內最低凝血因子濃度的「預防性治療」,視為重度血友病的標準常規治療。目前已經有多種長效型第8或第9凝血因子,獲得健保給付應用在血友病預防性治療,其在體內的半衰期較長,可減少注射次數,維持更持久的最低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預防出血並保護關節,不但提高治療方便性,也增加患者的治療意願。另有標準型半衰期凝血因子的選擇,可提供較多次的最高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進行出血保護,對生活方式活躍或喜好運動的病友相當適宜;而新型長效「非凝血因子」皮下注射的保護方式,屬於另一種突破性新機轉的應用。運動與肌肉關節治療,需達微妙平衡彰基復健醫學部跌倒防治中心物理治療師劉鵬達表示,血友病常導致關節出血,增加病友日後關節炎和關節置換手術機率。雖然運動是治療肌肉關節問題的關鍵;然而,運動無形也對肌肉關節造成壓力,壓力過大(可能導致出血和創傷)與壓力不足(治療效應不彰),兩者之間存在微妙的平衡,有益或有害的運動的這條界線難以拿捏,是導致許多病友害怕引發出血而避免運動的主因之一。劉鵬達建議病友,可使用彈力帶(Thera-Band)作為運動輔助器材,彈力帶具有非常好的彈性跟韌性,不同厚度提供不同的阻力,病友可依自己的能力選擇,配合不同的動作設計,即可鍛鍊全身肌群。運動前應確實固定彈力帶,以避免運動時脫落;循序漸進少量多次,由低強度到高強度的原則進行,動作過程要輕緩,過快過猛的動作則會有扭傷的風險。使病友能勇敢面對疾病且維持良好生活及運動品質。

失眠好苦!中醫教「安神藥方+按摩5穴位」助你好睡

失眠好苦!中醫教「安神藥方+按摩5穴位」助你好睡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生活步調愈來愈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睡不著、睡不好、睡眠易中斷等情況,漸漸變成許多人的家常便飯。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顯示每10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 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醫師楊哲彥表示,在中醫典籍《内經》及其後各時期文獻中,對睡眠障礙的論述以「不得卧、不得眠、夜不瞑、不得寐、嗜卧、多卧、好寐」等不易入睡、嗜睡的睡眠困擾情形。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中醫治失眠3大原則 楊哲彥說明,中醫治失眠,先從心下手。中醫論失眠離不開「心」,然而中醫的心和西醫心臟的概念有所不同。中醫說「心為君主之官」,主導人體五臟六腑的運作與功能,且心藏神,也管理人體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正常人在白天處於陽氣升發的狀態,因此能夠有精神地執行各種活動,到了夜晚陽氣入陰,如同太陽下山一樣,才再進入休息睡眠的狀態。 心氣虛衰、心陰不足或心火過旺,都會因心失所養或心神不安而失眠。胃功能不佳,消化不好或睡前吃太飽或太餓,也會因胃不和擾心而臥不安;常處壓力環境或有不愉快卻無處發洩,或易怒、過食上火食物等,也會使肝膽之氣疏泄不利而擾心。過度勞累、年齡增長、或長期慢性病耗損,也會導致腎陰消耗則心陽上亢、心神不安。 楊哲彥指出,失眠因素複雜,中醫的治療原則為: 1. 「養心安神」為主,常用的藥方如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清心蓮子飲、養心湯、茯神、夜交藤等。 2. 「疏肝理氣」,藥方如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等。 3. 「胃腸失和」,藥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保和丸、霍香正氣散、山楂、砂仁、神麴等。 延伸閱讀: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按摩5穴位可安神助眠 想有助安神、助眠,楊哲彥也建議指壓按摩常用5穴位: 內關穴:從手腕橫紋正中往手肘方向2吋、約3橫指距離處。握拳時,兩筋之間凹陷明顯,按壓凹陷處會出現酸脹麻痛感。 神門穴:位於腕部的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 百會穴:可敲擊位於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位置係從兩耳到頭頂畫一條線,再從兩眉中央往頭頂畫一條線,在兩條線的交接點。 太陽穴: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 風池穴:位於後頭部,微低頭在枕骨下方,兩條大筋之間的明顯凹陷處。 楊哲彥提醒,失眠除了妨礙一般日常睡眠,使身體容易覺得虛弱或噁心,也影響隔日白天活動力、專注力和社交能力等,且患者易怒、急躁、衝動的表現會提升,工作時出錯或意外發生比例也隨之增加。因此解決失眠有其必要和急切性,適時尋求醫師協助,才不會夜夜難入眠。 (楊哲彥表示,輕敲、按摩或由醫師針灸百會穴,有助養心安神。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  

低落、易哭⋯我有產後憂鬱症嗎?「愛丁堡10題」速測

低落、易哭⋯我有產後憂鬱症嗎?「愛丁堡10題」速測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30歲陳小姐婚後與夫家同住,半年前她生下第1個小孩,目前已回到職場上班1個多月了,上班時小孩就交給婆婆照顧,回家後再接手。但先生發現她最近看起來呆呆的,有時突然生氣,有時又突然掉淚,也很疲累無法顧小孩,吃不太下,越來越瘦,因此帶她就診。在門診時陳小姐也認同自己最近狀態和之前不太一樣,白天工作時覺得工作上事情很多、很難靜下心處理,晚上回家覺得應該要好好陪伴小孩,但又會對小孩沒耐心,有時甚至會有乾脆死了也好的想法。產後憂鬱是什麼呢?衛福部台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倫表示,醫學上把生產相關的情緒症狀,依嚴重程度分成3個等級。1. 產後情緒低落(baby blues or postpartum blues)有50~80%的產婦符合情緒快速變化的典型症狀,包含容易落淚、易怒、焦慮、失眠、沒有活力、食慾不振、覺得被擊垮了等。通常在產後3天離開醫院回家時開始出現,而在第10天緩解﹔但有20~25%的產後情緒低落沒有改善,甚至變嚴重到「周產期憂鬱症」的程度。2. 周產期憂鬱症(perinataldepression)約15%的產婦會出現。他們除了「產後情緒低落」之外,也會出現負面想法,例如覺得自己無法照顧好小孩、比不上別人、活得沒有意義,甚至有自殺的念頭。「周產期憂鬱症」需尋求精神科醫師評估,後續需接受心理或藥物治療,或是兩者同時介入,並且需要周遭家人和職場的支持。且「周產期憂鬱症」不只產後才會憂鬱,有些人在懷孕期間就遇到了憂鬱症的困擾,也有些人會在產後幾個月才出現,從懷孕開始到產後1年內都可能是「周產期憂鬱症」出現的時間。「周產期憂鬱症」的病程會持續數週至數月,需要耐心地持續依病況而調整應對方式。3.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最嚴重的「產後精神病」盛行率約0.1~0.2%,在產後數天就會出現。產婦的定向感、思考方式、知覺、判斷力和衝動控制都明顯受到影響,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出現自殺和殺嬰的危險。產後憂鬱自我評估量表產後憂鬱什麼時候需要看醫生?蔡佳倫給出的答案是:「隨時。」只要產婦覺得需要,就要尋求專科醫師幫忙。如果還有些猶豫,不確定自己是否罹患產後憂鬱,可使用「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來自我評估。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請您評估過去7天內自己的情況1. 我能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並笑得開心0 同以前一樣 1 沒有以前那麼多 2 肯定比以前少 3 完全不能2. 我欣然期待未來的一切0 同以前一樣 1 沒有以前那麼多 2 肯定比以前少 3 完全不能3. 當事情出錯時,我會不必要地責備自己3 大部分時候這樣 2 有時候這樣 1 不經常這樣 0 沒有這樣4. 我無緣無故感到焦慮和擔心0 一點也沒有 1 極少有 2 有時候這樣 3 經常這樣5. 我無緣無故感到害怕和驚慌3 相當多時候這樣 2 有時候這樣 1 不經常這樣 0 一點也沒有6. 很多事情衝著我而來,使我透不過氣3 大多數時候您都不能應付 2 有時候您不能像平時那樣應付得好1 大部分時候您都能像平時那樣應付得好 0 您一直都能應付得好7. 我很不開心,以致失眠3 大部分時候這樣 2 有時候這樣 1 不經常這樣 0 一點也沒有8. 我感到難過和悲傷3 大部分時候這樣 2 相當時候這樣 1 不經常這樣 0 一點也沒有9. 我不開心到哭3 大部分時候這樣 2 有時候這樣 1 只是偶爾這樣 0 沒有這樣10. 我想過要傷害自己3 相當多時候這樣 2 有時候這樣 1 很少這樣 0 沒有這樣各項目為 0~3 分,總分30分。總分9分以下,絕大多數為正常。總分10~12分,有可能為憂鬱症,需注意及追蹤並近期內再次評估或找專科醫師處理。總分超過13分,代表極可能已受憂鬱症所苦,應找專科醫師

不是痛風!下肢關節痛、禁吃海鮮⋯竟罹「威爾森氏症」

不是痛風!下肢關節痛、禁吃海鮮⋯竟罹「威爾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家中從事水產加工的蔡小弟本身也愛吃海鮮,但過去3年卻因診斷罹患罕見疾病「威爾森氏症」,肝臟無法代謝飲食中攝取的銅,必須限制改採低銅飲食,讓他只能望著盤裡的海鮮興嘆。罕見肝臟遺傳疾病「威爾森氏症」威爾森氏症是重要的遺傳性肝臟代謝疾病,是由於身體對銅的代謝異常而造成的 ,過多的銅堆積在不同的器官中,而產生對組織的毒性與破壞。可能在病患不自覺中進展成為肝硬化甚至肝臟衰竭,長期也會影響腦部、造成神經與精神症狀。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李銘仁指出,此症可能以肝臟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先出現症狀,類似肝炎或肝硬化的表現,也有病患兩者同時出現,其發病的年齡從嬰兒到中年都有。以下是威爾森氏症常見症狀: 顫抖 不自主運動 步伐不穩 肢體張力異常 口齒不清 流口水 吞嚥困難 凝血功能異常他說明,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類似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如行動遲緩,肢體僵硬等。而更約有3分之1的患者,是以精神疾病症狀為最早徵象,包括情緒不穩、憂鬱症、躁症、精神錯亂都有可能出現。下肢關節痛沒發炎⋯檢查竟發現肝硬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施相宏表示,該個案蔡小弟現年14歲,在10歲那年開始感覺下肢雙側膝蓋、腳踝會輪流疼痛,特別是久站或是走路運動之後;然而關節檢查卻沒有出現局部紅腫熱的發炎現象,排除是免疫風濕疾病。由於膝外翻逐漸明顯,影響走路姿勢,就醫抽血檢驗顯示血小板值低下,肝功能指數輕微上升,肝臟損傷指標(GOT、GPT)大約在70~80(正常在40以下)。且因家族有B、C型肝炎病史,進行肝臟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已經有肝硬化現象。進一步超音波檢查證實,蔡小弟的肝臟有輕度小結節硬化及脾腫大,且合併白蛋白下降、凝血功能延長等早期肝硬化病徵,照會眼科檢查證實有角膜周緣銅沉積之「凱佛二氏環」(Kayser-Fleischer ring),血漿銅藍蛋白(ceruloplasmin)極低為5.12毫克/分升(正常值為20),並收集24小時尿銅量高達374微克(正常值為50),確診為罕見疾病威爾森氏症、併發肝硬化初期以及骨關節病變。威爾森氏症可治療!低銅飲食+藥物控制蔡小弟確診後立刻接受藥物治療與低銅飲食控制。由於已有肝硬化現象,須同時投予口服排銅藥物與醋酸鋅劑,並照會營養師衛教限制飲食中銅的攝取,因此包括烏賊、鮭魚、蝦蟹貝類、內臟、全穀類與麥片、小米、豆類、堅果與巧克力可可粉、海帶、牛蒡、蕈菇類、水果乾及蜜棗橄欖、黑胡椒及芥末咖哩、茶與咖啡、火鍋湯汁等美食,都必須忌口。李銘仁表示,大部分的威爾森氏症患者都屬於隱性遺傳,若父母親之中只有一人帶有問題基因,則不會造成發病,另有些患者是由於自體基因產生突變而發病,造成可傳送銅的蛋白質缺乏,導致從膽汁排出的銅減少,進而堆積在肝臟及身體其他的器官。但比起其他罕見疾病,特別的是威爾森氏症是屬於「可治療」的罕見疾病,目前臨床治療的藥物,其作用就是加速將銅從體內排除。施相宏表示,威爾森氏症是可透過終身服藥及低銅飲食控制來治療的罕見疾病,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就能夠避免肝臟以及腦神經方面的後遺症。

大腸長息肉就是癌症?醫:出現「這5大症狀」恐是警訊

大腸長息肉就是癌症?醫:出現「這5大症狀」恐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53歲陳女士本身有癲癇、憂鬱症病史,長期慢性便秘須仰賴軟便劑幫助排便。醫師以大腸鏡檢查於乙狀結腸發現2顆比鄰的鋸齒狀腺瘤,較大者有1公分,因此採取冷息切方式切除。 另有66歲盧先生長年於診所追蹤三高,衛生所檢驗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轉介至醫院胃腸內科門診。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查時於整段大腸發現,長有大小不等的息肉共6顆,最大的息肉1.2公分位於乙狀結腸,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切除,診斷為管絨毛腺瘤。 大腸息肉是什麼?病變怎麼辦?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詮斌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壁上的突起,由表皮不正常增生形成。依病理組織可分為: 1. 增生性息肉 2. 腺瘤性息肉 3. 鋸齒狀腺瘤 其中後兩者具癌化風險,需手術切除。而台灣50歲以上腺瘤性息肉發生率,男性約佔30~40%,女性則約15~20%。 林詮斌指出,大腸息肉通常無明顯臨床症狀,當發生以下異常症狀時,息肉往往已增大有明顯細胞病變,甚至已是大腸癌。因此早期發現腺瘤性瘜肉,並將其切除以預防大腸癌,就顯得格外重要。病變外顯症狀如: 腹痛 血便 排便習慣改變 裡急後重,即患者感覺急需大便卻無法順利排出 貧血 他提醒,50歲以上、近親罹患大腸癌、抽菸喝酒、肥胖缺乏運動、高油脂低纖維攝取都是大腸息肉的高風險族群。 大腸息肉治療方式有2種 大腸息肉治療前須評估病灶的位置、外觀、大小,目前主流是搭配內建影像強化設備輔助系統的內視鏡主機做評估。其中窄頻影像技術使用最廣泛,可將大腸息肉做清楚的分類。大腸息肉治療術主要根據息肉的大小選擇治療方式,小於0.5公分的息肉用切片夾摘除,大於0.5公分的息肉用鐵線圈套住切除,又可分為冷切除及熱切除2種方式。 冷切除不需接電燒機,故切除時間短,較熱切除不易發生延遲性出血等併發症,臨床上已廣泛使用於小於1公分以下的息肉切除,約90%的息肉皆可完整切除。1~2公分的扁平及粗莖息肉切除主要使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於黏膜下注射如生理食鹽水,使病灶充分隆起與肌肉層分離後,再以熱切除方式切除,可避免傷及肌肉層。 大腸息肉切除本身不會造成疼痛不適,但有極少數患者仍可能發生延遲性出血及大腸穿孔等併發症。一般建議息肉切除後2日內採流質及低渣飲食,第3天後可恢復正常飲食,1週內避免搬重物或劇烈運動。行息肉切除術後,如有發生持續大量血便、劇烈腹痛、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需返院進行評估。 林詮斌呼籲,大腸癌的發生率已多年位居第1位,除了健康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外,糞便潛血篩檢陽性患者、息肉高風險族群應進行大腸鏡檢查,才能及早找出可能息肉病灶並切除,永保健康。

將取代實聯制?「社交距離APP」10大QA教你用

將取代實聯制?「社交距離APP」10大QA教你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若「台灣社交距離APP」使用人數達1,200萬以上,就考慮讓簡訊實聯制退場。總統蔡英文也透過臉書呼籲民眾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並鼓勵民眾協助家中長輩下載安裝,幫助疫情調查更快速精準。社交距離APP真的可以取代實聯制嗎?又該怎麼使用?《優活健康網》幫您整理「台灣社交距離APP」10大常見QA,趕快一起看下去!延伸閱讀確診足跡重疊需要快篩嗎?收到「細胞簡訊」先做4件事「台灣社交距離APP」10大QAQ1. 台灣社交距離APP是什麼?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行政院及疾病管制署合作的防疫APP,以保護隱私且尊重使用者意願為最高原則,採取3大原則:1.無須註冊帳號、2.不用上傳任何個人資料、3.不會擷取使用者資訊,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即時掌握與確診者接觸情形,降低疫情傳播。 Q2. 為什麼要安裝社交距離APP?除了可以快速掌握確診者足跡,減少疫情擴散機會外,也能保護民眾與家人的安全,了解是否有與確診者接觸,或確診熱區足跡重疊。Q3. 社交距離APP可以取代實聯制嗎?陳時中日前於疫情記者會中指出,「台灣社交距離APP」需在民眾廣泛使用下,才能發揮最大成效,目前以APP搭配簡訊實聯制並行實施,若未來下載使用APP的用戶達1,200萬人,可望不需再使用其它實聯制措施。Q4. 如何下載安裝APP?可於App Store及Google Play免費下載。App Store:載點Google Play:載點Q5. 社交距離APP如何設定使用通知?安裝並開啟APP後,啟動「接觸通知功能」設定,可於關閉APP後,於背景持續運作執行。 Q6. 社交距離APP計算機制是什麼?APP可透過藍芽訊號檢測並紀錄最近14天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接觸史。只要你曾與確診者在2公尺內的距離接觸超過2分鐘,手機就會出現警示畫面。延伸閱讀是感冒還是新冠確診?醫師1張圖教你判斷「最大差異」Q7. 確診者資料如何更新?1. 由衛生單位主動通知確診民眾,詢問他的分享意願,並由使用者自主決定是否同意上傳,並依照操作指示,利用手持裝置內的隨機ID取得驗證碼後,由系統上傳其隨機ID及活動區間資料。2. 使用者的APP每15分鐘會產生1個隨機ID,並利用藍牙訊號記錄曾接觸的隨機ID,且APP每日比對確診者上傳的隨機ID。3. 收到通知警示的民眾,不會得知確診者資料。4. 若沒有衛生單位的驗證碼,一般民眾無法任意上傳資料,這一點可放心。Q8. 收到APP接觸通知示警訊息,該如何處理?1. 收到通知並非代表確診,僅表示曾經與確診者在近距離範圍內接觸。2. 同時特別留意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確實執行戴口罩與避免到人潮多的地區,落實自主健康管理。3. 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自行向衛生單位通報。Q9. 使用上要注意什麼?關掉藍芽還可以使用嗎?使用目的僅讓民眾知道自己是否曾與確診者接觸,但APP並無追蹤使用者所在的位置資訊,所以並非「足跡追蹤」。一旦使用者關閉藍芽,就無法持續記錄距離與接觸史。Q10. 社交距離APP要如何使用才會最有效?社交距離APP有越多安裝者使用,越能有效留下接觸紀錄,當確診者資訊上傳時,就能提供比對。一旦刪除APP,紀錄將會一併刪除,因此只要安裝了就要繼續使用,才能共同阻斷疾病的傳播。延伸閱讀公費居家快篩試劑怎麼領?符合4原則、快篩QA一次看

全身無力以為鬼壓床?竟是「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痹症」

全身無力以為鬼壓床?竟是「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痹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4歲周姓男子日前工作時突然四肢無力,連站起來都很困難,原以為是工作太累造成,沒想到連續多天更半夜睡醒意識清楚,身體卻動彈不得,彷彿「鬼壓床」,求助門診診斷後,才發現是罹患「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低血鉀導致全身無力、持續疼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徐維謙表示,該患者主訴「鬼壓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白天生活作息。經過門診一系列檢查,發現反覆的低血鉀造成肌肉無力,再進一步揪出「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痹症」(Thyrotoxic periodic paralysis)主因,這類疾病好發於亞洲男性,約佔甲狀腺機能亢進病患中的2%。 徐維謙指出,根據研究,亞洲男性罹患此症的機率為8.7%至13%,有8成的病患在20~39歲時發病,主要症狀多為清醒狀態下:1. 感到肌肉全身無力,尤其近端肌肉跟下肢肌肉無力感更加明顯。2. 部分病患出現肌肉疼痛症狀,持續發作數小時,通常是數週或數月發作一次,情況嚴重者可能每週發作。 高醣高鹽飲食、生活壓力恐誘發症狀與季節也有影響,一年當中以夏季、秋季的發生機率高,加上晚上或清晨期間,體內的兒茶酚胺的濃度較高,也較容易誘使疾病發作,此外包括大量運動過後或者是攝取過多的高醣類食物、生活壓力、高鹽飲食及疾病感染等,也都有可能是促發因子。 徐維謙進一步補充,目前在治療上,萬一急性發作時,立即補充鉀離子可改善肌肉無力症狀,但仍有40~59%的病患可能會出現反彈性高血鉀,因此需要頻繁監測鉀離子濃度及心電圖。預防此病發作關鍵就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上會給予正式的抗甲狀腺亢進藥物(如methimazole或propylthiouracil)及乙型阻斷劑(propranolol),讓患者甲狀腺機能恢復正常。 但除藥物治療、避免促發因子外,徐維謙也提醒病患更要同步調整生活作息,一旦甲狀腺素恢復正常,可避免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再發生;若甲狀腺機能亢進持續復發,則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就有可能再次發生,不得不當心。

手術選局部麻醉較安全?醫警告「這3族群」不建議

手術選局部麻醉較安全?醫警告「這3族群」不建議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大部分民眾對於手術和麻醉的認識都很陌生,但根據統計,台灣每天平均進行近6,900件手術,換算下來台灣人一生中接受手術的次數約為8.7次,因此除了醫護衛生從業人員外,民眾更有必要認識手術跟麻醉相關知識,才能在面對手術時更加安心。局部麻醉可分注射式、浸潤式2大類注射式局部麻醉:簡單施打效果快安南醫院麻醉科主任蘇翔表示,臨床上以注射式較為普遍,一般使用藥物為「利多卡因」(Lidocaine)和「卡波卡因」(Mepivacaine),此類藥物主要是針對皮下1~2公分的神經和神經末梢來進行麻醉,使用簡單方便,效果快且副作用小,適合一般門診手術如息肉切除或是傷口縫合及拔牙使用。局部麻醉因使用範圍廣泛,因此施打者大都由手術醫師來親自執行。但施打局部麻醉並非完全沒有風險,如手術範圍過大或手術時間過長,導致重複施打,或皮下注射時誤注射入病患的動脈或靜脈,可能出現以下藥物中毒症狀: 視力模糊 頭暈或暈眩 高血壓 激動煩躁 意識模糊 嗜睡 聽覺變化,如耳鳴 口周麻木 金屬味 構音障礙當發生藥物中毒症狀時,應立即停止手術並給予病患氧氣,設置點滴和全套生理監測包含心電圖、血壓計與血氧監測,以防止病患發生進一步腦部毒性症狀,通常經過休息和點滴治療後都能逐步緩解。浸潤式局部麻醉:用量少較安全若病灶位置太深、範圍太大或是已化膿腫脹,導致局部麻醉劑已經無法在皮下達到浸潤神經效果,就無法使用注射式局部麻醉方法。浸潤式局部麻醉最常見於眼科手術、醫美臉部手術和泌尿科檢查方面。蘇翔指出,一般眼部整形手術、眼前節和白內障手術都會使用利多卡因藥水點眼,或加上神經阻斷後再執行手術。醫美臉部雷射則是以軟膏塗抹於雷射位置之臉部皮膚後,待麻藥作用後再施打雷射。而泌尿科膀胱鏡檢查是使用局部麻醉軟膏來麻痺病患尿道。浸潤式局部麻醉因藥物使用量不多,比起注射式局部麻醉來說相對安全,唯一要注意的地方是病患是否曾有對麻藥或軟膏類藥品過敏病史。手術局部麻醉3大族群不建議蘇翔強調,局部麻醉藥物在使用上需注意安全外,如有以下身體症狀的病患也不建議使用局部麻醉進行手術,例如: 高齡長輩有巴金森氏症或退化性大腦症狀,如老年失智患者 精障病患 國小以下兒童病患和家屬在術前務必要跟手術醫師充分討論,以選擇最適宜病患的麻醉方式。蘇翔提醒,若有手術麻醉相關問題,建議直接諮詢醫院駐診之麻醉專科醫師,因為無論是哪種麻醉方式,一切以「病患安全」為第一考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