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肥胖年輕女易偏頭痛 利用BMW甩肉

肥胖年輕女易偏頭痛 利用BMW甩肉#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現代社會裡,不少人有偏頭痛的習慣,但你知道嗎?偏頭痛竟與肥胖有關係,據秀傳101皇家健康會所御醫小組召集人暨神經內科陳榮基醫師指出,50歲以下的女性和肥胖族群,偏頭痛機率較一般人高。換句話說,就是身體裡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一種發炎物質,然而,對於年輕女性及肥胖者而言,體內有比較多的脂肪組織,發炎物質相對增加,對於50歲以下女性及肥胖族群就較容易與發炎現象有關的基因處於活躍的狀態,以致產生偏頭痛現象。培養出門走路、運動觀念 讓你身體越來越健康然而,陳榮基醫師表示,很多病患常因為痛到受不了,而服用止痛藥物,只是這樣長久下來,偏頭痛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反而越不好,也會有依賴藥物的習慣,所以,建議各位民眾,生活利用日常生活運動的機會,讓身體健康,對此,醫師也呼籲民眾可透過BMW的觀念來運動。BMW觀念,就是出門搭Bus(公車)、騎Bike(腳踏車)、Metro(捷運)再加上多Walk(走路),這種出門走路、運動的觀念,除了可讓身體愈來愈健康外,還可減少碳排放、發揮環保的功效。

樂閱讀/30歲後的肥胖危機:年胖0.5公斤

樂閱讀/30歲後的肥胖危機:年胖0.5公斤#肥胖

「代謝好的人」,就是指營養素燃燒成為能量後,消耗功能良好的人。也就是吃再多也不容易變胖,不會囤積多餘脂肪的體質。反過來說,「代謝差的人」就是容易發胖,會囤積老廢物質的體質。努力減肥也瘦不下來、體溫偏低、手腳冰冷、水腫、很少流汗、容易疲勞等,是代謝能力衰弱的現象。很多人以為這是年紀漸長的「正常現象」,但若因此置之不理。不但會讓身材走樣、中年發福,還會有許多疾病伴隨肥胖出現。邁入30歲,胖得更快?揭發「中年發福」的恐怖真相基礎代謝量最高峰的時期是在20歲以前,男性為1500卡,女性為1200卡。這個時期代謝作用最活躍,就算躺著不動也會消耗能量,所以稍微吃多一點也不會變胖。但是過了20歲以後,一日基礎代謝量,每過10年就會遞減100卡。若將減少的基礎代謝量,換算成囤積在身體上的脂肪,簡單計算之下,1年就會增加體重5公斤以上。邁入30歲後,如果食量還是與20歲一樣,連運動量也不變的話,體重便會慢慢增加。有些人如果學生時代曾是一名運動員,但出社會後忙到連散步的時間都沒有,這樣的人特別容易快速變胖。因為運動量減少,能量就會剩下更多。到了40歲、50歲,隨著年齡增長,活動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活動量也降低,所以更容易發胖──這就是「中年肥胖」的真相!不用流汗!讓小腿肚默默幫你燃燒熱量體溫上升1度基礎代謝量就會提高12~13%,因此吃下相同分量的食物,脂肪也不容易囤積。例如得流感發高燒後,有時會變瘦2~3公斤,除了是因為食量減少之外,能量也比平常消耗更多。成人每天所需的熱量,依年齡、身高、體重而有所差異,但平均值為:男性2000~2200卡、女性1800~2000卡。成人女性的基礎代謝量:2000卡×60~70%=1200~1400卡體溫提高1度增加的基礎代謝量:1200~1400卡×12%=144~168卡從熱量計算可以知道,努力讓體溫上升1度,每天就會多消耗144~168卡的熱量。等於什麼事都不做,每天就能消耗掉散步1小時的熱量。體溫高=基礎代謝高,屬於吃再多也不會發胖的體質;體溫低=基礎代謝低,成為吃一點就容易發胖的體質。所以「讓體溫升高」可說是預防肥胖最簡單的方法。那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改善手腳冰冷、提高體溫呢?就是「活化下半身的肌肉」。全身六至七成的肌肉位於下半身,所以會產生許多熱能(消耗能量)。其中的主角就是肌肉塊,也就是小腿肚。走路、上下樓梯、體操、伸展操,這些全都是活化小腿肚的最佳運動,可是要小心運動過度會造成肌肉疲勞,甚至造成運動傷害。但換做按摩小腿肚,不僅能持續活化小腿肚肌肉,還能消除疲勞。(本文作者/槙孝子)(摘自/揉揉小腿肚的驚人自癒奇蹟/采實文化出版)

英男子車禍立志減重 16個月減144公斤獲世界冠軍

英男子車禍立志減重 16個月減144公斤獲世界冠軍#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減重要減多少公斤,才能躍居世界冠軍?英國就有一名男子,原本是個大胖子,經一場車禍後,卯起勁來立志減重,而他16個月,共減重達144.2公斤,獲得2014年瘦身世界的冠軍,對於減重民眾,簡直是激勵人心的故事。曾經胖到連足球門口都無法進入根據外媒報導,這名男子,原本體重高達兩百公斤以上,原先他因為過胖,導致欲前往足球場看心愛球隊比賽時,卡在旋轉柵門無法進入,因此信誓旦旦下定決心要減肥,不料,因電視過於方便,也同樣看得到球賽,讓他才減重沒幾天就宣告放棄。直到某天,開車出門的他,不幸發生車禍,讓他非常恐慌,並且心想,若因為他過胖,卡死在駕駛室,導致即使救援人員到現場,也於事無補該怎麼辦?面臨生死關頭,經幸運救出之後,他就下定決心好好減重!也因此他報名了參加瘦身世界,開始多做運動,了解如何獲得足夠的營養又能瘦身,每周還會騎腳踏車與跑步,讓他成功在十六個月內,瘦到僅剩90公斤。 

130公斤客運司機 母親節前夕成功減重當「禮物」

130公斤客運司機 母親節前夕成功減重當「禮物」#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彰化一名31歲劉姓客運司機,身高182公分,體重130.8公斤,已達病態性肥胖,同時也因肥胖問題,導致三高纏身,讓他的媽媽天天擔心,心中宛如壓著一塊大石,只要兒子一天不減重,石頭就越壓越沉。所幸,男子與媽媽一同到醫院減重門診治療,經機器手臂縮胃繞腸手術,母親節前夕,已降至95.7公斤,減去26.8%的體重,三高問題也大幅改善,讓劉母鬆了一口氣,稱這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除了肥胖 三高纏身、肝指數爆表年紀尚輕的劉姓病患,高中時的體重就已經破百,也因為擔任公車司機,平常的工作必須整日久坐,導致活動量少,造成體重一直無法減輕。他笑著說,他的鮪魚肚外觀看似懷胎七、八個月,開客運的時候鮪魚肚都差點碰到「含兜魯」。肥胖的這些年,他平常要靠兩種血壓藥來控制血壓,父母擔心長期的肥胖與高血壓會影響兒子的身體健康,於是媽媽帶著他一起到彰基的體重管理門診尋求幫助。經接受一系列的身體檢查,發現除了高血壓之外,糖化血色素竟高達10.1,空腹血糖為184,早已得了糖尿病卻不自知;就連肝指數(GOT/GPT)也比一般正常人還要高出2至3倍,原來長期的肥胖,已讓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比中年人還差。肥胖患者多數有高血壓 恐突發中風彰基健康管理中心謝明家醫師表示,肥胖者常見的健康問題為三高,這些疾病跟生活型態息息相關,目前在20~39歲的年輕人中,有8%的人口罹患高血壓,當中高達7成的人並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病患雖然才31歲,但因為肥胖造成高血壓,血壓控制不佳容易導致中風的發生,在過去也曾發生過多起公車司機在開車途中突然中風而差點釀成車禍的案例,所以針對病患的情形,減重是改善健康唯一途徑。所幸劉姓男子經過機器手臂縮胃繞腸手術半年後,體重95.7,已減去26.8%的體重,身體質量指數28.89,降為輕度肥胖,血糖部份皆降為正常值,血壓也改為只吃一種血壓藥。這半年來,媽媽每次都陪著他看診,看著兒子的體重下降、血壓血糖漸漸正常穩定,身體狀況也年輕了許多,終於在母親節前夕,劉母臉上露出了難得的欣慰笑容。

媽!這顆蛋糕送妳 母親節的送禮大忌…

媽!這顆蛋糕送妳 母親節的送禮大忌…#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媽,這盒馬卡龍送妳」、「媽,這顆蛋糕送妳」母親節將至,你打算送媽媽哪些禮物呢?根據國民健康署所統計的資料顯示,有36.8%的台灣媽媽有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問題,而且過重與肥胖比率隨著年齡的增加有上升的趨勢,因此,若充滿孝心的你,想要盡一份孝道,熱量過高的蛋糕、點心,可別再列入考慮清單,以免媽媽的體重,持續在家中的體重機上,天天創下新高紀錄!媽媽年紀大 肥胖機會大增攤開國健署的資料顯示,年齡在45到54歲的媽媽,超過4成體重過重,而年齡分布於55至64歲的媽媽們,則是有一半以上為體重過重或肥胖。此外,50歲以後,女性腹部肥胖比率上升,飆破5成,腹部肥胖率早已超過男性。多項癌症 皆與肥胖有關家庭醫學專科醫師方銀漢指出,肥胖會導致代謝症候群、膽囊疾病,血脂異常、睡眠呼吸中止、痛風以及骨關節問題等多項疾病的發生,另外,雖然體重正常,但是如果有腹部肥胖也會造成代謝症候群,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性。值得注意的是,多種癌症,例如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肥胖婦女罹患風險,皆較常人高出許多,顯見肥胖對於媽媽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殺傷力。為了指引民眾一盞送禮明燈,方銀漢醫師提供以下幾項建議,讓民眾能夠送健康給媽媽,而不是送脂肪、肥肉影響健康:1) 蛋糕、甜點,例如馬卡龍,根據蘇慈閔營養師的計算,馬卡龍吃三口,就是一碗飯的熱量,方銀漢也直指,不管哪一種甜點,熱量都非常高,且身體容易吸收,若媽媽早已過胖,或是有三高的現象,甜點蛋糕請擺一邊。2) 跑步機與室內腳踏車,則是不錯的選擇,因媽媽忙於家務事,不見得有機會出門運動,而這兩樣禮物,則可讓媽媽邊看八點檔鄉土劇之時,歡樂的邊消耗多餘熱量。3) 不是所有的運動器材皆適合媽媽,婦女朋友過了更年期停經後,罹患骨鬆的風險將大增,若送過重、宣稱能減重的呼拉圈,則可能造成筋骨拉傷甚至挫傷,不可不慎。而在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中,根據統計,媽媽也最不喜愛收到「鍋子」,因為這會讓媽媽聯想到,她們有忙不完的家務事,以及煮不完的飯菜,和處理不完的菜尾,《優活》也提醒,維持正常體重,務必每周做到333運動,意即每周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達130以上,才能真正瘦得健康,因此,送一雙適合媽媽的慢跑鞋,或輕便的運動服,也是一盞不錯的送禮明燈!

體脂肪超標 罹老化疾病風險最高激增5倍!

體脂肪超標 罹老化疾病風險最高激增5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贅肉、肥肉,普遍上班族長期久坐,加上三餐外食不運動,肥胖幾乎都能與上班族掛上鉤,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我國肥胖盛行率高達三成以上,意即每三人就有一人體重超標,且肥胖與多種疾病有關,包括,三高、中風、大腸癌、胃癌等,罹患風險將比一般人暴增至少一倍以上,醫師提醒,民眾若想減少罹病的風險男性體脂率25%,女性體脂率30%,為風險分水嶺,若高於此標準,則需好好減重,才能維持健康!甩肉只節食不運動 復胖機率高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副理事長蕭敦仁醫師表示,體脂率指的是身體中脂肪的比率,體脂率高就代表著肌肉跟水份的比率不足。減重首先要減的就是體脂肪,在門診中更有超過八成的患者先前使用錯誤的減肥方式,靠著節食而不運動的人,減去較少的脂肪,而減掉相對較多的身體水分或肌肉,造成高復胖的機率。體脂肪過高 罹癌症、老化風險激增此外,體脂肪過高(男性體脂率大於25%,女性體脂率大於30%)罹患「老化疾病」為一般人的1~5倍,如痛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也因為肌肉量不足容易導致皮膚缺乏彈性,因為脂肪鬆鬆軟軟的,缺少肌肉與水份的肌膚導致肥胖族更容易出現鬆垮老態。肥胖同時也是癌症的警訊之一,維持健康的體重有助於降低癌症的發生。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研究顯示,肥胖者罹患子宮頸癌、胃癌、膽囊癌、大腸直腸癌、腎癌及乳癌的機率較高,維持BMI值介於18.5~24之間和理想的體脂肪率,將有助於降低罹癌機率。除了體脂率外,身體還有許多密碼可以透過精密的「體組成計」來檢視,體組成是指體內脂肪、肌肉、水份等構成身體主要成分的比率。水份大約佔據人體1/2的重量,但有許多民眾使用錯誤的減肥方法可能導致水份快速下降造成看似瘦了的假象,但其實當體水分率低於50%表示代謝可能出了問題,不但對身體有害之外還可能導致體脂率上升。因此蕭醫師建議,除了每天量體重之外,要能夠同時掌握這些身體密碼,包括,體重、BMI、體脂率、內臟脂肪、體水份、體內年齡等等,了解自己體內狀況,對於管理健康體態更是事半功倍。

肥胖者 罹乳癌、腸癌機率較常人高兩倍!

肥胖者 罹乳癌、腸癌機率較常人高兩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身體沒有特殊症狀,為何要接受癌症篩檢?這是民眾時常所擁有的癌症迷思,然而,多種癌症在初期往往沒有任何症狀,直到民眾因出現血便、血尿、咳嗽等,進而篩檢得知罹癌時,癌症早已惡化到中晚期,導致五年存活率大幅下降,對此,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除了維持日常生活的良好習慣,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務必每年定期接受四癌篩檢!國人六成罹癌因素 與香菸酒檳榔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30%。國人罹癌多集中於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及口腔癌等五種癌症,合計達所有罹癌人數的6成以上,其中大腸癌、肺癌、乳癌及口腔癌這些癌症發生的主要因子,都與這些致癌因子有關。國健署指出,肺癌的發生受到吸菸與二手菸的影響甚大,口腔癌與食道癌則與抽菸、喝酒、嚼檳榔息息相關,而近年來,國人大腸癌及女性乳癌居高不下,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新興致癌因子則是主要原因。另外,根據資料分析顯示國人在肉類及油脂性食物的可獲性都高過其他亞洲國家,這代表肉類及油脂性食物在國人的飲食結構中相當重要,這些飲食習慣多少都會對國人的肥胖及罹癌率造成影響。肥胖者罹癌風險將暴增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來國人過重及肥胖情況日益嚴重,而肥胖所造成相關非傳染性疾病及死亡,並不亞於吸菸對健康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較健康體重者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相對危險性達3倍以上,而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結直腸癌等癌症的相對危險性也介於1至2倍之間。近三成大腸癌病患 皆與運動不足有關除了不健康飲食外,缺乏運動亦是導致大腸癌及乳癌發生的原因。世界衛生組織於2009年指出,約21~25%乳癌及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然而依據2013年運動城市調查資料顯示,國人男女缺乏運動的比率分別高達64.4%及73.1%;相較於OECD國家,國人男性缺乏運動的比率排名第二高,女性則居冠。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預防重於治療」為癌症防治理念最佳寫照,預防癌症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源頭做起,只要堅守第一道防線,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已知的危險因子,加上定期癌症篩檢的第二道防線,遠離癌一點都不難。切記「打擊癌症,人人有責」,所以人人都應養成正確防癌的觀念!

醫訊/免費減重班

醫訊/免費減重班#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在肥胖人口逐漸增加,且有許多疾病是伴隨著肥胖而產生,因此減重成了全民運動,坊間有著許多五花八門的減肥方式,大多不僅無效,還有可能會影響身體狀況。 因此,為了讓大家擁有正確的減重知識,亞東醫院特辦免費減重班,提供專業醫師幫助大家減重,且如有任何問題還可現場請教醫師,除了享瘦,還可以瘦得健康,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名稱:免費減重班時間: 3月17日至4月21日 (每周一、四)18:30~20:30地點: 亞東醫院10樓第二教室、亞東技術學院操場洽詢:02-7728-2000 林先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