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當血壓非常高時,很可能造成眼、腦、心、腎、大血管的損害,許多人的血壓隨著年齡而上升,因此通常在被診斷高血壓之後,需要一直服用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但真的要吃一輩子的藥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高血壓藥物的停藥方法,在試著停用藥物時期,也要確保血壓盡量穩定。
在過去的年代,只要能給孩子溫飽就是好父母,但現在的標準卻不一樣了,到底怎樣才算是好父母呢?美國知名榮格心理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於《覺醒中年》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索人生下半場的價值與中年的意義,幫助讀者適時跳脫舒適圈,去回應生命所提出的靈魂召喚。以下為原書摘文:
年節蔬果大採購,就怕水果不耐放,水果該如何保存才能放更久?哪些水果不用冰,哪些水果要放冷藏?水果保存要包紙還是塑膠袋?《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民眾年節水果保存技巧,只要記住2大原則就好:溫帶水果適合冷藏,熱帶水果放常溫、陰涼通風良好的地方即可。
訓練或比賽之前做足暖身,不僅能提升體溫,更可以預防傷害、增進肌肉反應靈活,進一步提高運動表現。XTERRA Taiwan瑜珈老師Amy帶來5招針對跑步運動前的暖身伸展瑜珈,並帶領鐵人一哥謝昇諺、鐵人選手森田京子一起示範。在跑前花5分鐘練習,為之後的主課表打造一個完美的開始吧!
65歲陳先生有10多年乾癬病史,全身體表面積80%以上受到影響,屬重度患者,但由於夜市工作關係,日夜作息顛倒,加上最近天冷愛吃薑母鴨等補品,又因使用口服用藥治療的副作用影響肝功能,而中斷治療,因此乾癬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良好改善,一旦發作起來,渾身發癢不舒服,且皮屑掉滿床,早上起床床上佈滿白色皮屑,讓家人深感困擾。
「淤泥效應」(sludge)意指民眾想要往某個方向前進時,可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阻撓。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作者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於《推力》一書中,分享真實案例,教讀者學會運用「推力」,為人生創造影響力。以為原書摘文: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是廣泛性發展障礙中的一種症候群,屬於自閉症譜系障礙,其重要特徵是缺少同理心 · 天真、不恰當的行為,那要怎麼改善呢?具有亞斯特質的精神科醫師馬大元於《孤獨的勇者》一書中,結合臨床案例及個人經驗,分享「成人亞斯」從容應對的方法,幫助亞斯患者、照護者有個生活指引。以下為原書摘文:
刷牙力道越大、牙齒就會越乾淨?錯!26歲朱小姐因刷牙時經常牙齦流血、疼痛,到台北慈濟醫院牙科就醫,醫師發現她的牙齦不但發炎,還有退縮、牙根外露、牙齒變長的情形,進一步詢問日常清潔情形、牙科病史之下,才發現是因她長期使用刷毛過硬的牙刷,且刷牙力道過大,所造成的牙齦退縮情形。
聽到開刀要麻醉,不少民眾都心慌慌!台灣人對於健檢、手術要進行麻醉,有許多擔心和迷思,常認為「會不會麻了就醒不來」、「麻到一半突然醒來怎麼辦」,甚至因為不願接受麻醉,而放棄必要性的醫療處置。但麻醉科醫師提醒,其實民眾可以在手術前,主動要求確認麻醉醫師身分,共同討論在麻醉過程中擔心的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以便讓自己安心又安全地接受治療。
「少吃多動」是減重的黃金原則,但你是不是覺得,已經少吃澱粉、多吃蔬菜、多運動了,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來?其實「體質」也是減重的關鍵!由前雜誌記者謝懿安採訪多位中醫師,包括林朝暉、蔡雯欣、吳明倉、林巧薇於《中醫五型減重》一書中,分享中醫減重的方法與迷思,幫助讀者健康減重不復胖。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帶來的早死風險,健康專家都建議「運動333」,也就是每次30分鐘、每週至少3次的運動建議,但對於工作忙碌,下班就累得半死的上班族來說,卻覺得如同天方夜譚般難以達成。但最新研究發現,只需每天大約運動11分鐘,就有明顯預防早死風險的效果,甚至每天只要有動一動,即使時間很短,都有幫助。
許多營養指南都會針對「吃」提出建議,卻鮮少提到怎麼「喝」得健康。來自美國的飲料指導專家組(Beverage Guidance Panel),成員包括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營養學主任華特.威力(Walter Willett),他們近年依照六級分標準,對各種飲料進行評比⋯⋯
婆媳問題是家庭問題排行榜的常客,其中「顧娃問題」也常常被拿來討論,新手媽媽從懷孕、坐月子到照顧寶寶都很辛苦,若婆家什麼事都要干涉,可能會讓彼此都很累。然而,解決這種情況的方法是多方溝通,建議媽媽們,可以和婆家坦誠交流你的感受和需求,同時也要聆聽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