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群人:崇尚自由、不願意做安穩的工作、不喜歡規章制度⋯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想要追尋什麼。其實,自由是需要責任才能維持的,如果只追求前者而逃避後者,那人生也只是虛度而已。心理學博士陶思璇於《你只是太在意了!》一書中,整理自我療癒的練習之道,教你做回情緒的主人。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管再努力,都無法獲得成果?想要在工作上有所成就,靠的不是努力,而是腦力。日本商業界NO.1「疑難解決專家」菅原健一於《原子思考》一書中,分享獨特的思考方式,在工作開始之前,就能馬上判斷沒意義的事,幫助讀者釐清思緒、提高產能,拿出人人稱羨的最佳成果。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是否有想過人老了到底能靠誰?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心理學博士黃揚名於《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一書中,以專研多年的老人心理學,用科學證據來解答大眾對於「老人」、「銀髮」、「熟齡」與「高齡」的種種疑惑,幫助讀者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變老,迎向美好的人生下半場。以下為原書摘文:
銜著金湯匙出身的「靠爸族」從呱呱墜地那刻,就比一般上班族資產還要豐碩,但光是羨慕也沒用。知名作家吳淡如近年攻讀商學院,製作理財Podcast節目更大受歡迎,出版《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介紹實用的理財觀念,包括商學院訓練如何理解每項理財決策背後的行為科學,並建議從生活習慣就可以開始改變。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不被叮嚀就不願讀書,但是催促、命令又讓孩子更討厭讀書,家長於是陷入焦慮不安,該怎麼辦?擁有逾30年教育經驗的日本教養專家石田勝紀在《讓孩子心智堅定又自信的10句話》回應一位家長提問,他建議把焦點從孩子轉向自己,放下「期待」的心態,調整為「信賴」,並分享1個整理思緒方法,先理解孩子的感受。以下為原書摘文:
無肉不歡還能吃飽飽又瘦得健康,有可能嗎?活躍於台灣生酮、斷食、體態雕塑相關社團,有近20年專業運動重訓輔導經驗的Martyn教練陳世修出版《第一本全方位機能提升肉食生酮全攻略》,立基在各種研究數據上,分享全肉食生酮的可行性,提供讀者對於體態鍛鍊、增強身體免疫力另一種飲食選擇。以下為原書摘文:
柬埔寨詐騙事件成了近期新聞熱門話題,用高薪話術讓不少國人掉進人口販運陷阱。由林昱萱、周裕翔和蘇益賢3位心理師合作撰寫的《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巧,分析詐騙行為背後心理機制,點明被騙的人通常擁有6種心理狀態,提醒讀者應時刻自我警覺,避免受害。以下為原書摘文:
疫情期間人心惶惶,對於媒體或網路上毫無專業背景的討論和謠言,必須更加謹慎判別,以免下錯結論,引發恐慌。研究領域涵括流行病學、人類遺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在《因果螺旋》一書中實際分析了一位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觀點,如何誘導民眾陷入錯誤的判斷,並示範正確的理解途徑。以下為原書摘文:
許多人即使討厭公司、討厭工作,但總是遲遲不敢踏出離職那一步。日本自由工作者海星過去是個沒有高學歷、沒背景的普通上班族,捨棄月薪16萬日圓的工作,靠著經營網站,成為單月營收超過1500萬日圓的人氣網紅。他在《魯蛇的翻轉人生計畫》分享自己離開原本正職工作的心境,建議想離職的人可以用3個步驟釐清需求和心理準備。以下為原書摘文:
大眾刻板印象中「肥胖」的萬惡之首來自於「油脂」,但脂肪其實是人類必須的營養素。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游能俊自身曾BMI大於30,屬於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但他在《游能俊醫師的133低醣瘦身餐盤》書中說明,食物脂肪對身體有益,即使想要減重,也不該偏廢,應慎選食材和食用油適當攝取,避免營養失衡。以下為原書摘文:
設定目標人人都會,但一想到執行層面,就懶蟲附身,忍不住想耍廢擺爛。專攻社會心理學、經營管理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艾雅蕾.費雪巴赫(Ayelet Fishbach)在《達標》一書中,建議3個方法來驅策內在動機,讓行為科學和心理學幫助你,擺脫一事無成的泥沼。以下為原書摘文:
談戀愛時刻都想黏在一起似乎很正常,但若分開時,其中一方強烈焦慮,甚至讓負面情緒成為雙方的壓力,或許需要重新檢視相處模式。由心理學博士、心理諮詢師合著《如何擁抱一隻刺蝟》建議讀者在情感關係中,加以辨識彼此人格特質,談到依賴型人格的過度黏膩,其實源於強烈不安全感,提供了3個方法,有效擺脫互相消耗的依賴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許多上班族經常感覺肩頸背腰痠痛難耐,回家寧可躺著不動,隔天依然拖著沉重身體生活,即使休假幾天也難以擺脫疲勞感。在日本曾指導過許多頂尖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師中野.詹姆士.修一在《最強疲勞恢復法》書中分享,靜態伸展操可活化擠乳作用,讓血液和淋巴順暢,進而舒緩身心的疲勞,並介紹了幾種伸展動作。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