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接長輩過來同住,還是讓他自己住在熟悉的老家?這一直是許多子女煩惱的照護問題,尤其隨著長輩年紀大,逐漸出現記憶力、認知功能衰退等失智症狀,到底該怎麼做才最好,同時又不造成父母與子女雙方的負擔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提供4面向可作為衡量標準,幫助子女依照自身情況,做出最適切的決定。
要接長輩過來同住,還是讓他自己住在熟悉的老家?這一直是許多子女煩惱的照護問題,尤其隨著長輩年紀大,逐漸出現記憶力、認知功能衰退等失智症狀,到底該怎麼做才最好,同時又不造成父母與子女雙方的負擔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提供4面向可作為衡量標準,幫助子女依照自身情況,做出最適切的決定。
鼻胃管是一條從鼻孔進入、經過咽喉進到胃部的透明塑膠管,經過口咽會有嘔吐、咳嗽反射等現象,因此通常會造人病人不舒服的感受;所幸,近幾年有一種新的灌食管路方式「胃造口」,不僅有效補充營養,還可以減輕病人不舒服感受。更重要的是,胃造口的管路沒有出現在臉部,可以提升病人的自我尊嚴。
「吸入性肺炎」是由於異物進入肺部導致發炎,常見症狀有發燒、咳嗽及多痰,嚴重時甚至會呼吸困難;研究發現,年長者若是發生吸入性肺炎,30天內的死亡率高達21%。《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吸入性肺炎相關衛教,包括症狀、預防與照護,若家中長輩有相關症狀請盡快就醫。
面對罹患重症的患者,照護者以照顧病人為重,卻常常忽略自己的需要。其實,在面對病人的病況變化時,照護者更需要注意自己的內在需求。臨床心理師商沛宇於《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中,分享多則臨床故事,並整理癌症心理協助的重點,幫助病友與陪伴者以愛相依。以下為原書摘文:
照顧大腦認知功能退化患者是一個漫長歷程,依著退化嚴重程度不同,有些患者無法做出合適的行為表現,也有些患者出現敵意、妄想等精神症狀,使照顧者疲於應對之外,也會產生困惑、無力、挫折、害怕、失望,甚至是厭惡等情緒,更可能還會引起照顧者的罪惡感,但照顧者的痛苦遠不只如此⋯
依據國發會資料顯示:2023年台灣老人人口總比例達17.8%,預估2025年將突破20%,邁入「超高齡社會」,亦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獨居老人越來越多,內政部資料指出:全台「無偶戶長」高達375.9萬人,佔41.5%,相較2012年,10年暴增了75萬人,創歷年新高。在人均壽命增長的同時,不健康平均餘命也延長了,表示照顧需求只會更多,政府的長照政策除了長照人員的培訓制度、職涯發展等,更必須結合跨領域、跨部會的多邊合作,儲備訓練足夠的長照服務人力,以因應轉型照護與跨域創新科技的長照模式。 護理人員於長期照護場域角色多元 爺爺有高血壓及糖尿病10年病史,不規則服藥,某日發現左側肢體無力,意識還算清楚,被家人送到醫院急診,經過醫院醫護團隊的治療與照護,病人身上留有鼻胃管、無法行走需要使用輪椅,在醫院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透過周全性的評估,爺爺是符合長照服務個案;需要專業服務及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為了加速爺爺返家後專業照護服務可適時接手,由居家護理師則將護理專業服務送到家中,讓民眾在家安心療養同時也協助爺爺自立生活訓練,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則於個案出院前擬定照顧計畫,縮短爺爺出院至接受長照服務時間。 除了在醫院服務的護理師外,還有學校護理師,在學校守護學生的健康;職業衛生護理師在各公司行號擔任各場域員工的職業安全及健康;公共衛生護理師在社區/衛生所肩負傳染病防治、疫情監控、慢病管理、疫苗接種等工作,居家護理所、護理之家、產後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這些機構都是因應民眾照護需求而成立的護理照護機構,其負責人也都是護理師。護理人員長期以來即肩負著民眾健康護理照護的工作,可以說人從出生到終老,從醫院到社區,護理人員從不缺席。 護理師常被稱為是白衣天使,有民眾會稱我們是救苦救難的菩薩,值得護理師引以為榮,無論在任何職場、工作岡位上,基於病人/個案的需要,應可看到護理師的責任及存在的價值。現在科技的進步、醫療環境的改變、高齡人口增加、再加上少子化趨勢,護理職場更顯重要和艱辛,長期處在高風險、高壓力、勞動條件差、有醫療暴力風險之工作環境,目前護理就業環境確有需政府更多資源的投入和醫護法規的修訂。另外,也希望全民能提升健康識能,給護理師們更多的尊重與肯定,讓更多的新血願意投入護理職場、讓資深的人員能留任醫療職場,使國內醫療系統更有能力來守護病人的安全及提升醫療品質,守護全民健康。 在全球護理人力短缺之際,政府更該投資護理,提供更好的勞動條件和薪酬;護理師值得國家社會更好的對待。如同國際護理協會ICN的呼籲:Our Nurses, Our Future,有護理師,才有未來。
有鑑於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近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提出「80歲就廢巴氏量表」政策,主張80歲以上長者可直接申請外籍看護,無須透過取得巴氏量表才能申請,希望解決長照、看護市場人力短缺問題。對此,《優活健康網》整理一篇巴氏量表申請資格、取得管道、評估標準等相關資訊,提供民眾參考。
「快樂,是一個生活的習慣,更是一種選擇。」 有時候,我們會忘記關心自己,讓自己快樂;記得要去照顧別人,卻遺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顧。甚至,不敢讓自己開心,會有點罪惡感。現在開始,你只需要在內心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我選擇讓自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