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

辨認老化或失智 觀察持續記憶力缺損

辨認老化或失智 觀察持續記憶力缺損#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很多年輕的30-40多歲的族群,例如在女性身上,如果是一位家庭主婦在煮時,走到冰箱前面打開冰箱門,也許會忘記為什麼開冰箱?但是忘記後、冰箱門關上了、待會也會想到我開冰箱要做什麼!或是路上巧遇曾經熟識的某人時,對方的名字卻無法馬上想起來,只是覺得這人很眼熟、有深刻的印象,但名字就是想不起來;但過一會,冷靜回想,就想起來:「啊、這人就是那個誰誰誰嘛。」記憶力退化明顯下降 影響日常生活失智症的臨床診斷,必須是病人現在的認知功能,例如記憶力的退化,跟之前的記憶力相比,是有明顯的下降,而且這個下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最重要是「持續性」,而不是「時好時壞」。正由於病理上的變化是持續在進行的,所以在AD8量表中,才會有「是否有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的障礙」這一題,我再次強調,特別是「持續性」!鑑別「老化」跟「失智症」最大的差別能力,就是「記憶力的缺損」;老化的病人會抱怨記憶力差,時好時壞,很多事情想不起來,但是專心想想之後,或待一會兒回想還能夠想起來。如果是失智症的病人,通常再怎麼想,都很難想得起來,而且這種記憶缺失是會「持續變化」的。持續性退化 而非時好時壞時好時壞,或是偶爾的記憶不好,不是失智症的狀況,但若日後追蹤臨床表現時,如果發生這種忘事的頻率越來越高,或者是每次回想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是「持續性」惡化,我認為這有可能是「早期的失智症」。什麼叫「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障礙」?說的是逐漸變差,而不是時好時壞。時好時壞裡有一種情形是越來越頻繁,但也逐漸走下坡,這種情形也是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障礙,這就符合失智症診斷最基本的精神;原本有的功能,逐漸的、而且持續的退化。類澱粉蛋白跟神經纖維糾結 造成腦部認知功能退化我們之前做了亞洲五個地區的早期失智症臨床表現研究計劃,在AD8題目中,最常被病人自述有問題的前兩題,是第三題「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跟陳述」及第八題「有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在臺灣,被早期失智症病人的家屬提及,「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跟陳述」及「有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是早期失智症的病人所表現出來頻率最高的現象。但是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區域,對早期失智症的表現症狀可能會不一樣,這也是該多加注意的特別之處。一再強調「持續性」,因為失智症的病理表現,有類澱粉蛋白跟神經纖維的糾結變化,這兩個物質的累積會造成腦部裡面認知功能的缺損和退化,特別是這兩個病理變化是越來越多,是不會走回頭路、不可逆的。就某種程度而言,失智症強調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障礙是有大道理的。(本文摘自/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

活性氧酸化傷害細胞 是老化元兇!

活性氧酸化傷害細胞 是老化元兇!#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體的細胞中有一種稱為「線粒體」的細胞小器官,其功能是將呼吸進來的氧氣轉化成維持生命的能量。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呼吸進來的氧氣,其中2%至3%會變化成反應性高的「活性氧」。活性氧劇烈酸化 傷害人體細胞活性氧的酸化力非常強,很容易改變接觸到的物質,產生酸化現象。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鐵釘一旦氧化之後,就會變得十分脆弱,促使「鏽」產生的物質就是活性氧。原本活性氧是被免疫細胞用來分解外來的異物,但是過多的活性氧反而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活性氧產生的劇烈酸化會傷害人體細胞和細胞內部的DNA,因此一般人都知道,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高血壓、癌症、糖尿病、失智症等200種以上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活性氧。此外,活性氧也會減弱腸內細菌的繁殖能力,降低免疫力,提高疾病的風險。老化現象 是活性氧導致酸化許多研究學家認為,除了疾病以外,老化現象也是「酸化」的結果。容易造成掉髮、頭髮變白、皮膚斑點和皺紋增加、眼睛的水晶體混濁造成視線模糊、骨頭和牙齒變脆弱,活性氧堪稱是老化的元兇。為了預防疾病和老化,日常生活中必須留意如何避免體內產生過多活性氧,但是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其實我們整天都曝露在到處充滿活性氧的環境中。除了呼吸以外,紫外線、大氣污染物質、抽煙、行動電話產生的電磁波、使用酸化的食用油炸出來的食物和使用化學物質的食品添加物,都是造成體內產生活性氧的原因。藉飲食攝取抗氧化物質 減緩老化為了避免這一類的活性氧對人體造成不好的影響,體內原來就有將抑制活性氧的酵素,我們稱之為抗氧化酵素,一旦活性氧的數量高於酵素,加上人體隨著高齡增長,對抗活性氧的能力減低,就會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威脅。人類對於活性氧的抵抗力只會越來越低,是無法避免的,但即使因為老化導致抗氧力衰退,人類還是可以藉由「飲食方式」從外面攝取抗氧化物質。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材,都是顏色鮮豔、香氣、苦味、辣味強烈的植物性食材,為了預防活性氧所引發的疾病,就必須積極攝取這一類食材。(本文摘自/腸壽食/常常生活文創)

吃多難消化?蛋白質不足肌少症恐上身

吃多難消化?蛋白質不足肌少症恐上身#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某些長者擔心消化不良、疾病上身會有「老了就更該少吃」的觀念,進而出現體重愈趨減輕;走路速度越來越龜速等症狀,大部分一昧認為是自然老化過程而輕忽,當心此時肌肉可能流失,導致肌少症找上門而不自知!走路速度慢 瓶蓋、毛巾轉不開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致堅表示,隨年紀漸長,走路速度越來越慢、瓶蓋無力轉開、毛巾無力擰乾、體重減輕、小腿肚瘦到像鳥仔腳,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症狀,而這些常見的症狀,也都有可能是肌少症所造成的不適。相關研究證實,老了之後肌肉量會逐年減少,不但會造成老年人不良影響,包括失能、無力、疲倦、步態不穩,也較易跌倒、骨折、增加失能風險。並且肌少症也會增加代謝症候群、心血管風險、住院率、致病率、殘疾和死亡率。改善肌少症的營養林致堅醫師表示,早、午、晚三餐每餐應攝取25-30克優質蛋白質,大部份的豆魚肉蛋類和奶類為高生物價蛋白質(high biological value protein,HBV protein),建議須補充足量,以使肌肉蛋白達成最佳合成效果。另外因為其一份量為1/4碗飯約只含有2克的低生,價蛋白質,但卻有15克的醣類,若是老年人希望僅以此類食物獲得足夠蛋白質,將會攝取過多醣類,且會導致越吃越胖。防止肌少症就是防止不良併發症防肌少症也可至健身房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做適當的阻力訓練,在家也可使用彈力球,站立時墊腳尖,或可拿裝滿水的保特瓶當作小啞鈴訓練,也可使用彈力帶運動,此為一種具有伸縮能力材質的運動器材,可提供阻力、加強肌力的功效。林致堅醫師表示,然而若在疾病初期發現手腳力量愈趨減弱,建議尋求專業營養師及物理治療師諮詢相關治療方針!肌少症患者住院後也會增加醫源性感染的風險。故預防肌少症在老年人身上發生或減緩其惡化速度,其不但可降低其導致的嚴重後果,更可節省龐大的醫療照護支出,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

記憶減退誤當老化 失智悄悄找上門!

記憶減退誤當老化 失智悄悄找上門!#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照護不只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沉重需要共同分擔的沉重壓力。依據失智症盛行率推估,新北市預估有3萬8千位失智症患者,面對漫長又沉重的照顧責任,對家庭照顧者不論在生理或心理都是沉重的負荷。出現記憶減退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指出,失智症剛開始以近期記憶減退為主,家中長者剛開始出現此症狀常被家人誤以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患者自己可能都沒有察覺。其實失智症從罹病到完全失能期間約8到10年,由於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的不瞭解,進而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法律糾紛,導致照顧者負擔沉重。大多數患者害怕外出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家屬擔心患者外出會造成意外,通常會選擇將患者關在家中。一旦失智症長輩減少社會參與的機會,便會加速失智病程退化速度。為此,營造支持失智家庭的高齡友善社區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讓患者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可延緩失智高淑真副局長表示,多數失智症長者皆生活於社區中,新北市導入民間資源預計打造多個「瑞智友善社區」讓失智症長者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中安心的生活,延緩失智進程,而家屬能夠就近獲得支持及喘息,減輕照顧負荷壓力,達成在地安老的高齡友善環境。高淑真副局長呼籲市民,如果家中長輩出現記不住最近發生的事,但對2、30年前的事都還記得,不斷詢問重複的問題、疑東疑西、懷疑家人偷他東西、個性忽然大變等,這都是失智症的徵狀,建議市民能夠安排家人盡快就醫診斷,在專業醫療介入下,加上更多延緩失智的社會活動,相信能夠大幅降低未來照顧的負荷。

講座/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

講座/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什麼是骨髓纖維化?骨髓纖維化是血液疾病的一種,因骨髓無法正常製造血球,需轉由其他器官如脾臟或肝臟擔負重責,而導致脾臟腫大,進而壓迫到其他器官。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萬人當中就有0.5至1人患有骨髓纖維化 ,推算約有100至200人罹患。好發年齡為50~80歲,惟多數患者誤認為症狀是因身體老化所引起,容易因忽視而導致延誤就醫。常見的症狀有哪些?骨髓纖維化的患者會出現如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十大症狀。建議民眾當症狀長期未改善時,可以儘早到血液科進行詳細檢查。醫籲:應破除骨髓穿刺檢查之錯誤觀念骨髓穿刺檢查是血液科的基本診斷方式,惟患者及家屬往往誤認為骨髓穿刺檢查恐導致半身不遂、痛不欲生,或是認為骨髓珍貴,不可任意抽取,而產生恐懼感,需要醫師長時間詳細說明。其實骨髓穿刺檢查沒有任何危險,也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通過骨髓穿刺檢查,醫生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細胞的增生情況,細胞形態有無改變。自我篩檢表助患者了解疾病 以利評估治療在不了解疾病的狀況下,部分患者會因為不了解而錯過治療時間,呼籲民眾別因輕忽症狀而失去治療的黃金時期。目前已有「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讓患者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可以提供患者詳細依照分數記錄症狀如何影響生活,透過量化患者的症狀,可利於醫師評估治療方式。名稱: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時間/地點:9/2 (六)14:00-16:00/彰化基督教醫院10樓梅鑑霧禮拜堂(彰化市南校街135號)9/9(六)10:00-12:00/高雄市政府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312室(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120號)洽詢:陳小姐(02)2314-0390轉分機26,亦可上網報名:https://goo.gl/forms/ISfsLZcEZfXn8CDc2

優雅老化的關鍵:保持健康最重要

優雅老化的關鍵:保持健康最重要#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擁抱老年,如何才能優雅?眾說紛紜。根據紐約時報醫藥記者溫特勞伯(Karen Weintraub)訪問多位醫生後的報導指出,優雅老化的秘訣包括定期運動、地中海型的飲食、少菸酒、適度睡眠、遠離情緒、控制血壓、注意維他命和礦物質的攝取、結交知己、保持學習、避免糖尿病。身體、心理都處於某種洽當的狀態暢銷作家,《天才種子》(Seed of Genius)的作者古普塔( Ankur Gupta)認為優雅老化的關鍵,在於持續工作、獨立居住、保住老本、不要相信孩子的照顧承諾、擴大交友圈、不要邋遢、不干涉孩子的生活、不要倚老賣老、傾聽他人所說,以及崇敬神,相信生命的永恆不滅。無疑的,保持健康是老年優雅的最大任務和挑戰。但健康指的並非身強體壯、無疾不衰,或日行千里、肩挑百斤。國際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某種恰當的狀態。」對老年人而言,健康指的是「當前處境中,最佳的運作能力和狀況。」經濟獨立、能自主行動也是條件之一換言之,年老力衰並非健康不良,只要具有存活所不可或缺的執行能力,包括體力活動、體能自主、日常工作、社會結合和經濟自足,都可說是一位健康的老人。健康的努力並非旨在防止老化,而是維持老年生活的自主性。如何調配飲食、定期運動、接近醫療,老年都應具有充分的知識和訊息。在經濟上,維持獨立、自主的行動,也是優雅老化的主要條件之一。老年可以降低物質的慾望,但仍需維持足夠的基本開銷。在「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下,不久的將來,老年人要純靠政府年金過活的夢想,越來越遠了。即使美夢成真,也不再那麼漂亮,退休後可以無憂無慮的過日子。因此,退休或老年的「儲蓄規劃」是必須面對的生活任務。找到生命新的意義也是老年生活的重點之一在高齡化社會中,延後退休或老年繼續工作,將是未來的趨勢。除了退休年金和儲蓄之外,老年人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工作也是收入的來源之一。在法文的原意中,工作(travail)本是一種折磨(torture)。古時貴族階級皆藐視工作,外出工作既不高尚也不光彩。在現代社會中,工作是身分地位的表徵,也是成就感的來源。因此,老年還能工作是件好事。如果,幸運的,老年不必為生計打拼,改變工作的意義,更是人生的幸福。在刻板印象中,老年生活總是跟休閒連結在一起。辛苦一輩子,退休後難得清閒。然而,這種觀念已經被有活力退休的概念所取代。對於成天無所事事的人而言,如何找到生命的新意義,讓生活有所憑靠,是現今老年人的一大挑戰。在新的老年生命概念中,生活並非僅是休閒,休閒是站在工作的對立面;沒有工作,就沒有休閒。無疾而終 擺脫悔恨、焦慮與恐懼在強調創造性和生產性的老年生活中,教育和學習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活動。對老年人而言,教育不是打發時間的閒散活動,而是繼續知識生產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年輕人的教育大部分是為了工作需要,很多老年的學習是完成未了的心願。法國教授韋拉(P. Vellas)1973年在土魯斯(Toulouse)創立「老人大學」的用意即在於此。最後,不應避諱的,老年必須面對死亡問題。「無疾而終」是年老的夢想,但多數人病死醫院。臨終時,撐眼所見常常不是家人親友,而是醫生護士,經常在生死關頭自我獨行。如何在死亡階段,擺脫悔恨、焦慮、恐懼和憤怒,讓生命仍然擁有發揮餘地,為自己爭取「得體的死亡權」,維持生命最後的尊嚴與自主,也是優雅老化的目標。(本文摘自/老,自在/大喜文化)

解密失智症 高低風險群有哪些?

解密失智症 高低風險群有哪些?#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有哪些類型呢?阿茲海默症在日本占所有失智症患者比率的70%,其發病的潛伏期間就長達25年左右。因此,若能在早期階段察覺的話,極有可能做到病情抑制與改善。高血壓、糖尿病是老人癡呆高風險因子此外,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只要能讓病情的惡化延遲5年,將有可能不再出現失智症的症狀,並能以此狀態終老一生。也因為如此,目前全世界都全心投入於降低失智症發病的研究。九州大學的研究顯示,他們已經透過福岡縣所進行的傳染病學調查,證實了「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因子(危險因子)。另外,有許多研究機關的報告也歸納出: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與低風險族基本上會符合以下幾點。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的人是正常人的二點一倍(九州大學 福岡縣久山町的調查).有抽菸習慣的人或是常吸二手菸的人罹患失智症的低風險族群.有運動習慣的人(比不運動者少四成).不抽菸者不只吸菸者 吸二手菸罹患失智症機會也增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運動不足、肥胖、抽菸……都是容易罹患失智症的原因,由此看來,生活習慣病與失智症的罹患風險越來越相符了。腦出血與腦梗塞的後遺症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患者比率的20%,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此外,血壓高的人當然也是此病的高風險族群,與生活習慣病有密切的關係。在過去曾聽過「吸菸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論點。然而此論點目前已經被否定,不只是吸菸者,身旁吸二手菸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逐漸攀升。為了維持身體健康,預防生活習慣病也是保持大腦健康的重點之一。(本文摘自/遠離健忘和失智/太雅出版)

講座/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

講座/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老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什麼是骨髓纖維化?骨髓纖維化是血液疾病的一種,因骨髓無法正常製造血球,需轉由其他器官如脾臟或肝臟擔負重責,而導致脾臟腫大,進而壓迫到其他器官。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萬人當中就有0.5至1人患有骨髓纖維化 ,推算約有100至200人罹患。好發年齡為50~80歲,惟多數患者誤認為症狀是因身體老化所引起,容易因忽視而導致延誤就醫。常見的症狀有哪些?骨髓纖維化的患者會出現如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十大症狀。建議民眾當症狀長期未改善時,可以儘早到血液科進行詳細檢查。醫籲:應破除骨髓穿刺檢查之錯誤觀念骨髓穿刺檢查是血液科的基本診斷方式,惟患者及家屬往往誤認為骨髓穿刺檢查恐導致半身不遂、痛不欲生,或是認為骨髓珍貴,不可任意抽取,而產生恐懼感,需要醫師長時間詳細說明。其實骨髓穿刺檢查沒有任何危險,也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通過骨髓穿刺檢查,醫生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細胞的增生情況,細胞形態有無改變。自我篩檢表助患者了解疾病 以利評估治療在不了解疾病的狀況下,部分患者會因為不了解而錯過治療時間,呼籲民眾別因輕忽症狀而失去治療的黃金時期。目前已有「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讓患者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可以提供患者詳細依照分數記錄症狀如何影響生活,透過量化患者的症狀,可利於醫師評估治療方式。名稱: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時間/地點:9/2 (六)14:00-16:00/彰化基督教醫院10樓梅鑑霧禮拜堂(彰化市南校街135號)9/9(六)10:00-12:00/高雄市政府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312室(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120號)洽詢:陳小姐(02)2314-0390轉分機26,亦可上網報名:https://goo.gl/forms/ISfsLZcEZfXn8CDc2

Menu