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疫情以來,免疫系統的強弱就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該如何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避免感染病毒?相信有許多的人都會告知你多攝取水果與蔬菜的飲食、固定的運動訓練和充足的睡眠時間等等,這些都是維持我們人體免疫系統的自然方式,但你知道肌肉量的多寡跟我們人體免疫系統的強弱有關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肌肉與免疫系統的關聯。
在國內外明星藝人的推波助瀾下,「單一食材減肥法」經常成為瘦身的熱門話題。這種減肥法主張透過只吃「特定食材」,如芭樂、蘋果、香蕉或豆腐等,來達到快速減重的效果。然而,此種飲食方式雖能達到一定的瘦身成效,卻不一定能瘦得健康漂亮,倘若長期如此進食,或將對身體造成不小損害。
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青少年中是一種相對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由於症狀顯著且不少發生於臉部、手部等裸露部位,患者容易因病灶外觀而產生自卑情緒,影響社交互動,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壓力、課業負擔等也可能誘發讓疾病惡化,增加管理和治療的難度。 臺大醫院皮膚部卓雍哲主治醫師表示,青少年的異位性皮膚炎與嬰幼兒的發病率相比雖有所下降,但仍遠高於成人,根據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在成人中的發病率約為2%,而小兒階段高達...
常有女性罹患尿道炎,但經過治療一段時間後,症狀仍遲遲未改善,此時就要思考是否為其他原因所造成。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指出,當心有可能是「尿道憩室」在作怪,可能因為積存尿液或髒汙,而導致反覆發生尿道炎。
看不清楚要小心了!你知道眼睛也會老化嗎?「白內障」是因為眼球的水晶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變得模糊、扭曲的一種疾病,在非常少數的嚴重案例中,甚至會導致失明。對此,眼科醫師表示,若出現視力模糊、影像重疊等症狀,請盡快至醫院就醫,以避免視線不佳為生活帶來風險。
明明一再小心,卻總是不斷犯錯,明明知道要再加油,卻越是適得其反。其實,有生存困境的人,並不是因為能力差或懶惰,而是因為「發展障礙」。日本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本田秀夫於《你以為的應該,其實都大可不必》一書中分享經驗,幫助讀者找出「不做也沒關係的事」,挖掘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現代人常因低頭滑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而導致眼睛疲勞,甚至頸椎痠痛難耐,此時除了休息放鬆外,也可以配合「頭薦骨療法」來舒緩身體不適。日本專業頭薦骨治療師吉田篤司於《頭薦骨按摩自療法》一書中,教你歐美新興能量療法「頭薦骨療法」(Craniosacral therapy),調整全身筋膜路徑,讓身體活絡。以下為原書摘文:
吃藥真的會變胖嗎?當愛滋病毒(HIV)感染者在穩定控制病毒量之後,行動力、自我照顧及日常活動皆與常人無異,卻有部分病患當心體態變胖、外觀不佳是與藥物和治療有關,因而自行停藥造成病毒反撲身體,反倒出現頭暈頭痛、嘔吐等不適症狀。醫師特別提醒,尚無研究證實目前HIV藥物治療與肥胖有關,建議透過「2大關鍵」為自己打造理想生活品質。
日前,一位13歲小妹妹出現發燒、腹痛、嘔吐的症狀,且連續3天。經外院檢查疑似急性心肌炎,轉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急診求診,急診兒科醫師檢查發現,該患者心跳過慢,心電圖顯示完全房室傳導阻滯(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且經心臟超音波發現心臟收縮力不佳⋯
無法久走或久站,同個姿勢維持太久就感覺關節僵硬,甚至走路、活動時出現喀喀聲,關節無法打直,小心你得了退化性關節炎!想靠運動訓練腿力,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又怕做錯運動會讓關節退化更嚴重,醫師提供以下「運動1口訣」和正確關節訓練方法,快學起來讓你運動放心放輕鬆。
許多新手爸媽在看到寶寶因為黃疸需住院照光時,會覺得相當不捨甚至落淚,但醫師指出,其實新生兒黃疸相當常見,家長們不必太過焦慮擔憂。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黃疸超過2週未消退,或是排便持續呈現灰白色時,當心有可能是「膽汁鬱積症」,建議盡早就醫診療。
劉先生因右腳疼痛來看診,走路一跛一跛的、連坐下都需要旁人扶著。他表示3年前突然右臀劇痛,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竟是細菌感染骨髓炎,前前後後經過6次清瘡手術,配合抗生素和高壓氧的療程大約持續半年,好不容易才將骨髓炎控制住。
根據研究發現,人在乾渴的情況下,不單是短期記憶力降低,還有辨別力、操作能力都會下降,因此補充水分很重要。但也有人不管喝多少水,還是會感到口渴,身體一直呈現「缺水」的狀態;對此,中醫師表示,身體缺水是「津液虧虛」之症,要先搞清楚身體的缺水狀況,才能依體質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