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

夏日玩水必知》溺水自救3招、溺水10徵兆「救溺懶人包」一次看

夏日玩水必知》溺水自救3招、溺水10徵兆「救溺懶人包」一次看#溺水

每年夏天都會聽見有人在山區溪流、海邊溺水,想救人卻自己也溺斃而釀禍!日前有媒體報導,1名男童意外跌入蓄水池,身旁親屬目賭後立刻接連下水試圖救援,不料最終竟造成6人溺水死亡的憾事。究竟為什麼會溺水?你知道溺水者其實無法大聲呼救嗎?遇到有人溺水時又該如何緊急救援呢?《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懶人包一篇看懂。

玩水注意10徵兆!救生員:溺水者其實很安靜,多問「1句」可救命

玩水注意10徵兆!救生員:溺水者其實很安靜,多問「1句」可救命#溺水

炎炎夏日,戲水是許多人消暑的戶外活動,但可別小看玩水可能引發的大危機。資深救生員張景泓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揭露了大眾很少意識到事實:溺水者通常無法大聲呼救,並提出10大徵兆,提醒民眾在夏日戲水時,務必更加提高警覺,即使再淺的水,也別掉以輕心,最好與身邊的人互相照應,避免悲劇發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救溺水者,衝動下水卻賠命?救生員揭「救援5步」別再複製悲劇

為救溺水者,衝動下水卻賠命?救生員揭「救援5步」別再複製悲劇#溺水

台灣戶外水域,常常看到「水深危險,禁止戲水」、「請至有救生員場所從事水域遊憩活動」等警語。但資深救生員張景泓認為,推廣「你的安全是你自己應負的責任」觀念更重要,有感於台灣四面環海,民眾卻普遍不熟悉水上安全,因此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首先提醒,救人者千萬別因熱血反而賠上性命,人人都應該更熟悉救援5步。以下為原書摘文:

連假玩水 如何安全玩得盡興?

連假玩水 如何安全玩得盡興?#溺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每到暑假,總是傳出讓人揪心的戲水意外憾事,教育部體育署特別提醒學生出遊戲水,學會「防溺10招」以及到安全水域玩的正確觀念,注意安全、謹慎小心,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危險海域勿近陷阱一:陡降型海灘花蓮七星潭、高雄旗津、宜蘭內埤等海岸最常見陡降型海灘,在離岸十至數十公尺之外地勢陡降,造成「反捲流」,當長浪一來,人很容易就被捲到外海。陷阱二:離岸流石門白沙灣、墾丁南灣屬於這種離岸流地形,看似風平浪靜的水域卻隱藏著殺機,離岸流強大的拉力常讓人無力游回岸上而發生溺水意外。陷阱三:瘋狗浪以台灣東北角海岸、基隆外木山、新北市三貂角、台中清水北防沙堤等地最常見瘋狗浪事件,遠處傳來的波浪進入淺水區後破碎,轉變成驚人衝擊力,很容易將站在岸邊或是礁岩上的人捲入海裡,都是榜上有名的危險區域。防溺五不1.不長時:不要長時間泡在水中,最好不超過30分鐘,避免失溫。2.不跳水:避免跳水危險行為。3.不疲累:若身體狀況疲累不佳,不要下水游泳。4.不落單:隨時注意同伴位置。5.不嬉鬧:不要在水中嘻鬧、惡作劇。自救五要1.要注意:注意氣象報告,若現場氣候不佳不要戲水。2.要冷靜: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時,要保持冷靜放鬆。3.要小心: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要格外小心。4.要合法: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5.要暖身: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著牛仔褲下水,因牛仔褲吸水後讓人難脫困。防溺5步「叫、叫、伸、拋、划」:叫-立即大聲呼救叫-打電話報警伸-利用竹竿、木條、衣物等延伸物拋-抛送球、繩等漂浮物划-利用船、浮木、救生圈、保麗龍等大型浮具划過去等方式,間接進行搭救。

防溺5撇步大公開 開心戲水沒煩惱

防溺5撇步大公開 開心戲水沒煩惱#溺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暑假來臨,氣溫逐漸攀高,學童到水域戲水的機會也會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死因統計結果顯示,105年事故傷害死因仍是第6位,其中意外溺水或淹沒是事故傷害的第5大死因。暑假期間為溺水事件發生的高峰期,親子戲水需特別加強防範。健康署呼籲防溺5招國民健康署呼籲兒童及青少年戲水需考量安全地點與自身體能狀況,此外家長的教導及陪伴也是十分重要的。為確保水域活動安全,在戲水前瞭解「防溺5招」非常重要:1) 選場所/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2) 看天氣/天氣變化要注意,天候不佳要速離。3) 先暖身/下水前先做暖身運動,牛仔褲、身體勞累不下水。4) 不嬉鬧/危險行為要避免,跳水打鬧不可做。5) 不落單/家長陪同享天倫,同伴齊去相照顧,有人溺水別逞強,器材救人不可少。戲水補充水分,預防熱傷害國康署再次呼籲家長及學童,戲水要到有合格救生員的泳池或水域,提防任何發生危險的可能性,也請家長們多多關切孩子戲水活動的安全性,避免到重複發生溺水死亡的危險水域。民眾從事戲水活動,防溺5招先學好保護自身及家人安全。另提醒您,戲水時要適時補充水分及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從事戲水活動,以預防熱傷害。

低溫治療救溺水童 降腦性麻痺後遺症上身

低溫治療救溺水童 降腦性麻痺後遺症上身#溺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有多數民眾都會到溪邊、游泳池、海灘等地方來戲水消暑,但若不小心溺水,超過搶救黃金期,恐怕就會留下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等後遺症!日前一名男童小楷(化名),與家人到飯店渡假,不慎在玩水的途中溺水,上岸後一度沒有呼吸心跳。送醫後也出現腦水腫、瞳孔放大、昏迷指數只剩4,所幸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低溫療法治療,才控制住劇烈升高的腦壓,3天後就逃離死神控制、順利拔管,也沒留下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智力測驗的結果也正常。把握搶救黃金期 降低腦水腫發生率兒童經常因戲水環境的安全措施不足,加上本身自救能力較弱、照顧者的疏忽等因素,使得他們成為最常因溺水而導致死亡的族群,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周柏青醫師表示,一旦超過溺水的搶救黃金期,缺氧及吸入性肺炎就會導致腦水腫、心肺衰竭,進而造成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癲癇、智能不足、長期臥床,甚至死亡等不可回復性的傷害。腦部傷害治療很重要 影響存活率在治療上,一般來說傳統的降腦壓藥物,只能控制一部分嚴重度較輕的腦水腫,但對於有嚴重腦水腫,又不適合接受腦部減壓手術的兒童來說,只能選擇低溫療法等其他治療方式。然而,目前關於低溫治療的研究,近年來在一些動物實驗中都有得到證實, 科學家發現在攝氏32~35度的溫度中,經歷缺氧的老鼠,有較少的神經學傷害,且在面對嚴重缺氧的足月新生兒時,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由此可見,此方式已為腦部傷害開始了新頁。

兒童意外事故多 夏天溺水增9成

兒童意外事故多 夏天溺水增9成#溺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以前我也是這樣長大」、「不會這麼倒楣吧」這些都是發生兒童事故傷害時,最常聽見的一句話,雖然意外的發生總是令人料想不到,但其實像是交通事故、溺水、意外墜落等事故傷害,只要多加防範,大多數的悲劇便不會反覆上演。驚!8成兒童曾獨處 玩火、墜跌常發生根據衛福部調查資料顯示,國內兒童發生傷害事故的地點,大多為家庭環境,且調查也發現,有8成兒童曾有獨處經驗,超過1成兒童在一個禮拜內有4天以上的獨處經驗,然而,兒童獨處時最容易引發不慎用火、用電、墜跌等事故發生。台灣兒科醫學會黃璟隆醫師表示,只要是先進的國家,意外發生的死亡率皆為第一名,且隨著年齡不同,容易發生的問題也有所不一,所以,家長必須重視先兒童事故傷害問題,接著加以預防,如此一來就能預防意外產生。舉例來說,當兒童開始喜歡嘗試各種食物時,就要避免吃些堅果、花生等堅硬食物,以免造成呼吸道異物哽塞,或是兒童處於活潑亂跳時,要小心在馬路上突然跑出去、臺上陽台等問題。夏天意外事件 溺水、自行車受傷風險激增雖然事故傷害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但根據美國研究指出,在夏季裡溺水會增加89%、自行車受傷增45%、跌墜增21%、交通事故則增20%,因此,為降低事故傷害找上門的機率,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黃清峯醫師針對常見的意外,提供了預防方式,第一自行車受傷有3分之2都在於頭部,所以,藉由安全帽的配戴,可降低85%的外傷率,且在美國還為此立法,降低了13歲以下兒童近6成的死亡率。第二跌墜事故,學步兒童發生的大多為窗戶跌墜,因此,若能在家中裝上安全鎖、柵欄、降低在窗戶或陽台玩耍的機會,相信對此都會有所幫助,像是紐約針對家長,加強窗戶跌墜教育2年,進而降低了3分之1相關死亡率。第三車禍,為3~14歲死亡的最大原因,根據統計指出,若在車上放置安全座椅、安全帶,有助於降低1歲以下兒童7成死亡率,治於安全坐墊則能降低6成的傷害,至於機車則建議前坐不要搭乘。預防勝於治療 事前預防避免憾事發生最後「預防勝於治療」,大部份的兒童事故傷害都可以事前加以預防,只要家長多費心,類似的悲劇事件變不會重演,兒童便可以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長大。

防溺救溺 碧潭辦水安演練

防溺救溺 碧潭辦水安演練#溺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季即將來臨,為提早宣導水上活動安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與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於今(28)日,在新北市碧潭風景區舉辦「102年度水上安全防溺救溺宣導暨演練」活動,超過1,200名的紅十字會志工,進行自救水上漂浮示範演練、防溺救溺包括:獨木舟、泛舟艇、動力艇等不同情境下的救生技能演練,現場還舉行CPR+AED的示範教學、水上安全救生技能競賽等,希望透過活潑、生動的方式,向民眾宣導水上安全知識與技能。為展現對於水上安全活動的重視,包括內政部消防署江濟人副署長、新北市侯友宜副市長、陳伸賢秘書長、新北市政府消防局黃德清局長、新北市議會陳幸進議長及台北市消防局吳俊鴻副局長、許志敏大隊長等亦到場表達關心。每年暑假,在新北市碧潭風景區與遍佈全省70個風險較高的戲水遊樂區,以三峽大豹溪為例,民國81年以前,每年戲水溺斃的民眾,幾達100人,而自81年起,紅十字會志工開始服勤以後,當年溺斃人數即降為個位數。紅十字會表示教練對水上安全志工的專業訓練要求嚴格,平日不僅要持續鍛練體能,更要求志工熟悉水文地形以及認識高風險的戲水行為,除了要能推廣防溺自救的知識,更須具備拋繩袋、救生浮標等外物救援技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