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蛇年來臨!大年初六開工吉日、開市吉時是何時?開工拜拜流程步驟?開工供品要準備哪些?《優活健康網》整理一篇開工開市吉日、吉時,及開工祭拜流程懶人包,更加碼開工當天必知的3個強運小秘訣,讓老闆及員工都能在新的一年財源滾滾,事業節節高升!
2025年蛇年來臨!大年初六開工吉日、開市吉時是何時?開工拜拜流程步驟?開工供品要準備哪些?《優活健康網》整理一篇開工開市吉日、吉時,及開工祭拜流程懶人包,更加碼開工當天必知的3個強運小秘訣,讓老闆及員工都能在新的一年財源滾滾,事業節節高升!
在現代職場中,電子郵件已經成為日常溝通的重要工具,可以促進我們與工作夥伴快速交流。然而,看似簡單好操作的Email,其實隱藏著許多需要注意的細節,若是使用不當,還可能會對專業形象與工作效率造成負面影響。以下列出「職場郵件NG行為」,快來看看有哪些地雷要避開!
你知道職場關係也反映你的家庭嗎?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當內在小孩得不到關心時就容易有創傷,因此讓你情緒失控,影響職場工作與生活。心理治療師施琪嘉於《療癒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中,在精神分析學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幫助讀者釐清「內在小孩」的概念,展開自我對話,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大部分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問題定義好」,這時候不妨利用「內在提問」的自我對話方式,或許就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並透過對話更了解自己。日本企業董事長佐佐木常夫,於《內在提問》一書中分享親身經歷,告訴你工作並不是講求越快越好,而是要三思而後行。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生活一直是許多上班族們的課題,擔任管理職更是很多人的期望,但沒有人一開始就懂得如何適應身分轉換,「要怎麼當一個好主管?」也是升遷後會思考的問題。人稱「小安老師」的職能講師方植永,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於《職場優升學》分享自我優化、能力躍遷的方法,讓你培養領導者所必備的技能。以下為原書摘文:
「123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前夕,獲台灣第一屆多元共融願景獎最具影響力企業的台灣拜耳,及旗下消費保健品牌拜維佳,攜手台北101,舉辦「最高」公益桌球賽,邀請年度代言人江宏傑及兩位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桌球選手田曉雯、林姿妤,與台北101租戶夥伴切磋球技。透過實質行動共同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期盼藉此提升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職場權益的關注度,並為人們提供最強大的營養後盾。 台灣拜耳總裁楊玉蘭:理解彼此隱性需求與差異,持續給予公平及多元共融的職場環境 台灣拜耳深耕台灣近35年,在多元共融文化推動方面,除了聚焦於性別平等及女力賦權之餘,多元群體關懷與消弭無意識偏見也是台灣拜耳努力的目標。台灣拜耳總裁楊玉蘭指出,台灣拜耳長期雇用視障按摩師,創造按摩師更多工作機會,也幫助同仁紓解身心壓力;積極任用各種特質的員工,協助他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提升自我能力及信心;全新落成的台北辦公空間,在聆聽同仁心聲及需求後提供友善數位化工作環境,透過數位化的建置與彈性的工作地點及時間,打造使同仁感到更加舒心自在的工作場域,同時在疫情爆發前更推動每週任選三天居家辦公政策,獲得同仁正面回饋與評價。今年,台灣拜耳更攜手勵馨基金會,為盲校學生傳授性別教育知識;而旗下品牌拜維佳,目前也為國訓中心營養品指定品牌,提供各類運動員每日所需營養素,未來也計畫贊助偏鄉與身心障礙選手,並積極與政府合作,以實際行動成為所有運動員的最佳後盾。 台灣拜耳總裁楊玉蘭承諾,未來會以實際行動成為所有運動員的最佳後盾,並持續給予公平及多元共融職場環境。 台灣拜耳攜手台北101發揮社會影響力 透過趣味桌球互動展現多元共融精神 123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前夕,台灣拜耳偕同台北101於35樓Sky Park舉行「最高」桌球公益賽,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為身心障礙者職場權益發聲,活動現場特別邀請兩位甫從西班牙世界帕拉桌球錦標賽中獲得女雙銅牌的帕運選手—田曉雯、林姿妤,分別與台灣拜耳及台北101代表搭擋進行友誼桌球切磋賽,並由江宏傑擔任裁判兼賽評,戰況十分激烈,兩度於賽末點戰成平手,最後由台北101代表與林姿妤獲得勝利。與田曉雯搭檔的台灣拜耳同仁也於賽後感謝田曉雯的包容,在自己表現不佳時給予鼓勵,充分展現多元共融精神。此外,現場安排趣味桌球遊戲,除了讓台北101租戶夥伴們與拜耳內部同仁培養默契,希望在與帕運選手的互動中,讓大家深刻體會運動員是如何克服身體功能上的不便,站上國際運動賽事的殿堂。 台北101除了設置友善設施讓有需要的租戶夥伴或訪客都能夠無障礙、自在安心地在大樓內行動,台北101大樓事業處營運長劉家豪表示:「台灣拜耳為台北101第一個企業租戶,很榮幸能與台灣拜耳共同舉辦最高桌球公益賽。台北101期望創造最高公益平台,藉由台北101的指標性與能見度,攜手租戶夥伴一起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台北101目前亦正努力取得WELL健康建築的認證,讓租戶夥伴們能擁有實踐健康生活的工作環境,提升工作幸福感。 許多歧視與偏見源自於不理解 期盼大眾給予身心障礙者更多包容與關懷 在日常生活中,大眾容易落入「無意識偏見」的圈套,儘管沒有惡意,但在言談與行為間仍容易造成誤會。想要消弭無意識偏見,應從「理解」著手,使社會逐漸走向多元與包容,也期盼藉由活動表達社會打造友善共融環境,同理每個人的隱性需求之必要性,消弭存在於日常的歧視與偏見,讓更多民眾認識帕奧及理解身心障礙者需求的多元性。拜維佳年度代言人江宏傑提到:「作為一名運動員,訓練之路其實非常辛苦,更何況是身心障礙選手,需要克服更多生理上的困難,看到帕奧選手的努力深受感動,未來在體育人才栽培上,也會繼續為所有需要支持的運動員盡一份心力。」
職場江湖水好深,你總是不小心就中了老闆或主管的甜言蜜語?阿發在《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中將職場好聽話依「含金量」區分高低,藉此分辨什麼是貼近人心的真誠體恤,哪種又是冠冕堂皇的情緒勒索,教你與「好聽話」保持距離,冷靜思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癌友不僅在對抗疾病的過程中辛苦,也可能一下子不懂得如何帶著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心情,來面對周遭的人際關係與關心的眼光。由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所出版的《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一書中,記錄了許多癌友的心情故事,以及用同理心的角度出發,在癌友必須面對該怎麼告訴家人朋友「我罹癌了」這件事上,給予心理支持與建議。以下是原書摘文:我渴望回歸正常生活,又擔心別人的眼光癌友經常在人際關係上會遇到「我覺得對方不懂我的心情」、「知道我生病了,大家跟我的互動好像跟以前都不一樣了」、「我覺得自己變得格格不入,無法融入他們的聊天話題」、「我怕別人關心我,覺得很有壓力」,問題可能不只出自於「是否該讓大家知道我生病了?」,而是我們習慣在關係中表現得小心翼翼,無法正視自己的需求,也無法真實地告訴他人自己的感受。是否該讓大家知道我生病了?針對這個議題,整理出在實務經驗中的4點反思:1. 絕對有權利篩選要告知的對象這點取決於關係的親疏遠近、對方的特質、友善程度、對疾病的認識程度等,我們絕對有權利篩選要告知的對象。「但對方的回應、關心,讓我好有壓力,該怎麼處理?」請記得,練習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練習說出感謝,同時也讓對方瞭解到,他的關心其實已經讓你感受到壓力,最後也可以告訴對方用什麼方式對待你,會讓你感覺比較好。2. 對方情緒,不是你的責任負面的情緒,經常是拋出的那方無感,撿起來的人痛苦萬分啊!如果我們已經嘗試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感覺,也主動溝通,希望對方調整互動方式,但對方無法體諒,甚至認為「關心你還挑剔」之類的不滿,請勇敢拒絕對方的「跨越界線」和「情緒勒索」。我們可以暫時離開不舒服的情緒現場,不需隨之起舞,用冷處理來等待對方想清楚,也提醒自己「破壞關係並不一定不好」,過去我們習慣的關係模式,太常因為害怕破壞關係而不自覺配合、討好,最終也沒有因此帶來真正滿意的關係,所以,建立我們真正喜歡且自在的關係更為重要。3. 不一定要守著舊有的人際圈這點反思並不是鼓勵拋棄原有的人際關係,而是指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人際圈本來就一直在轉變,總有新朋友的出現、交往,和舊朋友的流逝,生病階段也可能正面臨到人際圈的轉變。「我突然發現曾經很要好的那位朋友,現在聊起來怎麼就是覺得不舒服!」、「以前幾個月一次的固定聚餐,我現在認為沒有意義,不想再參加了!」其實有這些感覺和想法都很正常,因為自己的身心狀態的確都在改變中,對生活、關係的認知和價值觀也是,自然會影響到人際圈,也可能開始覺得哪些人變得沒有那麼合適來往了、哪些人聊起來比以前自在。尊重自己的選擇,不再勉強,建立感覺比較舒心自在的關係,這樣的選擇並沒有好壞及對錯。4. 關於職場病友若未能主動告知病情,多是擔心不錄用、異樣眼光、被否定工作能力等,但隱瞞的結果,反而經常會讓自己飽受更大的壓力。因此,建議大家盡可能不要因為擔憂而隱瞞病況,這很有可能導致他人不夠瞭解你的需求。畢竟隱瞞病況,可能較難拒絕不堪負荷的工作量,也可能在看診請假上較困難,事後想再溝通或表明生病的事,反而會變得更加不容易,甚至導致身心壓力,更會影響健康。另外,告知主管雖有其必要性,不過,是否需要告知同事,我認為可以自行拿捏,這個拿捏標準取決於這位同事跟你有無工作內容上的交集、是否有需要這位同事協助之處,或者在觀察後,感受到的友善程度等。回歸職場,調整步調現代社會講求高效率、快步調,卻也造成很多壓力和疾病問題,於是,也造就慢活的興起和正念的趨勢。所謂慢活,指不陷入過度競爭的比較心態和追求優劣,將眼光回歸到自己的身上、步調上,反而步伐會更趨穩健和高效率,慢慢來真的比較快。正念,則指真實覺察自己各種當下的狀態,不帶批判和責怪,開放的理解自己,並允許負面情緒的流動。將這2個觀點應用在回歸職場中,有6點建議提供參考:1. 遇到求職或工作挫折時,不鑽牛角尖,將眼光放到其他優勢面向。2. 也許沒有獲得他人的讚美,但學習讚美自己,多正面鼓勵自己,為自己打氣後,再重新思考符合自己客觀、可行的目標。3. 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有負面情緒是很自然的事,也一定有它冒出來的需求,好好和它對話,而不是壓抑和逃避,並採取適時的休息和放鬆。4. 不須比較、不須證明,做到自己能力所及就好,接納自己的各種狀態,有時「放自己一馬」也是很重要的事。5. 享受和紀錄生活中的美好時刻,讓自己的眼光偶爾轉移注意力,除了工作,生活中還有很多重要且美好的時刻,開放自己的五感體驗,當我們愈能覺察自己身體感官上的刺激,也就愈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而滿足自己的需求。6. 建立能令自己內在安定的信念或信仰,信念是經歷人生低谷時的心理暗示,可以協助我們維持自我效能、保持較安定的心,可以藉助宗教或其它自我反思的機會,累積屬於自己的信念。4個心理準備練習最後,來總複習一下,在回歸職場之前,邀請你思考以下4點問題,判斷自己是否已經做好回到職場工作的心理準備了?回答肯定的答案愈多,表示心理準備的程度愈好!1. 把健康看得比工作更加重要了?2. 適時的休息和放鬆,對你而言代表正面意義?3. 勇於拒絕該拒絕的人事物?4. 能夠真實表達自身的需求和感受?(本文摘自/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解鎖癌友真心話,戰勝心障礙/博思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