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認清食品來源 拒絕食品添加物風險

認清食品來源 拒絕食品添加物風險#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日前媒體報導曾報導指,食品添加物裡潛藏著安全危機。衛生局對稽查食品添加物製售業者及市售產品加強監控,一旦發現不符合規範者,將依法處置。澎湖縣衛生局局長鄭鴻藝表示,食品添加物是指在食品製造、加工、調配等過程中,為達到特定之目的而添加或接觸於食品的物質,不能拿來直接吃,也不是食品的原料,提醒消費者選購前先認明產品的重要資訊,避免買到不合格的食品。我國食品添加物管理制度與世界各國相同,都是根據科學評估結果,公告正面表列准用品項及使用規定。目前除了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藉此強化食品及食品添加物業者自主管理要求外,並推動登錄制度及持續稽查食品工廠,以及食品添加物製售業者,消除國人對食品添加物的飲食安全疑慮。 鄭鴻藝指出,衛生署發布訂定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包含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限量、使用限制、用途及規格的訂定,除參考國際規範外,還要針對各食品添加物品項的安全性試驗結果,並考量國人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估算所評估的食品添加物的可能暴露量,進行整體評估其攝食安全性後,加以訂定食品添加物標準,同時也會隨時依據新的科學事證,重新評估,適時修正。 衛生局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要認清產品資訊,包括品名、成分(包括食品添加物)、有效日期、負責廠商(名稱、地址及電話)、原產地(國)及必要的警語。由於食品種類及形態日益多元化,消費者要培養「五不買」的認知與觀念,包含來源不明者不買、成分不明者不買、標示醫藥效能者不買、誇大功能者不買、標示不完整者不買。消費者聰明選購食品,才能夠吃的安心又健康。

恐怖的添加物 小心危害腦神經又傷肝

恐怖的添加物 小心危害腦神經又傷肝#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統計,全球食品業每年食品添加劑的商機高達200億美元,平均每人每年要吃進6至7公斤的食品添加劑。以一個上班族每天三餐外食,每天可能吃下70幾種添加物,甚至有些合法添加物長期食用,也可能有危害,食品添加物比想像中不安全。毒物科專家林杰樑說,雖然許多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但長期食用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如殺菌劑(過氧化氫),常添加於濕麵條、豆干、魚丸、魚肉煉製品等,若食入3%過氧化氫殘留,可能發生急性腸胃炎的症狀,食用者會有心悸、嘔吐、腹脹、腹瀉等不適。且由於過氧化氫的沸點高達152度C,因此即使將食物煮熟煮沸,過氧化氫仍會殘留存在食物中。而漂白劑(二氧化硫、亞硫酸鹽)使用於食品上如金針菇、洋菇、蓮藕、蓮子等,林杰樑說,食入亞硫酸鹽多數人可排出體外,但氣喘患者可能會對亞硫酸鹽產生過敏;若攝入過量,可能會引發呼吸困難、腹瀉及嘔吐等。二氧化硫是一種還原漂白劑,當它被氧化時,能將有色物質還原,而呈現強烈的漂白作用,甚至防止酒發霉的過程也常使用。營養師陳怡靜說,去除二氧化硫的簡易的方法,在烹煮食物前使用100℃的沸水加熱5分鐘,可以去除大約90%殘留毒素。食品中常見的防腐劑,例如苯甲酸及甲醛,苯甲酸雖為合法食品添加物,但過量或長期食入可能影響肝功能。常見的防腐劑己二烯酸與苯甲酸都容易引起小朋友的過敏反應(如異味性皮膚炎、氣喘發作等,以皮膚過敏的形式最常見);對幼兒來說,接觸到苯甲酸更為不妥。在動物實驗上,兩者都會引起食慾不振。而「苯甲酸鹽」被添加在許多零食裡,這種防腐劑容易引起生長遲緩,家長們更需留意。孕婦為了肚子裡的寶寶也要慎選食物,含有防腐劑的食品也儘量少吃。

善用食品營養標示 飲食幫助改善病情

善用食品營養標示 飲食幫助改善病情#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營養是人體生長和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元素,跟營養有關的疾病,例如癌症、肥胖、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病等一直是是備受關注的健康議題。我國已實施包裝食品營養標示多年。國人的營養知識提升與健康意識抬頭,為建立消費者對營養標示的正確認識,必須提供在選購時的參考資訊。市售包裝食品需於包裝容器外表之明顯處所,提供以下有關營養標示之內容,包含「營養標示」之標題、熱量、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纖維)、鈉之含量等項目,其它出現於營養宣稱中之營養素含量,廠商也需自願標示之其他營養素含量。營養標示是推廣均衡飲食的重要工具,不但可以讓消費者更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繼而與同類產品比較作出選擇。對於有特別飲食需求的人(例如,糖尿病或高血脂病患者),營養資料可讓他們方便挑選合適的食品,有助於控制病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在工業國家中,大約30%的癌症病例與膳食有關。而由飲食所衍生的營養失調、肥胖及高血壓等問題,都可能導致心臟病。善用食品所提供的營養資訊,不但有助於改善消費者的飲食習慣,還可以節省醫療開支,減少健保支出。(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第234期)

購買食品秉持三原則 別被廣告牽著走

購買食品秉持三原則 別被廣告牽著走#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網路、電視、傳單廣告等都時常出現一些誇大且具神奇功效的食品,像是「食用○○產品六週之內就增加60%的海綿骨密度,兩週之內增加80%的軟骨活性,甚至說到僵直性類風濕關節炎,一個月後不需穿鐵衣」、「食用○○產品,美V招桃花、豐挺超自信、挑戰26天A罩杯~D罩杯」等誇大的廣告台詞,桃縣衛生局統計101年1-4月自查辦電視、網路、電台等違規廣告共160則,以宣稱治療關節炎、預防癌症最多,其次減肥、豐胸、降低血壓膽固醇。 衛生局表示,食品主要是提供人體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營養素及熱量,不可宣稱療效。業者或民眾在網路上刊登食品廣告,若宣稱具有治療關節炎、預防癌症、減肥、豐胸、降低血壓膽固醇等效果,已違反食品衛生相關規定;若涉及誇大不實、易生誤解,可依法裁罰新台幣4~20萬元;若宣稱醫療效則可裁罰20~100萬元。雖然廣告是行銷產品不可缺少的商業行為,但面對這些極盡煽動的廣告畫面及台詞時,很容易使消費者因一時衝動而花錢購買。因此桃園衛生局呼籲民眾,切勿聽信誇大不實具有神奇功效之食品,購買食品前請秉持三大原則:1、看清產品標示。2、細聽說明介紹。3、冷靜想清分析。別再讓廣告牽著走!

衛署全省肉品查驗 確保消費安心

衛署全省肉品查驗 確保消費安心#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維護民眾健康,保障食品消費安全,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協同各縣市政府衛生局自3月20日起至4月30日,於全省展開市售禽畜肉產品之專案加強稽查抽驗,總計抽驗1116件市售肉品檢驗,其結果1108件未檢出乙型受體素,合格率為99.3%;8件檢出萊克多巴胺,其中4件為美國牛肉、1件為國產豬肉,另外2件牛肉及1件豬肉之原產地,目前正由當地衛生局調查中。本次加強抽驗計畫,是針對國人日常消費食用或採購肉品之販售場所,其中餐廳抽樣檢驗512件,佔總數45%,其它販售地點如傳統市場200件、超市156件、網路供應商86件及量販店84件,均進行取樣檢驗,確保民眾消費安心。不合格之案件目前正由相關衛生局後續處辦中,對於不合格之肉品,要求販售場所立即下架回收,並由衛生局負責封存與監督銷毀;對於相關業者與廠商,依衛生局調查之違規情形,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處以罰鍰外,並且積極追查肉品之上游進口廠商,加強邊境查驗,從源頭進行把關,確保肉品供應鏈安全無慮。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與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將持續加強合作,共同監測市售肉品衛生安全,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與權益,維護國人健康。

少吃油炸食品 研究:可能造成癌症

少吃油炸食品 研究:可能造成癌症#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信許多人對於洋芋片、薯條、泡麵這類經過油炸加工處理的食品,是愛不釋「口」!但日前有媒體報導,英國檢驗發現番茄醬、洋芋片、餅干、咖啡等 13 項產品中含有高量「丙烯醯胺」,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丙烯醯胺是由食品中胺基酸與醣類於高溫加熱(100℃以上)下作用反應所成,常見於油炸馬鈴薯產品,麵包、餅乾、堅果及咖啡等烘焙食品,建議消費者均衡飲食,適量食用油炸或烘焙食品。 根據研究文獻顯示,丙烯醯胺在動物試驗中具有神經毒性及生殖發育毒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其歸類為「可能會造成人類癌症的物質」。雖然目前國際上均未對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含量訂定限量標準,衛生署去年所調查調製飲料類 (含咖啡飲品)、油炸類、碳烤類及烘焙類食品之丙烯醯胺含量結果顯示,以油炸類及烘焙類食品檢出之丙烯醯胺含量較高,此為產品製程加工所導致。因食品高溫加熱所產生之丙烯醯胺對人類之健康影響,國際間尚無定論,該局將持續監測與進行研究調查,以利未來風險評估。食品藥物管理局並呼籲消費者,均衡飲食,多運動,以確保身體健康。

零殘留不等於零風險 食品安全知多少

零殘留不等於零風險 食品安全知多少#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農藥殘留、重金屬,這些字眼近月不斷擾動著媒體與社會大眾的敏感神經,澎湖縣衛生局表示,以前媒體報導鮮少重視或討論「暴露量」的問題,而是直接將食品安全問題簡化為全有或全無的二分法。例如,不管是「超標」或「檢出」,一概被冠上「有毒」食品的封號,好像只要有某種化合物的存在,便跳過「劑量」的考量因素,而將毒性危害與健康效應直接畫上等號,就像在民國100年發生塑化劑的事件時,食入塑化劑會使雄性生殖器變小的論述一樣。其實暴露劑量與暴露時間對於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健康效應,或是產生的可能性有多少?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鄭鴻藝局長指出,食品中化學物質或毒素殘留要低到什麼程度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不會造成任何健康風險?這個問題恐怕尚無定論;因為我們大概找不到「零風險」的食品。現今的檢測技術,要驗出極微量的殘留並不難,隨著檢測儀器靈敏度日益精進,「不得檢出」是否適合持續做為諸多食品安全的判定標準,或是否就代表是「零風險」? 鄭局長強調,至於該如何探討並溝通出各界普遍所能接受的健康風險,將是未來面對食品安全的重大課題。營養問題及糧食危機,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食品重大議題之一,每天都有人處於糧食不足、營養不良的生存危機中,疾病及死亡亦隨之而來。當我們思索食品安全與食品品質的問題,基因改造、農藥、飼料添加物的使用是否合宜時,雖有其食品安全甚至環境汙染的疑慮,但是在提高糧食生產與降低成本方面,確實有其助益;但健康是無價的,但是基於現實考量,必須面對我們願意付出多少糧食生產及檢測費用成本,來換取較為安全健康,所謂「零風險」的食品。

食品加營養劑就是好?當心對健康有害

食品加營養劑就是好?當心對健康有害#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現在市面上許多食品都強調添加營養成分或是維生素等,但這些食品吃下肚真的對身體都是有益嗎?董氏基金會今年初調查41支市售奶粉,發現僅2件單純無額外添加營養添加劑,其他都有額外添加如鈣、鐵、維生素、膳食纖維等,且還有市售牛奶脂肪含量高,對身體恐造成負擔。(右圖:均衡飲食才是正確觀念)此次所調查的市售奶粉幾乎都添加營養劑,董氏基金會指出,其實奶粉本身就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沒有營養添加劑不表示它不夠營養,況且營養強化食品應是提供給有特殊需要的人,一般人若均衡飲食,從三餐中就可獲得足夠完整的營養,而不必再額外攝取。董氏基金會還發現某廠牌兩款宣稱有鈣及維生素D3、鐵和葉酸的營養強化牛乳,由於其包裝、品名或陳列方式易讓消費者誤會為鮮乳產品,且乍看之下比一般鮮乳含有更豐富的營養素,但仔細看成份卻發現它並非100%鮮乳,其成份含有脂肪含量高的鮮奶油,甚至其中一款產品的脂肪含量高達4.1%(16.4公克/瓶),比一般全脂鮮乳脂肪含量還高。此外,某廠牌「LP33益敏優多」(稀釋發酵乳),在包裝上以「與LP33優酪乳菌種相同,輕鬆調整好體質」說明,並使用「LP33優酪乳產品經過健康食品認證」的圖片做為宣傳,誤導消費者以為自己買到的也是健康食品,其實含糖量過高。董氏基金會提醒,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才能吃到各種營養素、對健康有助益,許多營養素其實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攝取得到,比如喝可幫助腸道健康的發酵乳,不如多攝取高纖維的牛蒡、木耳、香菇、全穀、海菜類等蔬果,更可營造腸內益菌的生長環境,並能吃到多種營養素;欲攝取豐富植物固醇,可多攝取核果、全穀類等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