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無視牙齒咬合不正臉恐長歪!牙醫:亞洲人牙齒普遍多是「這問題」

無視牙齒咬合不正臉恐長歪!牙醫:亞洲人牙齒普遍多是「這問題」

現代的女孩子在追求美感上除了要求五官外,臉型也是著重的重點,而臉型與牙齒咬合更是密不可分。一名28歲OL一直很介意自己「小夫」嘴,也就是有點暴牙的情形,透過諮詢牙醫後進行咬合矯正,現在不僅能夠微笑示人,也對自己更有信心。 生活家牙醫診所牙醫師姜凱文說明,咬合不正的原因很多,較多人都是小時候換牙不順、吸奶嘴、吸手指,導致上下牙齒長出來沒有對應該有的位置,牙齒便從排列不正,慢慢變成是咬合不正的問題。 如果是受到外力影響像是發生意外導致缺牙,由於牙齒會順應沒有阻力的位置生長,如果沒有即時治療處理,讓牙齒跑到別顆原來應該要長牙的位置,就會越長越歪了。 透過鏡子觀察露齒微笑是否有縫隙 咬合不正輕微的話可能只是1、2顆,比較嚴重甚至一整排都無法咬密合。如何知道自己牙齒是否有咬合問題? 姜凱文醫師表示,可以對鏡子觀察,當露齒微笑時,如果牙齒間有縫隙、甚至是空洞,空洞越明顯、越大,甚至看得到舌頭,咬合不正就越嚴重。也可以用牙線來檢測,當牙線經過齒縫上下清潔時有卡卡的感覺就是夠緊密,如果都沒有聲音就是牙縫太鬆。 咬合不正最嚴重時影響不只是美感,而是整個臉型都可能歪掉,而在生活上也有可能因為牙齒排列不整導致咀嚼困難,食物變得很難咬。另一方面,牙齒排列過度歪斜也容易讓食物堆積,清潔不當也可能導致牙周病。當已經影響到生活時,建議就要進行矯正。 23歲後骨頭硬化,仍要以整牙為主 姜凱文醫師說明,目前牙齒矯正會有幾個流程,也會先跟個案討論需求,如果單純只是要修正牙齒位置,就看是處理哪幾顆牙齒即可,如果是考量美感因素,比如有些人很在意暴牙的嘴型,就需要整體評估看是否需要拔牙,甚至動到正顎手術等。 以修正臉型的目的來說,會先與病患討論個人的期望值,同時要看個案的臉型、骨骼與咬合狀態能做到怎樣的矯正。以亞洲人來說,比較多矯正需求多是嘴凸問題,由於23歲後骨頭已經硬化,必須做評估看修正的幅度,如果是骨骼原生性的問題,就要做到較大變動。 以這名OL來看,主要是齒暴性的問題,前面的門牙有縫隙,也有稍微往外長,但骨頭沒有太大問題。透過一年多的矯正,慢慢把牙齒推回該有的位置,整個矯正後的效果也相當好。 姜凱文醫師提醒,當矯正療程完成,一定要乖乖配戴維持器,建議至少要帶5年是較穩固的時間。矯正期間也應配合回診檢查,同步看牙齒是否有其他問題,居家也要落實正確的潔牙方法,透過持之以恆的保養,才能夠維持美好的牙齒狀態。 (圖/生活家牙醫診所姜凱文醫師)

糖友5成不知腎病變風險 醫:控制風險因子,及早介入能有效改善

糖友5成不知腎病變風險 醫:控制風險因子,及早介入能有效改善

一名49歲男性X先生,罹患糖尿病已有9年病史,也伴隨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脂與抽菸習慣問題,來門診時,腎臟已經有病變徵兆,不僅腎絲球過濾率(eGFR)已經在45~59ml/min/1.73m2 屬於洗腎高風險階段(CKD stage 3a),也有蛋白尿的問題,若沒有採取行動,很快會走上洗腎的命運。 曾良達診所院長曾良達說明,肥胖、三高、抽菸、家族病史等,都是慢性病的風險因子,個案一直以來不太注重自己的健康,個案的長輩本身已在洗腎,直到回到老家擔心自己也步上洗腎後塵,決定來門診好好調整自己的狀況。 三高共病恐引發腎臟危機,遵循醫囑掌握”逆轉腎”時機 根據數據顯示,有7成糖尿病患合併高血壓問題,超過4成合併慢性腎臟病,超過8成有高血脂症。曾良達醫師表示,糖尿病的共病問題是患者常忽略的潛在危險,尤其疫情後這樣的病患更有明顯增加趨勢,在診所的糖尿病友當中.6成7就有高血壓問題,其中男性佔了65%,與男性肥胖比例較高有關。 X先生由於很擔心步上長輩洗腎的後塵,在治療期間準時回診且配合醫囑服藥,也搭配衛教師、營養師的叮嚀作生活型態調整。在團隊努力下經過一年時間,不僅尿蛋白數值從2029.75(mg/g)降到1161.39(mg/g),BMI更從32下降至28(kg/m2),使用治療指引建議藥物後,血壓與血糖也有良好的控制,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胰島素注射的次數也減少了。 基層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是你的好厝邊 國人普遍對於糖尿病共病問題認知不足,根據統計,超過5成「糖尿病腎病患」都未認知到腎病變風險,同樣高達5成對於尿蛋白警覺性不高。曾良達醫師說明,微量白蛋白尿越多,是腎病變很大的檢視指標。 政府持續推動基層診所加入糖尿病患者的照護,特別是在腎病變的預防與追蹤。曾良達醫師表示,民眾透過基層診所就醫,最大好處就是以全人照護出發,能全面檢視疾病問題,不單只是開藥,更會透過營養衛教團隊來進行生活習慣的改善。 而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所認證的「保腎護心卓越機構」,便是強調診所團隊提供積極照護,加強提升糖尿病患伴隨腎心風險因子的衛教知識及腎病變管理,提供糖友最佳的醫療與生活照護品質。如曾良達診所在病患照護上,患者每次回診的生理數據都會系統化管理,也搭配最即時性的APP:line或智抗糖(H2),來做衛教溝通,病患看得到數據的進步,也更願意配合治療。此外,也會及時注意病患是否有其他疾病風險須進一步轉診確認,盡早積極介入適當的治療管理。 透過「保腎護心卓越機構」認證的基層診所即時照護,不僅讓參與照護方案的糖友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透過數據更發現糖尿病患者因為併發症等重症帶來的死亡率也降低。 民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也可以透過搜尋「保腎護心卓越機構」線上衛教網站,或是直接輸入網址https://actonmrf.com/,了解住家附近有哪些優質的基層診所,進行專業的慢性病風險評估與諮詢。

肝癌最易忽略病症為「這項」 醫:最新檢測可篩9成癌機率

肝癌最易忽略病症為「這項」 醫:最新檢測可篩9成癌機率

近年英國學者研發一種新的篩檢計算方式「GALAD score」,是依照受檢者的年齡、性別、傳統胎兒蛋白,另外還有比較新的胎兒蛋白的異質體(L3)與異常凝血酶原(DCP / PIVKA)來構成一套精準的預算模式,可將肝癌早期診斷提高至9成以上,敏感性跟特異性也更高。

冬天流感、新冠及心肌梗塞三重來襲!心血管專家:入冬前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冬天流感、新冠及心肌梗塞三重來襲!心血管專家:入冬前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一名50幾歲身體硬朗的男性主管,曾做過心臟繞道手術,並且身體恢復良好,感染流感以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後來竟轉變為發燒、呼吸急促,就醫治療並未好轉,最後因肺炎造成呼吸窘迫症,使用呼吸器維持三周後,仍然因敗血性休克不幸過世。 政府從11月開始實施50歲以上第二階段施打公費流感疫苗,目的就是減輕流感的危險性。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任勗龍醫師表示,今年因為新冠疫情升溫,常規性的流感疫苗施打反而容易被忽略,今年一定要特別留意流感對於新冠後期的影響力。 冬天流感引起發炎反應 增加10倍心肌梗塞風險 立冬將至,冬天更是流感及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免疫保護力較弱,一旦感染流感引發心肌梗塞及中風情形,非常容易造成重症。任勗龍醫師呼籲符合政府公費標準的50歲以上民眾應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根據數據顯示,一般人因感染流感會增加10倍的心肌梗塞發病風險,中風發病更達8倍。任勗龍醫師說明,流感會引起全身性發炎,這種發炎反應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一旦病患感染流感,會增加心肌梗塞、肺栓塞以及中風的發生率,並有相當高的致死率。」 目前流感疫苗在心血管疾病中已有非常好的效益關係,賽諾菲與研究機構合作發現:心肌梗塞後病人在72小時內施打賽諾菲流感疫苗能降低28%的心血管病變危險性,心血管造成的死亡則減少41%,更重要的是全因死亡能減少41%,可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率。 流感及新冠雙重打擊 照顧者也應施打疫苗阻斷傳播鍊 任勗龍醫師表示 「若同時確診流感及新冠肺炎,使用呼吸器的風險將增加4.14倍,住院風險更高達2.35倍,目前正處於新冠高峰期,建議民眾最好兩種疫苗都要及早施打。」 施打流感疫苗對18歲以上的成年人因流感住院的保護力可達到41%,對流感導致重症需要插管、呼吸衰竭更可達到82%的保護效果。任勗龍醫師強調,由於今年A型流感具有較高的傳染力,青壯年民眾也須留意,若是家中有慢性病長輩或是幼童同住,或者在長照機構、托嬰機構等高風險環境工作等,即使不在公費的補助範圍,也可自費施打流感疫苗,阻斷流感傳播鍊,不但保護自己也可保護家人健康。 提醒民眾,除了施打疫苗,平時也要注意飲食均衡,尤其慢性疾病患者更要遵守少鹽、少油、少甜的飲食方針,睡眠更是重要關鍵。睡眠品質不佳是身體發炎的因素之一,對心血管疾病負擔影響更大,再搭配培養良好運動習慣,就是養好免疫力的全方位防護。 (圖/振興醫院心血管內科 任勗龍醫師) MAT-TW-2201674-1.0-10/2022

長輩咳嗽很久吃藥都沒好?「肺阻塞」誤認感冒 拖延恐致呼吸衰竭

長輩咳嗽很久吃藥都沒好?「肺阻塞」誤認感冒 拖延恐致呼吸衰竭

門診老遠就聽到60歲的陳伯伯在咳嗽,一到胸腔內科門診就跟醫師說:「醫師我是不是『感冒』了?咳嗽很久都沒好,體力也變差,以前爬山都不會喘,現在怎走一下就喘了⋯⋯」這樣的案例幾乎時不時就在胸腔內科上演。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中區委員、臺中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臨床試驗科主任傅彬貴醫師表示,疫情之後民眾開始對肺部疾病有所警覺,也會擔心「肺纖維化」問題,但卻很少人真正認識「肺阻塞」(COPD)是什麼。 「咳、痰、喘」超過8週要立即就醫 台灣一年有超過5千人因肺阻塞(COPD)死亡,肺阻塞初期有三個典型症狀,就是「咳、痰、喘」,但多數人會誤以為自己是感冒或氣喘,拖了很久、直到病情嚴重了才就醫。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流鼻水、喉嚨痛等,而肺阻塞(COPD)則是呼吸道反覆發炎、阻塞所引起,是下呼吸道、各支氣管及肺的問題。傅彬貴醫師說明,最明顯判斷肺功能出問題的指標,就是咳嗽已經超過8週,近期行動也越來越喘,若再加上菸齡高,或曾在有粉塵的環境工作,透過肺功能檢測又有問題,幾乎就可判定為肺阻塞。 9成肺阻塞患者是吸菸引起 肺阻塞主因是長年呼吸道累積很多外來污染物質,像是抽菸、粉塵等,或者是曾經暴露在有污染的環境當中(如二手菸),造成氣管長期發炎。當氣管反覆發炎,且長期累積很多痰,不僅會一直想咳嗽,氣管也會像緊縮的管子一樣,讓人吸不到空氣。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9成肺阻塞患者是因吸菸引起。傅彬貴醫師強調,肺功能不佳的人,如果繼續抽菸沒有盡快治療,惡化速度會相當快,甚至會造成急性呼吸衰竭,有致死可能性。 肺阻塞的嚴重性不亞於心臟病或腦中風,但一般民眾疾病意識不高,對於「肺功能檢查」認識也不夠,常常無法及早發現問題。如果不治療,症狀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肺功能檢查是最重要的診斷依據。 4指標自我檢視提早警覺 傅彬貴醫師表示,民眾可尋求有「肺功能檢查」的醫療單位,或使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出的一分鐘登階測試做自我評估。如果有以下情形,可能屬於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就應該要到胸腔內科就醫評估: 40歲以上、曾暴露或在有粉塵的環境中工作 有長期抽菸習慣者 出現「咳、痰、喘」症狀,且咳嗽持續3週以上 一分鐘登階測試中,爬不到30階就覺得喘 傅彬貴醫師特別提醒,如果家中長輩有符合上述條件,應盡早檢測肺功能,才能盡早轉診到胸腔內科治療。目前肺阻塞的藥物治療相當多元,除口服藥物,也有吸入劑可使用,治療效果都很好,只要提早介入,就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北、中、南巡迴車免費肺功能檢測體驗 盡早自我評估或進行專業的肺功能檢查,是預防肺阻塞急性惡化的最佳方式。為了提升民眾對肺阻塞(COPD)的認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除了推動「一分鐘登階」讓民眾可自行評估罹病風險之外,今年更首度與台中榮總、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合作,分別在北、中、南以「愛肺功能衛教專車」宣導。 專車10月分別已在台北青年公園、台中中央公園及中榮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讓民眾體驗肺功能檢測;10月12至14日則會前往高雄,現場將有呼吸治療師駐點衛教,歡迎帶家中長輩一起參加。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活動詳情 每日檢測時間:11:30-18:30 ※18:00為最後開放上車時間 台北場:10/3(一)-10/5(三) 台北青年公園 台中場:10/6(四) 台中榮民總醫院、10/7(五)-10/8(六) 台中中央公園 高雄場:10/12(三) 和雲高雄勞工公園停車場、10/13(四)-10/14(五)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圖/台中榮總胸腔暨重症專科 傅彬貴醫師)    

心臟內科教授呼籲:流感將至,重陽節做這件事可預防心血管疾病4成死亡率

心臟內科教授呼籲:流感將至,重陽節做這件事可預防心血管疾病4成死亡率

重陽節除了關懷年老長者,更重要的還有一個疾病預防的工作就是對抗流感。流感可能產生的併發症與死亡率不亞於新冠,其後遺症也不只有呼吸道疾病。根據統計,健康成人可能因為感染流感,造成的心肌梗塞風險有10倍之高,更會增加8倍中風發病風險1。 林口長庚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褚柏顯教授表示,流感的高危險族群與新冠肺炎相似,像是65歲以上高齡長者,有心血管病史、三高等慢性疾病,或者是肺阻塞、癌症治療,甚至是孕婦,都是要特別注意的族群。 流感不只是呼吸道疾病,也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一般人想到流感都認為應該只跟呼吸道有關,褚柏顯教授說明,事實上流感與新冠肺炎一樣,都會引起發炎反應,一開始都會像是感冒症狀,但時間久了當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就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一些本身就有慢性疾病的族群,如果又染上流感,身體負擔就更大,各種全身併發症機率也隨之提高。 政府10月1日開始實施65歲以上及高風險族群接種公費流感疫苗,目的就是杜絕流感引發的重症傷害。褚柏顯教授表示,為何接種流感疫苗如此重要,最主要原因是流感可以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且傳染力相當高,而打疫苗是有效的杜絕方式。「在統計資料上,打流感疫苗人數越多的國家,在新冠感染防護力上的表現較佳。」 賽諾菲與研究機構合作的研究報告也首度發現,心肌梗塞後病人接種流感疫苗能降低28%心血管病變風險,其中心血管死亡減少了41%,全因死亡也減少41%2。 褚柏顯教授表示「研究顯示了流感疫苗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直接證據,相當具參考價值」,他建議除了年長者與高危險族群外,家中有長輩尤其是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以及有幼童,都應該要接種流感疫苗。 重陽節到來 主要照顧者更應該施打疫苗 褚柏顯教授也提醒年輕人不要忽略罹患流感的影響力,以林口長庚為例,平均林口全院區,每月至少都會碰到一個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心臟衰竭的個案,病毒感染要找到確切的病原體相當不易,只能以支持療法來處理,因此從預防面著手還是最重要。 對於預防流感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褚柏顯教授建議,除了要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平時也要注意睡眠充足與飲食均衡。年長者或者是慢性疾病族群更特別提醒,有固定藥物一定要遵循醫囑服用,不可自行停藥,肥胖者要進行減重,減少並控制發炎情形。 褚柏顯教授也提醒,流感的傳播力非常強大,只要有病毒停留在手上、口鼻腔等都能夠輕易感染,家人生活在一起風險更高。建議照顧者也能透過施打疫苗、打造群體保護來阻斷傳播鍊,為全家人的流感戰力建起最完整的防護。 (圖/林口長庚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褚柏顯教授) MAT-TW-2201569-1.0-10/2022  

糖尿病勿忽略蛋白尿 內臟功能急速衰竭壽命恐減10年

糖尿病勿忽略蛋白尿 內臟功能急速衰竭壽命恐減10年

隨著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高,共病問題如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也受到關注。糖尿病治療除控制血糖以外,預防併發症也是重要課題,尤其是一般人較容易忽視的「蛋白尿」,更是檢視是否導致腎功能病變的重要指標。 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許惠春院長門診一位看糖尿病十年的阿姨,數值一直都控制很好,前陣子突然發現有嚴重的蛋白尿,仔細問才知道幾個月前因為身體痠痛,逕自服用了來路不明的藥品或保健食品。這類產品通常都有止痛藥成分,對腎臟有相當大的影響。 糖尿病轉腎病變4成有蛋白尿 「糖尿病患發生腎臟病變機率高達近4成,在一般糖友的例行尿液檢查當中,更發現有近4成有蛋白尿。」 許惠春醫師說明,這位阿姨已經是十年的老病人,幸好因遵照醫囑都有準時回診,馬上發現蛋白尿的變化,也即時介入治療,讓腎絲球過濾率沒有快速惡化,透過三個月持續調理,現已恢復正常值。 許惠春醫師指出,提早診斷糖尿病患的腎病變,早期預防偵測糖友的蛋白尿是一個重要的先期指標,如果糖友發現尿液開始變得泡泡比較多、持續很久,或者是變得尿液濃稠、體力變差,都要有所警覺。 腎絲球過濾率正常數值為100~120 ml/min/1.73m2,當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0 ml/min/1.73m2就要洗腎。如果發生蛋白尿,加上腎絲球過濾率降低至60 ml/min/1.73m2以下,就代表腎功能已經剩下原來功能的1/2。 傳統上腎功能檢視會以肌酸酐、尿素氮指數來評斷,但當這些數值出現問題,通常腎功能已損害一半,因此蛋白尿的檢查相當重要。「如果糖尿病患者忽略蛋白尿導致腎功能下降,日後心血管病變機率會提升6~7倍,洗腎機率增加10倍,心衰竭機率也增加2倍,甚至壽命會減少6~10年。」 基層診所讓糖友提早預防共病危機 許惠春醫師指出,「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近年針對病患做的共病研究發現:有84.3%糖友合併高血脂、65.7%合併高血壓,而一般病友幾乎沒有共病的風險警覺。 基層糖尿病協會為此推出「及時篩 腎心安」計畫,希望以方便性、連續性、完整性、協調性的基層診所特性,透過醫師、衛教師、營養師共同協助,除了為糖尿病患進行長期照護,更透過飲食等衛教協助從生活調整,並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壓及必要時的轉診檢查,以照顧糖友的生活。 許惠春醫師強調,糖友的飲食方針要有正確觀念,這是一種健康飲食,並非限制什麼都不能吃。只要理解食物營養、如何替換,平時定食定量、營養均衡的方針都與常人無異。 一般討論的「低蛋白飲食」,許惠春醫師也提醒,這是到腎功能衰竭的第四期之後的病友才需要特別限制。「9成糖友都還不需要到這樣的嚴格條件,選擇優質的蛋白質與正確攝取量才是重點。」 治療糖尿病,最重要也是保護其他臟器病變,許惠春醫師強調,希望透過基層診所更深入糖友的疾病照護,除了提醒定期抽血、驗尿,只要有其他長期治療的慢性病不管是否用藥,更要每年定期檢查蛋白尿,及早介入才能預防腎臟病變、回歸正常生活。 糖友有以下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是否腎功能病變: 腎絲球過濾率低於90 ml/min/1.73m2 蛋白尿 泡泡尿 尿液濃稠 體力變差 動一下就喘 下肢水腫 民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糖尿病照護資訊,也可以透過搜尋「保腎護心卓越機構」,或是直接輸入網址(https://actonmrf.com/),了解住家附近有哪些專業的基層診所,進行專業的諮詢與就醫。

心律不整猝死機率高 植入體內自動去顫器 緊急時刻自動救援

心律不整猝死機率高 植入體內自動去顫器 緊急時刻自動救援

國人最新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病高居第二,有家族史、冠心症、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生活壓力大者,都是屬於高危險族群。 心臟疾病當中,9成以上的猝死是心血管疾病造成、其中5成則與冠心症有關。若不幸發生心跳停止情形,必須要在一分鐘內趕快進行CPR,有9成的機會能回復心跳,如果超過黃金時間,便會造成腦部缺氧。 心律不整是心臟疾病的一種,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為心房顫動,心悸是最常發生的前兆;心跳過快、過慢或是合併不規則的心跳,都是廣義的心律不整。嚴重心律不整可能引起猝死,若伴隨胸悶、胸痛、頭暈、喘不過氣、冒冷汗就要非常注意。 心律不整造成猝死並非年長者專利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電氣生理科主任 謝育整醫師表示,心律不整的高風險族群從年輕到高齡都會發生,更要注意是否為先天性心臟病。 近年來猝死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原因就是心室顫動導致的心跳停止。一般急救方式是採用電擊,也就是以體外自動心臟去顫器(AED)進行除顫急救,讓心臟恢復跳動。 由於心律不整的高風險族群無法控制心律不整的發作時間,目前有一種新型植入式的全皮下心臟除顫器,導線不需要順著血管植入到心臟內,機器帶在身上便可自動偵測與電擊;與傳統植入式的心臟除顫器相比較,也減少沾黏、感染機率。 台中榮總有一名60歲女性心臟病患者,做完心臟手術出院後,在家發生了昏倒猝死情形,幸好家人及時發現,急救時判斷為心室顫動導致猝死。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 魏晧智醫師表示,這個案例比較特殊是必須修補三尖瓣,但傳統置放的去顫器必須從血管進去會影響三尖瓣功能;這次透過台中榮總心臟內、外科共同合作,以新型植入式的全皮下心臟除顫器,不僅能避開處理心臟結構的複雜過程,也讓成果順利完成。魏晧智醫師強調,一些有做過心臟外科手術過的患者,更適合新型植入式的全皮下心臟除顫器。 伴隨胸痛、胸悶、喘、頭暈為警訊 當嚴重心律不整發作時,三至五分鐘就會造成腦部不可逆的傷害,也可引起猝死,也因此心律不整患者必須配合醫囑加強控制。除平時要規律服藥外,如果有肥胖、菸、酒習慣,更要戒除,多攝取蔬果高纖食物、生活要規律,也要密切觀察是否有胸痛、胸悶、喘、頭暈等發作前兆。 謝育整醫師建議,嚴重心律不整患者可裝設心臟除顫器來降低猝死風險,植入式的心臟除顫器也有記錄功能,三個月回診一次,也能讓醫師了解心臟狀態,有問題也能即時介入治療。 裝設心臟除顫器注意事項: 手機不要放胸前 遠離電磁波物件1.5公尺以上 有其他診療需告知醫師(如看牙,可能會有震動影響機器) 通過安檢系統要告知檢查單位並同時注意症狀 避開高壓電塔地點 舊型除顫器不可進行磁振造影 一般人其實也會因為緊張、生活狀態不正常而偶發心律不整,謝育整醫師表示,由於心悸是一般人較主觀感受,心律不整要透過24小時心電圖完整檢查來判定。如果心電圖為正常,可先排除心臟本身問題。 謝育整醫師提醒,平時要多檢視脈搏、觀察心跳,學習調解壓力,減少自律神經造成的心跳不規律,減少刺激性食物如酒精、咖啡、茶類等飲食習慣。如果心悸伴隨胸悶、胸痛、頭暈、喘不過氣、冒冷汗症狀,就要立刻就醫。魏晧智醫師也建議,心臟疾病還是要從三高因子預防,從日常生活做起,才是保養心臟健康之道。 (圖/透過台中榮總心臟內、外科共同合作,以新型植入式的全皮下心臟除顫器,不僅能避開處理心臟結構的複雜過程,也讓成果順利完成。圖右: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電氣生理科主任謝育整醫師;圖左: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魏晧智醫師)  

勿忽略昏倒警訊 心肌梗塞猝死有年輕化趨勢

勿忽略昏倒警訊 心肌梗塞猝死有年輕化趨勢

一位46歲竹科工程師一次在工作期間昏倒且心臟停止,所幸經過CPR救回。這位工程師沒有慢性病,也無肥胖問題,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心因性猝死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猝死的患者有8成為冠狀動脈疾病引起。根據統計,以男性來說,高風險機率多發生在50~60歲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的族群,女性4~5成的心肌梗塞則有一半是因為遺傳性的心律不整造成,多表現在頭暈,嚴重時甚至會暈倒。 「昏倒與猝死只有一線之隔」不可忽略的身體警訊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內科林廷澤醫師表示,不要忽略暈倒的危機,暈倒與猝死只有一線之隔。傳統的猝死危險因子與冠狀動脈疾病的因子大同小異,如肥胖、暴飲暴食等,但根據這幾年的統計,遺傳或者甚至天氣較熱脫水,也都有可能造成心肌梗塞的發生。 以這個工程師的案例來說,本身沒有肥胖問題,但曾經因為心律不整而有猝死經驗,也有裝設傳統的心臟除顫器,非典型疾病原因造成的猝死已有年輕化趨勢。」 他也特別提醒民眾,如果有暈倒病史一定要就醫檢查潛在的問題,較為獨特性的心律不整會引起暈倒,甚至可能猝死。 (圖/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內科 林廷澤醫師) 最新心臟除顫器 預防猝死降低影響生活 根據統計,猝死高峰為45~65歲,如果是血管造成的冠狀動脈嚴重問題,有1/3到院前就可能已經死亡。「針對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植入心臟除顫器是最有效的方法。」傳統心臟除顫器由於體積較大,加上需要連結電線至心臟血管,除感染機會高,有時也會因為動作太大使得導線斷掉又需要再手術。 「曾有一位中壯年男性患者戴傳統心臟除顫器健身,結果因為太過用力造成傷口裂開。」現在最新的心臟除顫器不僅體積小,且只需要安裝在腋下皮下位置,對患者生活影響大幅降低。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詹志洋主治醫師說明,安裝心臟除顫器是很複雜的流程,因此需要心臟內科與外科團隊的合作,詹志洋醫師提醒裝設去顫器的患者,只要經過三個月的傷口修復,就可以健身、游泳、運動,出國的話也要記得帶電子式醫療卡,避免過海關困擾。 兩位醫師也提醒,猝死僅幾分鐘的時間,不管天冷還是天熱都可能有風險,民眾除了要遠離三高、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如果有遺傳性高危險群,也建議提早檢查評估是否需要裝設心臟除顫器,並培養規律運動來強化心肺功能,才能減少心因性猝死的奪命危機。 (圖/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詹志洋主治醫師)

醫美更進階 「下顎線」潮流讓妳側臉不美都難

醫美更進階 「下顎線」潮流讓妳側臉不美都難

追求美麗不只五官,臉部線條也要更精緻。一名年輕OL來到醫美診所,跟醫師表達總覺得自己照相看起來臉比較圓。醫師評估後認為她五官漂亮、比例也很好,唯一小問題就是下巴較短、下顎骨感覺不明顯,才會拍照顯得臉圓。中山實美整形外科診所郭姿廷醫師以最新「埋線」醫美療程,協助這名OL不僅讓下顎線變得立體,整個人也看起來更俐落、有精神。 多數女性最擔心蘋果肌下垂、雙下巴沒線條 由於現代美學的進步,透過醫美療程維持良好狀態已是常態。郭姿廷醫師表示,目前大概30歲的左右女性就會開始透過醫美做固定保養;每個年齡層所遇到的皮膚問題不同,較常見的是細小紋路問題,像抬頭紋、魚尾紋這些動態紋路,如果是因為膠原蛋白導致的肌膚鬆弛,就會產生比較深層的紋路像法令紋或木偶紋。 「除了年齡漸長的因素,現代人的習慣如長期低頭滑手機,也會造成脖紋或是雙下巴變得更明顯。」 臉會分為上半臉、中臉跟下半臉,上半臉比較常見的主要是抬頭紋、魚尾紋、皺眉紋問題,這些以肉毒桿菌療程就能有很好的效果。「比較困擾的反而是中臉跟下半臉的問題。」 中臉大部分為蘋果肌下垂或法令紋問題,下半臉多是嘴邊肉、木偶紋或下顎輪廓不明顯。中、下半臉的問題,都可以用埋線來進行改善。 點我看影音 韓最夯VSORB「蛇牙線」拉提明顯 人體可吸收安全性高、傷口小 一般人醫美療程有分無創或微創,常聽到的音波或電波等非侵入性治療屬無創,而微創就像是針劑的施打或埋線。郭姿廷醫師建議,可以先從音波或電波療程開始,每年固定作為保養;如果想要進階讓輪廓看起來有明顯拉提效果,就可以試埋線。 「埋線傷口並不大,通常會在耳前或是嘴角,大概7天左右就看不到傷口,腫脹情形也不明顯。」以門診這位OL來說,做完隔天就能恢復上班。 目前台灣已經有最新韓國常用的蛇牙線(VSORB),蛇牙線屬於PDO材質,有充分的生物相容性跟可吸收性,相對來說也安全。韓國進口的蛇牙線與一般尖鉤式的線材切割方式不同,蛇牙線採用專利COBRA Cog切割方式,可以讓線材與肌膚組織更服貼,同時線材本身具有相當高的柔韌度,可以在臉部上做相當多元的運用。 郭姿廷醫師解釋,蛇牙線被發現拉提的效果更好,線材在人體6~9個月被吸收以後,臨床上發現拉提的效果可以維持一年左右。 肌膚老化有很多原因,也不只是下垂問題,如果是面部凹陷或骨架問題,建議民眾與醫師進一步討論再來做療程。「如果單純只是保養,建議每年採用埋線或是音波、電波來交互做,就已經相當足夠。」 郭姿廷醫師提醒,做了保養就要更注意日常細節,像是平時表情不要過於誇張、減少低頭滑手機、注意防曬等。生活上也要盡量避免吃油炸物、菸酒,維持良好睡眠品質;這些才是維持美麗的重要關鍵。 點我看影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