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終,不少人開始準備大掃除,面對堆積如山的物品、衣櫃裡塵封已久的衣服,總想著「以後可能用得到」,到底哪些東西該丟、哪些不該丟?常讓人不知從何整理。醫師指出,囤積情況若嚴重影響生活,如空間受限、家具難以使用,恐是患上「囤積症」的警訊,建議採用小步漸進、3箱分類、一進一出等方式改善,若成效不彰則可尋求專業協助。
隨著冬季來臨,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雙重威脅讓家長憂心忡忡,醫師表示,疫苗接種是預防重症的最好方法,但家長對於疫苗仍有些疑慮,究竟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如何?以及要與流感疫苗如何搭配施打?本文請小兒專科醫師來解答。 翔新診所小兒專科劉茂彬醫師表示,流感本身就是冬天較為盛行,但是新冠病毒也不容小覷,因為病毒變異的關係,目前觀察,診所仍不斷有新冠感染的零星個案出現。劉茂彬醫師指出,新冠與流感相比,造...
農曆新年將至,家家戶戶開始忙著大掃除,但面對堆積如山的舊物,如學生時期的制服、紀念冊、朋友送的禮物、小孩子的衣物、玩具等,留下用不到,丟掉又捨不得,讓許多人陷入兩難。臨床心理師指出,輕鬆斷捨離其實有技巧,可利用2個問題釐清自身需求,讓心理不再有負擔。
近日虎頭蜂攻擊登山客事件頻傳,每年7~11月是「虎頭蜂」繁殖季節,也是虎頭蜂最凶猛的季節,民眾爬山、郊遊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優活健康網》特摘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牙醫師李偉文所撰此文,分享「被蜜蜂叮的應對方法」,若民眾被蜂攻擊,最好的方法就是迅速離開那個地方,最好不要用力揮舞。
隨著年齡增長,4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若沒有定期運動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也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對此,物理治療師建議長輩在家可以學習「3招」自養肌力,一天做3~5回就能減緩肌力衰退。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因肌肉不斷退化施力困難,若未能妥善治療,將可能長期坐輪椅甚至臥床,吞嚥與呼吸功能也會嚴重衰退。目前主要治療方式,以脊椎注射藥物為主,但仍有病患因脊椎側彎等問題,難以接受針劑治療,幸好健保已擴大開放口服藥物給付,嘉惠更多病人控制病情。 基因缺陷導致運動神經元逐漸死亡 藥物治療保護大腦與肌肉連結 成大醫院神經部孫苑庭醫師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罕見遺傳性疾病...
1名台中居住山區80歲老婆婆,平時喜歡在自家周圍花圃設計漂亮植栽,但因下背部疼痛日漸劇烈難以行走,只能放棄最愛的小庭園,家人推著輪椅就醫檢查發現,老婆婆罹患骨質疏鬆症與脊椎狹窄壓迫神經,馬上疼痛控制與投入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恢復行走,已能再次修剪心愛花花草草。 不論男女都可能骨鬆高風險 出現「矮駝痛」小心骨質陷危機 中國附醫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曾準表示,女性停經後或...
疾管署自9月26日起宣布分3階段開打COVID-19最新疫苗,事實上從10月上旬開始,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從原先認為的「低點」已漸漸升溫,根據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的觀察,9月時長照機構已有群聚感染事件,醫院端住院或陪病者感染人數也有增加跡象,如果不趕緊預防,恐怕秋冬會迎來一波新冠肺炎高峰。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醫師表示,從過去4年的經驗可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每3~6個月都會有高峰與低峰,美...
一名高齡92歲的奶奶於去年因為皮膚有大片紅斑、脫屑,上面散布數顆膿疱,而且還頻繁發燒,非常虛弱,被家屬帶往醫院就醫。醫師發現,這名奶奶有地圖舌與手部關節變形等乾癬典型症狀,加上皮膚有明顯膿疱,安排皮膚切片與抽血檢查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若再拖延恐有誘發敗血症或是器官衰竭等致命性併發症的風險。所幸,經醫師評估給予生物製劑治療後,奶奶身上包括膿疱、紅斑、脫屑等症狀在一週後都有獲得改善,生命體徵也...
南投50歲詹姓貨車司機,日前凌晨下班回家時,想用熱水澡洗掉一天的疲憊,但左手感覺不太到溫度,原以為是太累而不以為意,隔天一覺起來發現兩邊臉的感覺不同,覺得左臉刺刺麻麻的,感到不對勁而至急診就醫,醫師判斷是腦中風,讓他住院安排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
秋冬天氣溫差大,不僅是過敏、呼吸道疾病盛行的季節,一吹到風就流鼻水、感冒時狂流鼻涕,也常常是多民眾的困擾。但你知道嗎?各病症的鼻涕顏色大有不同,甚至可以反映身體健康和疾病訊息。《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兒科醫師傑登揭密「6種鼻涕顏色」,小心這種顏色有可能是癌症徵兆!
秋天是栗子的產季,同時也是栗子最美味的時刻。栗子口感鬆軟、甜潤並散發著香氣,除了拿來加工外,還可以用來煲湯,簡直是養胃健脾的好食材!這次《優活健康網》整理栗子的相關知識,包括栗子功效、栗子禁忌、栗子挑選與栗子剝殼法,這個秋天吃栗子也不怕麻煩啦!
瘦身並非只有體重變輕這麼簡單,還需要調理五臟六腑,以內養外、內外兼修,才能自然減重。中醫會運用多種方法治療肥胖,包括中藥調配、針灸、推拿或食療等,別人適合的減肥方法,用在其他人身上可能出現反效果,原因就出在每個人「體質不同」,減肥前先瞭解自己的體質,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