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染髮劑在頭髮的停留時間愈久,髮色就能維持更久,但皮膚科醫師表示,務必依照說明書上的建議時間,不可讓染髮膏在頭上留置過久,否則容易引發過敏,造成刺激性皮膚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染髮的注意事項,一定要看清楚產品使用方式,並注意染髮後的皮膚狀況。
保鮮盒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用品,但市面上的保鮮盒材質、尺寸大小百百種,在選購前應該先了解它們不同的特點;另外,雖然如今的保鮮盒大多都具耐熱性,但也要注意適用的加熱儀器不同,以免發生危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各式保鮮盒的注意事項,正確使用才能保障安全。
過年連假把握時間追劇,開工上班又長時間盯著電腦、手機,現代人總是離不開3C產品,每當看著小小螢幕,脖子容易固定姿勢前傾或後仰,長時間下來造成肩頸痠痛。中醫師提醒,長期肩頸痠痛若不治療,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後遺症,建議居家3招伸展運動可幫助放鬆肌肉,做好肩頸保健才不會影響生活品質。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在台灣仍是大流行高原期,每天確診數持續破萬,因此社群媒體、各種討論平台上,充斥著疫情相關訊息,其中不乏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和不實內容,反而讓民眾陷入焦慮與不安,影響個人在預防治療、用藥觀念的錯誤選擇,非但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反而危害了健康。
新冠確診者在解除隔離後快篩陰性,一般就認為自己可以恢復以往正常上班上課、自由進出公共場所的生活,但快篩陰性就等於已恢復健康了嗎?要如何殺死體內殘存的病毒並自我修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提醒,其實快篩陰性後,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以下是陳潮宗解答:
台灣新冠疫情稍降溫,但民眾更擔心染疫康復後,仍會引發新冠併發症、後遺症,而近日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MIS-C)的個案明顯增加,也讓家中有確診兒童的爸媽人心惶惶!醫師就提醒,若兒童要與病毒共存還需面對4大關卡,也一語道破「該不該打疫苗」的利弊。
隨著COVID-19疫情因Omicron變種病毒而趨於流感化,大量居家照護指引的文章充斥坊間,居家常備藥中,能夠舒緩頭痛、喉嚨痛及肌肉酸痛等感冒症狀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成為近期搶手藥品。
根據統計,以手觸診甲狀腺,約大概4~10%的成年人口中有甲狀腺結節,以超音波檢查,則高達40%以上人口中有甲狀腺結節,以婦女和老長者居多。但醫師提醒,若患甲狀腺結節不需過於緊張,因95%以上為良性,可透過治療改善。
兒童確診新冠康復後,若再次出現持續性高燒、腹痛、嘔吐、腹瀉、皮疹等症狀,就有可能是罹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尤其好發於21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千萬不能輕忽!而猶如疫後未爆彈的MIS-C到底是什麼?症狀治療、預防方法又有哪些?《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6大QA一次看。
媒體上常見「笑氣」淪為聚會助興工具,不肖業者為了暗地提供,而將笑氣灌在派對氣球的鋼瓶中的新聞屢見不鮮,使用者都說吸入時會獲得短暫麻痺的快感。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有可能再次持續發燒!兒科醫師示警,若伴隨著皮膚疹、眼睛發紅、草莓舌、腹痛或休克等症狀,當心「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應盡速就醫,萬一拖延未處理,恐併發休克和視覺幻象症狀。
懷孕期間若不小心確診新冠,許多準媽媽都會擔心是否能正常哺乳,也常常擔憂病毒會藉由母乳傳播,導致寶寶也染疫。兒科醫師表示,其實以上2種擔心都是迷思,目前證據顯示新冠肺炎的病毒不會透過母乳傳遞,而且曾確診或確診中的產婦若哺乳,更能將自身抗體傳給寶寶,哺乳反而可增加寶寶對新冠病毒的抵抗力。
56歲陳女士罹患乳癌,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並持續接受抗賀爾蒙治療,但近半年來發現,手指逐漸變得僵硬且無法彎曲,擔心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作祟,就醫檢查後,根據臨床經驗研判,應是乳癌治療藥物的副作用造成。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協助針灸及中藥調理,約3個月後,患者手指疼痛緊繃的症狀大幅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