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自律神經失調」半年胖20公斤!中醫1招調理:不用變成藥罐子

「自律神經失調」半年胖20公斤!中醫1招調理:不用變成藥罐子#肥胖

一對中年夫妻來看診,李先生滿臉憂愁、太太則是精神萎靡。李太太自述約4年前開始感到焦慮、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暈、噁心,後來覺得身體熱熱的,尤其是手心腳心特別明顯,精神疲憊卻又焦慮不安,想睡又睡不著。雖先生陪著她到處看病,也吃了很多腸胃藥、心臟藥、鎮靜劑,但是改善並不明顯。

為什麼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體重增加?醫師這樣說⋯

為什麼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體重增加?醫師這樣說⋯#肥胖

「學長,我這邊有一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case,我有轉介她過去你那邊減重,不知道她後續?」一位對病人也很親切的婦產科醫師學妹有次丟訊息給我。 醫學上迄今依然有很多待解的謎,除了癌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 也是其中著名一種。雖然我們好像知道了一些事,但是關於這個症候群的名稱、診斷標準、發生原因與治療方式,目前都沒有定論。雖然不同國家醫療單位也有推出「治療指引」,但仍然沒有一個適用每個案例確切的治療藥物跟劑量。婦產科等專家醫師也清項建議症狀控制、與此症狀和平共處。   這篇文章主要說明,PCOS會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跟有這種困擾的族群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多囊性卵巢的成因 大學的時候同班同學曾經有一位有這樣的診斷(那時候我們班同學120人,女生約40人),進入職場後發現周邊這樣的比例與診斷有增加,按論文統計約6%到20% 。這引起我的好奇。為什麼好像PCOS的族群似乎有增加?跟飲食習慣有關係嗎?我開始查找近期一些論文。 2020年一份論文發現,[1]如果用高精緻碳水化合物餵食雌老鼠、雌老鼠會產生類似我們PCOS的一些臨床特徵。所以飲食有可能誘發PCOS?為什麼呢?2018年著名《自然評論內分泌學期刊》(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彙整如下:[2]PCOS是一個臨床上綜合一些特徵後排除其他可能致病因素的診斷。 目前認為主要有3個主要特徵: 過多雄性素hyperandrogenism(痘痘、多毛症、脫髮、以及脂漏性皮膚) 排卵功能的不正常 卵巢型態的改變 這些特徵不一定都會發生,也有3個主要特徵都有、也有只含其中2個。典型的PCOS就是合併有上面1.2.這兩點主要特徵,也是比較屬於高風險代謝症候群跟心血管風險的族群。 過多的雄性素會讓一些女性的讓腹部的內臟脂肪增加(體重過重),而內臟脂肪細胞增加也會造成體內胰島素的阻抗,讓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差。所以會造成過多胰島素的分泌來分解我們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同時增加脂肪儲存。這樣的機制形成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兩派論文在討論「過多雄性素」以及「胰島素抗性」,哪個是導致PCOS產生的主因各有支持者,目前主流還是傾向於女性體內有著過多的雄性素。但是過多的雄性素從哪裡來?因為要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演化、多重基因遺傳、環境賀爾蒙多種原因都有可能造成過多雄性素生成,這也是醫學上沒有辦法完治PCOS的原因。不過在2017「 Western-style diet, sex steroids and metabolism 」(西方飲食、性類固醇與新陳代謝)這篇論文統整發現,[3]高碳水化合物或者高油脂的西方飲食,在男性會減少雄性素、在女性則會產生過多雄性素的症狀。 雖然目前這個論點不是每一位減重、婦產科相關等PCOS專業醫師都認定是主要原因,但如果自己是PCOS而且體重過重的族群,也請檢視看看本身生活當中碳水化合物出現的比例、可以跟減重門診醫師與營養師討論是否有過量情形。 治療方式 多份論文肯定飲食、以及運動、維持合理體重對PCOS族群症狀的幫助。藥物的部分則是分別按照「過量的雄性素」、「胰島素阻抗與肥胖」、跟「排卵過少」3部分處理。 含有天然或者抗雄性素黃體制劑(progestin)的口服避孕藥、雄性賀爾蒙抑制劑:cyproterone acetate、 spironolactone、flutamide、5 alpha-reductase inhibitors等都有建議可以考慮用在「過量雄性素」的症狀。   減重藥物、縮胃手術、metformin有比較多論文肯定用於胰島素阻抗與肥胖的case,而thiazolidinediones、 berberine、[4]inositol(肌醇)與較新的incretin(腸泌素)效果仍在討論當中。但目前有幾篇論文推薦[5] Myo肌醇跟DCI手作肌醇 40 : 1 的配比。   至於在排卵不正常這部分,除了口服避孕藥等黃體制劑的補充之外,子宮內避孕器也可以考慮。Metformin也可能對預防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有幫助。 PCOS臨床表現多元,只是如果同時有PCOS以及體重過重的族群,之後產生新陳代謝症候群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建議除了自己可以做到的部分之外,也尋求婦產科醫師還有減重醫師專業上共同協助來幫助自己找回健康與平衡。 (作者為雅得麗生活診所院長黃彥皓)

每7位兒童就1人脂肪肝!醫:速食、手搖飲成肥胖主因

每7位兒童就1人脂肪肝!醫:速食、手搖飲成肥胖主因#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強今年13歲就讀國中2年級,體格相當健壯,平日3餐飲食也都很正常,因父親每年都接受公司安排的健康檢查,父親就帶著阿強一起到醫院接受健康檢查,經詳細檢查後,居然發現有脂肪肝症狀,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協助飲食調理,並接受定期追蹤檢查,以避免衍生相關肝臟疾病。飲食西化易使體重過重導致脂肪肝嘉義長庚醫院兒科主任沈俊明表示,「脂肪肝」是肥胖常見的合併症,過去常被認為是大人才有的肝臟問題,但是在西化飲食習慣如速食、油炸食物、手搖杯飲等影響後,兒童肥胖逐漸盛行。國內學齡兒童約每4人就有1人體重過重,其中有5成以上的人容易有脂肪肝,除了肥胖外,脂肪肝也與高血糖、胰島素阻抗、高血脂有關,脂肪肝因此成為不可忽略的健康問題,台灣兒童脂肪肝盛行率高達14%,等同每7位兒童就有1位脂肪肝症狀。脂肪肝惡化,恐出現肝硬化症狀沈俊明進一步指出,脂肪肝疾病初期不會有明顯不適,但是隨著脂肪肝惡化成肝硬化,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疲勞、腹痛、腹脹等症狀,嚴重會導致腹水、意識混亂、甚至引起休克死亡。脂肪肝必須要靠肝臟超音波檢查與肝功能檢測來篩檢,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透過飲食控制、運動與減重,持續3到12個月後,才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組織學變化,並可減輕脂肪肝的影響。嘉義長庚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董水義表示,兒童的生理結構及疾病型態與大人不盡相同,特別是體質、免疫力等各方面的發育均未臻成熟,家長除了提供完善的生活條件、適當的營養運動狀況外,更應關注兒童的生長狀況。目前國民健康署已提供未滿7歲兒童免費健康檢查,針對生長與發展等評估檢查,讓爸媽及早知道兒童狀況並提早治療,協助父母解決寶貝在生長發育上的問題,並為孩子身心健康把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年過20,體內輔酵素Q10走下坡?老化、慢性病與肥胖

年過20,體內輔酵素Q10走下坡?老化、慢性病與肥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輔酵素Q10,英文寫作Coenzyme Q10(簡稱CoQ10),算是保健食品裡常見的成分,十多年前曾經大流行過一陣子,後來則成為各種保健食品配方的一員;只是,常常看到它的你,知道這個成分在人體能發揮什麼作用嗎?是必需營養素嗎? 一起來認識它吧!粒線體產能、細胞抗氧化都需要輔酵素Q10 Coenzyme Q10是一種脂溶性的抗氧化劑,動物細胞能自行合成,普遍存在各種細胞裡,不過不同物種的結構可能會不太一樣,可能是Q6、Q7……Q10,具體的化學結構長哪樣,我們不在這裡聊,你只要知道人類的是Q10。它在人體內有2大作用,一個是在粒線體膜裡,幫助它產生能量,並順便清除掉一些產能過程中跑出來的自由基;另一個作用,則是在粒線體之外,像是細胞膜或是脂蛋白裡,發揮抗氧化的作用,這些位置的脂質過氧化。有3種型態––––完全氧化型、半氧化型與完全還原型Q10跟體內其他抗氧化分子有點不一樣,像是維生素C或維生素E,就只有氧化型與還原型;而Q10則是多「半氧化型」的型態,也就是說人體內CoQ10的量有多少,其實是完全氧化型(Ubiquinone)、半氧化型(Ubisemiquinone)與完全還原型(Ubiquinol)3種的總和。市面上的保健食品,如果沒有特別強調的話,添加的CoQ10八成會是完全氧化型,而有部分的產品會特別強調自己是「還原型CoQ10」,兩兩之間可以彼此轉換,完全氧化型能直接恢復成完全還原型,也就是有抗氧化能力的型態,這個過程會可以透過一種含有「硒」的酵素協助進行,也因為這層關係,有些保健品會把含有硒添加到CoQ10的配方裡 。但問題來了,既然有不同的型態,那就會有人問,吃哪種會比較好?從相關的臨床研究來看,還原型的似乎較能有效的增加體內CoQ10的濃度。不是必需營養,但20歲開始走下坡少了CoQ10,全身細胞裡面的粒線體就沒辦法好好的運作產能,細胞膜或是脂蛋白質難以對抗氧化壓力,看起來似乎是個責任重大的成分,想必應該是身體必需的營養素才是。不過很遺憾,它在營養素的地位不像維生素與礦物質那樣,是人體一定要從外界攝取補充的成分,因為,我們的細胞能自己合成出這個分子來。也能隨時自己做出來用,就算它在人體內有很重要的角色,但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對吧!請看下圖,這張圖是人的心、肝與腎,3個器官裡CoQ10在不同年齡時的濃度,挑器官分析是因為器官的含量比較高,3個器官的含量都在20歲時達到高峰,接下來就逐年衰退,直到80歲的時候,含量只有全盛時期的一半,於是開始有研究者去探究體內CoQ10的量跟老化,以及老化相關疾病之間的關係。 服用藥物、慢性發炎與慢性疾病也會減少體內的CoQ10除了隨著年紀增加,人體合成CoQ10的能力會下降,服用某些藥物也會促使體內的CoQ10量減少。Statin類藥物,是很常見的降血脂藥物,它能抑制合成膽固醇過程中的重要酵素反應,只是很巧的是,用來合成膽固醇與一部分CoQ10的原料就來自於這個過程;雖說服用藥物抑制了膽固醇合成,但也順便影響了CoQ10的合成。前面有提到CoQ10能保護脂蛋白避免過氧化,例如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被氧化的LDL是動脈硬化的指標之一;長期服用這類藥物的人,可能有補充CoQ10的需要,以降低動脈粥樣化的風險。還有,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類藥物也會抑制體內CoQ10的合成,如果有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的人,身上常常肌肉痛,或感到身體不舒服的話,那麼可能是體內缺乏CoQ10的跡象。從一開始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體內缺少CoQ10的話,會影響粒線體能量的產生,還有抗氧化能力,而從這其實會延伸出許多身體方面的問題,例如疲勞、身體活動不靈活、肌肉疼痛…等,那麼如果補充了,會帶來哪些變化呢?補充CoQ10有什麼幫助?有關補充CoQ10能有什麼效果的研究很多,底下列出證據比較充分的結果,其中標粗體的是補充後,效果比較明顯的項目,其他則是有些微的幫助: 降低脂質過氧化 抗氧化酵素特性 改善血流 改善血壓 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有心臟問題者的運動能力  運動引起的氧化 抗疲勞 降低一般氧化作用 改善HbA1c(糖化血色素,可用來判斷3個月內的血糖控制情形)既然自己的身體產量不足,那就用吃的吧!輔酵素Q10 的食物來源既然Q10是粒線體產生能量必需要的輔酵素,那麼其他生物有,也是很合理的事情,那麼在日常飲食當中,能吃到多少呢? 有研究調查了一些常見的食物,從下表的資料,可以發現內臟類的含量較高,肉與油脂其次;不過這只是單看食物本身,如果再加上實際攝取量的話,從油脂吃到的量就不多了。以大豆油為例,每公斤含有53.8到279毫克,抓一餐用了10公克的大豆油,不考慮耗損,我們能吃到0.538到2.79毫克;整體來說,按照一般常人的食量,如果某一餐有吃到CoQ10含量比較豐富的食材,那麼一餐能吃到的CoQ10到10毫克就算是多的了。而這也是為什麼在保健食品的產品裡,有它發揮的空間。什麼時候吃?飯後還是空腹?有沒有副作用?由於從食物獲取CoQ10的效率並不是很好,因此就有從補充食品取得的需求,不過台灣因為法規限制每天CoQ10的上限攝取量是30毫克,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產品,劑量最高就是到30毫克,且上面會標示「15歲以下小孩、懷孕或哺乳期間婦女及服用抗凝血藥品(warfarin)之病患,不宜食用」的警語。CoQ10是脂溶性的成分,因此建議隨餐或飯後食用,而這餐最好是搭著好油一起,避免空腹吃;還有一點,維生素E會影響它的吸收,因此避免同時補充,或是一起作成配方。至於副作用方面,由於台灣法規已經訂了一個攝取上限,因此按照包裝上的指示服用,基本上安全,但如果自己目前有服用一些藥物,或者身體處在某些疾病,那麼建議與你的醫師討論。​(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年過20 體內輔酵素Q10走下坡?老化、慢性病與肥胖)

肥胖真的是種病!醫警告: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它相關

肥胖真的是種病!醫警告: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它相關#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肥胖是萬病根源,不只可能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罹患風險,也可能是造成憂鬱症主因之一!醫師表示,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肥胖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住院和重症風險。肥胖是一種慢性病,每5位成人就有1位肥胖「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方面的疾病。」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國人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林文元說,肥胖不僅增加死亡風險,還可能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肥胖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使免疫功能受損,還會降低肺活量,萬一罹患新冠肺炎,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3倍,「台灣肥胖盛行率已突破20%,換句話說,等於有超過上百萬肥胖症患者,18歲以上平均每5人就有1位有肥胖問題,男性更是每2名就有1名肥胖。」林文元也提到,許多人總是會以話語來激勵肥胖者,但實際上反而造成肥胖者焦慮,「肥胖者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大部分都是因為身旁人過度關心造成。」肥胖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得對,社會大眾應以支持代替歧視,有大家支持的減重之路才能長久。用3行動「ACT」落實體重管理台灣肥胖醫學會因此提出體重管理「ACT」3個行動方案: Accompany(陪伴與支持):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   Calories(輕卡管理):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   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提到,大部分人多以「斷食」來作為減重手段,短期間內雖然會造成體重下降,實際上流失的都是肌肉,體內脂肪並沒有減少,因此往往容易復胖,臨床上也常看到許多個案,因為沒有正確的減重觀念,反而陷入愈減愈肥的循環,正確的肥胖治療是飲食、運動缺一不可。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張皓翔指出,大部分的減重只要減掉5、6公斤,對健康就有很大影響,並非一定要減掉龐大數額才夠,「只要適當減重,10至20%就很夠了,減少6至10公斤就可以將糖化血色素維持在正常範圍。」張皓翔建議,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肥胖治療除了飲食、運動之外,還有藥物跟手術等其他醫療選項,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的協助及指導,才能達到健康減重、維持體態的目標。

肥胖與腎臟病

肥胖與腎臟病#肥胖

肥 胖 與 腎 臟 病  /  雅得麗生活診所_何信緯醫師 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都有關聯性,甚至也是大腸癌、子宮內膜癌和乳癌等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但你知道肥胖也和腎臟病有關嗎? 國內研究指出,內臟脂肪越高,腎功能越差,單就肥胖本身即可引起或加速腎功能的惡化, 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1.5倍。 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 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會加重病情,另外肥胖也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國民健康署也呼籲,輕忽肥胖將導致腎臟加速病變,除了影響個人健康及家庭生活品質,更對國家社會經濟產生莫大影響,如果不好好保護腎臟,嚴重必需要洗腎, 腎臟病人高達56%有體重過重及肥胖,真的要小心! 預防腎臟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健康三守則 :「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 ▓「規律運動」: 建議每週至少運動五天,中等至激烈程度之運動 (如快走、慢跑、自行車、游泳、跑步機等),每天累計達30分鐘以上,運動時心跳速率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強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 ▓「健康飲食」: 在初期慢性腎臟病(CKD,stage 1-3a),不必實施低蛋白飲食,但避免過量蛋白質(建議每日不超過1.0gm/kg),依自己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和病情,找出適合個人的飲食計畫,並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每天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食物、適量油脂及減少鹽份攝取等方式,達到減緩病情進展及維持健康的目的。 ▓「體重控制」 若體重難以控制,可尋找專業的減重醫師及營養師幫助, 共同落實健康,遠離肥胖及慢性腎臟病帶來的威脅。

進補該選冬天或夏天?醫揭食補最易胖的季節其實是⋯

進補該選冬天或夏天?醫揭食補最易胖的季節其實是⋯#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人冬天會透過進補、吃火鍋、薑母鴨等高熱量食物來「抗寒」,不過一些錯誤的飲食觀念不但會讓自身腰圍變得不受控制,還會讓健康亮起紅燈。迷思1:冬天因為「天冷導致人體新陳代謝慢」,容易導致發胖 ?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許多人認為冬天天氣冷,會讓人「新陳代謝變慢」所以容易發胖。實際上,依據美國「梅約診所」安索諾醫師的研究顯示: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並不會受季節影響,在冬天與夏天都是一樣的。所以若每到冬天肚子就肥一圈,不要牽拖是因為「天氣冷」,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飲食過量,或是應酬多及運動不足所引起。迷思2:「冬令」比「夏令」更需進補?許秉毅指出,中醫古籍內經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意謂冬季如果不保養身體使「精氣」儲存於體內,明年春天就易染病。而所謂「藏精」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即是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免疫力,進補則是運用補品、補藥和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來調理與治療人體虛弱部份以袪病強身。許秉毅說明,臨床上「補」是針對「虛」而設之療法,不論春、夏、秋、冬,只要出現「虛」情形都該補強,所以冬令其實不會比夏令更需進補。對於營養充足甚至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常見的迷思是:冬天就要常吃薑母鴨和當歸羊肉等高熱量食物來進補。但往往反因補進過多熱量和脂肪,導致肥胖、胃食道逆流、急性膽囊炎問題,也讓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雪上加霜,所以「冬令進補 」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迷思3:吃「麻辣鍋」可以暖胃補身?許秉毅表示,麻辣鍋概念源自於中國四川地區,因當地冬季天寒地凍,當地居民為禦寒和提振食慾,長期養成吃辣習慣並流傳下來成為傳統,同時也加入荳蔻、丁香等香料,一方面增加香氣,另一方面還具有消除脹氣、調理腸胃功能。然而,台灣環境較溫暖潮濕,加上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尤須注意有肝火旺情形;如又吃下過多刺激性強的麻辣鍋食材及火鍋湯,反而恐致上火及口乾舌燥、皮膚油膩、長痘痘。且若一下子吃入過多辛辣東西,反而增加腸胃負擔,甚至誘發胃食道逆流,不可不慎。迷思4:火鍋湯底「有毒」不能喝?曾有研究顯示酸菜鍋一旦持續煮90分鐘,湯裡的「亞硝酸鹽」便會快速飆升近10倍而有致癌疑慮,也因這驚人的數據讓許多人嚇得不敢喝火鍋湯。其實,火鍋湯底是否含有高濃度亞硝酸鹽毒素,跟食材與烹煮時間有密切關係。有些葉菜本身可能會含有部分「硝酸鹽」,在經過醃漬後細菌會分解代謝硝酸鹽,進而產生「亞硝酸鹽」。許秉毅解釋,的確酸菜鍋久煮後,水分會不斷蒸發,會導致湯底亞硝酸鹽的濃度越來越高,但事實上偶爾品嚐火鍋湯頭無礙,只要別喝太多,亦謹記把握「喝湯黃金30分鐘」,也就是在吃火鍋的前30分鐘品嚐,基本上對身體無害處,提醒民眾吃火鍋想喝湯,最好要趁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